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材大用】回阳救逆第一品——附子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这是《伤寒论》里面的一段描述,其中的四逆汤,附子是整个处方中的重要组成药物,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了解一下附子究竟为何物。


附子来源于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

附子多产于四川、湖南、湖北等地。

附子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的功效。

附子长啥样

【小材大用】回阳救逆第一品——附子

这个就是附子的原植物形态

附子在适合临床应用的各种规格,均具有一定的鉴别特征。

【小材大用】回阳救逆第一品——附子

盐附子,顶端宽大,中央具凹陷牙痕,上身肥满,周围生有瘤状凸起的分支,习称“钉角”,表面灰黑色,被盐霜,横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齐的筋脉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满盐霜。


【小材大用】回阳救逆第一品——附子

黑顺片,不规则切片,上宽下窄,周围略翘,外皮黑褐色,内部暗黄色半透明,油润有光泽,可见纵走的筋脉,质硬而脆,破碎面角质样。

【小材大用】回阳救逆第一品——附子

附子鉴定要点可以总结为:质硬而脆,破碎面角质样,可见纵走的筋脉,味辛,有麻舌感等。常见的附子及其加工品包括天雄、生附片、黄附片、熟附片、白附片、炒附片、黑顺片、刨附片等。

附子中毒怎么办

附子来源于乌头,因此含乌头碱成分,虽然含量比乌头低,但在服用不当时,也会引起中毒反应。中毒原因与剂量过大、煎煮时间过短、机体对药物敏感以及与药物品种及服法等,均具有密切关系,乌头碱的主要毒性反应是呼吸抑制及心律失常,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是通过兴奋中枢和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所引起。

附子中毒临床表现

一般口服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症状,两小时出现中毒症状者少见,症状起初表现为口唇、舌及肢体麻木,胸闷,继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心慌,咽喉、食管、胃部烧灼感,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心律失常、昏迷,甚至死亡。

附子中毒急救措施

症状较轻者或刚开始有中毒反应者,立即口服生姜水,或不停的吃生姜咽水吐渣,刚开始猛吃,等病情不发展,稳定后,服用生姜水的量逐渐减少,但得根据病情和病情回复与发展情况的需要随时加减,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后方可停服。并立即联系医院进行抢救与治疗。

附子临床运用

【小材大用】回阳救逆第一品——附子

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虽然被列为下品,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却常常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四逆散、附子理中丸、附子干姜汤等。附子在历代中医诊疗实践中,大多取其温阳之妙用。“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黄帝内经》),而肾为阴阳水火之宅,其阴阳化合,方可构成有益于人体的少火。因此,温阳,首先是温肾阳,兼顾心阳、脾阳。

温肾阳而救逆的代表方剂为四逆汤,由附子配干姜、甘草组成,药仅三味,针对外热里寒之亡阳证,却具有回阳救逆之特效,临床中常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通过振奋全身各脏腑功能,从而增强机体动力及抗邪能力。现代临床中常用于治疗心衰、心肌梗死、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因误汗、过汗所致的休克等属阴虚阳衰的患者。

概括到治法则包括回阳救逆法、温阳行水法、温中止痛法等,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以附子为君药,采用不同的配伍方案,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

总之,附子其性辛热善行,通十二经脉,自上而下,出表入里,为回阳救逆之要药,配伍得法则可以发挥多种作用,不应该局限于其毒性较大而畏手畏脚不敢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