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汉族人口最少的几个时期总人口是多少?

wang2019


众所周知,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但是民族一词是一个外来词,是到了近代才传入中国,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不是以汉族来自称的,而是以汉人来自称的。其中的”汉“就来自于刘邦建立的”汉“朝。

但我们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追溯到我们祖先的族群,就是炎帝和黄帝时期,如果要确切的讨论每个时期的”汉族“(这里姑且以汉族来称呼)人口,就得先从老祖宗开始说起。



1、炎帝与黄帝时期

这个时候是“汉族”刚刚融合的时期,以炎帝和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推举黄帝为首领,之后黄帝征服了周边的部落,打败了九夷族和蚩尤,建立了统一的部落联盟,形成了汉族了前身,这个时候就是黄帝时期,距离今天已经有4700多年,当时的汉族祖先总人口约有200万人。

因为正处于起源期 ,所以汉族总人口是最少的。



2、秦末汉初时期

夏、商、周三朝处于早期的民族融合期,是汉族人口大量增加的一个时期,到了战国时期,汉族总人口约有2000万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断开疆拓土,增加人口,到秦朝末期,汉族总人口达到3000万人。

但是秦始皇一死,天下开始大乱,陈胜、吴广起义带动了整个天下的农民大起义,经过三年反秦战争和四年楚汉战争,到刘邦统一天下,刚刚建立西汉政权的时候,天下的汉族总人口只有1800万。



3、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

两汉时期,由于大部分时间是统一没有战乱的时期,因此人口一度呈现爆发式增长,到东汉末年还没有开始动乱的时候,天下的汉族总人口约有6000万,不久就开始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了,但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不到一年就被强大的东汉朝廷扑灭。



黄巾起义不久,汉灵帝去世,先是东汉朝廷开始宫斗,外戚与宦官火拼,然后朝廷一片混乱,地方上也是一片混乱,开启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约百年的乱世,到三国晚期整个天下的汉族人口约有2300万,与东汉末年时期相比,减少了一半多。

4、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是汉族接近灭种的最危险时期,是汉族人口除了炎黄时期之外的历史最少时期,到东晋末年,整个天下汉族人口只有不到1000万人,而且大部分在南方。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 就是因为西晋的八王之乱,导致汉族政权虚弱,胡人趁机而进入中原,开启了五胡乱华模式,五胡进入中原大肆屠杀汉人,尤其是北方的汉人,不是南渡长江避难,就是在北方被胡人杀害,要不就建立坞堡自守,要不就投降胡人,北方的汉族人几乎被杀光,这是汉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

5、唐末及五代十国

自隋朝结束南北朝的乱世统一中国后,中原大地短暂的进入和平时期,人口也一度得到恢复,到隋朝中期,汉族人口达到4600万,隋朝灭亡,唐朝初兴的时期,全国汉族人口也有3500万人。



唐朝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盛世,盛唐时期,中国汉族的总人口达到巅峰的9000万人,到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国的乱世,到北宋建立前,全国汉族人口达到4000万。

6、明末清初

北宋汉族人口峰值曾达到1亿人,元朝初建立时汉族人口也有7000万,明朝刚建立时汉族人口达到6000万,到明朝末年时,国内农民大起义,国外明朝与满清的战争仍在持续,满清入关后,明朝残余势力退居南方,仍与清朝进行对抗,由于战乱不断,及满清对汉人的屠杀,汉族人口一度大量减少,到清朝初期时,全国汉族人口只有4200万人。



汉族总人口较少的时期,基本上都在乱世,由于明清后期人口基数的提高,人口再减少也不会少到哪里了,到清朝顺治年间,汉族人口又达到1亿,到道光人间,汉族人口达到4亿,到民国初年,汉族人口有3亿。

1928年,国民政府统计全国人口时有4.7亿,其中汉族有4.3亿人。到了今天,全国总人口有13.95亿,其中汉族人口有12.6亿。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详细列举一下自大秦帝国以来历朝历代比较突出的因战争导致的人口伤亡和损失。

秦末至西汉建国。期间一共10年。秦末有2000多万人口,到了汉朝建国后,只剩下几百万,补充遗漏的和各种原因也不到一千万。也就是是秦朝到汉朝更迭期间死因战乱的人口65%到75%。




汉武帝时期,酷吏冤狱遍地,穷兵黩武,对外战争近30余年。这期间百姓民不聊生,吞土食人事件随处可见。人口极具下降了百分之50%。

东汉末年,也就是大家广为熟知的三国时期。保守估计人口下降了98%。公元157年,中国有1067万多户,5000万多人。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互相征伐,赤壁大战后人口90万,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时期人口才恢复到760余万,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曹操的这几句诗才是东汉末年的真实写照 了,最新科学统计为2361万(220年),约3000万(280年),但760万人口的观点也没有被彻底否决。五胡乱华时期,西晋灭亡时人口为1500万人,最后只剩下近400万人(其中300余万汉人)其中我们口中的“民族大英雄”在石勒下效力时屠杀汉人不计其数,统治者没有把王位传于冉闵,欲屠之。冉闵反叛后屠杀胡人20余万。功是功过是过 ,论什么原因冉闵功不可没!
盛唐人口为8000万人,唐末各种农民起义,节度使割据包括以活人为军粮的黄巢军。造成的人数死亡不可估量,有观点上黄巢军吃了八百万人,但没有什么确切的证据,具体数据争论很大,无法择中统计就不具体写了。北宋靖康元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人口仅剩887万。损失率高达91%,中国有60%的人口死于蒙古人的屠刀下。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死于忽必烈刀下的汉人就达1800万,蒙古军对宋金造成的死亡人数应在2000万之间。
元末人口又下降近75%,(关于统治者的残忍事件就不说了,不然又有人说我黑明),成祖燕王扫碑时(即靖役之难),泄愤剹民致使,冀鲁豫十室九空,具体数据就不列举了。同时也迎来了明朝第二次人口大迁移。

明末人口近亿(也有说八千万和一亿六千万),经过连年战乱,农民起义,天灾人祸清军入关后强行推行剃发令,单死于清军屠刀下的人口就有近1100万,清初(康熙初期)中国人口约有7000—8000万,到1700年大约有9000万至1 亿左右(注:高王凌:《清代初期中国人口的估算问题》,《人口理论与实践》1984年第2期)。



清白莲教起义人口从两亿七千万人亿人下降到一亿六千万人,人口损失近百分之50%,从此清朝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太平天国时期,刚恢复的人口4.1亿经过这次暴乱人口极具下降到了2亿多。人口损失近两亿来源于权威统计《户部清册》(还有一种说法是1.6亿)比世界第一次,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还要多,而且全是中国人,不管怎么说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死人最多,破坏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内部暴乱都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罪债曾国藩和其湘军也应负一部分责任。



日军侵华时期对中国造成的直接人口损失2062万人(有争议),仅山东一省就造成了653万的血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应在5000万人以上。结合开头所言,鲁迅先生把封建王朝兴衰的本质看到通透,历朝历代不过是统治者一家之天下,芸芸众生在他们眼里也不过是,碍眼时随时可以割掉的草芥,需要时随时可以收获的稻谷。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整部二十四史不过是一部二十四姓家谱”。历朝历代封建王朝都可圈可点,不过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不过是一家之天下,实为一丘之貉,臭味相投,沆瀣一气。看似你争我夺,假借天道之名究本质实为蛇鼠一窝、狗苟蝇营。
封建王朝史不过是一部帝王发家史,看似雄才大略才建立起这辉煌帝业,可这辉煌帝业下埋葬的确是天下苍生的累累白骨,维持这帝业稳定的不过是芸芸众生的血肉之躯!

史书上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封建王朝的是哪句话?

某城,不服王化,王师征,尽戮之!

注:以上部分数据存有争议,因历史原因不能统计确确实实的精准数据。虽存有争议,但不会是无凭无据随手杜撰之文,如有疏漏和异议,还请海涵!

如有误笔,烦请斧正!


明月清风阁


估计你要问的是历史上各朝各代的人口最少的几个时期吧,因为“汉族”这个概念是近代民族主义兴起之后的概念,古代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中国人口统计历史应当是周朝开始的,但真正有确切资料记载的要从汉朝开始算起,自从东汉班固编纂的《汉书》开始,每一代的正史中均有比较详细的人口资料(但是在战乱时期会出现大量不在统计之内的流民、部曲、奴仆等人口)。

在明末以前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保持着比较大的比例,但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常常会由于战争、灾害等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当新的统治秩序形成后又会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数量(由于古代农业生产力的限制会出现一个阈值,中国人口大规模增长要从明朝后期开始)。

附图,中国范围

现在来说一下中国人口大量减少的几个时期(一般都是大规模战乱、灾害等因素导致)

1.东汉末年和三国混战

156年时,东汉人口约为5600万左右。 自184年爆发黄巾之乱开始东汉开始了常年战争,再加上长期的灾荒、瘟疫等导致全国人口大幅减少,中原地区更是十室九空,“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就是对这一时期的描述。

曹魏初期,魏国大臣陈群言人口“比汉文景时,不过一大郡”。根据《通典》所述,蜀汉在221年时纳税人口为90万,而曹魏也不过440万左右;到蜀汉灭亡时(263年),根据文献记载魏蜀吴纳税人口合计在820万人左右。

人口如此少的原因除了大量死亡之外,还有战争等造成的失去户籍的流民、部曲、奴隶等,大量的农民也依附到大家族里寻求庇护。

2.金、元、西夏、南宋混战时期

据记载,北宋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1274年时只有887万。

蒙古人是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成吉思汗消灭灭花剌子模时屠杀撒马尔罕百万人口;灭亡西夏时屠八十余万;蒙古在消灭金朝时,北方90%的平民消失;消灭南宋时,人口减少仅从一例便可看出,1279年元军完全消灭四川抗元势力后,在1280年的户口调查仅为15.5万余户和77.5万余人,只有蒙古入侵(1231年)川陕四路前的2.38%。

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包括西夏、金朝、南宋)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

3.明末清初

明朝隆庆年间,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传入中国后人口开始显著增长,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时,有学者认为实际人口估计为1.5亿人左右、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所有朝代的最高纪录。

但是紧接着人口便持续减少,从1628年到1662年间有持续的战争(明与清的战争等)、饥荒(1628年的陕西大饥荒等)、农民起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旱灾、水灾、蝗灾、鼠疫、天花等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这里仅说四川一例:由于张献忠的屠杀与清兵入侵,四川人口由600多万锐减至50万,只剩下原先的10%左右,正是“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


我没忘记home


要回答“汉族的历史人口”,首先需要讨论清楚“汉族”应该包含那些人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汉族”这个叫法,是在“民族”的概念传人中国后才出现的,而“民族”这个词汇是在晚清民国才传进中国的“西方舶来品”。

有人就要开骂了,明明汉朝以后就有了“汉人”的叫法。没错,先秦时期,我们管中原的人们叫“诸夏”、“夏人”。秦朝时,我们叫“秦人”;到了汉朝,两汉立国四百多年,使得“汉人”的影响尤其深远。虽然到了盛唐,“唐人”的称呼也很流行,但是终归没有“汉人”流行。

  • 那么,问题就来了——虽然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夏人”、“秦人”、“汉人”、“唐人”,到最后叫做“汉族”是一脉相承。但是“夏人”、“秦人”、“汉人”、“唐人”以及“汉族”所指的人群是范围一样吗?

在本人看来,最初的“夏人”、“秦人”、“汉人”、“唐人”更多的是包含了政治和地域性的含义——特指置于中原王朝统治下的国民。比如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这些“胡人番将”为唐朝戍守边疆、对外作战的时候,他们怎么称呼自己?毫无疑问,他们会自称“唐人”。但是现在来自西方的狭隘的民族观,绝对不认为他们是“汉族”。

  • 还有一个问题,东汉末期,人口大致在1400万左右。(这个数据一直有争议,但是此时全国人口将到最低没有争议。全国人口最低的时候,必然也是主体的汉人的人口也最低)。大家都知道,经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人口由西晋太康年间的2500万左右,变为前秦建元年间,全国人口约2000万。

  • 又一个问题来了,各种史书上都说北方衣冠华族遭遇了灭顶之灾,此时东晋700万人左右,北方“汉人”濒临被灭族,那北方1300万以上的人属于什么族群?有人大致统计,“胡人”人数应该在500万左右,而这批人是前秦正正当当的“国人”。

这一批“胡人”的后代经历了南北朝到了隋唐之后,无疑又会统计到“唐人”的范畴。毫无疑问的是,这批“胡人”的后代带了宋朝,会自称“华夏”,然后仇视北边新崛起的契丹人和女真人。

而到了元末的时候,大多数的契丹人、女真人的后代,跟着朱元璋一起喊“驱除鞑虏、恢复”去推翻元朝。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一大堆,要表达什么呢?“民族”是近代以来人为引进的西方种族概念,相对于西方民族概念中关于“种族”和“血统”的区分,我们的民族概念则更偏向于“文化”上的认同。

其实个人最喜欢的一个称呼是——“衣冠华族”,单从字面就能看出,这是对掌握着“良好风尚和优秀文化”的这群人的赞美。夷狄入了中原,学了文化,理所当然也可以成为“衣冠华族”的一部分。“衣冠华族”是在不断融合、吸纳、繁衍中,才发展为如今的“汉族”。

老祖上虽然一直喊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是还有一句“入于中国则中国之”体现了祖先们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最后说一句,自从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我们才有了比较详细的人口数据。历史上没有明确的民族分类,也就没有汉族的人口数据。提这个问题的人要么是真不懂,要么就是不怀好意。


尔朱少帅


答:〈汉族〉这一概念始于元朝,它是各民族人种融合混血而形成的产物。

之前的宋人,唐人,漢人,秦人,平均身材相对倭小一些,不叫〈汉族〉。

所以,自元以来汉族人是很多的,被外人称为契丹,chineSe,支那。

至于何时较少,应该是元朝。


用户58667933920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汉族和汉人的概念,就在胡乱瞎说。你不是想知道哪个时期汉人最少吗?秦朝!秦朝都没有汉人,更不要说汉族了,可以了吧?


种花家的白胖子


100年后可以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