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袁崇煥--他不死,就不會有後來的大清國


千古奇冤袁崇煥--他不死,就不會有後來的大清國


有人說:“滿族能夠入主中原,這件事是太偶然了。如果不是明代的崇禎帝中了敵人的反間計,冤殺了袁崇煥,清兵就進不了山海關,歷史上就不會出現一個大清王朝。”初聽此言,可能很多人不太敢相信。因為明亡清興這件大事,是由許多很複雜的原因所造成,怎麼可能由袁崇煥冤死這一件事情所決定。

但是通過查閱一些史料以後,感覺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且不論明王朝最後的結局如何,當時只要袁崇煥不死,小小的清國就沒有出頭之日,哪裡還會出現什麼大清王朝。 清國沒有爭天下的條件。在距今300多年前,入關之前的清國國力遠不能與明王朝相比,雙方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那時蒙古各部還算是明王朝的勁敵,清國只不過是一般的“邊患”而已。 就人口而言,按《續文獻通考》 的記載,明王朝共有一千萬戶,約六千萬人。但是戶口漏報的情況很多。據現代一些學者的估計,當時的人口總數當在一億以上。那是的滿族是全族皆兵,所謂“八旗”,既是部族組織,又是軍事組織,每家都要有一個當兵。這樣,根據兵數就很容易推斷他們的人口總數。按八旗通志記載,在入關以前,八旗兵共有12萬人。如按一家五口計算,他們的人口總年數約為60萬人。當時除滿人八旗外,還包括一些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因此,滿族人口還不到60萬。再加上一些邊遠地方未入旗族的人口,滿足總數不會超過100萬人。明、清兩方人口的比例是100比1。就領土面積而言,在入關以前,清國全部領土只不過是遼東一隅之地。東北許多邊遠地區,並非清國政令所能及。清國能夠進行有效治理的地方,不過是當時全國面積百分之一二。清國的經濟落後,許多生活資料都不能自給,不管是通過邊境貿易還是通過掠奪,都需要從明朝得來。清國的文化也落後,因此他們的許多首領都接受過明朝的官職,讀過漢人的書,受過漢文化的薰陶。從建國之初,他們就重用漢人的知識分子,一切規章制度無不從明朝學來。至於軍事力量,清國也難以與明王朝抗衡。明軍已經有了火器,清軍只有弓箭刀矛,就是隻用弓箭刀矛,清軍也無法與明軍相比。清軍的弓弦是用牛皮製的,遇到大雨,牛皮潮溼變軟,箭就無法射遠;明軍的弓弦是用鋼絲繩制的,不怕潮溼。明軍乘大雨進兵,清軍就抵擋不住。在幾次重大戰役中,清軍已經領教了火器的威力。清國的開國之君,努爾哈赤就是在進攻寧遠時被明軍的紅夷大炮擊中,重傷而死。清軍在東北和一些原始部族作戰常常獲勝,靠的是全族皆兵,是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所養成的一股驃捍之氣。和正規的明軍作戰,光靠驃悍之氣當然不行。總之,從人口,從領土,從綜合國力來比較,清國與明王朝完全不成比例。

清國的首領們連年打仗,其目的也不過是掠奪財富,也不過是想稱霸一方。至於取代明王朝,君臨天下,這種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想法,在努爾哈赤時代,他們是做夢也不敢想的。口說無憑,請以歷史事實作證。努爾哈赤並沒有滅明的妄想。從清國的開國之君努爾哈赤的一生雜跡,就可以看出他至死也沒有取代明朝,入主中原的妄想。努爾哈赤之祖覺昌安是女真部族首領之一,當時對明朝十分恭謹,與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頗有往來,努爾哈赤從小就常出入李成梁家,有機會結識漢人,讀了許多漢文書籍,漢化很深。1583年,女真各部發生內戰,明軍也介入了,努爾哈赤的祖、父都死於混戰中,他本人被明軍所俘。李成梁念及舊情,把他釋放,並且把他祖父留下的13副甲和二三十個騎兵都送還給他。當時努爾哈赤25歲,就靠這一點小小的本錢起家,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起一個小國來。從這個國家用的是什麼國名,就可以大致看出其首領的一些想法。據臺灣學者黃彰健先生的《努爾哈赤所建國號考》一文,努爾哈赤在1596年自稱“女真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說明自己還是明朝建州衛的一個小官;1605年自稱“建州等處地方國王”,才自封為一個小小的國王;1616年建國號為“建州國”,仍然承認自己是明王朝的屬國;直到1619年與明軍正面衝突,取得薩爾滸之役的大勝以後,才建國號為後金,敢於和明王朝分庭抗禮。努爾哈赤在公開與明軍對抗之時,曾經發布過一個文告,稱為“七大恨告天起兵”。這“七大恨”聽起來很嚇人,好象真有什麼深仇大恨,但把原文一讀,才知道盡是些瑣碎小事。其一是說明朝不該殺滿洲二祖(“二祖”是在女真各部內爭中被殺,並非有明朝處死)。其二是說明朝不該侵佔滿洲土地,及逼滿洲交出傷害漢人的罪犯償命(要求交出罪犯不為無理)。其三是說明朝不該驅逐在邊境種田的滿洲人。其四其五是說明朝不該歧視滿洲人,所派的史臣不該侮辱滿洲人。其六其七是說明朝不該援助葉赫(女真各部中的一部)。試舉七大恨中的一條原文,來看看這一篇文告的基本調子究竟如何。原文是:“我國素順,並不曾稍倪不軌,忽遺備禦蕭伯之,蟒衣玉帶,大作威福,穢言惡語,百般欺辱,文辭之間,毒不堪受。所謂惱恨者七也。”(據《刻本諭》)這篇文告雖名為“七大恨”,並沒有什麼激烈的用語,既未公開指責明朝有哪些罪惡,更沒有什麼要對明朝用兵以弔民伐罪之說。倒是在文中出現了“先汗忠於大明,心若金石”,“看邊進貢,忠順已久”,“我國素順”這樣的用語,一再公開承認明朝是宗王國,自己是屬國。所謂“惱恨”,不過是覺的自己受了委屈,發發牢騷,說說怨言而已,通篇找不出一點要和明朝爭奪天下的意思。1626年,努爾哈赤率清軍進攻寧遠,明朝首將是袁崇煥。兩軍激戰之時,袁崇煥使用新運到的紅夷大炮猛烈射擊,清軍死傷甚重,努爾哈赤也受重傷,不久即死。他在臨死之前嘆息說:“朕自25歲起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何獨寧遠一城打不下來真是死不瞑目!”當時他已68歲,他從25起兵,在遼東一帶打仗已經40多年,就是進不了山海關。臨死之時,他只不過是為打敗仗而不服氣,憑自己的一生經歷,他根本不可能產生入主中原的妄想。至於在他死後18年,他的孫子被人迎接入關,在北京城裡坐上了龍椅,建立了大清帝國,這是他生前做夢也想不到的事。

袁崇煥一直有志恢復遼東,連打勝仗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和袁崇煥第一次交手時就被打成重傷,不久因傷致死。可見袁崇煥是個非凡人物。行文至此,我們的主角應該登場了。袁崇煥(1584-1630),字元素,原籍廣東東莞,從祖父那一代起,遷居廣西藤縣。這就是筆者初到廣西遇到那位廣西藤縣的姓韋的朋友特別推崇袁崇煥的原因。他是袁崇煥的小同鄉,因此知道不少袁的軼事。1619年中進士,授福建邵武知縣。1622年初進京覲見,被提拔為兵部職方主事。當時是後金屢犯遼東,已經成為明朝主要的邊患。袁崇煥是個有心人,曾經單騎山海關,考察邊境上的形勢,頗有心得。回北京後自告奮勇,請求出關守遼。據 《明史•袁崇煥傳》,當時朝廷同意他的請求,調他為山東按察司僉事“監關處軍”。從此,他就承擔重任,走上抵禦後金侵略的最前線,出生入死,保衛祖國。有人認為袁崇煥是明末名將,是一位軍事家,民族英雄。筆者認為,說他是民族英雄,他自然當之無愧。但是說他是名將、軍事家,是不夠全面的。他是文官出身,並非職業軍人,從他的一生事蹟看來,他的功績絕非只打幾場勝仗可以概括。他到遼東,是經過深思熟慮,自願起效勞的。當時的明王朝表面上是個龐然大物,實際上是一隻千瘡百孔的大船,風雨飄搖,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遼東戰事是這隻船上最大的漏洞。遼東軍費,稱為“遼餉”,明初每年只用白銀40多萬兩,萬曆年間增至200多萬兩,天啟年間增至300多萬兩,再加上各級官員層層貪汙,老百姓負擔奇重,民不聊生。袁崇煥認為,常此以往等不到後金軍隊打進關來,各地官逼民反,激成民變,明朝也會垮臺。他又認為:後金表面上雖然強悍,實際上也很脆弱,他們經濟落後,物資缺乏,日常生活所需,要靠邊境貿易或者掠奪而來。如果斷絕邊境貿易,採取以守為攻,積極防疫的戰略,使他們得不到任何物質,他們就會支持不住。用不著勞師費餉,組織大軍出征,只在邊境建造堅城,長期固守,以逸待勞,打擊敵人,就能以最少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戰果,得到最後的勝利。他所提出的恢復大計,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他並不光是紙上談兵,而是既能坐而言又能起而行。1626年初他固守寧遠,迎擊努爾哈赤的圍城大軍,結果取得遼東戰場上的首次大捷,努爾哈赤因傷致死,其子皇太極繼位。次年5月,皇太極親領大軍守攻寧遠、錦州,袁寵煥據城力守,又擊退敵人的進攻,取得寧錦大捷。這連續兩次大捷,正是袁崇煥本著以守為攻的戰略原則所取得。且不說他料事如神,至少可以說他頗有預見。他雖然一再獲得大勝,卻擋不住朝廷裡許多言官的攻擊。攻擊他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書呆子,這些文官不能理解他以守為攻的戰略,批評他只守不攻,畏敵不戰,使他極其為難。另一類是魏忠賢的閹黨。當時天啟帝信太監魏忠賢,他不買魏忠賢的帳,既不行賄,也不逢迎,閹黨對他極為仇視,千方百計要排擠他。他無法應付,又不肯輕易改變自己的戰略,只好稱病辭職。魏忠賢本來對他不滿,這是正好批准他辭職,奪了他的兵權。 “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 。袁崇煥去職以後,何時能夠再起,已很難說。事有湊巧,就在他去職一個月之後,時局有了很大的變化。年青的天啟帝病死,因為無子,由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帝。一個將軍一個令,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的更換,卻給了袁崇煥東山再起的機會。天啟帝寵信太監魏忠賢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魏忠賢一手遮天,獨攬朝政,明廷的文武百官中,有一大批人都拜倒在他的門下,當他的乾兒子幹孫子,對他唯命是從。皇帝是要死了才能進太廟,魏忠賢在生前就能在全國各地建立生祠。他掌握了明廷的特務機關--東西廠、錦衣衛,不論官、民,誰敢私下說一句對他不恭敬的話,就會有小特務告密,被抓來活活剝皮。當時崇禎帝不過是個十七八歲的小青年,對於做皇帝事前毫無思想準備,手中又沒有任何實力,孤身一人來繼帝位之時,正值魏忠賢氣焰熏天。不少人都為崇禎帝捏一把汗,怕他吃虧。魏忠賢同意他來繼位,也正是看他年青,覺得容易對付。他繼位之初,不露聲色,對魏忠賢從容應付,雙方相處的還不錯。僅僅過了兩個月,崇禎帝忽然下手,把魏忠賢及其死黨一網打盡,一共殺了200多人,魏忠賢本人在流放途中畏罪自盡。崇禎帝這一次暴風雨似的行動使天下震驚,朝廷內外,都佩服他有魄力,有決斷,對他拭目以待,希望他能力挽狂瀾,振興久已腐朽的明王朝。對於魏忠賢的倒行逆施,崇禎帝一一加以糾正。為了挽回遼東的頹勢,他決心重新起用袁崇煥,賦予重任。1628年初,崇禎帝隆重地接見了袁崇煥,慰勉有加,表示將對他委以全權,處理遼東軍務。問他有何想法,有何要求,儘管大膽地提出來。袁崇煥也就侃侃而談,暢所欲言,直抒己見。袁崇煥說:陛下要我去經略遼東,這正是我平生想做的事,豈有不願之理。既承陛下信任,既請賦予全權。希望陛下用人不疑,對於邊臣”但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如此邊臣才得以放手做事,為國家立功。崇禎帝回答說:可以。朝廷對你,早有考察,絕對相信。你要哪些事權,儘管提出,一定照準。你到遼東,如何開展工作,進行恢復大計,願聞其詳。當時袁崇煥的答話非常精闢,短短一席話,勝過萬言書,深得崇禎帝的讚許。他說:“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以我的本領,去解決遼東也就是後金的邊患,那是綽綽有餘;但是要我去應付那些七醉八舌的意見,那些糾纏不清的人事糾紛,我就應付不了。)“事任既重,為怨實多”(既然要承擔重任,難免得罪很多人)。“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何況謀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要做到許多於國有利的事,就難免對我自己不利。敵人可能會用反間計,也在他的預料之中)。對於恢復大計,袁崇煥說出了極為重要的幾條原則。一是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這就是說,修築邊城,鞏固防務,讓遼東的軍民承擔起保衛邊疆的重任;讓肥沃的的遼東國土養活當地的軍民。不要動輒出動大軍千里馳援,萬里馳援,勞師糜餉,勞民傷財,損耗國力,削弱自己。對於戰略原則,他提出要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勞著。。法在漸年在驟,在實不在虛。”他認為:明王朝經濟發達,國力深厚;敵人經濟落後,要靠對外掠奪才能生存。我們不必和他爭一日之短長,不以打幾次勝仗為得計,而要固守邊疆,使他們野無所掠,時間一長,他們必然要被困死。因此,我們應該以堅守為主;何時發現戰機,也不妨一戰;至於議和,只有在對絕對有利的時候才談。恢復大計是個長期任務,非短時間所能收效。只有不求虛名,但做實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崇禎帝聽了他這番宏論,深以為是,對他的要求滿口答應,讓他以“兵部尚書兼右都御使、總督薊遼、登萊、天津三方軍務”的名義,出鎮遼東。出發之日,劍(皇帝賜給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印(官印)隨行。軍容之盛,前所未有,所經各地,百姓歡騰。袁崇煥把自己的大營設在寧遠,對遼東各地的明軍做全面整頓。根據以守為攻的戰略原則,只用少數訓練有素的精兵固守堅城,保護老百姓安心耕種,軍民團結,共同禦敵,努力實現“遼人守遼土,以遼人兼遼人”的計劃,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兵力和糧餉。他估計像這樣堅持了三年五載,後金的物資缺乏,補給困難,各部之間的內部矛盾激化,就會發生動亂。到那時候,明軍再全面出擊,興師問罪,才能徹底解決問題。袁崇煥這次出鎮遼東,在一年多中間抓緊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整頓軍隊,殺了有通敵嫌疑又飛揚跋扈,不聽使命的總兵毛文龍;二是為了爭取修築邊城的時間與皇太極議和,議和事雖不成,邊城卻已修好;三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用全力修築邊城與相關的防禦共事。到了袁崇煥蒙冤入獄之時,這些工程大致接近完工,成為邊境上的銅牆鐵壁。在袁崇煥死後的十餘年間,敵人始終不敢從正面進攻,難越雷池一步。皇太極比他的父親狡猾的多,他摸清了袁崇煥的意圖之後,知道大事不好。如果讓袁崇煥的計劃實現,後金就會被困死,再也不能雄據一方。如果集中兵力,與袁崇煥部下訓練有素裝備優良的明軍正面交鋒,就難免會走努爾哈赤的老路。他就在一些漢人幕僚(也就是漢奸)反覆商量之後,制定了以陰謀為主,用兵為輔的兩手策略,攻擊的目標是袁崇煥,袁崇煥不除,後金絕對沒有出頭之日。所謂的“陰謀為主”就是不擇手段的拉攏、收買魏忠賢的餘黨,儘量捏造事實,散步流言,用反間計陷害袁崇煥,動搖崇禎帝對袁崇煥的信任;所謂“用兵為輔”,就是避實就虛,避開袁崇煥的正面防守,用奇兵繞道偷襲明朝的後方,到處騷擾,配合反間計,嫁禍袁崇煥,給攻擊袁崇煥的人制造口實。不把袁崇煥拉下臺來,絕不罷休。他們認為,雖然崇禎帝對袁崇煥非常信任,委以全權,但是仍有空子可鑽。一是崇禎帝太年輕(當時不到20歲),不世故容易上當受騙;而且他生性多疑,很難相信某一個人(他在位17年一共換了50個宰相,就足以說明這一點),用反間計有得逞的可能。二是朝廷內外,袁崇煥得罪的人的太多,魏忠賢的餘黨對他切齒痛恨。他為了堅持自己的計劃,對廷臣的不同意見一概置之不理,對一些權貴也不買帳,如果反間計一旦奏效,攻擊他的人必然不少。於是皇太極立即付之行動。他們有計劃的製造了許多流言,說是袁崇煥只守不攻,是受了後金的賄賂。通過被俘後釋回的明朝太監,使這種流言一直傳進宮廷。又不惜重金,一再派人收買魏忠賢的餘黨,讓他們不斷的攻擊、誣陷袁崇煥,使得北京城裡謠言滿天飛,以動搖崇禎帝對袁崇煥的信任。1629年秋天,皇太極親率精兵偷襲明朝邊境,通過喜峰口攻陷遵化,進入三河、順義,前鋒直逼北京。這種偷襲實在是一種冒險行動,不是正常的作戰方法。他們雖然鑽進了明朝的後方,但是堅城在後,袁崇煥的大軍在後,如果作戰一旦失利,既無退路,會被關門打狗,全軍覆沒。但是這次奇襲,卻使北京震動。一些不懂軍事的廷臣紛紛指責袁崇煥:朝廷要你守住大門,怎麼敵人竟然打到家裡來了?袁崇煥聞訊,即派精兵從山海關回援北京,大破敵軍於北京廣渠門外,敵軍退走。袁崇煥上書解釋說:皇太極的偷襲,屬於流寇性質,成不了氣候,我們一定要有信心,堅持已守為攻的戰略,拖垮敵人。後來果如他的預料,敵軍在北京附近騷擾一番之後就退出了長城。敵軍雖然退走,北京城裡卻亂成了一鍋粥。許多人不懂軍事,不明真相,只從一時的現象上看問題,紛紛職責袁崇煥擁兵自重,不肯出擊,縱敵深入。在一片指責聲中,崇禎帝也動搖了,他忘記了袁崇煥所說的“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謀敵之急,敵亦從而間(用反間計)之”這些話,在盛怒之下,對袁崇煥下獄論罪。當時攻擊袁崇煥最力的,就是毛文龍的小同鄉大學士溫體仁,他們羅織袁崇煥的罪名有兩條,一是“專戮大帥”(指殺毛文龍一事),二是“擅主議和”。最後袁崇煥被判死刑,家屬充軍三千里。噩耗傳到遼東,軍民哭聲動地,大家憤慨地說:“袁大人忠心為國,竟然還落到這種下場,我們還在這裡忙乎什麼!”許多隊伍紛紛潰散,遼東前線,一片混亂。皇太極得到消息,大喜過望,在瀋陽城裡張燈結綵,慶賀勝利,宴會笙歌,通宵達旦。崇禎帝冤殺袁崇煥,已經鑄成大錯,遂為親者所痛仇者所快,事後追悔無及。這件冤案和歷史上岳飛的冤案、于謙的冤案頗有相同之處。三位主角都是在反抗侵略保衛祖國的民族英雄,都是在立了大功之後,反被本國的皇帝的所冤殺。稍有不同的是,殺岳飛的是宋高宗趙構有意為之,其目的是為了向敵人討好乞和以圖苟安;殺于謙是明英宗朱祁鎮有意為之,是為了報私仇(朱祁鎮被敵人所俘,于謙不受敵人要挾,堅持抗戰,終於獲得大勝,因此而被朱祁鎮所痛恨)。殺袁崇煥並不是崇禎帝有意為之,而是他中了敵人的反間計。若從三大冤案的後果來比較,袁崇煥冤案的後果最為嚴重。袁崇煥如果不被冤殺,過不了幾年,他的恢復遼東的大計劃就可以實現了,清國即使不土崩瓦解,也只能困居一隅之地,無法向外發展,中國歷史上就不會出現一個“大清王朝”。這個“大清王朝”帶給整個中華民族的,是長達200多年的血腥統治。就在這200多年中間,中華民族從世界的先進民族逐漸落後,成為跟不上時代腳步的落後民族,其嚴重的後遺症一直延續到今天。岳飛死後不久,宋王朝就替他平反了;于謙死後不久,明王朝替他平反了。但是袁崇煥冤死以後,至今沒有人替他平反。如果明王朝不亡,估計袁崇煥也會有平反之日,但是清王朝取代了明王朝,袁崇煥又一直的清王朝的死敵,當然冤沉海底,誰也不會來為袁崇煥正式平反了。300多年以後,為袁崇煥平反的責任落到今天史學家的頭上。袁崇煥的第一條罪狀是“專戮大帥”。所謂“大帥”,指的是明朝的總兵毛文龍。此人過去領兵與後金作戰,兵敗潰逃,逃到了遼東半島東面的一個小島——皮島上,建立了一支水軍。天啟帝認為這支水軍能對後金起到牽制作用,就供給糧餉和軍器,讓他自行發展。他孤懸海外,擁兵自重,觀察形勢,到處討好。魏忠賢當權時,他賄賂魏忠賢,希望從明廷得到更多的糧餉;後金勢力大了,他又與後金暗通信息,藉此保持自己的特殊地位。袁崇煥出鎮遼東,偵知他確有通敵行為,就借閱兵為名,來到皮島,請出尚方寶劍,把他殺了。因此時人不明真相,議論紛紛,有人認為袁是擅殺,毛是冤死;有人認為毛文龍屢次違抗軍令,也該正法。300年來,爭論不休。好在明清兩代檔案都在,近年來兩岸學者都已經從明、清檔案、相關史料中找出毛文龍通敵的證據。臺灣學者李光濤在《毛文龍釀亂東江始未》一文中列出了不少毛文龍通敵事實;我們也從《滿州密檔》中查出了毛文龍對皇太極的第四次上書,其中有“請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從兩旁夾攻,則大事成矣”這樣的話。足見毛文龍確實通敵,袁崇煥持有御賜的尚方寶劍,殺毛文龍以消除隱患,有功無罪。袁崇煥的第二條罪狀是“擅主議和”。根據史實,袁崇煥和後金議和共有兩次。第一次在1626年,那一次遣使議和得到天啟帝的批准,並且允許他“便宜行事”。這樣,就沒有理由說他“擅自”議和。第二次在1629年,這次議和,雙方都是一種策略。在皇太極方面,是想爭取一段時間去打朝鮮;在袁崇煥方面,是想爭取一段時間去加固邊城與構築防禦工事。雙方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談的過程雖然拉的很長,卻沒有任何結果,所以袁崇煥一直沒有上報,直到他蒙冤入獄為止。總之,議和一事,在開始時已得朝廷批准,最後因故中斷,沒有達成任何協議,怎能說是“擅主議和”?在兩次議和過程中,雙方往來文書斑斑可考,作為邊臣的袁崇煥沒有任何一點越軌言行,沒有任何可以指責的地方,難以加上任何罪名。

清王朝以陰謀得國。回首中國歷史,有些王朝在興起之時已經頗得民心,得國的過程中雖然有一些干戈擾攘,但是對很多地方可以傳檄而定,和平解決。有些王朝得國全靠武力所謂“江山是打出來的”。清王朝一異族入侵中原,又自吹自擂“天兵無敵”,這就讓人造成一種誤會,以為清王朝之得天下,真正是靠“武功”打出來的。其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歷史的真相是:清王朝之得國,主要是靠陰謀詭計,以漢制漢;至於用兵,不過是起一點輔助作用而已。在努爾哈赤時期,漢化很深的努爾哈赤靠自己從《三國演義》中所學到的一點軍事知識,與女真原始部族的剽悍民風,連哄帶打的一點小聰明,能夠發現明軍的一大短處,那就是在作戰時很難自己做主,經常要聽命於北京的皇帝。有時候,皇帝所派的統軍大將全不知兵,是個大外行(如楊鎬),豈能取勝;有時候,統兵將領確有本領,但又事權不一,內部扯皮,直到扯垮了事(如王化貞和熊廷弼)。專鑽這種空子,努爾哈赤就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了薩爾滸之役、廣寧之役等幾次勝仗。打出了威風,擴大了地盤。但是和袁崇煥一交手,他就倒了黴。因為袁崇煥的隊伍訓練有素,指揮有方,能夠人自為戰,儘量發揮武器的效力。所以在 進攻寧遠之役,努爾哈赤不僅損失慘重,自己也受了炮傷,不久因傷致死。努爾哈赤確實是靠武力發展起來的。不過力量有限,發展也很有限,成不了氣候。到了皇太極時期,他們的國策有了一個極大的轉變,就是靠武力發展改變靠陰謀擴張。每次用兵,都是在明朝嚴重內亂的時候趁火打劫。雖然三番五次採用偷襲的手段進了長城,也是一種流寇行為,避實擊虛,到處流動,到了就搶,搶了就走,根本不敢久留。其作戰的目的是財物而不是土地,是不折不扣的盜匪行為。如果他們真是“天兵無敵”,為什麼在18年中,一次也不敢從正面進攻袁崇煥所建立起來的銅牆鐵壁?為什麼不能蹋進山海關一步。在這18年中,他們的國策就是收買漢奸,以漢制漢,要盡了卑劣的陰謀詭計。例如:1629-1630年,收買明廷內奸,使用反間計,假崇禎皇帝殺害袁崇煥,除掉了心腹大患。1631-1632年,策動明將耿仲明與孔有德叛變!從叛軍手中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紅夷大炮。1633年,策動明將尚可喜叛變。1636 皇太極封耿仲明與孔有德尚可喜三發叛將為王,授以兵權,稱其部下為“天佑兵”,“天助兵”,以後每次作戰,都用他們為前鋒。1638-1639年,清兵兩次偷襲進入內地,企圖逼迫崇禎帝訂立屈辱性的和約,希望不戰而勝,遭到崇禎帝的嚴詞拒絕,只好退走。1642年,遼東前線的松山堡被清兵攻陷,明經略洪承疇被俘,皇太極千方百計加以誘降,從此盡知明朝虛實。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對於清國來說,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塊大餡餅。他們不失時機地盡力展開陰謀活動。終於把當時的關鍵人物吳三桂拉了過去。當時山海關大開關門,全身披掛的吳三桂拱手迎候清軍,恭恭敬敬地說:“請進!請進!”這是說清王朝“陰謀得國”的一幅最精彩的畫面。為了說明清王朝是陰謀得國,還可以補充兩件史實。 一是在1633年,明朝叛將孔有德與耿仲明被後金軍接到瀋陽,皇太極親自出城10裡迎接,特別舉行一種“抱見”之禮(肉麻當有趣),當即封孔有德為元帥,耿仲明為總兵,並且對天盟誓,願共富貴。皇太極把孔、耿帶來的紅夷大炮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向左右群臣大發感慨:“昔日太祖(指努爾哈赤)就喪命於此物,今天我軍亦有此利器,今後才能戰無不勝,可喜可賀!” 。二是在1642年,遼東經略洪承疇兵敗被俘,押到瀋陽。據《嘯亭雜錄》一書記載:皇太極親自到獄中去看他。當時正值嚴寒,皇太極脫下自己身上的白狐裘披到他身上,他就順坡下驢,表示願意投降。皇太極大喜,特設盛宴招待,請洪上坐。諸臣不服,皇太極就問大家,“我們多年辛苦,所為何來?”諸臣答曰;“為奪中原。”皇太極乃大笑,曰“我等皆盲目,今得一引路之人,焉得不樂!”諸臣乃服。原來清國君臣都是些瞎子,是靠一批明朝得降官降將牽著竹杆,才把他們引進中原,清王朝還自誇什麼“天兵無敵”,豈不可笑!清國靠什麼力量征服全中國 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就輕而易舉地進了山海關。十多年後,這一條小蛇居然吞下了大象,征服了全中國,簡直像是玩魔術。但他頗有自知之明,知道清國得實力不夠,本錢太少,不敢輕易發動大戰爭,消耗兵力,所以一直不從正面進攻由袁崇煥建造起來的銅牆鐵壁。而把主要的時間精力用於玩弄陰謀詭計。誰都知道山海關之失是吳三桂引狼入室。但是其過程至今不為人所知的內幕?300多年來,眾論紛紜,莫衷一是,最簡單的說法,是說李自成打進北京,得獲了吳三桂之父吳襄一家,命吳襄些信招降吳三桂,吳三桂已欲投降,正準備返回北京之時,忽然得到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奪去得消息,憤而投清,引清兵入關。這一說法來自吳梅村得《圓圓曲》。作者把吳三桂叛變投敵得原因說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似乎吳三桂是個多情公子,為了情人不惜犧牲一切。這是以自己得文人之心度吳三桂的武將之腹,用民間傳說的緋聞掩蓋了歷史的真相。 歷史真相絕不會如此簡單。按我們現在掌握的資料,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是清國長期以來進行拉攏,收買的對象,早已降清的一些降官降將,由的是吳三桂的同僚好友,通過這些線索,許多活動沒有浮出水面而已。吳三桂手握重兵,是明、清之間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終於投清,絕不會是一時的感情衝動。陳圓圓是個歌姬,不過是“三陪”之類的人物,吳三桂不至於為了這種人而影響了自己一生的前程。但是也有一種可能,就是吳三桂在決定投清之後,用陳圓圓一事作為進攻李自成的口實之一。還有一種說法是借兵說。即當時吳三桂並不是投降清國,而是向清國借兵平叛,有如唐代之向回紇借兵平定安史之亂一樣,事成之後以財帛或割地相謝。如果是這樣,吳三桂也和清國早有聯繫。也可能是吳、清雙方有個秘密協定,採用借兵的名義進行攜手,能夠減少在進軍途中的阻力。對於這一類的秘約,我們現在拿不出直接的證據(清朝官方當然把有關的絕密文件全毀掉了),但是仍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例如吳三桂後來的舉旗反清,就曾公開指責清朝的“背信棄義”。背什麼“信”?當然就是這種“密約”。清兵入關之前所約定的一些條款,肯定對雙方都有約束;入關之後,形勢一變,多爾袞就把臉一抹,不認帳了;吳三桂無可奈何,“當了過河卒子,只得拼命向前”,不論如何爭辯,已經於事無補。當時有人寫了一付對聯,為吳三桂辯解,聯曰:痛哭秦廷緣楚覆,歸心漢室為韓仇。以申包胥向秦國借兵是為恢復楚國,張良輔佐劉邦是想為韓國的史事,解釋當初吳三桂是為恢復明朝才向清國借兵的苦心。可惜吳三桂上了當,多爾袞佔了大便宜,後來大錯以鑄成,吳三桂百口雄辯,一頂漢奸帽子,只好穩穩當當地戴到今天。這一段隱秘的史事也就永遠說不清道不明瞭。探討歷史,並不是要把所有的史事全都考察清楚。這既無必要,也不可能。只要基本史實清楚無誤,又能理清事情發展變化的線索,就不難作出初步的結論。雖然在細節上略有出入,影響不了結論。1644年清兵入關,是被降將迎接入關,這是歷史事實;吳三桂當了清王朝的走狗,從山海關一直打到縝緬邊境,這也是歷史事實,為主子打了天下的吳三桂最後的結局是兔死狗烹,這還是歷史事實。不論清兵入關的過程有多少種複雜紛紜的說法,就憑這些主要的史實,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清王朝主要不是靠武功,而是靠陰謀得國。至於過程如何,細節有無出入,並不影響這個結論。狡猾如多爾袞者,也無法否認這個事實,他在《致史可法書》中,公開承認:“國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於闖賊(李自成),非取之於明朝!”也是就是說,既不是名正言順,傳檄而定天下,也不是靠武功,大出來的江山,而是靠施展陰謀,乘著鷸蚌相爭,撿了落地挑子。入關之後,清兵拱衛北京,在前線打仗的來,主要拜託給四大降將:吳三桂(後封平西王)、孔有德(後封定南王)、耿仲明(後封靖南王)、尚可喜(後封平南王)。他們從山海關往南打,一直打到雲貴、兩廣、福建,最後就留駐在這些地方,裂土封王。在整個奪取天下的過程中,主要是以漢人打漢人,軍中少數滿人,只不過擺擺樣子,起一點監督作用。所以王沄《瓠圓集》中說;“進兵三法,綠旗當先,漢軍次之,蒙古又次之,滿州居殿。”所謂綠旗,就是清王朝入關以後所收降與募集的漢人隊伍;所謂漢軍,指漢軍八旗,就是他們在入關之前所編成的蒙古人隊伍;所謂滿洲,指滿洲八旗,才是由真正的由滿人編成的隊伍。打仗時,在前面賣命的是真正的漢人,其次是蒙古人,滿人不過“殿後”,充當執鞭驅羊的牧羊人而已。為什麼當時降官如毛,降將如潮,有那麼多的人肯向清王朝俯首稱臣?歸根結底,還是明王朝如淵驅魚,把自己的臣民拼命趕到敵人那一方面起。明代的暴政是有名的,遠的不說,從萬曆帝說起,他20年不上朝,萬事不理。在他的縱容之下,貪官吏暴,豪強橫行,即使不遇天災,已經是民不聊生。只不過依靠一些正直的官員勉力維持,明廷還能保持一個空架子。天啟帝寵信宦官魏盅賢,魏忠賢掌握大權之後,作威作福,又把明廷裡一些正直的官員趕盡殺絕。明廷幾乎垮臺。幸虧天啟帝早死,其弟崇禎帝繼位,用快刀斬亂麻的辦法及時剷除了魏忠賢及其黨羽。年青的崇禎帝雖然還想有所作為,但是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內憂外患,交相煎迫,即位不久,他就已經招架不住。因為求治心切,一遇挫折,心煩意亂,就不免苛責臣下,稍有失誤,貶殺隨之。在遼東戰場上,許多將領都沒有好下場。有些人是終年奔波,轉戰各地,最後死在沙場,有些人是應付不了人事傾軋,如袁崇煥,結果死於冤案;有些人原來也是忠心耿耿,後來屢受挫折,失掉信心,叛變投敵。叛變者自己固然要承擔罪責,但是明王朝的長期腐敗、混亂,責任不清,是非不明,有苦無處訴,有冤無處伸,是把大批文官武將驅趕到敵人那一方面去的重要原因。在已經腐朽的龐然大物明王朝的身邊,新建立的一個小小的清國確實大佔便宜。他們以逸待勞,看準時機,一遇明朝內亂,立刻趁火打劫,充當流寇,伺機偷襲,一到就搶了搶就走。平時招降納叛,兼收破爛,除了以高官重利誘降明朝將領之外,還收羅不少明朝的“桃人”充當間諜,刺探軍情。清國的發展,是靠蠶食明朝而來。他們在入關之後,就變了蠶食為鯨吞,居然一頭鑽進了人家的皇宮,一屁股坐上了人家的龍椅,鳩佔鵲巢,喧兵奪主。像這樣佔便宜的事,中外少有;像這樣輕輕巧巧的得國,曠古所無!清王朝的打天下,主要是靠四大降將: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四大降將是什麼人?他們是清一色的漢人,原來都是明朝遼東戰場上的將領。在袁崇煥奉旨出鎮遼東之時,他們全都是袁崇煥的部下。袁崇煥不被冤死,他們是明朝的將領,是用來保衛祖國邊疆制服清國的軍事力量,可惜袁崇煥一死,形勢發生了可悲的變化,這四大降將竟然相繼被清國用陰謀詭計拉了去,反而成為替清王朝出力征服全中國的軍事力量了。還有一件事,更足以說明袁崇煥之被冤死與明亡清興的關係。1626年,袁崇煥守寧遠時,努爾哈赤領兵來攻。袁崇煥與總兵滿桂、副將朱梅、參將租大壽等共同刺血為書,激勵軍民,死守不退。就在這一次戰役中,明軍的大炮打傷努爾哈赤,不久就因傷致死。祖大壽忠勇奮發,身先士卒,深受袁崇煥器重。1628年,袁崇煥奉旨出鎮遼東,一再提拔祖大壽,命他駐守錦州。1630年,袁崇煥蒙冤被殺,祖大壽聞變,痛哭流涕,部下也人人分開。祖大海率領部下出關東走,幾乎叛變。後來由經略洪承躊追挽,再三次勸勉,才把他們拉了回來。以後祖大壽長期堅守錦州,清兵雖然百計圍攻,就是打不下來。皇太極也多次派人拉攏收買,祖大壽耿耿忠心,絕不動搖。直到1642年,清兵攻破松山堡,經略洪承疇被皇太極誘降,作書招他,他才對明廷絕望,失掉信心,開城投降。他是吳三桂的舅舅,他的降清,也就為清方與吳三桂的聯繫起了牽線的作用。如果袁崇煥不死,遼東失地,逐漸恢復,那些投機分子不會貿然投敵,像祖大壽這樣的將領更是堅定的衛國良將,民族英雄,怎麼會被敵人拉過去!冤殺袁崇煥實在是千錯萬錯,實在是自毀長城。

諸葛亮的病死與袁崇煥的冤死,都是令人扼腕嘆息的千秋恨事。諸葛亮之死是“出師未捷身冤死,長使英雄怒滿膺”。諸葛亮出師北伐之時,已經信心不足,說是“臣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袁崇煥出鎮遼東之時,則是信心十足,向崇禎帝上書說“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他的冤死,更加令人惋惜!


千古奇冤袁崇煥--他不死,就不會有後來的大清國


千古奇冤袁崇煥--他不死,就不會有後來的大清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