《论衡》│感虚篇(6)

2019年4月24日,星期三,农历己亥年【猪年】三月二十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之论衡卷第五——感虚篇第十九(6)

《论衡》│感虚篇(6)

【原文之六】

传书言:“杞梁氏之妻向城而哭,n城为之崩。”此言杞梁从军不还,其妻痛之,向城而哭,至诚悲痛,精气动城,故城为之崩也。夫言向城而哭者,实也。城为之崩者,虚也。夫人哭悲莫过雍门子。雍门子哭对孟尝君,孟尝君为之于邑。盖哭之精诚,故对向之者凄怆感慟也。夫雍门子能动孟尝之心,不能感孟尝衣者,衣不知恻怛,不以人心相关通也。今城,土也。土犹衣也,无心腹之藏,安能为悲哭感慟而崩?使至诚之声能动城土,则其对林木哭,能折草破木乎?向水火而泣,能涌水灭火乎?夫草木水火与土无异,然杞梁之妻不能崩城,明矣。或时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下世好虚,不原其实。故崩城之名,至今不灭。

【字词】

1、慟:(tòng)即“恸”,形容极其悲痛

2、怛:(dá)本义指忧伤,后引申为恐惧

【拙解】

传书中说:“杞梁之妻对着城墙痛哭,城墙因此崩塌。”此事是说杞梁从军没有还家,其妻悲痛,对着城墙痛哭,悲痛至极,精气感动城墙,所以城墙为之崩塌。相传杞梁之妻对着城墙痛哭的故事,是事实。但城墙为之崩塌,则是虚假的。人的悲怨痛哭莫过于雍门子。雍门子向孟尝君哭诉,孟尝君听之为其哭泣。大概是哭声显出真诚,所以听者亦会觉凄伤悲恸。雍门子能使孟尝君的心为之所动,却不能感动孟尝君的衣服,因为衣服是不知道悲伤忧愁的,是不与人心相通的。传书所说的城墙,是用土建造的。土如同衣服一样,亦无心腹五脏,怎能因为悲哭感恸而崩塌?假使至诚哭声能感动城墙之土,那么若对林木痛哭,能使草破木折吗?对着水火而泣,能驱水灭火吗?草木水火与土没有差异,可知杞梁之妻不能哭崩城墙,是很明白的。或许当时城墙刚巧自已崩塌,而杞梁之妻正巧在痛哭。后世喜好虚幻之事,不究事之实情。所以杞梁之妻哭崩城墙的名声,至今未消。

【小议】

故事,经世众之口相传,往往掺杂了人的情感和心愿,及至后世,故事中“实”的部分可能已经不重要了,人们更多看重的是那个故事的情节如何感人,结局怎样动人。探究史实,那是史学家们的专业。对于俗世凡众,或许真的无需太过较真,能从故事中阅见仁善,觅得良操,品出乐趣,足矣。天上之神太远,吾等肉体凡身遥不可及,想那干嘛?人、物感应虚无缥缈,占卜之学晦涩难懂,何必思之?“不原其实”,其实未必就是“下世好虚”。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