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有什么历史渊源?

非常完美帅气的小哥


古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其实说的很对,不单单在古代具有很强的启示,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仍旧是意义重大,这些话都是古代老祖宗所留下来的警示名言,总结教训,让我们看看这句古语的历史渊源以及给我们后世留下的警示到底是什么吧!


一,古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出处渊源

此古语出自北宋时期的《酒色财气歌》,原话是:“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倒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至于说这首歌的来历,就得从大文豪苏东坡说起,有一次,苏东坡大相国寺探望好友佛印,恰巧,好友不在,四处闲诳之余无意中发现墙上有一首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本身这首诗也没有大的问题,只是前代和尚们留下的警示打油诗而已,告诫和尚们佛门重地,必须把持戒除酒色财气四戒。可是,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却有着自己的见解,没办法,文人嘛酸腐气重,总得显露一把,因此,也在墙上做了一首诗:“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这首诗格局和前代和尚们的说法截然不同,和尚们警示的是佛门重地,酒色财气四戒必须戒除,苏东坡可不是这么想的,他提的诗阐明了文人嘛饮个酒作个诗,贪色都属于正常,可以适当为之。


再到后来,又是一位文豪大家王安石也来到了大相国寺,也是无意中看到了这两首诗,好吧,前代和尚和文豪苏东坡都留下墨宝诗词了,自己也并非等闲之辈,怎么能不露一首呢?何况同行大相国寺的还有宋神宗,自己的主子在边上还不趁机露一手,想到这里,王安石信笔写上“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后人们根据以上三人对于酒色财气的各种看法加以综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酒色财气歌》。


二,俗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带给我们的启示

其实不管是前代和尚留下的诗词也好还是苏东坡留下的诗词也罢,亦或者是王安石留下的墨宝,说到底,这几首诗的寓意非常明显,对于佛门重地的和尚们来说,酒色财气是必须戒持的,碰都不能碰,那是戒律,对于文豪苏东坡来说,文人嘛,放荡不羁,有时候喝点酒,诳诳青楼,找找美女,作作诗也是人间一大美事。王安石也是这个观点,酒色财气都得占一点。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是无酒无色,纵酒贪色那是两个极端,拿当今社会来说,办个事,聚个会哪里不饮酒做不成事,同理,苗条淑女君子好逑,美女谁都喜欢,有一点点色趣也属于自然,但是话说回来,在生活中,酒色财气不能不占但是必须适可而止,不占没有生活情趣,多占对生活家庭无益。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我来给解释一下吧:

“色是刮骨钢刀,无色路断人稀。”

这句话是我们的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其实原话出自《酒色财气歌》: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倒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这首歌呢是出自北宋大相国寺,关于这个诗歌的来历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说的是北宋时期的文人苏东坡,有一次他去大相国寺拜见佛印和尚。关于佛印和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我们读书的时候,都学过《核舟记》: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想不到如今读来还能跟着背诵……

回到刚才说的苏东坡,他到了大相国寺之后,发现佛印和尚并不在庙里。于是就一个人在那里喝闷酒,正喝着呢,一抬头竟然发现墙壁上有一首诗: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关于这首诗,意思是劝大家戒掉酒、色、财、气的,因为这四样东西,每个人都想要,而且并不想丢掉,如果谁能放弃这四样东西,即使活不到百岁,也得是长寿。

这个苏东坡也是大才子,这种好机会怎么会放过,于是也写了一首诗: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苏东坡不愧是苏东坡,他写的诗更加狂妄,大体意思是说,喝酒喝不醉的就是英豪。恋美色,而不沉迷的,才是高人。财不可取不义之财,气只要自己不生就自动消了。

如果这件事就此结束,也就没有题目问的这层意思了,结果某一天,宋神宗也跑到了大相国寺。

好巧不巧他也看到了这两首诗,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变法,岂不知王安石也是一个大才子,此时正跟着宋神宗呢,于是受宋神宗所托,也作了一首诗: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第一首诗是从修行的角度考虑问题,第二首诗是从自我洒脱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第三首诗就是站到了国家层面来考虑问题了。

意思就是说,没有酒的话,成不了礼仪,人们要是不色的话,生育率下降,路也断了,人也少了,没有财的话,人民也就没有奔头,没有气,国家也没生机。

再后来,结合这三首诗,就成了《酒色财气歌》!

其实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呢:

“酒是穿肠毒药,色如刮骨钢刀”

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头一句不用解释了,把酒比喻成毒药,后一句把色比喻成钢刀。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不能太色,也就不能纵欲过度,不然的话腰酸背痛,身体透支的像有钢刀刮骨头一样。

随后,如果都不好色了也不行,那样就无法繁衍后代,人会越来越少。

不过乾隆帝确实牛,活的岁数又长,生的孩子又多,估计是大补吧!

再看《酒色财气歌》最后一句:

“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这里有告诉我们,所谓的量体裁衣,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而定的,你可能喝一杯酒就醉了,他可能喝一坛子酒也醉不了。你可能好色导致身体透支严重,他可能全身的力气无处使呢?

比如《金瓶梅》里面的西门庆,人家就是有实力,就是能驾驭,那也不能说这就是刮骨钢刀!

这也是我们传统的中庸之道,万事讲究一个度!

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没有?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这句俗语其实是源于王安石之笔。一日王安石陪同宋神宗到访大相国寺,参拜佛祖,祭祀上神。宋神宗望见殿内有一首诗,是佛印和著名诗人苏东坡各提一笔而成,饶有兴趣便上前看了看。


其实早在王安石和宋神宗到达此地之前,苏东坡曾来探访印佛,但来得不巧,佛印出门,苏东坡只好在主持的招待下小憩一番。

苏东坡也常来此地闲谈,主持深知佛印和苏东坡的关系,苏东坡的才气更是让主持称赞,所以不怠慢,好酒好菜都叫小和尚上了。

苏东坡得到主持的款待,自然心情愉悦,独自斟酌间,忽见墙壁上有一首诗云: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见此诗,心境开阔,甚合他的心意。

苏东坡是大文豪,此情此景又吟比诗,自然有雅兴提笔。灵感突发的苏东坡把笔一挥: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与前一首诗相应而成,苏东坡又在旁边写下《和佛印禅师诗》。提笔完毕,苏东坡悄然离开了禅房,趁着月色,独步离去。

后来才有王安石来到的事情,王安石也是一个才子,宋神宗便问王安石何不来一首。王安石看到这首诗,心里面也是痒痒的。

也想和大文豪苏东坡共作一首,只不过神宗在旁边,自己也不好随意动笔。如今神宗要求,岂能有推辞之说。

王安石领命也把笔一挥,写下:“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并在旁边写下《亦和佛印禅师诗》一首,宋神宗妙赞。

王安石的诗和苏东坡、佛印的诗不同,佛印是以一个僧人的心态写下人生之态。而苏东坡大起大落,人生亦是颠簸,只得留下一心态,让世人皆叹。

但王安石不一样,王安石是政治家、改革家,况且此时此刻他的身旁还有一位帝皇,若不写出一点治国之邦,有恐惹怒神宗。

前两句既与苏东坡、佛印的诗句有所相应之处,后两句又有治国安民之意,既不脱离前两首诗,也不会少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胸襟。

神宗大喜,又赋诗于旁边:“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与前三首诗被民间编制流传为《酒色财气歌》,王安石与神宗君臣提笔,也皆为广传。那么这句“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又该如何理解?色是刮骨钢刀说的是色不可过度,过度沉迷于色,无异于自寻死路。

这是对于帝王的惊醒,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诸如:红颜可祸水,苏妲己乱商,褒姒误周,杨玉环乱唐等等。

然而无色也不行,因为色关乎到传宗接代,倘若真的都像佛门一般戒色,那么岂不全部都会无后继之人而绝后?


史之策


色是刮骨钢刀

  历史上有很多纵欲过度的例子,既有演义小说中的平民百姓,也有明确记载于史册的王侯将相。这些人原本都是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或是勇猛无敌的壮士,只因过于沉迷美色,最终导致身体每况愈下。说起好色纵欲,明武宗朱厚照是个非常典型的皇帝,此人可以说将纵欲发挥到极致。自商纣王酒池肉林以后,历代君王都以在皇宫内营造这些乌烟瘴气的场所为不齿的行为,因为一旦皇帝大肆营造娱乐场所,必然预示着朝政腐败,王朝灭亡。

无色人断路稀

  这句话源自北宋神宗皇帝和宰相王安石之间的一段君臣佳话。相传神宗皇帝和王安石游玩大相国寺,看到当年苏轼所提的“酒色财气诗”,二人有感而发,君臣之间一附一合,写出著名的“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诗句。君臣二人果然不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对明君贤臣,他们能够客观地对待人们的基本生存欲望。

  原文将“酒色财气”的四种基本娱乐需求用辩证的的立场阐述出来,更是反映出北宋自王安石变法以来,国库充足,民间富裕的社会风貌表达的淋漓尽致。老百姓有好酒也可以得意须尽欢,面对美女也可以多看一眼而不至于被处罚。所以,美色原本不是坏事,它是人类繁衍不息的基础,但是一旦越过底线,就会物极必反惹来祸端。


画家刘震


《酒色财气歌》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
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酒,色,财,气,分别代表着衡量人生得失的四道墙,不可过分贪图,但同样也不能无欲无求,始终告诫我们要把握好度。

这首《酒色财气歌》道尽人间真言,出自于北宋时期的大相国寺,而且它分别由相国寺的佛印和尚,苏东坡,王安石,以及宋神宗做信用背书,有感而发,最终形成这样的千古绝唱。

《酒色财气歌》故事详解

北宋大才子苏东坡,有一次去大相国寺与佛印和尚交流攀谈,这位佛印和尚实际上是现今的江西景德镇地方人士,当年的佛印和尚三岁抬头,就能够颂诗读书,被誉为神童,也就是因为后来同样的爱好,与苏东坡关系交好。

两人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甚至后来专门撰写了《东坡居士与佛印禅师语录问答》,也成为了记载两人攀谈的语录集,尽管佛印为正宗佛教中人,但是他对于佛教有自己的见解!

不知大家可否记得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实际上这句话最早也算是出自《济公李修缘》一书,而这句话实际上在佛印和尚那里,也同样适用,这佛印其实也算是性情中人 ,丝毫不被佛法法门所拘束。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这句话就是当时苏东坡拜见佛印和尚之时,留在佛印和尚禅房墙壁上的诗句,这也算是他对于佛道参悟的一种表现,作为人人都想得到,但却又不想轻易抛弃的四种诱惑,其实也在某种时刻控制着自己。

苏东坡对于酒色财气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从苏东坡的诗句当中,与佛印和尚的理解风格迥异,佛印大师身为佛教中人,认为应该摆脱酒色财气,但是并未出家的苏东坡,认为只要把握好一定的度,也并非有那般不堪,不同的人生境界显然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喝酒不醉酒就是真英豪,贪恋美色却不被其诱惑,不发不义之财,不生无谓之气,这何尝又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超脱呢?

故事并未结束,人生也依旧延续

佛印和尚与苏东坡的故事告一段落,有一天宋神宗带着王安石来到大相国寺,自然也在佛印和尚的禅房之中,看到了那两首诗,宋神宗自然知道王安石的笔墨高超之处,自然也就授意王安石作诗。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很显然,王安石对于酒色财气的理解,是和佛印和尚处于对立面的,但是这样一看,也确实没有任何不妥之处,通过反面论证的手段,相比较而言,也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酒色财气的有益之处。当然最为高超之处,在于王安石能够从国家层面来考虑,深刻的诠释了,这4个字对于国家的影响。

总结概述

根据以上三首诗的观点,论点论据,进行杂糅整合,也就出现了现如今的《酒色财气歌》,过于极端的批判,反而并不适用于整个社会,对于修行之人来说,戒酒戒色,不贪财不生气,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人生境界,但是如果以这样的角度去考虑所有人,显然是不太适用的。

对于国家而言,酒色财气,实际上代表的是四种调节剂,同时也是居民生活的一种集中反应,就如同古代的青楼酒坊等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国家所允许的,无欲无求,也必将导致整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不能有新生力量注入,也丧失了勃勃生机。


科技历史说


“色是刮骨钢刀”这个古语是出自北宋时期的《酒色财气歌》: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倒被人欺,

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这首诗歌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几个人不断改进完善写出的。“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这句话就是出自这首诗。就是在告诉我们欲望可能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但是如果没有欲望的话也就丧失了努力的动力。至于他的历史渊源,那就得从大文豪苏东坡说起。

有一次苏轼趣寺庙找佛印,但是佛印却不在庙中,于是苏轼就四处散步,看到墙上刻着一首诗,内容是: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

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轼并不赞同这种看法,他认为这四者并不需要直接抛弃,如果自己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和欲望,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然后就将这首小诗进行了改进: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

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后来宋神宗和王安石也来到了这座寺庙,也被这墙上两首诗歌吸引住了目光。王安石认为酒色财气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四样东西,如果没有这四样东西人们生活会缺乏劲头,也不会再努力的生活了,随后也在墙上写下了一首诗: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后人们把这三人的诗歌结合起来,就总结出了《酒色财气歌》,也就有了这句俗语“色是刮骨钢刀,无色人断路稀”。


天下无双女超人



这两句话引自《酒色财气歌》,全文如下: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 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色是刮骨钢刀”和“无色路断人稀”都是把“色”推到两个极端境地后得出的结论。

一个是置伦理道德于不顾,无节制的纵欲。这样长此下去身体上吃不消,搞得“色”就像一把剔骨的钢刀一样。甚至有些时候,因贪恋美色引发的奸情,会发生命案,奸生人命赌生贼嘛!

一个是与“色”绝缘,干脆一点儿都不沾色,这样肯定无法繁衍生息,结果就会造成“路断人稀”的现象。

这个《酒色财气歌》的形成,出处有两个说法。

一种是说和北宋年间的王安石、苏轼、佛印、神宗皇帝有关。具体过程我就不bb了,可以自行搜索出来。

我对此并不十分信服。

一是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二是我不相信这么几个当时的大人物会像说群口相声一样,走马灯似得先后来到大相国寺对这个问题进行反复辩论。

我更倾向于另一种可能,这就是长时间流传于民间的俗语,是民间智慧的体现。有好事者不断的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形成了打油诗。

但无论如何,这首诗的内容反映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朴素的世界观。

想来也是,“色”甚至x本身是美好的,是无害的。但是贪婪过度,就会被她反噬。所以说,只有能够“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准确地把握好这个度,才会美妙地徜徉在其中,而不受其乱。


田获三狐


色论

色是刮骨钢刀,无色路断人稀。看似矛盾,其实也是统一,见色忘义者不在少数,因色遭到制裁者,也有很多,为色付出生命者绝不是少数,成为“刮骨钢刀”不为过。

无色这个社会,就没法正常延续,所以色好色无可厚非,社会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人生酸甜苦辣,也有爱情至上,人在其他方面可以退让,牵连上爱,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幸福之色,色香味俱佳,艳丽给人无限眷恋,虽然爱色,需“取之有道”,不侵占他人婚姻,谈自己的恋爱,天经地义,如果违背良心,去爱不该爱的人,破坏了,他人幸福,“色字头上一把刀”,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都有可能。

这句话提醒人们,爱不要建立在,别人的幸福上,当你不顾法律法规,用不当方式,破坏了他人的家庭,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得不尝失,要用自己的努力,通过正规渠道,收获自己的爱情,无可厚非,不要冲动,破坏他人幸福!








佛玉花缘


这是四个男人围绕“酒色财气”四字发生的一段历史趣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人对“酒色财气”的不同认识,也体现了四个男人的不同境界层次。

北宋神宗年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相传在大相国寺发生过一段趣事。

一日,大文豪苏东坡前往大相国寺,寻找好友佛印和尚饮酒,恰好佛印不在。苏东坡在相国寺内闲逛,在一堵墙上发现佛印题写了一首诗,内容是: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佛印是当时一个著名的和尚,精通诗词歌赋,和当时很多名士都有往来,但他毕竟是空门中人,所以对“酒色财气”是抵制的,这首诗就是批判世人对酒色财气的沉迷,希望人们能跳出对酒色财气的执迷,不活百岁也能长寿。

苏东坡则不然,他儒释道皆通,却又十分超脱,于是随手在墙上附和一首,诗云:

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苏东坡的境界明显比佛印更高一筹,他指出“酒色财气”是人之常情,不必刻意压制,但需要懂得节制,作为君子要做到“喝酒但不喝醉,欣赏女色而不沉迷,爱财而取之有道,谦让而不生气”,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对待“酒色财气”的理想态度。

过了几天,宰相王安石来到大相国寺闲逛,赶巧也看到了墙上的两首诗,当时王安石正在主持变法大事,所思所想都是民生国计,略一思忖,他也挥毫写下一首诗,诗云:

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相比佛印和苏东坡的境界,王安石显然更胜一筹。他跳出了个人养生的范畴,从整个国计民生的高度提出对“酒色财气”的理解,提出酒是礼仪的重要道具不可或缺,色是人口繁衍的必需途径不可荒废,百姓只有爱财才能发奋工作,国家只有朝气才能蓬勃生机。

又过了几天,宋神宗也来到大相国寺视察,碰巧看到了墙上的三首诗,他逐一品读后,顿时诗兴大发,御笔留下一首诗,诗云: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到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宋神宗不愧是一国之主,他综合了佛印、苏东坡和王安石三者的观点,提出了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酒色财气”不可没有,不可过度,最重要的是要“量体裁衣”。

关于“酒色财气”的争议,自古至今就没有停息过,很多人都奉行“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及时行乐主义”,却忽略了“适可而止”的道理。古人有诗云“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希望诸君能懂得节制,方能细水长流。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虽说不能一票否定,但适可而止,量力而行,否则家破人亡,因而有人曾言,若论破国亡家者,尽是贪花恋色人。

大宋仁宗明道年间,在浙江杭州,有个乔俊,字彦杰的商人,四十多岁,长的魁伟雄壮,却是贪淫好色之辈。妻子高氏,生有一个女儿,十八岁,叫作玉秀。家中还有一仆人,叫作赛儿。乔俊做倒买倒卖的生意,也就是以前俗称的倒爷。在长安崇德收丝,卖往东京,又从东京贩枣子胡桃杂货回家来卖,因此一年有半年不在家。家中也做些小买卖,雇一个叫洪三的造酒大工,就对外卖酒。

明道二年春,乔俊到东京卖丝回来,船到南京上新河泊,因大风天气,不得行船。一日忽见邻船上有一美妇人,生得肌肤似雪,髻挽乌云。乔俊一见,心里就像猫爪一样。急忙追问梢道:“你船中是什么客人?”梢工回答说是建康府的周巡检病故,家眷扶灵柩回山东老家。这小妇人,是周巡检的小娘子。

乔俊说:“梢工,你去帮我问巡检夫人,能否将这妾给我,我愿多给财礼,讨这小娘子为妾。这事成了,我给你五两银子作谢礼。结果,果然成了,巡检夫人作价一千贯文就将二十五岁春香卖给乔俊。正所谓:

淫心久炽的娇娥,如馋猫添着鱼腥,骨头都咽
风流串过的浪子,似渴汉饮着酒浆,糟粕皆倾

乔俊当晚就舟中与春香同铺而睡,做了夫妻。次日天睛,风平浪静,乔俊一行人就启程回家了,回到家中乔俊入内和高氏相见,说知此事,才引春香去参拜。高氏见了丈夫已经把人娶回来了,也难以推故。便说:要乔俊二人在外租房居住,家中财物,归她与女儿两人,不的讨要。乔俊想的春香的娇媚,也就同意了,两三天,才归家走一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半年已过。乔俊又收丝完毕,准备前往东京,临行前分付周氏:“你耐心静候,我出去最多两月就回来。如有急事,可回去大娘家里求助。”说完,又到家里和高氏交待了一番 ,次日别了妻女,起程上路。结果 一去两个月,始终不见归来,春香终日在家倚门而望,原来乔俊在东京又和一个叫沈瑞莲上厅行首来往密切,大把的往她身上使钱,因而留恋忘返。全不顾家中妻妾。

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天降大雪。家里仆人赛儿又病重,起身不得,高氏叫洪三把一些柴米炭火钱物,送给周氏。次日中午,雪越下越大,周氏在房中烤火。忽听见有人敲门,起身开门看见一人头戴破头巾,身穿旧衣服。那人问周氏:“嫂子,乔俊在家么?”周氏回答:“九月出门,还没回哩。”那人说:“我是这里的里长。来差乔俊去海宁加固江塘,做十日,歇二十日,又做十日。他既然不在家,我替你们寻个人,你出钱雇他去做工。”周氏答应了,次日饭后,里长领一个年约二十岁后生,来见周氏。里长说:“此人是上海人,叫董小二,自幼他父母双亡。专靠给人做工过日,每年需三五百贯钱,冬夏在做些衣服给他穿。周氏同意留下董小二在家。次日,里长来叫去海宁做夫,十日后回来。这小二在家里小心谨慎,烧香扫地,件件当心。不想周氏自从董小二在家,便有心看上他。时常眉来眼去的勾引他。十二月三十日夜过年,周氏二人解衣脱带,就做了夫妻。

正是: 少女少郎,情色相当。 二人夫妻一般在家过活,左右邻舍皆知此事,无人闲管。 一日,高氏听人说:“周氏与小二通奸。”将信将疑,放心不下。就差人叫周氏且搬回家住。周氏下午收拾完毕,带着小二回家。 小二与周氏到家,见了高氏。高氏道:“你如今回已经回家住了,如何带小二回来?何不打发他,让他离去了?”周氏说:“大娘门前无人照管,不如留他在家使唤小厮,等丈夫回时,再打发他未迟。”高氏也就同意了,遂留下董小二看店,一日,周氏听高氏说起,小二作事勤快本分,便提:“大娘何不招小二为婿,”高氏听完大骂道:“你这个贱人,好没志气!让我女儿招雇工人为婿?”周氏不敢言语,吃高氏骂了三四日。便叫小二去勾引玉秀。或早或晚,见了玉秀,便将言语调戏他,不想玉秀被这小二奸骗了。后来高氏知道女儿玉秀被小二哄骗了身子。”高氏跌脚叫苦:“都是这小婆娘做的坏,坏了我女孩儿!眉头一蹙,计上心来,要除掉这董小二,八月中秋节到,高氏叫小二买些鱼肉、果子之物,安排家宴。当晚高氏、周氏、玉秀在后园赏月,叫洪三和小二别在一边吃。半夜三更,叫小二来,又赏了两大碗酒。小二不敢推辞,一饮而尽,大醉倒了。当时高氏叫女儿去睡了,便和周氏说:“我你与这蛮子通奸。有故意教他奸了我的女儿。我是个清清白白的人,如今讨了你来,被你玷辱我的门风,如何是好!而今只有与你结果这蛮子的性命,神不知,鬼不觉。高氏用绳子往小二脖项下一绞。结果没绞死。小二喊了起来。高氏急了,便用劈柴斧头,给小二脑门上一斧,打死了。高氏又叫来洪大工让他趁天未明,把尸首驮去新河,绑块大石,坠下河里去。吩咐道,若到天明,倘有人问起,只说董小二偷了我家首饰物件,连夜间逃走了。

但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清湖闸边,有个陈文的皮匠,姓,妻子程五娘。夫妻两口儿,靠做靴鞋度日。十月初旬,陈文与妻子吵了一架,一气之下,借口桥边皮市里买皮,结果一去未归。将及一月,没有半点消息。程五娘就到城里皮市寻找。卖皮店家都说:“一月前何曾见你丈夫来买皮?莫不是死在那里了?”一日,程五娘吃了早饭,又入城来寻问。不端不正,走到新桥上,只见河岸上有人喧哄说:“有个人死在河里,身上穿领青衣服,泛起在桥下水面上。”

程五娘听得,连忙走到河岸边,分开人众一看,见水面上漂浮一个死尸,穿着青衣服。远远看着有些相像丈夫。程氏便大哭道:“丈夫为何死在水里?”程氏哀告众人:“谁把我丈夫尸首拖到岸边,奴家认一认。自当奉酒钱五十贯。”人群中有一个破落户,听做王酒酒,专门在街市上帮闲打哄,赌骗人财的泼皮,听见程五娘许诺五十贯酒钱,便找船把拽尸首过来。王酒酒仔细看认出是,乔家的董小二。

程氏见尸首头面皮肉,被水泡坏了,完全不认出来。看身上衣服,确认是丈夫的模样,便号号大哭,哀告王酒酒去买口棺木来盛了,改日埋葬。 王酒酒得了程氏50贯钱,径直走到高氏酒店门前,以买酒为名,要挟高氏送些钱钞,否则就去本府首告,叫她吃一场人命官司。”高氏听完,便骂起来:“你这破落户,千刀万剐的贼,不长俊的乞丐!见我丈夫不在家,今来诈我!”王酒酒被骂,大怒而去,便去宁海郡安抚司告了高氏,说:“小人姓王名青,钱塘县人,今来告发:邻居乔俊,妻子高氏,妾周氏,女儿玉秀,与家中雇工董小二有奸情。不知怎的缘故,把董小二杀了,丢在新桥河里,如今泛起。小人去和高氏言说此事,反被此人百般辱骂。他家有个酒大工,叫洪的三,可肯定是同谋。安抚听完,差公人去高氏家,捉了高氏、周氏、玉秀、洪三四人,安抚将洪三拖翻拷打,两腿五十黄荆,血流满地。洪三打熬不过,只得招认,二妇人见洪三已招,惊得魂不附体与玉秀抖做一块,全都招了。次日,县尉带领仵作,押着高氏去新河桥下认尸。

此事闹得,城里城外全都得知。安抚叫左右将高氏等四人各打二十下,都打得昏晕复醒。取长枷,枷了高氏。周氏、玉秀、洪三俱用铁索锁了,押在大牢。半个月内,玉秀在牢中汤水不吃死了。又过了两日,周氏也死了。洪三看看病重,医治不痊而死。高氏浑身发肿,棒疮疼病熬不得,饭食不吃,服药无用,也死了。

远在东京的乔俊因为没钱,被虔婆赶了数次,寻思要回乡,又无盘缠。幸好沈瑞莲见乔俊泪流满面,将自己攒下的三百贯文,给了乔俊,乔俊因而得以返家。乔俊听完家人全死了,两泪如倾,走到西湖上第二桥,投水下而死。

却说这王青,一日午后,同一群破落户在西湖上闲荡,刚到第二桥坐下,大家商量凑钱买酒吃。众人劳烦王青去买,有些便宜。”却见王青接过钱,向西湖里一撒,打自己把百余巴掌,跳入湖中而死。众人都说此事,是乔俊索命。


本故事参考冯梦龙小说《警世通言》第三十三卷 乔彦杰一妾破家,如感兴趣的,自行前往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