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民族習氣

“人走茶涼”這個成語,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單從字義上說,就是給客人倒一杯熱茶,客人走了,這杯茶的時間久了自然就涼了。寓意為當一個人離開原來的地方後,他在那個地方的關係也就隨即淡化了。這是一個通俗而形象的比喻,是對人情淡薄、世態炎涼的感嘆。

其實,“人走茶涼”是一種自然現象,大可不必為此煩惱和糾結。不過,凡是面臨這樣難堪境地、持有這種感受的人,固然有其客觀因素和社會因素。

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人:他在“做官”之前,做人做事小心謹慎完全是個標準的“群眾範兒”。可是,官帽一戴,好像又是另外一種模樣:走起路來“正步”很少,“八字步”較多,時不時還要搖晃、抖動幾下,其頸椎、腰椎也不在“正位”了;跟人講話老是哼哈哼哈的,眼眯著,手揹著,頭昂著,肩聳著,肚挺著,覺得不這樣就開不了腔;平日裡油頭粉面、西裝革履、紳士氣派,出行時,不是奔向豪華酒店,就是走進高檔會所,公事只能在酒店裡辦或會所裡幹。他的“做官”理念就是:當上幹部就得有“官樣”,哪能成天跟老百姓扯在一起,只有拿點架子才有威信。

的確,有的人很在乎自己的能耐,遇事無須同群眾商量,覺得自己就是比別人聰明。群眾有事找上門,他都板著面孔,一句“照我說的做”便能打發一切。

有的人在位掌權時,只恨沒有翅膀就能跟鳥一樣地飛起來了,處處顯得“官氣”十足,不可一世,誰都不在他眼裡,自命不凡、孤傲清高、獨斷專行。

有的人身居廟堂數十載,基層群眾只聞其聲、難見其影,只識其容、難近其心。有的人雖然從政幾十年,也獲得了“老領導、 老革命、 老資格”的尊稱,但無建樹,只不過是個五場幹部而已。

如今下臺了,迴歸清淨,門可羅雀,每日裡獨來獨往,孤家寡人一個。沒有了往日的隨從與侍候,偶有老伴作陪,更沒有了往日的“免費午餐”,只好一日三餐,自食其力,以往在位時掌權時賺了一身肥膘,藏在肚子裡的板油已所剩無幾了。回想那些推杯換盞、高朋滿座、迎來送往、以酒當歌的年代,似乎有些悵然與無奈。

還有,過去他們大權在握時,有人端茶倒水,有人駕車拎包,有人付費買單。各種慶典、宴會、剪綵、

座談、會議等相關活動都有領導的身影,只要“長官駕到”、張燈結綵,貴賓禮遇、前呼後擁,門庭若市、熱鬧非凡,新聞頭條、媒體焦點。你說做“官”做到這個份上,快活過神仙了。

可惜的是,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官”不能當一輩子的,一旦失去了權位,舊日的風光再也不復返了,那種呼風喚雨,一呼百應,一言九鼎的場景只能當作閒來“過過電影’了。因此,常常出現一種”人走茶涼“的想法也是理所當然的。

再如,當初他們在臺上時,熱衷於編織個人的“關係網”“互聯網”“拉幫結派”“利益輸送”“團團夥夥”。遠君子而近小人,把上下級關係、同事之間的關係庸俗化,疏遠那些秉德無私、剛正不阿、不愛投桃報李的人,甚至對“圈外人”打擊報復、無端指責,給“小鞋穿”,還築上了“隔離牆”,裝上了“防護網’。

他們呵護欣賞那些巧言令色、溜鬚拍馬、唯利是圖、投其所好的人,而且器重有加,栽培提拔,委以重任。於是,一些習慣於巴結權勢、討好賣乖的勢利淺薄之輩,畢恭畢敬、鞍前馬後、眾星捧月似的圍著他們轉,會時不時的奉上一杯杯“熱茶”。可一旦為官者卸任而去,那些勢利小人感到對他們用處不大了,視其如路人,也不來送“熱茶”了。

諸如此類的種種強大“落差”,使得這些從“權貴”的位子上退下來的同志,無論從心理上或感情上都難以一下子適應和承受。所以,耿耿於懷,一遍又一遍地嘆息“人走茶涼’,箇中滋味是可以理解的。

但“人走茶涼”是面鏡子,它能照出官德之好壞,品行之優劣,人格之厚薄。同時也是一杆杆,從這槓桿上可以識民心之向背,察官品之高下,驗政績之虛實。所以如果你為官在位時能“足秤”,百姓永遠會記住你,“茶”永遠是不會涼的;如果你為官在位時“不足秤”,甚至“短斤缺兩”而輕滑得掛不住秤砣了,當你告老還鄉時,又嘆息“人走茶涼”“鳳凰落毛不如雞”就不足為怪了。

民間有一句大實話,叫作“你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人”,人民會把你高舉頭頂;你是自以為是不得了的人,你最終成不了什麼不得了的人!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善惡到頭終有報,一切因果傳承皆是自身造化,怨不得別人。

中國人的民族習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