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第二十五卷│祀义篇第七十六(1)

2020年04月10日 星期五

农历庚子年【鼠年】三月十八


《论衡》第二十五卷│祀义篇第七十六(1)

【原文之一】

世信祭祀,以为祭祀者必有福,不祭祀者必有祸。是以病作卜祟,祟得修祀,祀毕意解,意解病已;执意以为祭祀之助,勉奉不绝。谓死人有知,鬼神饮食,犹相宾客,宾客悦喜,报主人恩矣。其修祭祀,是也;信其事之,非也。实者,祭祀之意,主人自尽恩勤而已,鬼神未必欲享之也。何以明之?今所祭者报功,则缘生人为恩义耳,何歆享之有?今所祭死人,死人无知,不能饮食。何以审其不能歆享饮食也?夫天者体也,与地同。天有列宿,地有宅舍。宅舍附地之体,列宿着天之形。形体具则有口,乃能食。使天地有口能食,祭食宜食尽;如无口,则无体,无体则气也,若云雾耳,亦无能食。如天地之精神,若人之有精神矣。以人之精神,何宜饮食?中人之体七八尺,身大四五围,食斗食,歠斗羹,乃能饱足,多者三四斗。天地之广大,以万里数。圜丘之上,一茧栗牛,粢饴大羹不过数斛,以此食天地,天地安能饱?天地用心,犹人用意也。人食不饱足,则怨主人,不报以德矣。必谓天地审能饱食,则夫古之郊者负天地。山,犹人之有骨节也;水,犹人之有血脉也。故人食肠满,则骨节与血脉因以盛矣。今祭天地,则山川随天地而饱。今别祭山川,以为异神,是人食已,更食骨节与血脉也。

《论衡》第二十五卷│祀义篇第七十六(1)


《论衡》第二十五卷│祀义篇第七十六(1)


《论衡》第二十五卷│祀义篇第七十六(1)

【字词】

1、歠:(chuò)饮;喝;指羹汤之类

2、圜:(huán)围绕;(yuán)指天体;同“圆”

3、粢:(zī )古代祭祀用的谷类

【拙解】

世人迷信祭祀,认为祭祀者必会有福,不祭祀者必将有祸。所以患病便占卜是何鬼神在作祟,知何鬼神在作祟便举行祭祀,祭祀完毕心中疑惑之意得以解降,疑惑解除则病可愈;执意以为祭祀会起作用,便尽力不断祭祀。称死人有感知,鬼神能饮食,好像接待宾客,宾客喜悦,便会报答主人之恩。人们举行祭祀,是可以的;迷信鬼神并供奉鬼神,是错的。实际上,祭祀的意义,在于主人自已尽报鬼神之恩而表现殷勤而已,鬼神未必享用供奉之物。何以证明?如今所行祭祀之功,则是体现活人为报答恩义,哪有鬼神享用供奉?如今祭祀死人,死人没有感知,不能饮食。何以确定被祭祀者不能享用饮食呢?天是实体,与地相同。天上有各种星宿,地上有屋宅房舍。宅舍附于大地之体,各种星宿位列天体。形体具备则应有口,方能饮食。假使天地有口能饮食,应将祭祀供奉的食物吃光;如果没有口,则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则是气,如同云雾一般,亦不能食。如果天地的精神,如同人所具有的精神。以人的精神,为何应能饮食?中等身材的人身高七八尺,体围大者四五围,能吃一斗食物,喝一斗汤,方能饱足,多者需三四斗。天地之广大,数以万里。祭坛之上,一头牛犊,烹谷肉汤不过几斛,以此供天地食用,天地怎能吃饱?天地之心,犹如人之意。人若吃不饱,则会埋怨主人,不会回报其恩德。一定称天地确实能吃饱,那么古时举行郊祭者就是有负天地了。山,犹如人的骨骼;水,犹如人的血脉。故而人食物充满肠胃,则骨骼与血脉因之而强壮旺盛。如今祭祀天地,则山川随天地而饱。如今另外祭祀山川,认为是不同的神,则如同人已用食,再让骨骼与血脉用食。

【小议】

古人常举祭祀,设坛摆案,宰牲供物,讲究颇多,尽显虔诚。可是,那些供品皆为被祭者享用了吗?天知,地知,举祭者未必全知,世人多不知。实则,食物供品或被人暗中取走食用,或消失于食肉动物的腹中,定然不是被天地鬼神享用。祭祀为礼,礼当有其意义。祭祀之礼,体现的是“敬”。敬天、敬地、敬鬼神;敬先祖、敬圣贤、敬往生。敬天,仰慕天之神秘、高远;敬地,广袤大地为人类生存之根;敬鬼神?甚是荒唐,不足以论。敬先祖,血脉相承的传统;敬圣贤,文化传承以修德;敬往生,心存尊重方为人。祭祀,是一种表达敬畏的仪式。心中存敬意,未必重仪式。常以五常则已身,足矣。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