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如何進補?“貼秋膘”也要因人而異

大暑過後,不管天氣是不是依然悶熱、潮溼,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來了。這時候好朋友們見面幾乎都是:“咱哪兒吃去啊,一起貼個秋膘唄?”但您知道為什麼要貼秋膘嗎?貼秋膘要貼什麼呢?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貼秋膘,所有人貼的東西都一樣麼?另外,您知道貼秋膘存在哪些誤區麼?您想不想學習一些貼秋膘的食療方和配合的茶飲方?

【“貼秋膘”不等於吃肉】

立秋以後,是否一定要多吃肉,“以肉貼膘”?專家建議,入秋後要防“上火”、莫貪涼,“貼秋膘”不等於“吃肉”,應根據自身身體狀況,平衡營養飲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中醫診療康復中心主治醫師王亞南認為,秋冬季節陰寒亢盛,易致陰陽失衡、患上寒性病症,因此應儘量讓身體的陽氣在秋冬季節仍保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

那麼“貼秋膘”是否等於多吃肉?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營養師張凡認為,“貼秋膘”進補不等於只增加肉類、脂肪等的攝入“以肉貼膘”,而要結合自身營養狀況,吃得健康。中醫認為秋天比較燥,肥膩的肉類、油炸食品不宜多吃,防止“上火”和消化不良。

張凡說,秋天更建議平補,可選擇百合、山藥、紅棗、蓮子等具有健脾、養胃、潤燥等特點的食物。此外一些地方有“啃秋”的習俗,如在立秋當日吃西瓜等。立秋後天氣轉涼,不再適合吃太多西瓜這類寒涼的水果,以免對胃腸產生刺激。

【立秋湯品第一補】

立秋之後真正的塘鮮美味你在餐桌上經常見到,那就是蓮藕。民諺曰:“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對於藕的做法有很多,炒藕片、炸藕夾、蒸蜜汁藕等,但這個時候把藕與玉米一起煮堪稱立秋湯品第一補。

經過三伏天的“煎熬”,很多人到了立秋之後胃口依舊不太好,立秋也是需要潤肺的時候,“秋老虎”發威讓人的血壓也容易起伏,戶外活動少容易長胖,這些健康問題,這道湯都能幫助您解決一些!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食療藥膳門診主任中醫師王東旭介紹說,從中醫的角度來分析,蓮藕玉米湯有助於健胃養肺。《本草綱目》中記載玉米可以調中開胃。《醫林纂要》中記載玉米能夠益肺寧心。《本草推陳》中記載玉米為“健胃劑”煎服亦有利尿之功。《日華子本草》中記載藕:“蒸煮食,大開胃。”《滇南本草》中記載藕:“多服潤腸肺,生津液。”

從西醫營養學的角度分析,這道湯有助於預防便秘、降低心臟病風險和抗衰老。藕富含膳食纖維,熱量卻不高,因而能有助控制體重,有助降低血糖和膽固醇水平,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及痔瘡。藕中富含B群維生素。補充B族維生素有益減少煩躁,緩解頭痛和減輕壓力,進而改善心情,降低心臟病發病危險。在塊莖類食物中,蓮藕含鐵量較高,因此缺鐵性貧血者最適宜吃藕。煮玉米的時間越長抗衰老效果越好,所以,在家中煮玉米,也最好能多煮一段時間。

具體做法為:準備粉藕一節、玉米1根、排骨6兩。排骨焯水後放入湯缽,一次性加入足夠的冷水,先大火後小火燉,40分鐘。將蓮藕與玉米切段;將切好的玉米與蓮藕一起放入湯缽中,中火煮30分鐘;放鹽、放枸杞、關火,燜15分鐘;一道營養豐富,製作簡單,色澤亮麗的煲湯就製作完成。

【吃吃這兩個秋果王】

刺梨是VC之王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常明:前幾天朋友從北京郊區帶回來了一種奇特的水果——刺梨。形狀有點像梨,表面有很多小芒刺,因此得名刺梨。刺梨原產於雲貴高原,現在貴州、四川、江西、湖北等都有栽培,其味道和長相會因地域關係而有所區別。

正是刺梨成熟的時候,黃色的小果子(有的帶著紅暈)香味濃郁。剝開帶刺的表皮,裡面黃白色的果肉就露出來了,還有黑色的小籽,吃起來味道酸甜,但是口感稍微有點澀。

刺梨不但長相奇特,而且簡直是個“營養寶庫”,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A、B1、B2、C及鈣、鐵、磷等礦物質。尤其是維生素C,含量高達2585毫克/百克(獼猴桃只有62毫克/百克),絕對稱得上是“VC之王”。除了這些,刺梨中還含有刺梨黃酮,它作為一種活性成分,在人體內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另外,刺梨中含有的刺梨多糖對自由基也有清除作用。

刺梨中單寧含量較高,直接吃比較澀,而且其表皮上有尖尖的小刺,容易扎到手。建議用刺梨榨汁喝,200克果肉加1升水(一般果汁含量為20%時口感較佳);另外,也可以用刺梨汁(刺梨搗爛後去渣留汁)和粳米以及冰糖一起煮甜粥喝,味道很不錯。

酸棗是棗中之王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王靜: 秋天鮮棗上市了,尖尖的小棗,胖乎乎的冬棗,而我最喜歡吃酸棗。鮮棗富含維生素C,紅棗滋補調養,對於酸棗,很多人都不太瞭解。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我國栽培棗的品種有700多個,酸棗是最適合加工成功能性保健食品的品種。酸棗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山區,很多都是純天然的野生產品。

跟普通鮮棗相比,酸棗的膳食纖維以及鈣、鐵、鎂、鉀等含量比鮮棗高很多(膳食纖維是鮮棗的6倍,鈣是20倍,鐵是6倍)。鮮棗富含VC,可跟酸棗相比就遜色多了,酸棗的VC含量高達900毫克/百克,可以稱得上是棗中之王。另外,酸棗還有安神、養心、斂汗的作用。

酸棗中的有機酸可促進消化,解膩開胃。另外,適當吃些還能增加腸胃蠕動,防止便秘。每天吃20個左右就能滿足對維生素C的需求。但脾胃虛弱或胃酸分泌過多者不要超過10個,以免引起不適。

【立秋後,巧用西洋參】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學部藥師鄧豔斌推薦,工作繁忙、經常熬夜的都市人立秋後尤其適合每天吃點西洋參,能達到滋陰生津又強身的目的。

很多人吃西洋參多數是煲湯,但是對於很多白領來說,哪有那麼多時間去煲湯,因此這個絕好滋陰的藥材也許並不時常被人好好使用。鄧豔斌說,其實,針對不同的情況,可以採取不同的吃法。

1、含在口裡甜在心裡:將西洋參切薄片含服,每次口含一兩片,每天3-5g。西洋參味甘,含服的時候先甘後甜回味無窮。

2、健康袋泡茶:將西洋參打成粉末狀,每天3-5g用茶包包好或直接用勺子倒入沸水中與紅棗杞子沖泡飲服,尤其適合長期對電腦的職業女性。

3、早餐吃粥加一勺:在煮好的稀粥上加入3-5克西洋參粉或者薄切片,再翻煮至沸騰兩三分鐘即可,每天1次作早餐食用。不太接受西洋參的甘味的人可以考慮這個攝入方式,通過粥水的稀釋西洋參的味道也會相對減輕。

4、燉個雞湯好養顏(三四人量):西洋參20-40克,母雞(烏雞為最佳)加入適量的山藥、枸杞子、紅棗燉成雞湯,西洋參最好是磨粉或者切片放入母雞中燉煮,喝湯並嚼食西洋參效果更佳。烏雞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蛋白質也非常豐富,搭配西洋參燉湯既養顏又滋陰清熱。但脾胃溼熱、積滯及嚴重外感的人群不宜食用。

5、蜂蜜滋潤清涼飲:西洋參粉1-3克,蜂蜜一兩勺加入溫水攪拌均勻服用。此乃旅遊、逛街隨身攜帶的解渴佳品。

——小貼士

西洋參服用注意事項:

1、如果您有咳嗽伴有清痰、大便溏薄、消化不良、畏寒怕冷、舌苔白膩等寒涼狀態時,就應避免服用西洋參。

2、不能與濃茶同吃:因為茶葉裡面含鞣酸,會破壞西洋參中的有效成分。

3、不能與蘿蔔同吃:蘿蔔是下氣的食物而西洋參是補氣的,兩者功效上互相排斥。

4、不能與藜蘆同吃:兩者屬於藥用配伍禁忌。

【貼秋膘——因人而異】

貼秋膘到底吃什麼、怎麼吃,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體質不同,身體偏差就不同,需要補的東西也就不一樣了。所以,在秋季進補前一定要對自己的身體情況有個大致的瞭解,做到秋季精準進補,改善身體偏差,提高身體素質,以便安然度過隨後到來的冬季。下面介紹幾類不同體質人群的體徵表現和進補原則,以供參考。

1.脾胃虛弱者:脾胃虛弱者常常表現為面色萎黃無華、食慾不振、脘腹脹滿、胃脘時有疼痛、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或便秘等症狀,這類人群在貼秋膘時不適合馬上進食高營養和高熱量的肥甘滋膩、不易消化的食物,而應該在進補前適當食用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糯米、小米、山藥、蓮子、芡實、各種豆類、茯苓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另外,可以適度進食一些泡姜,能夠溫中健脾和胃,有效改善胃中虛寒的症狀。

2.胃火旺盛者:平素喜歡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的朋友,因為長期攝入各種肥甘厚味,日積月累化熱生火,積熱於腸胃,常表現為心煩、易怒、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胃火旺盛症狀。這類人群在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除胃中之火,可以適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蒲公英等清除胃火的蔬菜,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3.老人及兒童:這類人群由於臟腑功能較弱,往往存在脾胃腐熟、運化食物能力較弱的情況,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慾不振或食後腹脹等症狀。因此,在進補前就要注重消食和胃,不妨吃點白蘿蔔、山楂等具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同時,進補應該適度、適量,避免加重臟腑功能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真正陽虛體質人群外,不要過多進食溫熱屬性的食物和藥物,如羊肉、狗肉、鹿茸、肉桂等,以免加重秋燥症狀。

夏末秋初是冠心病併發心力衰竭的高發季節,著涼感冒、血壓波動、飲食不當是三大主要誘因。解放軍454醫院心內科王達理主任提醒,初秋護“心”要注意避免以上誘因,堅持用藥,出現心臟不適應及時就醫。

長期高血壓會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出現心肌缺血、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或高血壓患者尤其男性應保持樂觀情緒,防止過度興奮和疲勞,避免酗酒、高鹽飲食等高血壓發病危險因素,堅持服用降壓、降脂或治療冠心病的藥物,定期檢查心電圖和血壓,夏季減少或停止用藥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進入秋季後,很多人開始進補。王主任說,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不要跟風進補,飲食還應堅持以清淡為主,儘量別吃辛辣、高鹽食物,避免三餐過飽。另外,心血管病患者還要及時補充水分,每天喝1500至2000毫升白開水,抵抗秋燥。王主任提醒,心衰患者還要限制飲水量,以免飲水過多增加心臟負擔,加重病情。

商洛市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陳麗英介紹,現在人們幾乎已不存在蛋白質缺乏等情況,相反因為平時高油高脂食品吃的太多,造成體重超標及“三高”等病症。而已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不要隨意服用野山參、白參等,以免發生危險。

陳醫生講,所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天的氣候比較乾燥,容易出現咽乾、鼻燥、聲嘶、皮膚乾澀等症狀,應當注意少吃辣椒、大蔥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飲用些開水、蜂蜜水、淡茶、豆漿等水分較多的飲品,同時稍微多吃些蔬菜水果,起到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作用。不要盲目的貼秋膘,不要以為幾頓飯、幾樣食物就能把虧欠的營養補回來,也不要妄想一味過度節食就能成功減肥。只有日常規律進餐,根據自身體質和生活狀態,通過鍛鍊增加活力,愉悅心情,這才是有益健康的“正能量”。

綜合自人民網-健康時報、中國中醫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