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被斩首的皇帝都有谁,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古今之变


在中国古代,封建皇帝大都是遭受叛乱被杀,抑或亡国被杀等等,基本上是死于非命,且数量居多。历史上被斩首的皇帝一共有七位。

一、新朝皇帝王莽

王莽,西汉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出生在一个王姓家庭,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因其父早死,故能生活节俭,勤奋博学,在贵族、官僚中颇有声誉,官至大将军、大司马,临朝辅政。他屡次捐钱献地,笼络民心;又奏请增加大臣俸禄,扩充京师太学,因此声望日隆,各地上书颂扬王莽功德者,以及献祥瑞、呈符命者,络绎于途。公元前8年,王莽自认是舜的后裔,应受汉禅,借助“易姓改命”的思潮代汉自立,并逼迫小皇帝刘婴禅位于他,建立新朝。就这样,王莽成了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开国皇帝,即新始祖,亦称建兴帝或新帝,从此拉开了新朝历史的大序幕。

王莽做了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亦称“托古改制”。王莽的政策是: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两者均不得买卖。其后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但由于这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很多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在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加之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害频临,人民更是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说改制是件好事,只是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路豪强和平民的不满,终于爆发了以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

地皇四年(公元23年)10月,起义军攻入了长安城,王莽逃往渐台(今陕西省长安县),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问杜吴王莽的尸身在哪,杜吴告诉他在“室中西北陬间。”公宾就斩了王莽的首级,悬于宛市(今河南南阳)的闹市示众,数十个军士争相分裂了王莽的尸体。据《汉书》记载:商人杜吴杀莽,取其绶。校尉东海公宾就,故大行治礼,见吴问:“绶主所在?”曰:“室中西北陬间。”就识,斩莽首,悬宛市,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

王莽一生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他统治下的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短命的朝代之一。

二、桓楚皇帝桓玄

桓玄(公元369年—公元404年),汉族人,一名灵宝,字敬道,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大司马桓温之子,原是东晋杰出将领、权臣。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篡位称帝,建立桓楚政权。

元兴二年(公元403年)12月,桓玄杀司马道子,从此成为东晋的权倾者。次年1月,桓玄篡位,正式登位为帝,改国号为楚,改元永始,史称桓楚,贬晋安帝司马德宗为平固王。

桓玄即帝位之初多行仁道,不久就走下坡路,不思朝政,游玩打猎、兴筑宫殿,增加苛税,百姓苦不堪言,因此人心思变。

桓玄如此昏庸无道,在位仅仅三个月就遭到刘裕举兵反抗,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逃亡途中被益州督护冯迁杀害。桓楚王朝便宣告覆灭了。

桓玄死后,东晋北府兵将领刘毅等将恒玄的尸身运送到南朝宋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在南城门朱雀门外的浮桥上将其斩首,百姓看见后都十分欣喜。据《晋书·桓玄传》:“毅等传送玄首,枭于大桁,百姓观者莫不欣幸。

三、前凉皇帝张祚

张祚(?—公元355年),字太伯,小字螽斯,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前凉世祖张重华的哥哥,文王张骏的庶长子,十六国时期前凉第六位皇帝,公元354年—公元355年在位。

建兴四十一年(公元353年),世祖张重华去世,张重华年仅十岁的儿子张耀灵继位。当时的张祚还是一个长宁侯,狂妄自大,对小侄子张耀灵这个幼帝横竖都看不顺眼,最终废其而代之,随即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凉公,并且霸占张重华庶母马氏及妻女三代,无不奸淫,简直是荒淫至极,在宫中影响甚大。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张祚采纳尉缉、赵长等人的建议,僭号称帝,设立宗庙,设置百官,大赦天下,改元和平,凡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以及文武官员每人爵一级,同时还追崇曾祖父张轨为武王,祖父张寔为昭王,从祖张茂为成王,父亲张骏为文王,弟弟张重华为明王。立妻子辛氏为皇后,弟弟张天锡为长宁王,儿子张泰和为太子、张庭坚为建康王,张耀灵弟弟张玄靓为凉武侯。

称帝之后的张祚更多的则是纵情享乐,其在位期间荒淫残暴,滥杀成性,臣民敢怒不敢言,最终爆发了兵变。

和平二年(公元355年),张瓘大举率众向前凉都城姑臧进攻,宋混、宋澄兄弟与张瓘等里应外合进攻姑臧,宋混等人攻入宫门,杀死张祚,后把张祚的头割了下来,在城内外示众(即斩首示众),暴尸在路边。国中人都呼喊万岁。宋混等人又把张祚以普通百姓的规格埋葬,并且杀了他的两个儿子。据《晋书》记载:混等枭其首,宣示中外,暴尸道左,城内咸称万岁。以庶人礼葬之,并杀其二子。

后来,张祚的弟弟张天锡继位后,备礼改葬张祚于愍陵,追谥为威王。据《十六国春秋·前凉录》记载:“天赐即位,备礼改葬于愍陵,追谥威王。”

四、南燕皇帝慕容超

慕容超(公元384年―公元410年),鲜卑族人,字祖明,南燕献武帝慕容德的侄子,北海王慕容纳之子,十六国时期南燕最后一位皇帝。公元405年—410年在位,统治南燕五年。

南燕建平六年(公元405年),献武帝慕容德去世,慕容超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太上。大封宗室和群臣的官爵。

慕容超即位后,宗室贵族慕容钟、慕容法等联合叛变,最终除了慕容钟逃出投奔姚兴之外,其余叛党皆被一举抓捕受车裂之刑而死,内乱平息。

平定叛乱之后的慕容超,可谓是和尚出山——走下坡路,从此开始荒废朝政,奢侈糜费,出游围猎,百姓深受其害,另外还肆意凌虐宗室大臣。慕容超如此行径,左仆射韩倬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向其直言极谏,他却置之不理。不久,慕容超便失去了人心、众叛亲离。

南燕太上六年(公元410年)正月,东晋太尉刘裕率领军队讨伐慕容超,慕容超向后秦求援无果,而此时适逢大夏皇帝赫连勃勃大败后秦,因此,前燕的支援梦想彻底破灭了。结果前燕军队在没有外援军队的支持下,节节败退。

慕容超见形势不利,便和身边的数十人出城逃跑,被刘裕的军队抓住。刘裕数说慕容超不投降的罪状,慕容超神色自若,一言不发,只把母亲托付给刘敬宣而已。慕容超被押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在街市将其斩首,时年二十六岁,南燕灭亡。据《晋书》记载:超与左右数十骑出亡,为裕军所执。裕数之以不降之状,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惟以母托刘敬宣而已。送建康市斩之,时年二十六。

五、后秦皇帝姚泓

姚泓(公元388年-公元417年),羌族人,字元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后秦文桓帝姚兴的长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最后一位皇帝。公元416年—公元417年在位,统治后秦一年。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姚兴病死,太子姚泓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永和,并大赦殊死以下的罪犯,内外百官增加一级品位,下令让文武官员要直言进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需忌讳。姚泓如此宽宏和气,开明大度,不失为是一个明君,只可惜他无治理国家的才能,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东晋太尉刘裕总领大军讨伐姚泓,最终姚泓军队因战事失利,败于东晋,姚泓无计可施,想要向刘裕投降。他11岁的子姚佛念对其父姚泓说:“晋人将会随心所欲,我们最终一定不能保住性命,希望还是自己了断。”姚泓茫然若失而没有回答。姚佛念于是登上宫墙投地而死。姚泓带着妻妾子女到营垒门前投降。姚赞率领宗室子弟一百多人也向刘裕投降,刘裕把他们全部杀死,其余的宗族成员被迁到江南。并把姚泓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的闹市中斩首,时年三十岁,后秦灭亡。据《晋书》记载:泓计无所出,谋欲降于裕。其子佛念,年十一,谓泓曰:“晋人将逞其欲,终必不全,愿自裁决。”泓怃然不答。佛念遂登宫墙自投而死。泓将妻子诣垒门而降。赞率宗室子弟百余人亦降于裕,裕尽杀之,余宗迁于江南。送泓于建康市斩之,时年三十……

三、南朝齐帝萧宝卷

萧宝卷(公元483年―公元501年),汉族人,原名萧明贤,字智藏,齐明帝萧鸾的次子,南朝齐第六位皇帝。公元498年—公元501年在位,统治南齐三年。

据《南齐书》记载,见下:

萧宝卷即位之后,终日玩乐,视百姓如草芥,对文武大臣也不知爱惜,动辄大开杀戒,就连自己的亲表兄弟江祏和江汜、亲娘舅刘日宣也未能幸免。萧宝卷如此昏庸残暴,使得朝中上下人心惶惶,惊惧不安,导致发生始安王萧遥光、太尉陈显达与将军崔慧景先后起兵叛乱,但都以兵败被杀而告终。

萧宝卷平定叛乱之后就过河拆桥,派人毒杀了平定叛乱有功的尚书仆射萧懿。结果导致萧懿之弟梁王萧衍于永元三年初(公元501年)在襄阳起兵,大举发兵进攻南齐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并且改立南康王萧宝融于江陵称帝。

此时,国家危难迫在眉睫,而萧宝卷却不知末日将临,仍沉溺于嬉戏玩乐之中,听信宦官梅虫儿谗言,凡无法解危京城之战将,应当杀之,于是萧宝卷再一次地向大臣们举起屠刀。萧宝卷的残暴终于促成了内外反对势力的联合,加速了他的垮台。

不久,梁王萧衍的军队攻打到城外,守城将军王珍国因痛恨萧宝卷嗜杀成性、昏庸无道的统治,自愿配合萧衍的军队,大开城门,率兵夜入皇宫。梁王萧衍联合齐将王珍国攻入建康城的那一夜,萧宝卷在含德殿已经欣赏完歌舞。此时,萧宝卷躺在龙床上还没有睡熟,听到军队闯进来的声音,连忙从北门溜出,近侍太监黄泰平举刀砍伤了他的膝盖,萧宝卷摔倒在地,骂道:“奴才要造反吗?”,紧接着另一名太监张齐不由分说一刀砍下他的头,血溅满地,萧宝卷当场身首异处,死时年仅十九岁。

后来,梁王萧衍掌权之后,贬萧宝卷为东昏侯,谥号炀。其陵墓仍按皇帝的级别建造。

七、南明弘光帝朱由崧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身体肥大,酒量也大,整天喝得醉醺醺的。

即位不久的某一天,弘光帝又喝高了,跟身边侍从耍了一通酒疯之后,歪在龙椅之上睡着了。

弘光帝一觉醒来,感到身体很不舒服,浑身上下,除了指甲盖儿、汗毛、头发,哪儿都不得劲儿。

正巧此时,大臣刘宗周有事奏报皇帝。

刘宗周看着弘光帝龇牙咧嘴的样子,就上前劝道:“皇帝日理万机,但要顾及龙体,酒喝多了伤身体,还是戒掉为好。”

弘光帝发觉自己失态,于是给自己找台阶。

弘光帝说:“嗯嗯!先生所言极是,酒这东西放在坛子里老实,放进肚子里就不听话了,戒酒不仅对朕的身体好,也是为了大明子民好,明日朕就开始戒酒,从此滴酒不沾。”

刘宗周有些受宠若惊,皇上还真给面子,有这样知错就改的皇帝,大明朝有救了。

刘宗周有些过意不去,随口说:“皇帝乃一国之君,遇到场面哪儿能滴酒不沾呢?每次进膳可以少喝一点,活血化瘀,这样反而对身体有好处。”

弘光帝不过是心血来潮,酒劲儿还没过去呢,见懂事的刘宗周给自己找到台阶,弘光帝借坡下驴:“嗯嗯!好好!以后每顿饭只喝一杯。

弘光帝对酒精早已产生依赖,戒酒简直就是要他的命。

身边的太监更懂事儿,在宫里踅摸出一只特大号金杯,弘光帝每顿饭确实只喝一杯,这满满一大杯足可令他酩酊大醉。

烟民说戒烟,胖子说减肥,酒鬼说戒酒,其实都是一个鬼样子。

戒酒的弘光帝,不但饮酒量一点没减,还获得一个“从谏戒酒”的美名。

整天只知道沉湎酒色的弘光帝,根本没能力治理半壁江山。

倘若一个朝政就任由无能之辈马士英瞎折腾了。

在位八个月之后,国都南京被清军攻破。

弘光帝出逃芜湖,后被俘获押至北京,次年被斩首。


唐明国亮


有这么一个皇帝不仅是被砍了头,他的头颅竟然还被保存了数百年,他就是王莽。

公元23年,绿林军拥戴刘玄组成的更始军攻入了长安城,皇帝王莽在混战中被绿林军所斩杀,王莽的头颅迅速被割下,他的尸体则被数十个军士分割。

王莽割下的头颅被悬挂在了当时的宛城(南阳)示众,一般来说挂一段时间后就可以扔到荒郊野地里了,但王莽的头却被后来的东汉王朝给收藏了起来,意图警告谋朝篡位者。

但大家也是知道的,在东汉王朝最终还是被老曹家给篡位了,显然王莽的头颅根本就没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之后的曹魏和西晋也选择了继续保存王莽的这颗头颅。一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西晋首都洛阳的武库发生了火灾,保存在武库里面的国宝“王莽头”再也找不到了。


浮沉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封建皇帝大都是遭受叛乱被杀,抑或亡国被杀等等,基本上是死于非命,且数量居多。其中在死于非命这种方式的范围中,被斩首而死的皇帝却不为常见。所谓“斩首”,也就是说将头和躯干分离,说白了就是砍头。历史上像这样死法的皇帝非常少,仅仅出现了三位,他们分别是南燕末主慕容超、后秦末帝姚泓和南朝齐帝萧宝卷。

一、南燕末主慕容超

慕容超(公元384年―公元410年),鲜卑族人,字祖明,南燕献武帝慕容德的侄子,北海王慕容纳之子,十六国南燕末代皇帝。公元405年—410年在位,统治南燕五年。

史载“慕容超身高八尺,腰带九围,姿器魁杰”,和慕容德颇为相似,而且“精彩秀发,容止可观”。慕容德由于年轻时生的儿子已经在前秦被杀害,晚年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所以动了让慕容超继承之心。而慕容超亦深知慕容德的意思,因此“入则尽欢承奉,出则倾身下士”,于是舆论一致称赞,不久即被立为太子。南燕建平六年九月戊午(405年11月17日),献武帝慕容德去世,九月己未(11月18日),慕容超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太上。

慕容超登位后,宠信旧部公孙五楼,听信其言,大杀功臣,时称“欲得侯,事五楼”。又喜好游猎,使得人民苦不堪言。他的婶母、皇太后段季妃等密谋废掉他立慕容钟,事发,慕容超杀了相关诸臣,废黜了段季妃。

太上三年(407年),因母段氏、妻呼延氏尚留在后秦,遂向后秦称藩,后秦就将其母、妻送还。慕容超追尊其父慕容纳为穆皇帝,立其母为皇太后,妻为皇后。

南燕向后秦称藩后,慕容超即计划南下攻击淮北,使得东晋不堪其扰。

太上五年(409年),东晋将领刘裕率军进攻南燕反击。次年二月丁亥日(410年3月25日),南燕都城广固(今中国山东省青州市)陷落,慕容超被俘,被送往东晋都城建康(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斩首。死后无谥号及庙号,有史家称他为南燕末主。

慕容超同时也是除了系出同源的吐谷浑外,五胡十六国时期源自鲜卑慕容部的最后一位帝王。

二、后秦末帝姚泓

姚泓(公元388年-公元417年),羌族人,字元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后秦文桓帝姚兴的长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最后一位皇帝。公元416年—公元417年在位,统治后秦一年。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姚兴病死,太子姚泓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永和,并大赦殊死以下的罪犯,内外百官增加一级品位,下令让文武官员要直言进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需忌讳。

《晋书》载,泓孝友宽和,而无经世之用,又多疾病,兴将以为嗣而疑焉。久之,乃立为太子。兴每征伐巡游,常留总后事。博学善谈论,尤好诗咏。

姚泓即位后,兄弟相争,国中大乱。八月东晋刘裕起兵伐秦。后秦疲于应敌之际,国内又相继发生姚懿、姚恢的叛乱。

次年八月癸亥(417年9月20日),刘裕帐下大将王镇恶攻入长安平朔门。姚泓无计可出,准备出降,他十一岁的儿子姚佛念说,晋朝人“将逞其欲”,(即使投降)我们也一定不能保全自己,我愿自杀。姚泓怃然不知所对。佛念登上城墙自投而死。姚泓率一家老小至王镇恶大营投降,其堂叔姚赞也率宗室子弟一百余人投降。刘裕将后秦王室全部处死,其余宗族成员迁往江南。姚泓被押往建康斩首,时年三十,后秦亡。

三、南朝齐帝萧宝卷

萧宝卷(483年-501年),字智藏,原名萧明贤,南齐的第六代皇帝,因残暴荒淫被杀,后追封东昏侯;为齐明帝萧鸾第二子。萧宝卷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昏庸荒淫的皇帝之一。

 萧宝卷的生母刘惠端是萧鸾的正妻,早亡,由潘妃抚养。他年少时不喜读书,以捕老鼠为乐。498年,萧宝卷在萧鸾死后即位,这时萧宝卷才十六岁,并且封潘妃之侄女潘玉儿为贵妃,潘贵妃生下一个女儿,封为公主,但公主却百日而殇。

史书记载,萧宝卷性格内向,很少说话,不喜欢跟大臣接触,常常出宫闲逛,每次出游都一定要拆毁民居、驱逐居民,并且兴建仙华、神仙、玉寿诸殿,并且大量赏赐臣下,造成国家的财政困难。而且萧宝卷也杀害不少的大臣,即位之后便杀害六位顾命大臣表叔右仆射江祏、侍中江祀、堂兄始安王萧遥光(作乱事败被杀)、司空徐孝嗣、右将军萧坦之、舅父领军将军刘暄及重臣曹虎、沈文季等人。也由于萧宝卷的昏暴,导致大将裴叔业以重镇寿阳投魏;太尉陈显达与将军崔慧景先后起兵叛乱,但都兵败被杀。萧宝卷胞弟江夏王萧宝玄响应崔慧景,几乎被其拥立为帝,萧宝卷平乱后杀萧宝玄。

萧宝卷平定叛乱之后更加昏暴,除了与潘玉奴、宦官梅虫儿等人日夜玩乐之外,并且派人毒杀平定崔慧景叛乱最力的尚书令萧懿,结果导致萧懿之弟萧衍发兵进攻建康。萧衍并且与荆州行府事萧颖胄合作,改立皇弟荆州刺史南康王萧宝融于江陵称帝,遥废萧宝卷为庶人,又封涪陵王;萧宝卷就在萧衍发兵进攻建康的动乱中,被太监张齐一刀砍下他的头,血溅满地,萧宝卷当场身首异处,死时年仅十九岁。

之后萧宝卷被追废为庶人,有司请求追封其为零阳侯,不许,请求追封涪陵王,获准。后来,梁王萧衍掌权之后,贬萧宝卷为东昏侯,谥号炀。其陵墓仍按皇帝的级别建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