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名府为什么那么出名?为何如今却沦为一个县城?

MoMaek32004723


大名府为什么沦为一个县城,这就跟长安为什么在唐朝之后再度成为国都一样,答案只有一个,它们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大名府的命运似乎比长安悲惨许多,至少宋、明两朝,都动过迁都长安的心思,而大名府,是真正被遗忘了。

北宋大名府

北宋四京,东京汴梁是都城,同时有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今河南大名县)——这个历史悠久的重镇,终于在北宋时,迎来了作为城市的巅峰。

北宋的大名府有多巅峰呢,军事上,它是绝对的重镇,犯人充军大多到这里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要加强军事防御,经济上,《水浒传》中的十万贯财富生辰纲,就是在这里搜刮到的民脂民膏,你想想,如果不是富得流油,哪能搜刮到这么多财富。

在《水浒传》中,作者对大名府的描写可谓不吝笔墨,几乎是出场次数最多的城市之一,这座城的地势,是天然屏障“城高且地险,堑阔且濠深”;这座城的繁华,堪称纸醉金迷“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这座城的军事力量,可说固若金汤“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

虽说《水浒传》只是一部小说,虚构成分居多,但《水浒传》也是宋朝生活的百宝图,因此其中对大名府的描写,基本上是可信的。

大名府为什么会成为北京?

我们知道,五代十国的石敬瑭,为了当辽人的儿子,拱手将中原的屏障——燕云十六州让给了辽人,而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入侵中原,是一种习惯,但由于燕云十六州这种天然屏障在中原王朝手中,大多数时候北方民族都是抢夺一波资源就跑,几乎从未有过占领中原的想法。

石敬瑭之后,这个历史被改变了,两宋300余年,都在为石敬瑭背这个锅,一直在北方民族的铁蹄下被蹂躏,北宋立国后,就在为这个事儿头疼,宋太宗赵光义,虽然人不咋的,但雄心壮志还是有,他毕生的愿望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连连大败,甚至达到了谈辽色变的程度。

燕云收不回来怎么办?只好找备胎,于是乎,在宰相吕夷简的建议下,赵二开始修建大名府,以防止北方民族入侵——大名府位于黄河以北,是组织北方人南渡黄河的重要屏障,由于大名府的修建,就带着军事意义,所以在建城的过程中,北宋也是下了血本,把大名府打造成了《水浒传》中描写的那样一个既繁华富裕、又有军事力量的重要城市。

大名府的衰落

宋朝被北方政权吊打是不争的事实,从太宗皇帝开始就有恐辽症,可以说是融入骨子里的基因了,签订澶渊之盟,说是平等,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平等只是个面子,里子还是称臣当儿子,但这一盟约也确实为宋辽两国带来了百年和平。

只可惜金国崛起了,北宋联合金国端掉辽,唇亡齿寒,金人反手一巴掌,端掉了北宋的开封,搞了一出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赵构举起大旗,跑到南边称帝,史称南宋,此时,整个北方地区全部沦陷,包括大名府。

前面我们说了,大名府的意义就在于作为抵御北方的屏障,此时大名府都丢了,还什么屏障不屏障的,赵构从此不姓赵,改名完颜构,因为被金人吓得硬不起来,人称九妹。

我们跳过九妹这一段屈辱的历史,直接打到大明朝——建文帝时期,一场洪水彻底淹没了大名府,那个历史悠久,并且有过百年巅峰时期的大名府,就这样没落了,即使明朝也有过灾后重建,但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是由北至南逐步过度的,大名府作为北方城市,在战略意义上已经不值得太大投入了,所以大名府再也没有回到曾经的荣耀。



也可自话


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南部。注意题主所说的今天大名县,虽然也是历史上的一座有名府城,但已经不是北京大名府了,只是明朝大名府。


所谓北京大名府,是宋仁宗庆历二年所建陪都,史称“北京”,《水浒传》中所提到的北京大名府就是指这所陪都,当时人口达百余万,可谓国际大都市。可惜这座府城最终因为黄河改道,被淹没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

大名府广义上就不仅仅指北京大名府了,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座座城池被湮没在黄沙之中,又一座座城池在原地拔地而起。

那么,让我们共同来探探大名府的前世今生吧,为何最终成为一座名不经传的县城呢。

春秋时期,此地属于卫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此外,南方广州被称“五羊城”,都是“禄寿吉祥”之意;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魏阳平郡;北周魏州;唐为天雄军治,唐德宗时改称大名府,此为大名府的由来。

五代时期,后唐时称兴唐府,后晋时称广晋府或天雄军,后汉、后周时称大名府。北宋代替后周,继续称大名府,直到宋仁宗时期建为陪都,被史称为北京大名府。之后,黄河改道被淹没。

金朝时期此地被称为大名府路,元朝时期称为大名路,明清时期任称为大名府,但此已不是北宋时期的大名府了。

清朝时期大名府属直隶省,曾一度为直隶省第一省会。民国时期,将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大名府被降为县。

解放后,魏县曾一度被纳入大名县,大名县一直隶属邯郸专区,或者邯郸市管辖。并且于2019年5月5日大名县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实现全面脱贫。



安定郡小书生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论武艺他在梁山中要第一号,这个人就是玉麒麟卢俊义。

为了打败史文恭,宋江派吴用来到北京大名府,假装算命先生将卢俊义骗上山。在当时,北京大名府的名气,也仅次于开封府,说到这,大伙肯定想知道,这个北京大名府,到底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

答案就是——河北省邯郸市的大名县。

邯郸我们都知道,邯郸学步嘛,春秋战国时赵国的首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更换过城市的名称。可这个“大名”县的大名,还真是不够响亮。

我们去搜索一下一下大名县,显示的内容是,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有七十多万人,土地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六百多个行政村,大名县经济发展较慢,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城。

有没有搞错,当年那个大名鼎鼎的繁荣昌盛的大名府,竟然沦落成为了一个贫困县,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具体来看一下大名县的发展史。

大名府,在历史上,两次被定为首都(北宋陪都、卫国五鹿城),曾经繁华一时,街上车水马龙,小商小贩遍布,人们生活富足,和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场景相差无几,在当年,绝对称得上是“一线大都市”。

大名府名扬天下,是在北宋时期,当时辽国兵力强盛,北宋和大辽常年交锋,而攘外必先安内,赵匡胤处处防着手下的将领,搞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让军队的战斗力极度削弱,因此和大辽的交战中,始终处于下风。自从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拱手相让,中原地区就象失去了一道屏障,北方的游牧民族,想侵入中原就变得十分轻松。

宋太宗有心伐辽,但实力却不允许,两次伐辽失败后,眼看燕云十六州再难有回收之日,为了防御大辽的入侵,他只好在燕云十六州的边境布兵驻防,具体位置就在太行山脉上,当时的大名府,与沧州、河间、邢州皆被视为国土重镇,守护着北宋的心脏。

因为大名府更靠近北宋的首都开封,所以就被北宋当做防御的最后一道墙,如果大辽攻破了大名府,那就意味着北宋即将灭亡,因此大名府位置,在当时极其重要,所以北宋就在大名修建陪都,大名府就这样名声鹊起。

当时,北宋总共就建了四大京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府占其一,宋真宗还曾亲临大名府,征战大辽,当然也是无果,不过作为四京之一的北京,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的繁荣景象。

但好景不长,北宋没有被大辽吞下,却被大金灭亡。 北宋灭亡以后,大名府自然就落入金国的手里,鼎鼎大名的大名府,就更名为金国的大名府路。这时的大名府,因不再是军事重地,便渐渐失去了失去昔日的辉煌。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满人治理天下,设立大名府为直隶省会,为大名府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好景不长,直隶省很快又被清政府迁到了保定,大名府就又这样逐渐走向了衰落。

建国以后,因为治理黄河,以及剿匪的需要,政府设立了平原县,平原县分割了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交界之地,大名府的南部地区就划归平原县。

平原县撤销以后,大名府被划走的地区,变成河南地区的涉县、武安、临漳县,这次的划分调整,把大名府直接从一个地区级的市,降为一个小县城,一直延续至今。

大名府的兴衰,历程几转几回,从春秋时期到现在,依然屹立在那里,大名县虽然经济发展的缓慢,但作为一个历史名城,仍保留着非常多的历史古迹。如今的大名县,已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其长久的历史文化,值得大家前去观看。


历来现实


中国的古代名城里,“北京大名府”的历史,见证了太多沧海桑田。特别是在那号称“富宋”的北宋年间,这座大宋王朝的陪都,曾有着出名的繁华富庶。即使比起那堪称中世纪“超级城市”,叫无数文人墨客碎碎念的大宋东京(首都汴京)来,同时代的“大名府”,也足能与之媲美。


而今天,这里则是隶属于河北省邯郸市的大名县,九十多万人口的普通县城。但严格来说,当年那“北京大名府”,跟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还是有区别。

虽然在元明清年间的野史演义小说里,“北京大名府”依然非常红,公认诸多宋元野史人物的“红人打卡地”。比如“卢俊义”“展昭”“呼家将”“田赛彪”等“野史明星”们,都在这里上演了爱恨情仇。古典名著里对其“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风光的描述,更叫多少票友心向往之。但早在明初时,昔日的“大名府”就已埋入泥沙里。它的旧址,距离今天的大名县,大约二至六公里路程。

如此“走红”的一座城池,怎么就埋土里了?那就先要瞧瞧,历史上的大名府,有没有野史里那么牛?答:更牛!

大名府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春秋霸主齐桓公曾在此地筑“五鹿城”,战国时更名为“元城”,一度是魏国的别都。东汉起改称大名县,南北朝时又成为北周的重镇魏州。只要是逐鹿天下的年代,这个有着极佳战略地位的城市,就是各路列强眼中的制高点,打破头皮也要拿到手。

但那时的“大名”,顶多也只能算军事重镇。从一个战略要地,变身为后来“极尽繁华”的名城,这却是首先拜了一座空前工程所赐:京杭大运河。

在隋唐时代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的航线里,当时的魏州(大名)正是其重要一站。作为永济渠中段最重要的城市,发达的交通与频繁的商旅往来,终于令其高速发展起来。经历了盛唐的繁华后,中唐藩镇割据的困局,却更成了魏州(大名)的催化剂:这里作为著名藩镇“魏博镇”的治所,城市规模再次扩充,分为“大城”“罗城”“牙城”三部分,总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正式升级为古代“超级城市”。

也同样是中唐年间的建中三年(782),当时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为求好彩头,把魏州改为“大名府”。它的彩头有多好?大名府所在的河北道,人口数量大唐第一,粮食产量大唐第二,从初唐到中唐,大名府仅人口数量,就膨胀了五倍。此时它已取代邺城邯郸等“老牌城市”,成为富庶发达的河北道,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所以在中晚唐以来的多次战争博弈里,大名府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拥有大名府的魏博镇,一度与卢龙淄青成德齐名,并称“河朔四镇”,给唐王朝找了一百多年麻烦。到了更乱成一锅粥的五代十国时期,打遍北方的李存勖,也正是在这里登基。之后的五十多年乱世,“大名府”的名字换了好几个,到后汉年间又换回来,不变的却是其重量级地位:国家之巨镇!

但这个“超级城市”最黄金的时代,却还是北宋时代。

北宋立国时,燕云十六州已尽失,北方直面凶悍的契丹铁骑。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上,大名府就成了大宋的“北门锁钥”。多少次抗击契丹铁骑的战争里,这里就是宋军的指挥中心。前线数十万军队的粮草物资装备,更全靠大名府来周转。大名府稳定,大宋战线就稳定。

而随着《澶渊之盟》落墨,宋辽和平到来,大名府的地位,却是不降反升:宋辽使节的每次来往活动,都必须过道大名府。宋仁宗年间,面对虎视眈眈的辽国,北宋王朝也将大名府升为陪都,整个城市仿照东京城的样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改造,建造皇帝专属的北方行宫,并屯驻精锐禁军。以宋神宗的原话说:“大名为天下喉噤之地”。北京大名府,就是彼时大宋境内,仅次于东京的中国第二大城市。

而以经济方面说,当时的大名府,很多方面更反超东京: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北宋,原本就毗邻航道的大名府,自然赚得盆满钵满。这里还是宋朝的丝绸产地,其号称“绫绢州”的丝织品,常年畅销辽国高丽。还诞生了古代农业史空前的枣梨嫁接技术,特产的“鹅梨”“棠梨”是享誉南北的名贵食品。大名府的赋税排在全国城市第二,酒水产量却是全国第一,人口也是全国城市第一,公认的“超级大都会”。

以这个意义说,诸多野史小说里形容大名府的那句“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看似绚丽,对比历史,却是很“谦虚”。

文化自然也无比发达。早在北宋前期,大名府就是大宋王朝的文化中心,引领宋初文坛的柳开、范质、宋白等名家,都是土生土长的大名人。一本《全宋诗》收录了大名籍诗人三十三人,收录诗作三百七十三首。北宋学派“朔学”的两位中坚人物王岩叟与刘安世,同样都是大名人。《续通典》《国史》等重要典籍,也都出自大名文士之手。还有寇準(文学家兼宰相)、张咏(政治家诗人兼发明纸币)等传奇人物,早年都曾在大名府游学。

在整个北宋文坛,大名府出身的文士,更以“好刚有文”著称。诸多大名籍的名家们,何止有一手好文笔,更习得一身好武艺。其慷慨豪放的文风,为宋代文坛源源不断注入刚烈之气。没有大名府这个“大都会”,号称精美的宋代文化,必然减色不少。

如此重量级的大名府,更是北宋大事件的见证:当北宋“第一大都市”东京上演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金人“组团”抓俘虏时。作为“第二大都市”的大名府,就是康王赵构(未来的宋高宗)的大元帅府。而随着赵构撒腿南逃,同样沦陷的大名府,也结束了其“超级大都会”的好日子:先做了“伪齐”的“国都”,被战火蹂躏了一通,然后从金至元,沦为普通的府城,再到明朝建文三年(1401),彻底在水灾里被淹没,埋入地下。

今天的邯郸市大名县,其实就是明代起重建的。

如此“超级城市”,为何会黯然谢幕,难道只怪天公不做美?更重要的,却是中国经济版图的变化:宋室南渡之后,中国南北对峙上百年,作为大名府“血管”的永济渠,早已淤塞断流,大名府也就断血。元朝一统天下后,中国经济中心早已南移,河北更不再是唐宋年间的经济地位。元代重开的京杭大运河,因此也改道东行,不再经过大名府。新兴的临清等运河城市,在接下来的六百年里,扮演了与“超级城市”大名府类似的经济角色。

所以,就算没有1401年的那场大水,“超级城市”大名府的衰败,也是必然。

大名府的黄金时代虽然结束了,但其最终的归宿,却留下了重要的文物意义:由于被埋入泥沙,沉于地下的大名府旧城,也“躲”过了接下来一场场战乱,至今保存完好。其原有的宫室街区建筑,一概原样保存。目前出土的瓷器钱币等文物,样样都惊艳现代人。而在泥土之下,还埋着中国禅宗发祥地兴化寺,唐宋著名寺院“红罗寺,大宋交通枢纽卫河古码头等重要遗迹,每一样,都填补多少考古空白。

以这个意义说,今天邯郸市大名县六公里外的土地上,埋着一部厚厚的宋朝史。

在看过了中国历史上,多少惨烈的破坏杀伐,多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哀叹,看到“大名府”这样的遗迹,却更要感慨历史留给后人的馈赠:这完整保存下来的一切,足以让我们停住脚步,重新审视祖先的辛劳与生活,多少超越“成王败寇”的体会,相信尽在其中。

参考资料:白晓燕《河北大名府故城遗址调查》 、张春梅《北宋大名府及其知府研究》、刘秋彬《北宋大名府诗歌研究》、梁洪,魏芝炳《北京大名府的历史沿革及其研究价值所在》


我们爱历史


先了解清楚大名府的地理位置吧

大名府,他的旧址在今天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东南部。

从历史渊源上看

大名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但是一直到北宋时期才达到巅峰。经过秦汉、魏晋、隋唐的发展,大名府逐渐成为重镇,但是因为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割据,大名府成为抵抗少数民族的前沿阵线,成为北宋四大京之一的“北京”。

在《水浒传》中记载,青面兽杨志因为杀人被流放到大名府充军,在这里受到了梁中书的赏识,后来还给梁中书押送生辰纲,便是从大名府出发的。

由此可知,当时的大名府一是军事重镇,有大批的犯罪人员被流放至此;二是经济状况优秀,不然梁中书如何能够搜刮处十万生辰纲。

由此可以推断出大名府出名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因素。

由于地处北宋与辽国的交界地带,宋朝与辽国之间的交流沟通比较频繁。处于对外政策的考虑,提升大名府的政治地位,允许大名府能够与金进行外贸通商,于是经济水平也水涨船高。

那么大名府衰弱的原因自然也不言而喻了。

金国崛起后,先是联合北宋灭掉了契丹,唇亡齿寒,金朝发动战争攻陷了当时的北宋都城开封,是为靖康之耻。包括开封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全被金国所掌握,抗金战线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大名府到襄阳城。

而宋朝经过政治格局洗牌,宋高宗赵构上位,选择偏安于临安,莫须有杀害岳飞。等于是放弃了开封在内的燕云十六州所有领土。那么在金国统治下的大名府,它的战略意义便荡然无存,加上战争的破坏,以及后期被河流决堤淹没,大名府只存在于人文骚客笔下的繁华。

宋朝之后,大名府没有了往昔的辉煌,在历史洪流中成为昙花一现的存在,及至今天,大名府早已改名为大名县,主打文化旅游的名片,正在重新焕发活力。


不务斋


1993年7月,北京大名府遗址成为了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处文化遗址,坐落于邯郸市东南方80公里的大名县,整个遗址占地面积约有36平方公里。

现如今,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大名府已经沦为了一座县城,这里曾经是“和朔四镇”之一,从春秋时期至唐宋年间,大名府曾经七为陪都,更是黄河以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繁荣昌盛达千百年之久。

到底是何原因,让这座曾经的北方重镇,古城陪都沦落为了一个县城呢?

大名府

北宋年间的大名府,作为汴梁的陪都,走过了它最辉煌的70年岁月。大明府之所以能够成为陪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

首先就是大名府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名府坐落在黄河北岸,这就让统治者可以南控中原,北望幽燕,东掌齐鲁。再加上都城内又有河水穿流而过,这就为古城提供了便利的水利通道;

河水灌溉土壤,推动了这里的农业发展。整个大名府周围全是地市险要的沙丘、古道,成为了天然的兵家必争之地。以上这些因素,也是历代统治者要在这里修建陪都的重要原因。

大名府连环画

其次,政权的建立,文化的融合,经济的发展,让大明府逐步走向繁荣。早在十六国时期,随着陪都位置的确立,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到了隋朝,由于大运河的开通,直接让大名府成为了南北交通中最重要的一个枢纽,因为它就坐落在大运河永济渠的枢纽中心上。这种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让它一跃成为了北方重镇之一。

唐朝时期,随着藩镇割据的形成,大名府更是成为了藩镇割据的分支中心所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成为了一个单独的、不依附于朝廷的都城。优越的交通位置,分裂割据时代所形成的军事、经济优势,再加上数百年的陪都文化,都让大名府曾经繁荣不已。

大名府

可是这些都只是过往,大明府作为中原地区曾经的军事重镇一度繁荣兴起,然而到了元明清之际,当它的这些优势不在,就注定了大名府的衰落。它由盛转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第一点:自打元朝时期起,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逐渐南移。翻阅历史文献可知,自从元朝开始,大名府的经济已经日趋衰弱,甚至开始退出了全国发达城市的行列。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当地的农业经济饱受多年战争的摧残,导致整座城市的经济元气大伤,恢复起来更加困难。

大名府

第二点:宋朝以后,大名府交通枢纽的位置不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与永济渠自宋以后常年淤积不通有关,这就导致南方货物必须换一条通道到达北方,这样一来,大名府失去了它原有的交通优势,北方重镇的地位一退再退。

第三点:随着水灾泛滥,又有新的城市取代大名府的原有地位。宋代以后,大名府连绵不断的水灾导致人们庄稼尽失、被迫迁徙,同时东部又有新的都市逐渐兴起,取代了大名府的码头和工商业,长此以往,大名府的衰败则成了必然。一座逐渐被历史所抛弃的城市,沦落为县城也就不足为怪了。


鸢飞九天2018


大名府成也因其“地理位置”,败也因其“地理位置”。

大名府地处山东丘陵与太行山之间,是扼守黄河冲积平原与海河平原的咽喉要道;穿过大名府,北上直达北京,南下就是洛阳。在古代,扼守大名府,就是守卫王朝中枢的最重要的防线之一。

从春秋时期开始,大名府就开始凸显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当时,大名府隶属于卫国,被称为五鹿城。

一直到北宋,中国的都城大都在长安—洛阳—开封之间转换,大名府作为王朝中枢的北大门,其存在意义不可忽视。

北宋时期,宋仁宗更是在大名府建立陪都,史称“北京”。

建立陪都之后,大名府的人口暴增,一度达到百万规模,在当时世界上,大名府乃是不折不扣的“大都市”。欧阳修、寇准等名臣,都曾在这里任职;“穿越之子”王莽,就出生于大名府。

大名府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北宋之后的多次南下、北伐战中,都未能幸免。比如金军灭北宋、蒙古灭辽、太平天国北伐等等战役中,大名府都遭到攻击。

说到底,冷兵器作战的年代,大名府作为重要的关隘,进可攻退可守。进攻方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将其攻克,对于后勤补给来说,后果不堪设想。

大名府的落寞,也因其地形的制约。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定都北京,大名成了北直隶下边的一个县。在大名之上,还有更重要的顺天府、保定府、真定府;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北京”,成了大名县,级别甚至连真定府都不如。

此时的大名府,真真是感受到了什么叫“尴尬”。

往北,离北京太远;往南,离南京更远。从南京到北京,有京杭大运河,直接绕过大名府,从山东穿过去,比绕道大名更近;而且,此时的大名县地处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更尴尬。

清朝初年,明朝的北直隶被独立出来,成为河北省。

顺治十六年,河北省再次更名为直隶省,大名府也迎来了最后的“高光时刻”——直隶省巡抚驻地设置在大名府,即,河北省第一个省会。

可是,翻开地图仍不难发现,大名府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差!

大名府位于直隶省的最南端,与直隶省北部没有多少联系,与保定联系也不多。因为京城的影响,直隶省大部分地区都归京城直接管辖,大名府的存在感低之又低;而与大名府贴近的河南、山东等地,又不归直隶管辖。

不出所料,大名府在当了几十年省会之后,在雍正时期,还是被撤掉了。

自此,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没能光耀人前。

1898年,京汉铁路规划图出炉,这条从北京到汉口的南北铁路大动脉将南北贯穿,为沿线所有的城市都注入新的活力。可是,如此重要的线路,偏偏没有路过大名府,而是路过了当时的一座微不足道的小城市——石家庄。

从此,直隶省多了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少了一座“北京”大名府。

再后来,大名府的地位一落再落,成了邯郸市下面的一个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鹿城、大名府,现如今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大名县。

历史上,与大名府有同样命运的城市还有很多,比如洛阳、开封、君士坦丁堡等等。

可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记者李满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最靠谱的答案。

首先说说历史上的大名府何以那么出名?

在古代,大名府由于交通发达,又是军事重镇,所以促使它繁华了一千多年,特别是在北宋时,达到了鼎盛时期。

大名府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大名县,春秋时代属于卫国,那时叫五鹿城;战国时属于魏国;秦朝叫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三国叫魏阳平郡;北周称魏州;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改名为大名府;五代叫兴唐府;后晋叫广晋府;后汉又改为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建陪都,又叫“北京”,此时的大名府人口达百余万。

从春秋到北宋,大名府一直属于军事重镇,隋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经过此地,修建了三大码头和八个渡口,增强了它的交通力度。由于晋高祖石敬瑭将幽云16州割让给了契丹,使得辽国势力直接威胁到北宋的边防。后来为了防止辽国的南侵,北宋就在大名府驻扎重兵。

公元1042年,辽军准备南侵,宋仁宗在丞相吕夷简的极力谏言下,把大名府视为重镇,驻扎大军,并投入巨资,把它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建成华丽异常的都城,光宫墙就达三里长,使得大名府的经济、商业、人口一度处于顶峰状态。

北宋以后,大名府逐渐衰落

北宋灭亡后,被金国占领的大名府完全失去了政治地位,加之金人不善于运营,使得经济迅速衰落,人口也不断流失。由于大名府距离黄河比较近,1401年,一场大洪水直接淹没了它,淤泥几米高,使得它彻底消失在历史中。后来明朝政府又在附近重建了大名府,但是跟北宋的大名府大不相同了。

但是,大名府在元明时期一直当作为路、府、道所在地,清朝时期是直隶省总兵驻地,辖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清朝末年修建平汉铁路时,原本计划经大名及开封南下,但袁世凯担心给他的家乡河南顶城招来灾祸,于是将平汉铁路西移,改道邯郸、安阳、郑州,这便直接导致大名府的衰落。

民国时期,大名府还属于南直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管辖从石家庄以南,到河南长垣黄河以北,包括山东东明。1963年为解决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地区的水利问题,而进行了区划调整,把大名府划归了河北省邯郸市,至此,大名府便成了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县城。

总体来说,大名府的兴衰跟北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喜欢吃白菜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名府?就这三个字搁古代,那可是重量级的城市,光人口就过百万,其繁华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北京城。

见过清明上河图没?跟那差不离了!可这么一座繁华的城市,走到现如今,变成一个小县城不说,还被列入了国家级贫困县,到了2019年才退出来。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落差咋就这么大呢?不能够吧?”

没法子,岁月催老人啊,时间这老头坏的很,他不仅能把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帅哥变成半拉糟老头,还能够改变很多东西。

大名府前后莫名的落差,就是时间这老头最好的杰作,不佩服都不行。

而大名府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进入大家伙的眼帘,这完全归功于几年前《水浒传》的热播。

没法子,水浒里边的人,有那么一段时间,动不动去大名府这地溜达,就这三字不落入眼帘这都不可能。

那么为嘛梁上这波人都喜欢到这里溜达呢?

咋说呢?作为北宋的京师是在开封,但这地天子脚下,咋也得缩着不是,而大名府在北宋时期,那是陪都,这地溜达溜达还是可以的。

就这陪都的身份,在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中,大名府都干了七次,作为都城干过两次,不可谓不风光啊!

既然题主问道了大名府为嘛这么出名?那么咱从头捋上一捋。

话说最开始的时候,这大名府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历史上了,那会他还不叫大名府,叫五鹿城,是齐恒公筑造的五个城池当中的一个,属卫国所有。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不理解:“为嘛叫五鹿城?莫非这里出现过五头特别出名的鹿?”

您想多了,这是取福禄吉祥的意思。过去广州这地他还叫五羊城,是有五位仙人骑着五头羊救老百姓于危亡。

虽然这俩城的名字差不离,但来历是不一样的。

那么到了春秋末期,卫国已经被魏国灭掉了,那么大名府这就成为了魏国的一个封君之地,那么大名府就接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陪都,打这里开始就不叫五鹿城了,毕竟规格上了一个档次,为此魏国国君叫他元城。

元城就元城吧,可刘邦斩白蛇起义,一家伙把秦王朝推翻,逼的那么大一个项羽自杀,天下归刘邦所有之后,刘邦又开始推他的郡县制外加分封制。

就把这块地皮划归为魏郡,毕竟在秦之前这地属于魏国吗?

那么西汉就这么得了,这不后来老刘家的外戚王莽掀翻了西汉,自己建立了新朝。

而王莽的姑母就是这大名府的本地人,这地无形中又被拔高了,所以又了一个别名叫——贵乡。

这到了三国的时候,又改名了,叫魏阳平郡,北周又叫魏州。

这一路下来,没有啥特别原因,基本上就离不开一个魏字,没办法,搁过去皇帝封自己孩子叔叔大爷封地的时候,其实都是以战国时期各国的地盘为蓝本进行划分的,那么他就很有必要保留一些当时这地的特征,所以这魏字就经常性的成为了大名府的名字。

大发展

那么大名府迎来历史大发展,这还是在隋炀帝手里边的事,因为他开凿了一条从洛阳到涿郡的河道——永济渠。

老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那么过去没公路这说法,铁路你就别提了,这都是近代的东西,能够带动当地发展的这一定是水路。

这永济渠就把这大名府给连了进去,所以他的繁荣这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这就起来了。

当然他这名还不叫大名府,到了唐朝时期,唐德宗才把这地改成了大名府。

至此这大名府的字号就叫了开来。

要说发展,大唐王朝给了这地那是充足的养分,为嘛呢?

狄仁杰知道吧?大家伙印象中这就是个断案小能手,但您不知道的是人家的“武功”也不错,就在这地抗击过契丹。

所以从这里大家伙就明白这就是个军事重镇,那你就不能荒废了,所以大唐王朝搁这里也下了一番苦功夫。

到了唐朝中期的时候,这地俨然就称为了黄河北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有取代邯郸的趋势。

其实说道根子上,大名府之所以没落,和挨着邯郸太近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他的文化底蕴真的干不过邯郸。

好了,这是闲聊的一句,咱接着往下聊。

到了晚唐的时候,你都不知道,就这地光地皮面积就达到了100平方公里,请记住咱说的是城墙里边的面积。

那么到了宋王朝的时候,他的首都是开封,能给开封起到保护作用的就是这大名府。

您如果把这大名府攻破了,开封自己就坦露胸怀的暴露在了敌人的面前。

所以宋王朝对这里的经营那是不遗余力的。

那么这大名府也就成为了宋王朝的第四个京城,因为这个身份,所以他就有了另一个名词叫北京大名府。

但请大家伙记住喽,这名字表示的不是北京下边的大名府,他是一个完整的名称。

北京这名称,在历史上出现过几次,而且位置也不是咱现在的北京位置。

好了,咱接着说事,所以繁荣自不必说,但后来架不住宋徽宗玩命的损耗北宋的国力,结果金国人可就打进了开封,把这喜欢玩闹的皇帝外加他的儿子宋钦宗给虏到了五国城。

这大名府就落到了金国人的手里,改成了大名府路。

大名府的存在搁到北宋的手里边那是军事重镇,而搁到金国人手里边,嘛也不是,在加上他们也不善于经营这地,所以就逐步的荒废了。

而且那著名的永济渠也开始因为常年的不疏通河道,而被淤泥给塞了起来。

要命的水路开始逐渐的荒废,那就更加剧了大名府的衰落。

而大名府那种“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的繁荣就此开始消失了。

到了元朝以后整个大华夏的政治中心就被搁到了北边,那么大名府作为一个抗击北方来袭的关键点的作用,显然就弱了。

而明清两朝,这种趋势更加的明显的,失去了军事价值,那么就没有政治支持,文化底蕴也比不过邻居邯郸,他的地位就直线下降了。

而且最为要命的在明清四百多年的历史当中,大名府这地发生的水灾多达六十多次。

那么这结果就是,现在大家伙看到的大名府压根就不是历史上的大名府,而是新建立起来的。

真正的大名府已经躺在了黄河河床四米以下的位置了。

综上所述,大名府变成一个县城也就难免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关于大名的遭遇,静夜史只想说沦为县城已经相当不错,至少还是座城。而距离大名不远的“邺城”,南北朝时期名副其实的“东都”,自隋文帝的一把大火后,就一撸到底,永世不得翻身,至今沉寂在田间地头,连村子都算不上。

而包括大名府在内的诸多名城之所以沦落至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河北省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名城名地简直不要太多,尤其是冀中南地区,区县分布极其密集,而这些区县随随便便一座县城,就是千年古县起步。大名作为河北省历史上的州府,有名是理所当然的,而沦落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名城荟萃绝不是大名沦落的根本原因,古往今来任何一座城市的兴衰都和所在地区甚至全国的战略密不可分。

大名府的有名,是因为北宋。

自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世的中原政权就失去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基本屏障,包括后来的北宋。

宋太宗在两次伐辽失败后,彻底断绝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转而在燕云十六州以南的河北平原上构筑防线。具体表现为在太行山前大植柳林,迟滞辽国骑兵锋芒,东部则大量开凿运河,甚至人为改道黄河。

而除此之外,北宋在河北平原上还营建了河间、沧州、真定、邢州、大名等州府,作为军事重镇。而大名相比于其他州府,地理位置更靠近开封,是北宋在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鉴于此,1042年,在辽朝意图南侵的危急时刻,北宋宰相吕夷简提议在大名修建陪都,作为开封北部的屏障,大名由此成为北宋第五个都城,号北京大名府,后置大名府路,领北京、澶、怀、卫、德、滨、隶等州军,显赫一时。

但这一荣耀在1127年北宋灭亡后戛然而止了。由于南宋退居秦岭淮河以南,大名府成为金国国土,设大名府路。由于此时的大名地处金朝腹地,失去了军事防御功能,因此地位逐渐下降。

远超建立后,推行行省制度,凸显“犬牙交错”,大名军事价值更加不值一提。不过大名作为中书省的一部分,开始了隶属河北省的历史。

但由于大名府靠近黄河,这使得大名不可避免要受到黄河的威胁,大名府城也在1401年被黄河淹没,大名府整体被彻底掩埋,今天的大名府是明朝在洪水后重新修建的。

大名府的回光返照,是1644年清朝入关后。1658年,清朝将大名设为直隶省会,但很快就在1660年迁到真定,再后来迁到保定,至此大名府的辉煌再降一级。

大名的沉寂,除了因军事战略价值的失去,更重要的是因为黄河的存在,使大名在被黄河冲刷了一次后,连基本的身家也失去了,这些身家就是大名府下辖的州县。

明朝建立,尤其是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河北省作为直隶省成为著名的京畿之地,而大名府作为直隶最南端的府,经过明清两朝的演变,逐渐形成东西距120里,南北距360里的局面。下辖一州十县,包括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长垣县、内黄县、滑县、魏县、浚县。大名府向南延伸越过黄河,使河北成为黄河沿岸省。

但这一局面在1949年建国后发生了改变,为了治理黄河及剿匪,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省之间设置了平原省,平原省由河北省南部,主要是大名道南部地区、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的西北部组成,下辖了6区56个县,管辖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历史上的大名府被彻底拆分。

而在1952年平原省撤销时,原来被划走的大名府地区却并未“回归”,作为和河南省的土地“置换”,河北省获得了原属河南省彰德府的涉县、武安市及临漳县,而原属大名府的南乐县、清丰县、东明县等地被划入河南省濮阳地区。

这次行政区划调整,彻底夺走了大名府作为地区市的所有条件,剩余的大名县最终成为邯郸地区的一个县直到今天。

所以,大名府的没落,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