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4处变化,说明脾虚积食了!劝告:带娃牢记"3多2少"

西医上没有积食的说法,它和"上火"一样,都是中医范畴内的概念,积食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就是"吃多了",一时消化不了,比如孩子腹胀、腹痛、胃口不好了,可能就是积食了,事实上,积食的危害远不止这些,所以作为家长,了解积食非常重要。

孩子有4处变化,说明脾虚积食了!劝告:带娃牢记

孩子有4处变化时,说明脾虚积食了!家长要学会判断

(一)胃口发生变化

1.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往往是胃里积聚了太多的食物,不能被胃所接受。

2.胃口突然大开,每餐都吃很多东西,但是却很瘦,好像吃的东西都没有吸收,事实却是是这样,脾脏受损,无法运化食物营养,身体内营养不足,就发出信号要多吃东西,但是吃的越多,脾脏的压力越大,反而受损越严重,营养吸收越少,人越瘦。

(二)舌苔变化

中医上讲,舌头所对应的正是脾胃,当脾胃有受损、出现积食时,孩子的舌苔就会有所变化,正常健康的孩子舌苔是薄薄的一层,红润的,如果积食脾虚的孩子,舌苔会变厚,发黄,有剥脱症状,有的孩子是舌苔中间有一小块厚重,有的严重则是整个舌苔都变厚,舌苔的变化家长一定要重视。

孩子有4处变化,说明脾虚积食了!劝告:带娃牢记

(三)睡眠受到影响

睡眠质量变差,睡不安稳,夜里总是醒,夜啼,或翻身频繁,如果孩子之前睡眠质量好最近突然夜里总是醒,不乖,再结合以上的症状,就有可能是积食的情况,或者孩子的睡眠质量一直都不好,家长更要引起注意。

(四)掌心热、腹胀

积食的孩子一般手掌心都会比较热乎,家长可以摸一摸孩子的掌心试一下,如果同时伴有舌苔白腻,腹部胀满,那么就是非常典型的积食症状了。

孩子有4处变化,说明脾虚积食了!劝告:带娃牢记

儿科医生劝告:带娃牢记"3多2少"、娃不积食、更健康

3多

1、多给孩子捏脊

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疏通经络。

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在捏脊的过程中,可捏住肌肉向上提,再稍稍放松,使肌肉自指间滑脱,这种做法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1次的,称为"捏三提一法"。

孩子有4处变化,说明脾虚积食了!劝告:带娃牢记

多注意养脾、和胃

儿科医生常说,孩子的病,都是吃出来的。

吃的不对容易伤脾,脾胃不和,则影响整个全身营养物质的运输,五脏也难安,而孩子脏腑发育不完善,消化能力也弱,伤脾伤胃的情况非常多,因此在日常中养成养脾和胃的习惯,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首要大事,很多儿科的中医建议孩子平时常喝小米粥,山药,也是健脾和胃的作用,还有在改善积食调理脾胃受损时用到的猴菇锌棘相关的药材时,也是帮助健脾胃、补肺肾、补虚固肾的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对此方有过这样的描述,健脾补益、滋精固肾、治诸百病,疗五劳七伤。

从中医的角度看,该物质能够补脾养胃、补肺益肾,从营养学角度看,它又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淀粉酶以及粘多糖等营养物质。其中,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具有抗氧化功能,并可提高人体免疫力。粘多糖与无机盐结合,可增强骨质,对心血管大有裨益。

带孩子适当运动

运动是最简单有效促进消化的方式,能够提高脾胃消化能力,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常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消耗体内的热量,有助于食物吸收,同时也能提高免疫力,接触到其他孩子,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有4处变化,说明脾虚积食了!劝告:带娃牢记

2少

吃的"欠"一些

即使再健康的食物,也要适当食之,反之不但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弄不好会形成积食等状况,损伤宝宝的身体,因此,对于健康的食物要保持克制之心。保障饮食结构的合理性,不单一的补充,多吃易消化和易吸收的食物,少吃肉类,以及多吃蔬菜水果,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尤其是晚餐,更要注意不要吃太多,晚饭吃的多,是积食的主要原因。

少吃零食

尤其是一些甜味食物和油炸的食物,非常容易上瘾。

甜味的食物给脾胃负担非常重,有些孩子平时不爱吃饭,就喜欢吃甜食,或者家长在孩子做了一些事情后拿甜食作为奖励,这都是非常错误的做法,会让孩子的脾胃得不到休息,损伤脾胃,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而油炸类的食物热量非常大,难以消化,不仅是造成积食的主力军,还会出现上火,加重咳嗽,更容易让孩子出现营养不良性肥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