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六腑之水谷之海---胃

水谷之海---胃

中医五脏六腑之水谷之海---胃


上五期我们介绍了脏腑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五脏的生理功能。

每个,古人都用一个“”来作比喻,尽管不可能概括各脏的全部功能,但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同时,大家也可以体会到,中医是用很概括的语言来说明人体各种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虽然不精细,但却有很大的思考余地,让人有一个反复体悟的过程。

初学时不易马上弄懂,但没有关系,大家首先要理解中医看问题的大方法,用来分析自己的身体情况、身边的事例,慢慢一定会明白,努力去联想,去发挥,才能逐步真正领悟中医的精髓。

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脏腑理论中的另一部分内容——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前五者,从古人描述的形态、大小来看,所指与现代医学中的同名脏器相同,主要功能也基本一样,但也有不同之处。

本期先介绍胃。

胃,又称胃脘,是一个接受、容纳、熟腐水谷的内脏。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对胃大小、容量的详细描述,并以此来说明一般人为什么不食不饮七日而死的道理。

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先留于胃中,由胃进行初步的消化,变为食靡,这一过程,称为“熟腐”。所以说胃就象一个炉子,要有一定的“火力”,才能将生的食物变成熟的。

“火力”越旺,食物“熟”的越快,常容易饿;“火力”越弱,食物“熟”的慢,则纳呆不欲食。

这也提示大家,

食欲不好的人尽量少吃生冷食物

胃的这种功能称为“胃气”,常概括于脾的运化功能之中,所以又并称为“脾胃之气”,两者都为“仓廪之官”。胃与脾在功能上密切关联,中医把脏腑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相表里”。

人体后天所需的气血,主要源于饮食物中的营养(精微),所以古人称:“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即一身气血皆从胃中谷气化生而来,对维持人体生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

古代医生常通过观察“胃气”的强弱、有无来判断病情的预后,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如果食欲尚好,消化功能正常,既使病情很重,一般预后也较好;如果食欲差甚至毫无食欲,而且难于恢复者,往往预示后果不良。

所以,中医治疗时也特别注重“调胃气”,不论患者得什么病,只要食欲不佳,消化能力不良,胃不能很好地“接受”及“熟腐”水谷(包括药物),治疗的第一步就是要调胃气

,即调整、鼓舞胃的功能,待胃气来复,然后再治疗本病。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时时不忘顾护“胃气”,即保护好胃的功能。

胃将熟腐后的内容物进一步向下传送至小肠,这个过程称“胃气下降”胃气以下降为顺,如果胃气不能下降,饮食物就会停滞在胃中,出现胃脘胀满或胀痛,嗳气、呃逆、呕吐等症状,称为“胃气上逆”。这时就要用“降胃气”的方法治疗。

如果症状较轻,大家可以通过食用有理气降气作用的陈皮、金橘等进行自我调治。

中医五脏六腑之水谷之海---胃

第十一讲已经提到,脾所吸收的是水谷中最精微的物质,称为“清气”。同时通过脾气的作用将精微上输于心肺,所以脾以“升”为顺,脾运化水谷以“升清”。

相对而言,胃初步处理的饮食物为“浊”,这些“浊物”经胃下推到小肠,故胃传化水谷以“降浊”。脾气升清、胃气降浊,是脾胃协调、功能正常的状态,即“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古代“八段锦”功法中的“调理脾胃需单举”一节的动作,即源于“脾升胃降”的原理,所以大家在做这一动作时,可以加入“清气(脾气)上升,浊气(胃气)下降”的意念。

按阴阳属性分,胃属阳,脾属阴。“太阴(脾)湿土,得阳始运,阳明(胃)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脾为湿土,若湿气过重就会影响其运化功能,所以正常情况下“燥”对脾的运化有利。比如冬天气候干燥,脾的运化功能相对较强,一般情况下冬季人的食欲旺盛,人们喜欢进食大鱼大肉。

另外,每到冬季,平时身体较差的人喜欢吃一些“膏滋”来调养身体,这种用一大堆阿胶、胡桃肉、冰糖、人参等补药制成的“膏滋”,也只有在冬季脾气旺盛时才能被身体很好的吸收,所以“冬令进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胃的特性正好相反,胃为阳土,不能过燥。因为“阳土非阴水不养,胃中无水断难化物,水衰而物难化,故土之望水以解其干涸者,不啻如大旱之望时雨也。”即胃中需要有充足的津液(胃汁),“润”对胃的受纳、消化有利。

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保护胃阴(津液),不宜过多地进食辛辣、香燥食品特别是舌苔较少,或舌中心无苔,或光红无苔的人,更应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