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於瘟疫之認識

回望華夏曆史長河,不難發現每一次社會出現的巨大變革中,都有瘟疫的影子裡面。華夏史,也是一部同瘟疫鬥爭的歷史,在鬥爭中,古人也對瘟疫有了一定的認識。

古人對於瘟疫之認識


在我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瘟疫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認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就是時令之氣不正常,由“非時之氣”造成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氣候紊亂。

在《丹溪心法·瘟疫五》記載:“瘟疫,眾人一般病者是,又謂之天行時疫。”其發病急劇,證情險惡。若癘氣疫毒伏於募原者,初起可見憎寒壯熱,旋即但熱不寒,頭痛身疼,苔白如積粉,舌質紅絳,脈數等。治以疏利透達為主,用達原飲、三消飲等方。若暑熱疫毒,邪伏於胃或熱灼營血者,可見壯熱煩躁,頭痛如劈,腹痛洩瀉,或見衄血、發斑、神志皆亂、舌絳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用清瘟敗毒飲、白虎合犀角升麻湯等方。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瘟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闢瘟疫藥幹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闢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根據這些書中的記載,古人已經認識到了瘟疫是大規模的人群都發同樣的病,且總結出了瘟疫發病的症狀,以及治療方案等。

曹植《說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古人對於瘟疫之認識


此外,在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宋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元朝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以及明朝醫家吳又可其所著的《溫疫論》等資料中都記載了關於瘟疫的知識。

古人對於瘟疫之認識


總而言之,我國古人對於瘟疫的認識是留給我們的重要財富之一,尤其是經過SARS和“新冠”以後,我們更應重視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