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四部经典电视剧里有哪些隐藏的历史典故和故事?

静湖冷月


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剧,拍得最好的《三国演义》,然后,分别是《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这几部都是老版的,或者说是央视版的。以下,就按照这个顺序,讲一讲这几部电视剧所隐藏的典故和故事,顺带也点评一下这几部剧作。

《三国演义》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部改编自同名古典小说的电视剧,非常忠实原著,从改编、到演员遴选,从场景到服饰,从台词到表演,都堪称超一流的存在。人物的时代感非常强烈,个个都能扣住原著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后来拍的所有三国题材的影视剧,都无法与之比拟。绿野老道最喜欢这部电视剧的片尾曲,这首歌大气深邃,歌词写得极好,寄托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缅怀之情。

因为如此,这电视剧保留了原著中大量的历史真实。这段历史,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军起义开始,直到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80年)东吴灭亡止,横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因镇压黄巾军,东汉朝廷招募各路军阀和民间武装参与战争,从而导致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乱世出现,所谓乱世出英雄,以曹操、孙权(孙策)、刘备为代表的军阀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在此后长期的三国战争中,司马懿家族逐渐取代曹魏,灭掉了刘备的蜀汉政权和孙权所创立的东吴政权,三国最终归晋。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所编《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等历史资料,以及《三国志平话》等民间评话,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著作后经明末清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润色,就是现在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隐藏了怎样的故事

央视版电视剧虽然忠实原著,但却隐藏了《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升华了曹操的形象。这部剧作从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把曹操、刘备、孙权置于历史时空,以公平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了历史人物。这一点,是非常成功的。

其实,罗贯中的原著并没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只是演义了这段历史。尊刘贬曹这一隐藏在著作中的创作思想,是毛宗岗父子所为。

毛宗岗父子之所以这样修改《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是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代:明末清初。父子二人的正统观,说白了并不是大汉正统,而是汉人正统。这一思想既隐藏与原著之中,当然也隐藏在了电视剧之中。

《三国演义》的另类传说典故

罗贯中在书中展示的三国风云,其实也隐藏了这一段真实的历史,那就是元末农民起义,犹如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到了后来,就是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的三家争霸。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这有点像曹魏政权,是以东汉王朝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那样,都有谋篡的成分。也像司马家族篡魏那样,朱元璋篡了小明王的政权。

民间有个传说,讲朱元璋在在一次水战中被敌军包围,差点被擒。忽然,船头隐隐出现一员绿袍将军,带领朱元璋杀出了重围。朱元璋问那位将军姓名,以便日后封赏。那员绿袍将军头也不回,答了一句“二弟云长”。朱元璋又问:二弟前来救驾,那三弟、四弟何在?关云长答道:“三弟见在云南,四弟便在军中”。据说,赵子龙转世常遇春,确实是朱元璋手下一员猛将。

据说,后来朱元璋派刘伯温带人去找张飞,刘基到了云南,却发现此人是一个石匠,当时正在凿石做猪栏。刘伯温问他为何开凿石洞做猪栏,这不是很费事吗?那人对刘伯温说,凿石做猪栏永固千秋。刘伯温当时心里一动,便把石匠这句话贪污了

刘伯温回到军营给朱元璋汇报时,对石匠很不以为然,朱元璋鼻子里嗤了一声便作罢了。后来,朱元璋杀戮功臣,刘伯温对此很不满。在一次喝酒时无意间漏了这段往事,说:朱元璋乃雄猜之主,生性多疑,果然杀戮有功之臣了。幸亏我当年留了一手,要不然“朱”住进了石头凿的猪栏里,岂不永固千秋了?据说,朱元璋得知了这个事情,便生出了害死刘伯温的念头。

《红楼梦》隐藏的故事与典故太多

如果以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故事来排这部名著,肯定无法弄。但是,央视版电视剧还是比较好的展示了文本故事,为阅读《红楼梦》原著至少做了两件好事。第一是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原著。第二,形象的提供了阅读《红楼梦》的大线索。总导演王扶林先生在这部电视剧拍摄后的若干年,曾经谈到他的遗憾。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呈现第五回太虚幻境这一段。恰恰这一回又是《红楼梦》的总纲和核心。

从王扶林的遗憾中,可以很直接的说,电视剧《红楼梦》所隐藏的故事和典故就太多了。稍微讲一讲这其中的一个隐秘,也是难以讲得清楚的。

比如,电视剧所呈现的故事,基本上是按照原著来展开的。但是,《红楼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电视剧的画面中是难以反映出来的。这部名著有无数多的解读方式,比如,他就是反映曹雪芹的家庭生活,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比如,作者在书中隐藏了大清王宫的斗阵,贾宝玉就是某某皇帝。再比如,贾宝玉就是书的作者,现实中名叫曹頫,是顺治皇帝的孙子,等等,不一而足。红学分为很多派别,但弄到最后,大家殊途同归,都变成了“索隐派”,都想从历史的真实中寻找《红楼梦》的故事和人物存在。从这个角度讲,电视剧更是隐藏了红楼梦所有的真故事、真典故。限于篇幅,就此打住。

《水浒传》拍得很差

这部名著最是难拍,如果忠实原著,梁山上都是些卖人肉包子、劫道杀人、贪赃枉法、滥杀无辜之人。而传统观念,以及民间形象,他们又都是英雄好汉。如果按照原著拍,将起到非常负面的宣传作用。所以,这部电视剧不可能拍成功,因而,必须隐去非常多的情节和故事,以及细节描写。

比如,开篇便隐去了楔子洪太尉无走妖魔。开篇又舍去了朱武这个衔接妖魔与梁山好汉这个角色,还把史进跟王进学习武艺,史进大闹史家村这一段隐去,弄完高俅发迹,史进就莫名其妙的来到了渭州城,接下来就是拳打镇关西了。

书中,没有关胜,以及董平、张清、韩韬、彭玘等等大量人物形象,一百单八将大概只有不到三十人出场。这样,大量的故事和典故就被隐藏了。

《西游记》拍得更差

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虽然很热闹,很好看。但是,如果对比原著,就发现这部剧简直被改变成了儿童剧。所以,一到寒暑假,这部剧便会被重播,因为,小朋友们都放假了。

其实,在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所隐藏的秘密也不少,应当仅次于《红楼梦》。而它的思想深度,我认为是四大名著中最深的。这部书讲的是一个天大的题目:信仰!

此书取材于《大唐西域记》,是以唐太宗时一个叫玄奘的和尚,从老子当年消失的地方函谷关偷渡出去,前往西天求经拜佛的故事。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因为,李世民家是关中胡人,到中原做了皇帝,首先得有个非常好的出身,以得到中原文化的高度认同。于是,这家人往古代寻根,终于找到李家的一位大人物:老子李耳。于是,李家号称是老子的后人。既然如此,大唐就得信奉道教了。然而,大隋曾经所经历的江南镇反事件,说明中原人的信仰是佛教。这样,一个有责任的年轻和尚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前往西天取经,把大乘佛教带入了中国。

因而,《西游记》在开篇中就讲到,四大部洲中唯独东胜神洲不受教化,乃野蛮之帮。于是,西方如来便动起了佛法东渐的念头。如来首先联合修罗界的阎君狠狠的教化了李世明,大唐便开始弘扬佛教了。但是,大唐的佛教是小乘佛教,远不及大乘佛教。在观音菩萨的点化下,李世民便派陈玄奘去西天求取佛经。

电视剧《西游记》还隐藏了原著中一个最大的隐秘,那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这其实是如来(佛界)、玉皇大帝(天界)、人界(东胜神洲)共同玩的一次“耍猴”游戏。所以,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所向无敌,而在取经路上,竟然连天上下来的一头牛都打不过。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都炼不死他,却让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得毛焦火辣。这就是耍猴时猴是爷,训猴时便是猢狲的道理。

这一切,电视剧都弄反了。

以上从大的方面讲了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它们中间隐藏了哪些历史典故和故事。若是细细讲来,恐怕题主得提十个问题还不一定搞得清楚。


绿野萍踪01


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剧,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创举,加之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条件所限,拍摄异常艰辛,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又妙趣横生的故事。今天分享几则,权做一窥吧。

《西游记》

六小龄童演《西游记》时,有600度的近视,200度的散光,拍戏全凭感觉和经验。六小龄童为了把眼神演活了,曾专门跑去看别人打乒乓球,站着不动,眼珠子跟着乒乓球的方向来回快速旋转。

长年累月坚持下来,把一对眼珠子练得像猴精一样活灵活现。


人们常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唯长年累月的锻炼与积累,敢对自己下狠手,才能把艺术很好地阐释出来。在大战红孩儿那集里,红孩儿口吐三味真火,火烧孙悟空,为了使视觉效果更逼真,用的可是真火。

那火往六小龄童身上一喷,立马烧掉了半边脸上的猴毛,脸上、身上顿时火辣辣地痛。六小龄童“啊……”惨叫一声,痛得在地上翻滚,仍接着演,整场打戏下来,杨洁导演一直在后台叫好。

而此时的六小龄童已因吸入过多的二氧化碳而接近晕厥,最后拼尽最后一口气滚出了火场,就昏死了过去。窒息了将近一分钟,在剧组候场医生的协助下,才慢慢恢复意识。就连围观的群众都吓得半死,说这哪是拍戏呀?简直就是在玩命。

《红楼梦》

说起林黛玉,我们首先想到演员陈晓旭,说到陈晓旭,我们首先想起她扮演的林黛玉。可以说,陈晓旭与林黛玉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在无数观众的心中,陈晓旭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就是陈晓旭。那么很多人不禁要问了,当年《红楼梦》剧组是如何慧眼识珠,选定了陈晓旭的呢?

事情要从1983年开始,那年夏天,一个18岁的女孩依偎在窗口静静读书,不一会儿,一个高大的男子逆着夕阳的光晕来到她身边,把一本《大众电视》的杂志放在她身边。

无比兴奋地说:

“快看看,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红楼梦》剧组在选演员呢”。
“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女孩头也不抬。
“你的外形、爱好、气质最像林黛玉,你不去参演谁去参演呢?”男人有些着急。

“全中国那么大,谁会认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丫头呢?”女孩依旧默然无应。
“你就是胆怯!”男人声音提高了好几分贝。
“我不胆怯,我哪里胆怯了?”女孩反驳道。
“你不胆怯的话就给总导演王扶林写信。”男人说着拿来纸笔,放在女孩面前。

女孩放下手中的书,拿起笔就写。


写完后,男人选了一张女孩的照片,背面抄了一首女孩14岁时写的小诗,一起塞进了信封。


这个女孩就是陈晓旭,那个男人是她的男朋友毕彦君。

当时二人都是鞍山话剧场的演员,毕彦君高大威猛,才华横溢,陈晓旭忧郁孤独,楚楚动人。作为大哥哥的毕彦君十分照顾这位小妹妹,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毕彦君后来考到了上海戏剧学院,参演过2000年的《大宅门》,饰演白二爷,就是白景琦的父亲。

陈晓旭的信寄出后,很快引起了红楼剧组的注意,因为她的忧郁的气质、美丽的身姿非常符合林黛玉的形象,不但如此,在导演王扶林看来,林黛玉是一位才女,那么扮演者也应该会作诗。恰好陈晓旭照片背面是一首清新忧伤的小诗,这一点尤其打动王扶林。最后,经过层层选拔,陈晓旭脱颖而出,成为饰演林黛玉的不二人选。

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陈晓旭当年寄给王扶林导演的小诗:《我是一朵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
不要问我家住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信息
我是一朵柳絮
生来无忧又无虑
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
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

如今,当我们重温《红楼梦》时,也会一遍一遍缅怀那个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林妹妹陈晓旭。

《水浒传》

说到《水浒传》不能不提宋江的扮演者李雪健老师。


在拍劫法场那场戏宋江被绑在囚车上,整场戏他只有被救的时候有一句台词可以用替身,但是李雪健仍坚持要求导演将自己五花大绑押上囚车而且是双膝下跪,这场戏反复拍了8天,由于捆绑的紧李雪健双臂发麻双膝肿痛,但他硬是一声不吭坚持拍戏,李雪健却说,我要的是真实的艺术感觉,吃点苦没事。

还有一次在河北易县拍外景的时候,李雪健在马背上背台词,马突然发起脾气一下就把李雪健掀下马背,等他第二次爬上马背的时候又被掀了下去,两次摔下马把李雪健摔的半天不能动弹,好不容易缓过神来,但之后的马上戏李雪健依然亲自上阵坚决不用替身。在李雪健的努力下,观众记住了这个八面玲珑奴性十足的宋江形象,把宋江刻画的入木三分。

说完宋江,说一个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人物:武大郎。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个个行侠仗义武功高强,但是谁都想不到的是在《水浒传》剧组当中真正有功夫的居然是武大郎的扮演者宋文华。宋文华1955年出生身高1米55,曾在多个剧组客串角色,当时的他正经营者一家小卖部后被张绍林看中出演武大郎。宋文华曾是北京工人武术队队员,醉拳醉棍单刀他都会耍还拿过传统武术赛的冠军。

很多人都知道武大郎个子矮小,通常演武大郎的演员都是蹲着身子来走这个矮子步那么宋文华是怎么演的呢?潘金莲的扮演者王思懿曾在采访中说:他是个正常人,但是他个子比较小,为了显出我的高大来,所以拍我的机器永远都是低的,拍宋文华的时候永远都是高的拍他,所以我就显得特高他显得特矮。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堪称上世纪投资最大的电视剧,其制作采取了“总导演掌握基调、统一风格——五位导演负责具体拍摄——总导演负责后期制作”的模式,1991年3月正式开拍,经过近三年的拍摄,到1994年1月拍摄完毕,1994年10月正式首播。

《三国演义》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近1亿元用于建造拍摄基地,7000万元则直接投入拍摄。剧组在涿州搭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摄影棚,每个棚的面积为1200平方米,两棚共耗资约4000万元;无锡的“三国城”和同期为电视剧《唐明皇》而建的“唐城”共耗资约2000万元;涿州的“汉城墙”、“街道”、“铜雀台”约耗资3000万元;服装1000余种、3万多套,耗资约500万元;道具近7万余件,耗资约700万元;共耗资1亿多元。涿州和无锡的两大影视基地此后仍在为各影视剧组服务。

剧组动用了规模空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动用群众演员一项就达到了40余万人次。其中,1992年6月拍摄的“官渡之战”,便动用了解放军一个师的兵力,耗资40万元左右;拍摄“火烧赤壁”时,剧组动用了9台摄像机和1架直升机,分别从水、陆、空三个方向同时拍摄,动用船只72艘,大火烧掉50多车木柴,20多吨汽、柴油,并请来3000多名群众演员参与拍摄。拍摄期间,五个剧组还曾辗转包括河北、内蒙古、四川、宁夏、甘肃、青海、西藏、江苏、湖北、云南等在内的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取景。


正是如此大的投入,才换来了这部不朽的经典!


遇见小mi


《水浒传》中隐藏的故事:

(一)书名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好奇,书名为什么不叫《梁山传》?其实它的书名大有含义。“水浒”一词源于《大雅》,“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中的“水浒”是周族繁衍生息之所,之后周人向殷商政权发起挑战,最终取而代之,建立了周朝。孟子称商纣王是个“独夫民贼”,将周人反抗殷商的举动视为正义之举。小说家把宋江等人的反抗故事以“水浒”命名,正是隐喻梁山好汉为正义之师德赞语。

(二)水浒的作者到底是谁

《水浒传》的作者,由于存世版本署名混乱,因此有三种看法:一是由施耐庵、罗贯中合著,另外两种则是认为是罗贯中或施耐庵所著。明代嘉靖年级学者高儒所著的《百川书志》,是最早提及《水浒传》百回本的书籍。书中有一条著录:《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据此,《水浒传》作者为施耐庵,罗贯中可能做了编辑的工作。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19岁时考中秀才,29岁时赴大都参加乡试的途中,考察梁山泊,40岁贵银猴著作《水浒传》。52岁时,收年轻的罗贯中为门徒。罗贯中也是个有秘密的男孩子,“其生平经历、性格人品、思想、著述等情况究竟如何,”早在明代时,人们就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几百年后的现代人了,这个谜一样的人只在《录鬼簿》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之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根据猜测,及其怀疑这个人是不是穿越过去的。

(三)真实的武大郎和潘金莲及武松的故事

武大郎其人并不是一个矮黑挫的卖炊饼的,相反,武大郎乃是一府知州,善良有才,其妻确为潘氏金莲,乃是大家闺秀。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出,是因为武大郎乡亲前来向武大郎借取银两用以修缮房屋。武大郎答应在先,但期限已到,乡亲却未曾收到银两,故此怀恨在心,回家途中沿途编造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但当他赶至家中才猛然发现,原来武大郎闷声不吭,帮他把房屋修缮一新,故此,乡亲悔恨万分,但故事已经广为人知,武大郎与潘金莲的形象难以挽回。

至于打虎英雄武松,确有武松其人,但与武大郎并属于一个朝代,武松大约是明代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被施耐庵编入书中,赋予了他勇猛刚毅的个性。


温柔偏偏刀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有其历史原型的,宋朝末年,当地百姓感念宋江恩义,于是与宋江和他手下36员猛将反抗朝廷,揭竿而起,并以易守难攻的梁山为根据地,抵抗官府进攻。宋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山下的渔民、农民纷纷上山,拿着简陋的武器与官兵作战。真实的宋江也的确发动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成为了该支起义军领袖,但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就被被海州知州张叔夜的几千人围困并投降。至于宋江最后的结局,史书上主要有两种记载:有人说他投降朝廷,成为了官军;但也有人说他被张叔夜给杀了!第一种说法,宋江等人在投降后可能参与了一些小规模的朝廷官军征讨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但是历史上宋江并没有明确记载其参与过征讨方腊的战争,更没有打败过辽国大将。实际上宋江起义的规模非常小,远不能和历史上有名的黄巢起义、方腊起义、张士诚起义、义和团起义等相比。宋江等人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明确政治机构的团体,只能算是啸聚山林的草寇流民。宋江也未向《水浒传》中那样对朝廷摇尾乞怜,只是起义失败后的无奈选择,既然有那么多追随他的兄弟,真实的宋江应该算的上是一个乱世英豪吧;


竹海清风风自在


《红楼梦》里黛玉葬花是经典片段。许多人以为这是作者杜撰的一个情节,其实历史上真的有一位美人葬花。她就是秦淮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本是苏州有钱人家的女儿,家里经营绣庄,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董家和林如海家一样也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名白,号青莲。董白的母亲也是一位出色的女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小女儿不但美丽俊俏,而且聪明伶俐,父母视如至宝。董白的父母各自把自己的满腹经纶和绝技传授给女儿。董白小小年纪就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线女红、厨艺样样精通。可是因为父亲早逝,家道中落,董白被迫沦落青楼。她与柳如是、李香君等人合称秦淮八艳。

董小宛嫁给才子冒辟疆后,经历了战乱,他们避居浙江嘉兴市的海盐,董小宛在海盐的南北湖的北湖畔鸡笼山麓葬花。后来人们发现了一座石碑,石碑的前几个字是“董小宛葬花”最后一个字,人们推测是“处”字。现在去海盐,就会看到董小宛葬花处遗址。

《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还取材于几个男人。他们分别是:

1.南宋的吴文英。

他的名篇《风入松》中写道:“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看来吴文英在清明节时葬花,并且像贾宝玉一样题写铭文。

2.明朝的唐子畏。

《唐伯虎佚事》记载:唐子畏居桃花庵,房前有半亩地,种了许多牡丹花,牡丹盛开的时候,就邀请文徵仲、祝枝山等人赋诗吟唱。花谢了的时候,就派小童将落花装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并且作《落花诗》赠别落花。

3.明末清初诗人杜浚。

杜浚也给落花建了一个花冢。并且做了一篇《花冢铭》。犹如林黛玉的《葬花吟》。

4.清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曹寅的《楝亭诗钞》也钞录有两首葬花诗,一首是《题柳村墨杏花图》:其中有“省识女郎全疋袖,百年孤冢葬桃花。”的句子。另一首是《题王髯月下杏花图》:“前日故巢来燕子,同时春雨葬梅花。”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多情之人,都是才情超逸的人。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哦认为《三国演义》。即使历史典故又是故事。三国鼎立统一。西游记和红楼梦还有《水浒传》。从历国大入而言 呢?西游记是取经故事。红楼梦一家心衰过程。比不了。我的答案《三国演义》。《水浒传》。不知道如何咯。


老头各


隐藏在西游记背后的故事。

可怜的沙僧、沙悟净在原著中的戏份少得可怜,沙僧说的最多的四句话。

第一句: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

第二句:二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

第三句: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最后一句:大师兄,师傅和二师兄都被妖怪抓走了。

从不轻易单独出手,不顾唐僧死活 其实力藏得最深 取经队伍中,总是低着头走在最后面,无从知道他到底想什么沙和尚给世人的感觉,两个词语可以概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

是人总有缺点,唐僧师徒四人,几乎个个都有人性的弱点。缺点、弱点的存在,原本正常,证明了这是一个人。唐僧执著,但失于懦弱无能;悟空本领高强,又失于逞强斗狠,自视过高。

猪八戒嘛,缺点一大箩筐,不提也罢;惟独沙僧,虽然本领不高,但我们却几乎找不出,他在做人方面的任何缺点来——做人做到如此境界,可谓相当老到了。

做人如此,大体只有两种解释:

一则,本性纯良,天生如此。

二则,城府极深,善于隐藏。

我以为,沙和尚是后者。唐、孙、猪三人,可以让我们爱,也可以令我们恨,甚或爱恨交加。惟独沙僧,我们根本无法恨他,当然也很难爱他。他的为人处世原则,常常令我想到那一类人——政客。

表面上,坚守本份,认真工作,不得罪任何人,团结一切人;内地里,善于隐藏,藏得极深,真实想法永远无人知晓,似乎在坚忍地等待着什么……

倘若,我们看看沙僧的“前生”,便可发现:这家伙原来根本不是什么老实人,甚至还是一个令人发指的恶人。他是一个——变态吃人狂!取经团队中,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肯定没吃过人。

孙悟空吃过人;白龙马也可能吃过人;猪八戒和沙和尚都曾吃过人——然沙僧的吃人方式,尤为可怕。

小说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观音菩萨赴长安寻取经人,路过流沙何时,一个怪物冲上岸去捉菩萨,后被菩萨收伏,这怪物便是后来的沙僧。

这厮当时狡辩道:…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不期今日无知,冲撞了大慈菩萨。”菩萨当时便看穿这厮的谎言,批评道:“你在天有罪,既贬下来,今又这等伤生,正所谓罪上加罪。

所幸观音心善,决定给他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保护取经人。这厮又说:“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

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玩耍。这去,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

菩萨曰:“岂有不到之理?菩萨与他摩顶受戒…当时入了沙门,送菩萨过了河,他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

细读如上所述,你会发现这么几点:

其一,倘若菩萨斗不过沙僧,沙僧必定毫不客气地把观音菩萨给吃了。够狠。

其二,流沙河径过八百里,上下千万里,其中鱼虾水产必定十分丰富,沙僧为何不吃水产品,偏偏吃人,而且还“吃人无数”。够毒。

其三,吃人,已是狠毒;他竟然还把九个取经人的骷髅穿在一起,闲时作玩具玩耍。猪八戒当年也吃人,但决不会变态到玩人的骷髅。这心理,绝对变态。

其四,观音菩萨叫他保护取经人。这厮竟然说“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世人皆知,这厮却怀疑菩萨说话放屁,误自己前程。这叫小人心态,自私自利,阴险至极。

当然,你可以辩解说,这是他为怪时的行径,入了沙门后,他便变好了——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候取经人。不对!这厮在说谎。观音菩萨善名远播,三界之内,无论神魔仙人,大都真心实意听取菩萨教诲,莫敢不尊。

一有不尊,仿佛便感觉对不起菩萨,良心难安。而且,菩萨此番是解救沙和尚于苦海——这厮每过七日,要受天庭惩罚,飞剑穿胸肋百余下。面对恩人,任何一个良知未泯的人,都会心怀虔诚,感恩戴德地听从教诲。

然而,这厮却胆大妄为,对菩萨的“一片好心”竟然也打起了“小九九”,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他答应菩萨再不伤生,专候取经人;菩萨一走,他却仍在吃人。

小说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中,唐僧师徒三众来到流沙河,正在看碑文时:只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那怪一个旋风,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慌得行者把师父抱住,急登高岸,回身走脱。

那八戒放下担子,掣出铁钯,望妖精便筑。那怪使宝杖架住。他两个在流沙河岸,各逞英雄。这一场好斗……而后,孙悟空过来帮忙,这厮便躲进流沙河里。

猪八戒下河与之争时,问他是什么妖怪,这厮竟然在自我介绍中这么说:饶死回生不典刑,遭贬流沙东岸上。饱时困卧此山中,饿去翻波寻食饷。樵子逢吾命不存,渔翁见我身皆丧。来来往往吃人多,翻翻覆覆伤生瘴。你敢行凶到我门,今日肚皮有所望。莫言粗糙不堪尝,拿住消停剁(鱼+乍)酱!

粗粗一读,便可发现:这家伙仍在吃人,而且还以吃人为能事!唐僧当时的装束,任何人一看便可知是和尚。

然而这厮却“奔上岸来,径抢唐僧”——不仅违背了对观音菩萨的承诺,似乎还急着要找另一个可浮在水中的取经人骷髅。——阴险至极,可怕至极。后来,木叉奉菩萨之命,来唤出这厮归顺。“悟净!悟净!取经人在此久矣,你怎么还不归顺!”

书中这么写道:只听得叫他法名,情知是观音菩萨;又闻得说“取经人在此”,他也不惧斧钺,急翻波伸出头来,又认得是木叉行者。你看他笑盈盈,上前作礼道:“尊者失迎。菩萨今在何处?”木叉道……

悟净道:“取经人却在那里?”木叉用手指道:“那东岸上坐的不是?”悟净看到了八戒道:“他不知是那里来的个泼物,与我整斗了这两日,何曾言着一个取经的字儿?”

细细一品,不难发现:

其一,他以为观音菩萨到了,便马上换了嘴脸——笑盈盈的。为何?一则,他知道自己不是菩萨的对手;二则,这关系到自己的前程。可谓“善变”的小人。

其二,他说“与我整斗了这两日,何曾言着一个取经的字儿?”。这是个异常阴险的借口。人家没说,你为什么不问?你给人家机会说了吗?而且,倘若孙、猪二人打不过他,他必定把唐僧三众都吃了,届时也可以用这个借口。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出这厮心中的“如意算盘”:若遇非僧家打扮的,可以问一问,耍一耍,再吃;一遇僧家打扮的,什么都不要问,什么都不要说,抓住便吃,倘若真地吃了取经人,观音菩萨怪罪。他也有借口


秋风说电影


“四大名著”这个名词不知是哪位首次提出的,约定俗成估计是五十年代以后。细考究其过程,四本书得享大名,一半是“捧”出来的,一半是骂出来的,《水浒》、《红楼梦》尤甚。不仅有贬低的,而且四大名著都曾是禁书。明中叶田汝成是“骂派”的早期代表,其《西湖游览志余》讲:“(罗贯中)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这种观点在其后的百余年间流传很广,在《续文献通考》、《东西两晋演义序》等不少著述中一遍遍地重复着。清乾隆十八年、十九年连续下旨查禁《水浒传》,称:“《水浒传》以凶猛为好汉,以悖逆为奇能,跳梁漏网,惩创蔑如。实为教诱犯法之书也。”《三国演义》也曾遭出自名家的严厉批判。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小说空前重视起来,甚至把救亡图强的希望寄托到小说身上。于是有了对旧小说空前高的评价,如称“《水浒》一书纯是社会主义”、“倡民主、民权”云云。李渔在三国志演义序中最早提出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和金瓶梅。后来人们又用红楼梦代替了,金瓶梅,成了四大名著,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肯定了四大名著的说法。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当然是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致,但是也与这些小说刊刻之后,一大批眼光独到的小说批评家们极力批点评说有极大的关系。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使他们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与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密切相连。他们不仅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的新局面,也使更多的读者通过他们的批评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