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最高榮譽:明朝諡號“文正”的六大名人

“文正”這一諡號在宋仁宗之前稱作“文貞”,是歷朝歷代士子大夫們夢寐以求的諡號。在宋仁宗之後,為了避其名諱趙楨,將文貞改為文正。明朝以及明鄭時期共有六人獲得“文正”的諡號。

古代文人的最高榮譽:明朝諡號“文正”的六大名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亦稱“緱城先生”“正學先生”,浙江寧海人。自幼聰明好學,cengq拜大儒宋濂為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經人推薦,授予其漢中教授,被蜀獻王朱椿聘為世子教師;朱允文即位後,即遵朱元璋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先後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方孝孺奉命撰寫平叛詔書檄文。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他寧死不屈,拒絕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結果被滅十族,共計八百餘人。同年被凌遲處死,時年46歲。明神宗時,入祀旌表忠祠;南明弘光帝時追諡文正。

古代文人的最高榮譽:明朝諡號“文正”的六大名人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湖南長沙人,因家族世代為行伍出身,入京師戍守,屬金吾左衛籍。8歲時,以神童入順天府學;天順八年(1464)二甲進士第一,授庶吉士,任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1495)以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

李東陽為官五十年,任宰相十八載,在政治上表現,被世人稱為“伙食宰相”,晚年曾多次辭官,皆被皇帝拒絕。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正德十一年(1516年)去世,時年69歲,贈太師,諡文正。

古代文人的最高榮譽:明朝諡號“文正”的六大名人

謝遷(1450-1531)字於喬,號木齋,浙江紹興餘姚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狀元。歷任翰林修撰、左庶子,弘治初進少詹事兼侍講學士。弘治八年(1495年),入內閣參與機務,進詹事。三年後,升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武宗即位,屢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因劉瑾專權,排斥忠良,曾一度致仕歸鄉。

劉瑾死後,復職。嘉靖六年(1527年)復入內閣。嘉靖十年(1531年)去世,贈太傅,諡號文正。著有《歸田稿》《湖山唱和詩》傳世。謝遷為人秉節直諒,與劉健、李東陽同輔政,政績卓著,時人稱“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與劉健、李東陽稱為“天下三賢相”。

古代文人的最高榮譽:明朝諡號“文正”的六大名人

劉理順(1582-1644)字復禮,號湛六,河南杞縣人。萬曆三十一年(1582年)中舉人。曾會試九次不第,崇禎七年(1634年)第十次參加會試狀元及第,備受崇禎帝器重“朕今日得一耆碩矣”,封為翰林院修撰,負責《起居注》,管理六曹奏章,纂修《明會要》,官至左中允。

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劉理順在牆上寫下“成仁取義”等句後,便喝毒酒自盡,時年62歲。其妻萬氏、妾李氏及其子劉孝廉加上家丁十八人,全部自縊而死。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贈詹事,追諡文正。清順治十年(1653年)改諡文烈。入祀五狀元祠。

古代文人的最高榮譽:明朝諡號“文正”的六大名人

倪元璐(1594-1644)字汝玉,一作玉汝,號鴻寶,浙江紹興上虞人。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以庶吉士授編修,後出主江西鄉試。崇禎八年(1635年)任國子祭酒,因被控“妾冒妻封”而被革職。崇禎十五年(1642年)復起為兵部右侍郎兼侍講學士,歷任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兼攝吏部。崇禎十七年(1644年)大順軍逼近北京,倪元璐奏請維修南京宮殿,以備不測,但未被崇禎採納。

同年三月,北京失陷,倪元璐自縊殉國,時年50歲。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追贈少保、吏部尚書,諡文正。後清廷賜諡文貞。倪元璐與劉理順、黃道周皆為名宦袁可立的門生。並且其書法造詣頗高,與黃道周、王鐸,並稱“明末書壇三株樹”,又與王鐸、傅山、黃道周、張瑞圖並稱“晚明五大家”。代表作有《行草詩翰》《倪文貞集》。

古代文人的最高榮譽:明朝諡號“文正”的六大名人

陳永華(1634-1680)字復甫,抗清名將,福建漳州人,明末舉人陳鼎之子,鄭克臧岳父。陳永華15歲時,其父任同安縣教諭。清兵攻下福建時,陳鼎自殺。鄭成功在廈門開府時,陳永華23歲,經明鄭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與鄭成功論政。深得鄭成功的賞識,並譽“永華乃今之臥龍也”,授予諮議參軍,輔佐鄭經之師,日後便成為鄭家麾下的謀將。

康熙十三年(1674年)陳永華任東寧總制使。三藩之亂爆發後,鄭經受耿精忠之約,率領大軍進入東南沿海。鄭經張子鄭克臧監國,陳永華協助鄭克臧總管臺灣政務,所以遭權臣馮錫範、劉國軒嫉恨排擠。康熙十九年(1680年)陳永華自解兵權,抑鬱成疾,同年在臺灣病逝。鄭經親臨弔喪,諡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