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說,能成為他的病人是福氣

​在解放軍總醫院肝膽外科重症監護室的樓道里,有八個鮮紅的大字“生死相托,永不言棄”

。這不僅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鄭重承諾,也是一位老人恪守一生的座右銘。這位老人用一把手術刀,奠定了新中國的肝膽外科事業,從死神手中搶回了無數條生命。

他就是我國著名外科學專家,肝膽外科奠基人之一,解放軍總醫院原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志強


患者說,能成為他的病人是福氣

拓荒祖國肝膽外科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達1.5千克,膽管位於肝臟的下部並向內延伸,周圍血管分佈非常密集,猶如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手術刀下稍有不慎就可能給患者釀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但是無論多麼複雜的手術,到了黃志強手下總是那麼遊刃有餘。這一切自然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從16歲開始就在醫學院學習,每天在圖書館和實驗室裡廢寢忘食的學習,複雜的肝膽結構在他眼裡如同透明的一般。在手術檯上,他總可以在錯綜複雜的人體組織之間精確的找到病灶,如深入敵軍的將軍一舉奪旗,解決患者的痛苦。

患者說,能成為他的病人是福氣

從16歲從醫到93歲辭世,黃志強在中國肝膽事業的道路上走了77年,用自己的手術刀為後人開闢了一條道路。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的膽道外科手術還是一片空白,無人知曉中國人的膽道病究竟有什麼特點。

肝內膽管疾病在當時一度被視為“不治之症”。黃志強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根據資料發現西南地區的患者較多,於是多次前去實地調研,為了觀察患者情況,他常常幾天幾夜的守在病床邊。

患者說,能成為他的病人是福氣

1956年,黃志強(右1)所在的重慶西南醫院集體入伍。圖為參加軍事射擊訓練

1957年,他首創應用肝部分切除術治療膽管結石病,引起了國際醫學界的轟動。

1973年在第23屆國際外科學術會議上,黃志強提出肝膽管結石病是可治之病,指出“原發性肝膽管結石可呈肝內侷限性分佈”以及“高位肝膽管狹窄是肝內膽管結石的主要病因和手術治療上的主要難點”的著名論斷,讓中國肝膽醫學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患者說,能成為他的病人是福氣

1978年,普通外科學專家黃志強(前排右5)在西南醫院舉辦了全國和全軍肝膽外科高級研修班四期,推廣膽道外


同時,黃志強還編撰了《外科手術學》《膽道外科》《肝臟外科學》等24部學術專著,填補了我國醫學教材的空缺。

84歲高齡時,他還主持翻譯了《希夫肝臟病學》。去世前幾年,他仍然強支病體完成了最後的書稿《黃志強肝膽外科講義》。

患者說,能成為他的病人是福氣

《黃志強肝膽外科講義》(來源:亞馬遜)

請珍惜神聖的手術刀

在肝膽病的患者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誰能成為黃院士的病人,是誰的福氣。”雖然在學術上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黃志強永遠記得自己救死扶傷的天職。

他認為,手術刀是神聖的,可以論斷生死,隔離陰陽,所以他多次和自己的學生和同事說:“請珍惜神聖的手術刀。因為病人把生命託付給你,這是多大的信任啊!我們當醫生的,可不能辜負了這份信任!”

患者說,能成為他的病人是福氣

1966年,黃志強下放醫療隊時,在當地為百姓檢查身體

只要可以救治患者,他敢為天下先,敢做別人不敢做的手術,敢去承擔別人不敢承擔的風險。針對部分患者動脈血管較細的情況,黃志強大膽提出了肝門部膽管瘤擴大根治術,將門靜脈與動脈血管進行接合,使門靜脈動脈化。因為操作起來風險太大,這種方法在以前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但黃志強不僅成功完成操作,還把這種技術傳授給自己的學生,為許多患者解決了困擾。

在醫院迎接三甲評比前夕,轉來了一位器官衰竭的重症病人,如果病人在此時出現意外很可能會影響醫院評比結果,面對眾人的的勸阻,黃志強依然堅持接收病患。

他擲地有聲的說:“我們決不能為了評等級而失去軍人和醫生的本分!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最大的努力。”

最終,他用自己的手術刀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患者說,能成為他的病人是福氣

黃志強下放醫療隊時,在當地為百姓檢查身體

在黃志強的履歷表上他的出生日期是1月1號,這只是黃志強一個隨手填上的日子,因為他一直記不清自己的生日,就索性選了一個最方便的日子。

可是,這樣一個記不住生日的人,卻能脫口說出二三十年前診治過的病人病情特徵和手術方式。他將病人的病歷記錄牢記心中,這一切只源於因為他珍惜自己的手術刀,視生命高於一切。

桃李滿園,為祖國育英才

黃志強的一生致力於兩件事:當一名好醫生、做一名好老師。

前者自不必說,而在做一名老師這一點上,黃志強也是碩果累累,行醫70餘年,他一共培養了100多名拔尖人才,親自培養博士後和博士、碩士研究生及高級研修人員300多名,為我國肝膽外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患者說,能成為他的病人是福氣

他的為師之道是“松而嚴”。

“松”體現在他鼓勵學生按照興趣做事,不必一味拘泥於書本權威,因為外科手術需要創新,沒有創新的外科就如同沒有靈魂的軀殼一樣。

而“嚴”則體現在他對待學術和患者必須要事無鉅細,精益求精。他會逐字逐句修改學生論文,也會在80高齡仍然在手術室查看學生手術情況。

在家裡的書櫃上,黃志強貼了這樣一句話:“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看過3D《阿凡達》後,他撰寫了一篇名為《從阿凡達電影看微創外科3D時代的到來》的論文,預測了外科發展的微創趨勢。此時他已90高齡。

黃志強的治學之風深刻的影響了他的弟子們,黃志強去世後,博士生王鵬飛含淚寫道:“敬愛的老師,我會時刻牢記您的教誨,用自己的所學造福蒼生,幫助更多的危重患者,跨越重生之門,走出人生絕境……”


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黃志強:從醫70餘載 大仁大德守望至精至愛》,解放軍報

2.《追記黃志強院士:大醫大魂詮釋允忠允誠》,中國軍網

3. 本文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新華網、光明日報

患者說,能成為他的病人是福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