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名字相同或相近导致容易混淆的著名人物?

waiwai2000


我是亘古怀念说史,我来回答

都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的飞将军李广和贰师将军李广利因为名字比较相近,曾经让小编一度认为是不是印刷错误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主要是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对汉将李陵的介绍。正是因为李陵事件,司马迁本人触怒了汉武帝而遭受到了人格上的屈辱,从而奋笔疾书写出了了中国史学上的巅峰之作《史记》。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刘彻派遣二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汉军出击匈奴,本来担任后勤保障工作的李陵自告奋勇的请求汉武帝允许其率领部下五千步卒出战匈奴。

汉武帝很欣赏李陵有侠士之风,于是准许了李陵的请求,李陵所率领的五千步军作为贰师将军李广利的策应。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介绍了李陵乃是飞将军李广的嫡亲孙子。

由于史记是文言文记载,在同一篇古文记载中出现了李广和李广利两个名字,再加上当时对古文一知半解,不知道怎样去断句。当时就产生了是不是自己看错了的想法或者是不是书本本身印刷有误。


当然后来对这段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才知道李广和李广利是两个人。飞将军李广是秦朝大将李信之后,虽然李广有终身不能封侯的遗憾,但是李广的知名度甚至要高于同时代的卫青和霍去病。

李广利是汉武帝最宠爱的李夫人和宫廷乐师李延年的哥哥。李广和李广利虽然有时代交集,却是李广去世之后李广利才登上历史舞台的。同样作为外戚汉武帝的本意是想把李广利像卫青和霍去病一样培养的,但是李广利却没有卫霍一样的天赋。

正是那一次出征李陵苦苦支撑最终寡不敌众得以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后怒不可遏,后来又诛灭了李陵的全家。这下子无家可归的李陵彻底断绝了归汉的希望。其实李陵内心里是不愿意投降匈奴的,反而是那个汉武帝委以重任的李广利最终真正投降了匈奴,被匈奴人所杀。


因此,飞将军李广和贰师将军李广利并不是一个人。几乎生活同一时代的他们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一个是不受汉武帝待见,最后愤然自杀,另外一个却是辜负圣宠,最终屈辱的被敌方所杀。


亘古怀念说史


共和国的开国将领陈赓和陈康。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共和国大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陈赓的经历比较传奇,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是黄埔三杰之一,在北伐东征中救过蒋介石的命,深受蒋介石的信任和器重。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毅然与之决裂,投身到革命的队伍中。红军时期曾任团长、师长、军参谋长,还在上海临时中央特科工作过,与周恩来过从甚密,长征中任干部团团长。抗战中,他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是八路军的精锐之师,打得日军胆战心颤,日军在坦克上都挂出了“消灭386旅”的标语。解放战争中,他历任太岳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第2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云南省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指挥过抗美援越战争,又到朝鲜任志愿军副司令员,一生征战,功勋卓著,1953年9月1日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55年授予大将军街。

陈康(1910年4月7日—2002年5月23日),原名陈五和,湖北省武穴市人。共和国中将。他1930年参加红军,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曾任任红军排长、连指导员、营长、团长,新四军补充营营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他一直是陈赓的部下,曾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团长,那时旅长是陈赓,后来又任太岳军区第4分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3旅旅长,第2野战军13军副军长,也是身经百战,战功显著。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13军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代司令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陈康是陈赓的得力爱将,从抗战时起,他俩在一起浴血奋战,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5年授衔

,为了陈康的军街问题,陈赓认为评中将有些低了,还专门去找伟大领袖毛主席,可见,他俩的感情有多深。


zj史海拾贝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许多同名同姓的历史名人,不仅名字相同,他们的身份、经历、所处的历史时期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时候,很容易被他们搞糊涂了。

赵括和赵括

一位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是跟随晋文公一起流亡的赵衰的儿子。在晋景公时期被庄姬诬陷惨遭灭门,这便是“赵氏孤儿”故事的历史背景。

另一位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他就比较出名了,虽然不太光彩。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干出了“纸上谈兵”这件事,致使四十余万士兵被秦坑杀。知道今天大家还在用“纸上谈兵”作为讽刺人的词语。

韩信和韩信

一位是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汉朝的确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邦评价他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萧何称赞他为“国士无双”。但后来被刘邦所猜忌,将其以谋反罪处死。

另一位韩信也是这一时期的人物,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被刘邦封为韩王。后来这位韩信投奔了匈奴,被刘邦率军剿灭。因为是统一时期的两位同名同姓的人物,史官也怕混淆,通常将他称为“韩王信”和哪一位予以区分。

两人都是秦末汉初时期的人,都被刘邦所杀,而且在同一年(前196)死去,很容易被搞混了。

马忠和马忠

一位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随都督吕蒙征讨关羽时身先士卒,俘虏了关羽父子和都督赵累。在刘备讨伐东吴的时候,这位马忠将军又箭射老将黄忠,致使黄忠阵亡,俘虏了糜芳、傅士仁。可以说他是蜀国的克星了。

另一位是三国时期蜀国将领,深受刘备的喜爱和器重,是诸葛亮的得力干将,他主要的功绩是平叛平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历史典故主要以这位马忠将军的故事为基础。

两位马忠是同一时期不同国的将领,也都是战功累累,要注意分辨呦。

李密(隋唐英雄)和李密(西晋名人)

李密,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屡败隋军。后杀瓦岗寨旧主翟让,引发内部不稳,随后被隋军打败,被越王杨侗招抚,又因与宇文化及的拼杀中损失惨重,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犍为武阳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从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李广和李广利

二人都是西汉时期将领,也都参加过对匈奴的战争,而二人之结局,也都比较悲惨。

李广历景武二朝,经大小七十余战,屡立功勋,威名远扬,号为“飞将军”。

因为犯下杀俘、私受梁王将印等过错,一直不受朝廷待见,然而他自己却未能参透其中因由。

年迈之时,李广还欲杀敌建功,希望有生之年能够谋得爵位,可惜的是,漠北之战时,他跟随卫青出战,行军途中迷路,为了避免受到刀笔之吏的侮辱,于是拔剑自刎。

李广利,昌邑哀王刘髆的舅舅,曾领兵出击大宛以及匈奴,战绩一般。

因为汉武帝太子刘据自杀,武帝其余诸子皆有谋位之心,其中就包括昌邑王刘髆,也就是刘贺的父亲。

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密谋,欲助刘髆登上太子位,事败,领兵在外的李广利投降匈奴,后被杀。

汪直和汪直

陈坤的雨化田原型就是汪直

成化年间广西人,大藤峡叛乱中被俘幼童,被净身入宫,后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创建西厂并任西厂提督。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开明代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弘治十一年左右,孝宗召回汪直。

另一个汪直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号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贸易商人,著名海盗,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中断,汪直召集帮众及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在日本“据萨摩洲之松津浦,僭号曰宋,自称曰徽王,部署官属,咸有名号。控制要害,而三十六岛之夷皆其指使。”,汪直海盗之名盛于东南,后被胡宗宪诱来大陆,又被浙江巡按使王本固处死。他死后,海盗群龙无首,倭寇之患再起。

两个汪直基本活动时间差不太多,海盗汪直出生时候(1501年),宦官汪直还没有死。

刘武和刘武

一位是汉孝惠帝刘盈之子的儿子,5岁时被封为淮阳王,帝王家的孩子,许多都是政治的牺牲品。吕后驾崩之后,齐王集团开始夺取皇位。刘武便因此被杀了,死时只有12岁。

另一位是汉文帝刘恒的嫡次子,他的母亲就是窦太后,因为母亲的势力,他先被封为淮阳王,后被封为梁孝王。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准备争夺皇帝的位子。但因为疾病而没能成功。

两位刘武都出生在帝王家,都做过淮阳王,父亲是亲哥俩,是不是很难分辨。

卫青和卫青

卫青,字仲卿,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病逝,河东平阳人。西汉名将,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卫青,字明德,松江华亭人。明朝军事将领。 靖难之役中,以蓟州百户降燕王朱棣,后积功至都指挥佥事,负责中都留守司,改山东备倭。永乐十八年,平定浦台妖妇林三妻唐赛儿叛乱。后擢为青山东都指挥使,在海上备兵抵御倭寇。

其实不光古人之间,古人与今人,也容易发生混淆。

于谦和于谦

两个于谦,第一个于谦,明英宗、明代宗时期名臣,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于谦成功组织了京师保卫战,解了亡国之危。

于谦有功于社稷,也颇受明代宗重用,可惜的是,随着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于谦旋即被杀,忠臣良将,就此含冤入土。

另一个于谦,也就是如今著名的相声演员,这个大家都比较清楚了,无需赘述。

朱桢和朱桢

提起朱桢,大家可能通常会想到薛之谦的好朋友,不论薛之谦当红还是落难,都始终不离不弃,对于薛之谦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兄弟。

另一个朱桢,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封楚王,楚王朱桢在明初诸王之中比较低调,既不像秦王、齐王、鲁王、代王那样混,也不像周王、蜀王那样文质彬彬,谦恭有礼。

朱桢祸害了灵泉古市,龙泉山一带历来水陆交通发达,是难得的居民致货之地。

随着作为楚王就藩,朱桢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将之变为了楚王家族陵园,灵泉古市,自此销声匿迹,繁华落尽,只剩下阴冷凄清。

其实古人也好,今人也罢,名字也无非一个代号,他人混淆不混淆无所谓,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还有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请补充~


霖霖历史录


历史上名字相同的历史人物非常多,我列举我认为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历史人物。这边是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而这个韩信则是两个人,一个人是我们熟悉兵仙韩信,这个韩信就是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被水一战的韩信,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而第二个也叫韩信,同样是汉初功臣,西汉初年被刘邦封为韩王,后来投降匈奴,前196年与汉军作战时被杀。为避免与同时期同名同姓的淮阴侯韩信混淆,史书上多称其为韩王信。

而我们熟知的韩信开国后被封为楚王,另一个韩信被封为韩王,所以为了区分他俩,兵仙韩信我们依然叫韩信,而另一个也称为韩王信。

这两个韩信是我认为最容易混淆的,二者同位汉初功臣,一同封王,下场又同样悲惨,因为兵仙韩信的出名也让韩王信不为人知。




何唐


康熙年间出了两个于成龙。一样做到封疆大吏,同样受到皇帝的表彰。两个于成龙同朝为官,先后都任过直隶一把手,但年纪却差了一大截,而且一个平民出身,一个是汉八旗的镶红旗人。

平民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

另外一个于成龙

于成龙(1638~1700),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谥襄勤。生于清崇德三年(明崇祯九年),出生地为辽东盖州。康熙三十九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卒于淮安河道总督署,享年六十三岁。

襄勤公家族为辽东望族,生父为于国安,生母为康氏。襄勤公出生后不久全家徙居广宁(今辽宁北镇市),襄勤公9岁入小学,11岁举家从龙入关至北京通州,后移居通州张家湾。襄勤公13岁时又移居延庆州,并开始科举学习。襄勤公15岁时与李氏成婚,16岁时又移居固安南房上村定居。因为八旗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因此襄勤公在16岁时开始学习满文,并在20岁进入国子监学习,23岁毕业后考授吏部做笔帖式。

因屡有战功的大伯于得水无子嗣,生父于国安指为前定将于成龙过继给于得水,康熙七年于成龙荫生授乐亭县令。于成龙30岁进入仕途,开始了长达33年并数次沉浮的宦海生涯。

青少年时代的于成龙是在不断的移居中生活的,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是底层旗人的一个典型写照。童年的艰难困苦造就了襄勤公体恤民生、关爱大众的品格。既使襄勤公成为名声显赫、权顷一时的封疆大吏,他依旧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皇帝的赞赏和百姓的爱戴。

直隶曾经流传很多有关襄勤公于成龙的民间故事,还有一些地方曲艺作品也取襄勤公事略为素材,多为侠义公案类内容,如《于公案》等。






沧海中的美栗传说


中国历史数千年,有许多同名同姓的历史名人,相同的名字,不同的命运,因此非常容易让人混淆,以下列举了七例。

韩信VS韩信

1.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军事家,被称为“兵仙”,与萧何、张良并称为汉初三杰,誉为“国士无双”,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最后以谋反罪处死。

2.西汉诸侯韩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后来帮助刘邦打败项羽,被封为韩王,后来投靠匈奴,被汉将柴武在参合斩杀,为了避免与淮阴侯混淆,史书多称为韩王信。

赵括VS赵括

1.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缺乏沙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在长平之战中,代替廉颇为赵军主帅,结果战死,赵军40万人也被秦将白起活埋。

2.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晋国大夫赵衰之子,卿大夫赵盾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参加了晋楚之间的邲之战,与兄弟赵婴齐生隙,后来被庄姬和赵婴齐诬告,被晋景公灭门。

刘武VS刘武

1.汉惠帝刘盈之子:刘盈与后宫嫔妃所生,吕后驾崩后,功臣集团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武被怀疑并非刘盈亲生骨肉,被处死。

2.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景帝的同胞兄弟,公元前168年,刘武继嗣梁王。七王之乱中,曾出兵抵御吴王,保卫了长安,后来欲强行继承景帝之位,失败。

马忠VS马忠

1.三国东吴武将:潘璋部下司马,吕蒙袭击关羽时,马忠活抓关羽和关平,随后射伤黄忠,导致其因箭伤身亡,后来被部下在睡梦中杀害。

2.三国蜀汉武将:刘备东征失败后,马忠被提拔重用,之后跟随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叛乱,后来担任北伐时的奋威将军,之后永戍蜀国南境,受到蛮夷的敬畏和爱戴。

李密VS李密

1.隋唐时期群雄之一:出身贵族,隋末大乱之时,成为瓦岗军首领,后来被隋军击败后,几转反侧,率残部投降李唐,没多久又自立,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

2.西晋官员兼文学家:因对祖母孝顺而得名,师从当时学者谯周,起初为蜀汉尚书郎,蜀亡后,出任晋国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留著作《述理论》,已失传。

脱脱VS脱脱

1.元朝末期丞相:也称脱脱帖木儿,元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很有见识的宰相,治理水灾,修撰辽、金、宋三史,被誉为“贤相”,革职流放云南。

2.钦察汗国大汗:忙哥帖木儿之子,钦察汗国大汗,是由术赤家族幼支,别儿哥的侄孙那海拥立的。

张嫣VS张嫣

1.汉惠帝刘盈皇后:吕后为了亲上加亲,让外孙女张嫣做儿子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处女皇后,去世后,臣民尊她为花神,立花神庙。

2.明熹宗懿安皇后:为中国的五大艳后之一,天启年间,明熹宗海选皇后,从全国挑选五千美女,随后通过“八关”,张嫣最后胜出,被立为皇后。

卫青VS卫青

1.西汉大将军:本为平阳公主的骑奴,后加入军队,首战奇袭龙城,一生七战七胜,善于以战养战,奇正兼擅,后来位极人臣,官拜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2.明代抗倭大将:靖难之役中投降朱棣,后来负责中都留守司,之后任青山东都指挥使,抵御海上倭寇,明英宗即位后,进都督佥事





东方创为


确实有一些历史上的人物名字,让我们傻傻分不清楚,看到这些名字的时候,脑子里面出现的却是其他人。

于谦和“于谦”

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当看到“于谦”这个名字的时候,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一位有着“抽烟、喝酒、烫头”人设的于大爷——于谦老师,郭德纲先生的老搭档,带给了我们许多让人开心的相声表演。




而在我国历史上的明朝时期,也有一位名于谦的历史人物,是明朝明英宗时期著名大臣,以刚正不阿、一心为国闻名,在土木堡之变后,于北京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此为一代名臣于谦。



但是,以当下来说,看到于谦这个名字时,还是想到相声演员于谦老师的多一些。

大卫·科波菲尔

历史上的英国,有位叫狄更斯的作家,比如《雾都孤儿》、《双城记》等均是他的作品,此外,他创作过一篇长篇小说,名为《大卫·科波菲尔》。


这本书在当下也是有着知名度的,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和另外一位人物“重合”了,这人就是一位美国著名的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在魔术界有着卓越成就,把自由女神像变没有、表演飞翔……,名气很大。


同样的名字,看到之后,脑子里想的人物就是不一样,人物印象和传播度确实关键很大,傻傻分不清楚也不算罕见的事儿。


說与山鬼聽


我感觉 还是有很多的,我就有那么几个小时候就分不清楚。

匡衡和张衡,原来我就分不清,一开始还以为是一个人。小时候学的课文凿壁偷光的匡衡,和发明地震仪的张衡。原来我还以为是一个人呢。

小时候还把司马光和司马炎当作都是西晋的皇帝。

王羲之王王献之还有一个叫王什么忘了,说是爷三,我也没弄清楚到底谁是长辈。

还有薛平贵和薛仁贵是不是一个人也是没弄清。

还有国民党的张治中和张自忠一开始我也以为是一个人。

小时候看了一个小品说郑智化是郑成功的弟弟哈哈,那时候我都信了!


御史大夫001


容易混淆的古代人物很多,著名人物且容易混淆的当数三位丽华,她们分别是阴丽华、张丽华、杨丽华。

阴丽华

(娶妻当得阴丽华)

阴丽华是光武帝刘秀的发妻、东汉王朝的第二任皇后。阴丽华出身豪门,家境殷实,因其貌美,仰慕者非常多。当时刘秀只是一介平民,他曾说:娶妻当得阴丽华。昆阳之战后,刘秀以少胜多、一战成名,很快就迎娶了阴丽华。此后,刘秀迎娶郭圣通,得到河北军阀的支持,实力大增。东汉建立后,刘秀想立阴丽华为皇后,阴丽华顾全大局,拒绝了皇后的名分。刘秀为安抚河北军阀派系,立郭圣通为皇后,阴丽华为贵人。然而刘秀始终宠爱阴丽华,想让阴丽华当皇后。公元41年,郭圣通被废,刘秀立阴丽华为皇后,43年改立阴丽华的儿子刘庄为太子。

张丽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张丽华出身贫贱,10岁时被选入太子宫为侍女。陈叔宝见其貌美就临幸了她,先后为陈后主生两子。陈后主即位后,张丽华被立为贵妃,其家族也飞黄腾达。

张丽华博闻强记,聪慧过人。陈后主安于享乐,倦怠朝政,因此张丽华得以接触朝政,陈后主也允许她决断朝堂大事。张丽华趁机将自己的亲人安排到中枢位置,打击异己,怂恿陈后主易立太子,助长腐败风气,朝廷法度被败坏。589年,晋王杨广灭陈,想纳张丽华为妃,高颎以其祸国为由杀死了张丽华。

杨丽华

隋文帝杨坚之女,北周宣帝皇后。573年,杨丽华被册立为太子妃;578年,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宇文赟即位,册封杨丽华为皇后;580年,宇文阐尊杨丽华为皇太后。其后,父亲杨坚掌握北周大权,杨丽华发觉父亲有僭越之心,对此十分不满。581年,杨坚代周称帝,于586年立杨丽华为乐平公主。609年,随隋炀帝巡幸张掖时病故,临终前请求将自己的食邑全部给自己唯一的女儿,隋炀帝允许。

然而,此三人虽均为皇帝后妃,同名却不同命。阴丽华知书达礼、顾全大局,后被刘秀立为皇后,儿子也继承了大汉的基业,最终安享晚年。张丽华貌美、聪慧过人,却祸乱前朝后宫,最终身死国灭。杨丽华出身高贵、地位尊崇,却是父亲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古代人物说


一、韩信

说起韩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汉初三杰之一的那位韩信,韩信虽然拥有着超高的军事才能,但在政治上却缺乏头脑,最终导致他死于一介女流之手,而在同时期,还有位叫韩信的诸侯王,他在刘邦建立天下的过程中,也立下了大功,刘邦也封他为诸侯王,为了区分这两人,很多人都称他为韩王信,后来韩王信投靠了匈奴,在一次攻打汉朝的过程中,被汉朝大将柴武苏所杀。

二、赵括

说到赵括,很多人都会想到战国时纸上谈兵的那位赵国将军,虽然拥有满腹谋略,但是真的上了战场,赵括的谋略就成了一纸空谈,最终他手下的40万大军也被白起活埋,而在春秋时期,晋国同样有一位叫赵括的将军,他是晋国大夫赵奢之子,还参加过著名的邲之战,后来因为受到诬陷被晋景公斩首。

三、李密

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位叫李密的人,在李密的领导下,瓦岗寨的实力一日不如一日,最后秦叔宝程咬金等人都纷纷离他而去,后来李密带领瓦岗寨投降了李渊,然而不久后便叛乱李唐,在战乱中被盛彦师斩于马下。而在西晋时期,同样有一位叫李密的官员,因其孝顺祖母而出名,曾在蜀国短暂的担任过尚书郎一职,蜀国灭亡后,李密又投降了晋国,后担任汉中太守,不久后便病逝于汉中。

四、马忠

在三国时期有两位叫马忠的将领,一位是东吴的马忠,在吕蒙袭击荆州的时候,正是这位叫马忠的人亲手抓了关羽,在《三国演义》中,马忠还射杀了蜀国名将黄忠,仅凭一人就干掉了蜀国两位五虎上将,可见此人也足够厉害了。而在蜀国也有一位叫马忠的将领,此人曾经被刘备认为是贤才,诸葛亮也有意培养他,将他留在自己门下任用,后来马忠在平定南中叛乱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被提升为镇南大将军,于公元249年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