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中醫看不懂系列:談“逆流挽舟”

“逆流挽舟”也是中醫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說理的一個用語。

從字面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想象,一條小船,在湍急的小河裡面行著,在小河的上游,有個人,用繩索逆著水流動的方向,用力的拉小船,我把這個畫面畫出來啊。

不是中醫看不懂系列:談“逆流挽舟”

我畫的,就是這麼有才華!

“逆流挽舟”這個詞,我也是從喻嘉言的書裡面看到的,其用人參敗毒散治療痢疾,服用以後,坐於溫暖之處,忍住不大便約有兩個小時,得為微汗出後,痢疾便可治癒。下利不止雖為在裡,可以使邪從表透出而解。其實這個方法是喻嘉言從《傷寒論》而化裁出來的,學醫不學傷寒論,翻遍醫術也枉然。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我先講一個我治療的一個兒科病案:

該患兒,女,2個月大,未滿月時因受涼出現大便溏洩,服斯密達(蒙脫石散)止住後,又隨即出現大便不利,七日一行且量少,但並不乾結,夜臥不安,出汗多,入睡時反覆搖動頭部,反覆摩擦枕頭致後枕部頭髮較少,脈細滑,指紋不顯,色淡,寸口潮溼,精神可,面色白。

處方桂枝加葛根湯原方:桂枝5克 生白芍5克 炙甘草4克 葛根6克 生薑兩片 大棗兩個為引 六付。

囑每付藥熬兩次煎出100毫升混勻,一次喂一小勺,隔數小時喂一次,多餘藥液棄之不用。

不是中醫看不懂系列:談“逆流挽舟”

當時的病案記錄

2016年9月17日複診:藥後第四天大便得行,不幹,但量較多,出汗已不多,夜臥較前安靜,諸證大減,囑守上方再取六劑以為鞏固。

按語:小兒科古又稱為啞科,因問診不好進行,且脈多為滑數之像,診治頗為不便。病嬰未滿月時腹瀉,為受涼所致,此時用生薑、蔥白等溫中散寒,再不濟用理中湯、桂枝人參湯之類小量,即可收工。但家長一見腹瀉,首先想到的是要止住腹瀉,蒙脫石散類似於中藥赤石脂之類,有澀腸止瀉的功效,用收澀藥雖把腹瀉勉強止住,但外邪因而不曾得出,氣機逆亂,外邪入裡,導致大便不順,腑氣不通,胃不和則臥不安,故而夜臥不寧;外邪入裡,榮衛失調則易致汗出。故而選擇桂枝加葛根湯以調和營衛,託透邪氣,服之果然有效。

《傷寒論》第32條有云: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此即論及因表邪不解,影響陽明和降功能的正常運轉,出現下利的治療方法,同理因外邪鬱閉亦可導致大便不暢或大便秘結,若表證仍在,仍當先解表,如《傷寒論》234條所言: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意即為雖有陽明胃腸大便不暢的表現,但由於外邪不解為主要矛盾,猶當解表達邪。

後世所謂“逆流挽舟”之法,其道理與葛根湯治療下利是一致的,不過所用為人參敗毒散而已。用解表的方法可以治療下利、痢疾,同理當然也可以治療便秘便結。

後世還有所謂“提壺揭蓋”之法,意為用辛散開宣的辦法來治療小便癃閉,點滴不出。同理,若為由於外邪閉阻所致的大便秘結或大便不暢,也可以用辛散開宣的辦法,曾治一青年男子,大便秘結,數日一行且大便量少,脈象浮弦而緊,脖子後背僵硬似揹著一塊大石頭,處方葛根湯原方,頸項僵硬得除,大便亦得暢行,自訴舒暢無比。怪不得有人總結:便通精神爽,表解一身輕!誠然!

中醫治法中的包括“欲求南風,須開北牖”以及“提壺揭蓋”、“逆流挽舟”等治法,都是對從“氣機”的角度,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不拘泥於症狀,治病必求於本的思維及辨治方法,認真觀察自然與生活,對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學,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中醫就是自然生活中的智慧!

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