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当年不解“春”中意,再读已是“春”中人

引言: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没有多余的题材,以诗和散文为主,他的散文沉稳厚重、略带伤感忧郁,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也详细斟酌达到臻至。因此,我们小时候读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只觉得描写的好,但不懂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意义,也无法领略如画的美景,延伸美的体验,感受如歌的心声。长大后,经历了成长,闲暇时再读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却感触颇多。

读《春》:当年不解“春”中意,再读已是“春”中人

再读《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长大后为生活所迫,东奔西走,难得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再回炉品读先生的文章,疲惫的心灵回归自然,一身轻松,就拿《春》来说,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33年2月上海中华书局印行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此后长期被中学语文教材选用,那时候学习这篇文章时就觉得读之无味。这一篇文章怎么能编入到语文课本中呢?小时候我们只对故事感兴趣,对课外的生活感兴趣,以至于放学后跑到田野间,呼上一句: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但是,撒完“野”还得乖乖回来,听着语文老师讲解课文的段落大意、重点语句、景色描写、中心思想之类的内容,直接后果是迷迷糊打了瞌睡。

读《春》:当年不解“春”中意,再读已是“春”中人

现在,再次品读《春》,会发现有许多语句去感悟,并非是朱自清先生刻意去描写春,而是有一定的用意,如果不细细品味,是无法理解先生抒发对春天、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旁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我想,朱自清先生清新淡远、古雅醇厚的文字,从形状到情感,是对自然的赞美,对人们的唤醒,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抒发对春的希冀与期盼,让生命力像春天的暖阳一样温暖人心,闪烁着人性光辉。

读《春》:当年不解“春”中意,再读已是“春”中人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对物质和精神追求越来越多样,每当“五一”、“十一”的时候,我们会到旅游景区,感受祖国大地壮丽山河,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吸引着我们的身心,感染我们的情绪,释放我们的心灵,这也是《春》这篇散文散发出的无限魅力,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图景,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解读《春》,真是不同的感受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毕淑敏

对于《春》这篇散文,大部分人只关注它的艺术特色,而忽视了思想价值,在当前的“快餐”时代,重提先生的《春》具有哪些意义呢?《春》这篇文章到底想表达是什么?

《春》是先生受朱文叔应邀而作的,要求是具有文学性,更重视“民族精神之陶冶” 和“现代文化之理解”。先生笔下的“春天”,不只描绘的是大自然春天的新鲜、美好和生机盎然景象,也不只是为了用优美的语句编织一篇美文,而是赋予了先生强烈的情感,寄寓了先生对蓬勃的生命与青春的赞美和激励,对民族与国家未来的希望。

读《春》:当年不解“春”中意,再读已是“春”中人

①我们可以从盼春、绘春、赞春三个角度来解读《春》的情感及思想价值

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文章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先生盼望春天早些来的急切心情。

绘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像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画卷,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

赞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清新可爱,充满希望,“像小姑娘”,美丽多姿,妩媚动人,“像健壮的青年”,朝气蓬勃,充满青春的活力。娃娃、小姑娘、青年,象征着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从盼春、绘春、赞春三个角度上看,先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新鲜活力和生命力,我们怎能不真切地触摸到先生那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狂热的心呢。先生告诉我们除了珍惜自然的春天‚还要珍惜人生的春天‚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为自己的人生不懈奋斗。

读《春》:当年不解“春”中意,再读已是“春”中人

②我们可以在先生的话语中,体会到春的世界里,自己仿佛融入了春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先生用“谈话风”的语言风格对春的描写,细腻深切,内情与外物相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比如:“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写出了春的意境之美;白的像雪,粉的像霞,红的像火,花里带着甜味,写出了花的形状和味道;野花遍地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野花本来是没有生命的‚因为赋予了感情,它们才获得了生命,才有了灵性。

读《春》:当年不解“春”中意,再读已是“春”中人

当时先生写《春》的时候,北平(北京)还没有到盛春,虽然已不是冰天雪地,但依然残雪处处,春寒料峭,路上的行人也寥寥数几,穿上老羊皮的大袄的人们躲在家里的柴炉前取暖,可见先生当时的心情是急切的,他怀念的是南方家乡的春天,以寄托北平的春天,是先生自己融入了想象中的春。

重新回味下《春》,表达的现实情感

我就是一张废纸,一张烂叶,在这大时代里——朱自清

读《春》:当年不解“春”中意,再读已是“春”中人

先生的那个年代,是军阀连年混战,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先生曾经迷失和彷徨,也曾无奈。于是他在写《春》的时候,时刻保持清醒,用激扬文字显现出中国文人阶层那种拯救黎民于水火,匡扶社稷于即倒的家国情怀。

《春》正是先生借春以呼唤当代青年人奋起救国,对未来要充满希望,这种溶于我们民族每一个成员血液里的坚强不屈、战斗不止的民族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得以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如果不用心去读《春》是无法读懂春的含义,更无法读懂先生的精神寄托。只有将春的物象与物象扩展,空间与空间连通,才能让我们明白:用生活态度来体味自然之美,用强有力的意志来把握人生碎片,这是《春》的主旨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