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些事情的发生,让人感觉匪夷所思?

汉史趣闻


每次看到抗日神剧里的“手撕鬼子”、“八百公里外一枪爆鬼子的头”、“石头打下飞机”等等剧情,都会忍俊不禁。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抗日战争时中国有这么多奇人,鬼子早被消灭了,还用打十四年吗?还用牺牲那么多中国人的生命吗?



前几天无意看到一个事例,有人居然能用步枪将轰炸机打下来,乍听之下感觉非常匪夷所思,根本不相信。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种创举居然是真的,而且还不止一次。巧合的是,这几次战例都是由我们光荣的人民子弟兵创造的。

首创这个壮举的,是我军开国少将左齐将军。

左将军是江西省永新县人,1929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工农红军,后来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时期担任八路军120师三五九旅717团参谋长、政治委员。1938年负重伤,经白求恩大夫做截肢手术,在鬼门关将他拉了回来。解放战争时期,任一野二纵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长征时,左齐将军当时在红六军团,担任长征先锋。在一次行军中,左齐所在部队被国民党军队发现,随即派出几架轰炸机尾随红军,不停的轰炸。由于当时红军装备简陋,没有重武器和高射武器,对敌机束手无策。


在世界各国的部队里,步兵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遇到敌人轰炸机,最好的办法是就地隐蔽,严禁用轻武器对飞机射击。因为世界上还没有用轻武器打下飞机的先例,所以当时的军事指导思想认为,如果步兵用轻武器朝飞机开枪,不但一点用也没有,还会暴露已方阵地或者部队行踪,带来更大的损失。

左齐将军是当时部队的神枪手,他的枪法连六军团首长萧克和王震都多次表扬。看着敌机耀武扬威的在我军头上飞来飞去,不停的投弹,看着自己的战友一个个倒在敌机的炸弹之下,左齐眼中的血都要滴下来了。由于很少看到飞机,当时红军并没有不许对飞机开枪的规定,左将军靠在一块山岩上,用手上的毛瑟枪瞄准敌机,在心里计算好提前量,趁敌机俯冲时果断扣响了扳机。随着一声枪响,子弹击破了敌机的舱盖,正中飞行员头部,敌人飞行员当场毙命,飞机推动控制,撞上了山头,随即起火爆炸。残骸飞得到处都是。


另外几架敌机发现有一架飞机被我军击落,以为我军有防空武器,吓得掉头逃窜。

红军战士看到敌机被击落,十分兴奋,纷纷围住左齐,要他讲一讲是怎样用步枪将敌机击落的,大家表示要学习经验,下次遇到敌机也可以干他几架下来。

左齐拿着手里的枪,详细的向战友们传授打下飞机的要领。这时萧克和王震也赶了过来,对左齐的枪法赞不绝口,号召大家向左齐学习。


左将军后来负伤,失去了一只胳膊,但他仍然坚持斗争,以“独臂将军”的神勇,为人民立正了赫赫战功。

解放后,左将军在工作之余苦练书法,他的书法独具一格,气势磅礴,挥洒自如,凝重有力,充分表现了独臂将军的坚毅性格,深受各界人士的赞誉,被人称为“神笔左书”。

我军在朝鲜战场上,也发生过用步枪打下敌人飞机的战例,让美国人当时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我军有了什么新式武器呢。

1998年8月,88岁高龄的左齐逝世,作为第一位用步枪打下飞机的传奇英雄,他的故事被后人不断传诵。



游史无终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科学发展到今天,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即使用最先进的科技和仪器也无法探测解答。

我们看过电影《倩女幽魂》,当时黑山老妖派兵前来捉拿聂小倩,无数的黑影在空中飘来荡去,可是宁采臣虽然看的到,想要阻拦,却双手挥舞也碰不到一丝一毫。



这个现象就叫阴兵借道。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古代经常打仗,在战斗中败亡的将士们因为怨气太重,加上当时特殊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第二种是特大自然灾害后,下面的差人和兵将前来拘拿灵魂。还有一种就是鬼界内部的互相之间的战争。




阴兵借道的事在古代曾有人亲眼见过:

项羽攻破秦都咸阳后,烧了阿房宫,抢夺了不少金银财宝。当然了,谁会嫌钱多呢?于是项羽就对秦始皇陵动了心思:“那可是一统天下秦皇的陵寝,明珠做灯,水银为海,里面必定财宝无数!”于是项羽便带了十万人马及大批民夫浩浩荡荡的去往骊山。



队伍刚刚到骊山脚下,就感觉到大地在微微震动,项羽虽感蹊跷,一时间也搞不清状况,但毕竟久经沙场,什么大场面没见过,便未加理会,命令大军行动继续。就在此时,“啪!~咣!~”几道惊雷响起,声势骇人,地面立刻出现一道巨大的裂缝,深不见底,一阵阵阴风从里面吹出。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胆小的已经双腿颤抖,准备回头逃走。就在这时“踏…踏…踏…”,一阵巨大的马蹄声由远及近,瞬间在十万大军面前出现了一支庞大的秦军队伍。身披全黑色大秦铠甲,手拿秦军制式兵器,整齐划一,威风凛凛。



项羽部队以为是哪支秦军前来阻拦,也不太在意,秦军打的多了,不过是手下败将。然而细心之人发现,怎么看也看不清对方的面目!气氛极其诡异阴森,虽然在场千军万马,但一时间都被惊住,现场一片寂静。

突然有人大喊:“这些都不是活的!那是秦始皇的阴兵!”,项羽队伍一下炸了营,吓得四散奔逃。乱军之中,项羽也无法控制局面,只得对天长叹一声,放弃了闯秦陵。


史海寻踪


一、慈禧的人拉火车

1888年年底,慈禧终于要坐火车了。

但慈禧不知道火车的运行原理,更不知道火车是怎么发起的,她只是图一个新鲜,所以当火车开启时,那震耳欲聋的汽笛声和排气声把慈禧给吓着了。

慈禧一惊吓之下,就下令停止燃煤。

但是不烧煤,火车怎么启动?

按理说保守分子的脑子应该是闭塞的,落后的,但是有些时候还真的脑洞大开。

有人就建议慈禧太后用人拉。

用人拉的火车也不错!慈禧同意了。

于是慈禧下令撤掉火车的蒸汽机头。 然后在火车上绑满黄色绸缎。 最后由一群太监拖着黄缎拉着车厢在铁轨上挪动。

自从,清王朝的“人拉火车”驰名国内外,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笑柄”之一,让西方更加轻视中国。


二、清王朝将铁路变马路

李鸿章也想修铁路,但是清王朝对这个极其不感冒曾经几次上书朝廷,都被搁置了。

李鸿章干脆,一不干二不休,直接忽悠清王朝,说准备修一条马路。 然后以修马路的基础上偷偷的修建一条铁路,即后来的唐胥铁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铁路。

结果李鸿章“一言成谶”,说好的马路就真的成了马路。

清王朝以机车行驶振动太大,会影响皇帝陵园里的皇帝先祖们休息为理由,下令在这条铁路及其周边区域只准许以牛、驴、骡、马等牲口来当动力。

和慈禧太后的“人拉火车”有的一拼。


三、清王朝花20万两拆铁路

光绪二年(1876年),大英帝国资本主义集团在华势力怡和洋行,想要修建一条从上海闸北向北到吴淞口的铁路,长大约14.5公里,但遭到清王朝极其激烈的拒绝。

但英国人虽然感觉莫名其妙也感觉难以理解,但为了保障自己商业货物的畅通,英国人强行修建铁路。

于是就打着修建马路的幌子修了一段铁路,即吴淞铁路。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营运铁路。

但是英国人小看了清王朝的决心。 清王朝认为:“铁路于民间田庐坟墓有碍必多阻挠,铁路必然会破坏了大清江山的风水。”

清王朝决心与英国人谈判。为了不伤害与友邦的和气,花20万两银子作购买费,从英国人手上买回来。

然后,清王朝把这段价值20万两银子的铁路给拆了。

果然落后愚昧的人的脑子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


总结:

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落后不可怕、丢人不可怕、但是没脑子最可怕,一群人都没脑子那就更可怕。

要想国家强大,先需要人民强大;要想人民强大,先需要开启民智;要想开启民智,必须要从思想入手。

思想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源。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穿越王者王莽

王莽身在外戚之家,族中之人皆侈糜,唯有王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时代的楷模!!

掌握大权后,复古实施周礼,推行土地国有化,不许私自买卖土地。

废除奴隶制,不许买卖奴隶,将盐,铁,铸钱,山林泽川都收归国有。

实行计划经济,由国家来调控物价,改革货币,建立贷款体系,国家放贷给农民,利息只收十分之一。

号召劳动致富,在家偷懒就会问罪,同时也是一个愤青,把匈奴单于改为降奴单于,把高句丽改为下句丽。

请欣赏,王莽时代的游标卡尺。

王莽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奉献了他的一生,可惜因改革太彻底,被士族所不喜,举措太超前,为天道之不容,于是,便诞生了位面之子刘秀!!

位面之子刘秀

昆明一役,面对四十二万新莽大军。

刘秀使出了传说中的召唤术一陨石天坠大法:

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大陨石术沉重地打击了王莽军队的士气,提高了刘秀军斗志。

随后,刘秀以三千敢死队突击新军,王邑,王寻轻敌只率万余人出战,结果王寻被杀,新军混乱,但是新军四十万依旧坚守营盘,刘秀万余人如果得破?

刘秀又使出了自然之力一狂风骤雨之术:

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昆阳一战,刘秀击溃王莽四十二万主力军,天下震动,新朝旦夕覆灭!!

王莽虽然是穿越之身,可惜却碰到了位面之子,事也命也!!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小白在此提前感谢诸位了

老白的历史课


说几个大家看看!

第一个,关于刘秀,昆阳之战,当时刘秀兵力远远少于王莽,怎么看成功几率都不大。结果呢,开战前夕,王莽军队,竟然遭受了陨石打击,狂风暴雨以及地震,导致军队折损大半,刘秀军居然没啥损失。刘秀随即出兵与王莽军决战,大胜!怎么看怎么诡异?刘秀真是位面之子?

第二个,金国的崛起!你能想象,一开始还是穿着兽皮,靠打猎在山林里生活的食不果腹的女真人,就在几年以后,就击败几十倍于自己兵力的亚洲最强大的辽国,并灭之!击败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北宋,并灭之!历史就是这么诡异!让你写小说,你都不敢这么写,因为写了会被人骂死。而现实往往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就写这两个,大家看看,历史有时候就是那么不可思议!


生活如此无奈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最匪夷所思的一次失败——南麻临朐战役。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在前期能做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到了后期则是绝对实力的碾压,高歌猛进的解放全中国。这是总所周知的事实,然而,解放战争期间也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战役,让人实在摸不着头脑。南麻临朐战役就是此种情况。

南麻临朐战役,发生在1947年的七八月份。我们不妨看看这一年华野都经历了什么?

1947年1月2日到1947年1月20日,华东野战军用18天时间,歼灭国民党两个整编师、一个快速纵队,共53000余人,缴获坦克24辆,榴弹炮48门,汽车480辆,各种小炮400余门。在这些战利品的基础上,华野建立了专门的炮兵部队,就是特种兵纵队。

1947年2月20日到2月23日,仅仅63小时不足3天时间,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1个“绥靖区”指挥所,2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国民党军的南北夹击计划破产,陈诚在这次战役中身败名裂,华东战场的指挥权被刘峙取代。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3天时间,华野集中兵力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总计3.3万人,华野自身伤亡虽然高达1.2万人,但缴获的汽油、弹药和各种装备,再一次让华野获得跨越式发展。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孟良崮战役后,华野居然连续遭遇两场败仗——南麻战役和临朐战役。以往那些讲南麻临朐战役不是败仗而是胜仗的,都是鼓舞士气的说法。真实情况是,南麻临朐战役让华野消耗了1947年上半年几乎所有的缴获,尤其是汽油和弹药,面临全面匮乏,以至于1947年下半年,华野一场大仗都没有打过!最稳固的解放军老区山东,也在这两场战役后几乎全部丢失了。

南麻战役于7月17日打响,结果5天后,国民党胡琏带领的整编11师居然还坚守着方圆不足10华里的小范围阵地。外围敌人靠近,我军只好撤围而走。据《粟裕传》记载:“南麻一仗,歼灭蒋军整编十一师少将旅长覃道善以下官兵9000多人, 华东野战军付出了伤亡4000多人的代价, 没有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 打了一个消耗仗。 ”王树增在《解放战争》一书中所写,华野付出了伤亡1万多人的代价:“ 第九纵队伤亡4000多人,第六纵队伤亡2000多人,负责正面攻击的第二纵队伤亡4000多人。 ”用一万多人的伤亡,仅仅消灭敌人一个团,这对参战的解放军各部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南麻战役中大伤元气的四个华野纵队,转移到临朐附近准备休整一下,却忽然对临朐县的第八军进行猛攻。7月23日,华野晚了一天时间到达,李弥就已经在临朐控制了各个制高点。7月24日黄昏临朐战役打响,经过七天七夜的艰苦奋战,华野再次无功而返。

南麻临朐战役在军事上的直接指挥员,毫无疑问就是素有解放军“战神”美誉的粟裕将军。这两场败仗让粟裕承担了很大压力。别人批评粟裕:“一向作战周密谨慎的粟裕, 在部队刚刚遭遇重大伤亡的情况下, 决定再次发起攻坚战斗, 这不仅具有相当大的冒险性, 还显示出一种难以克制的急躁。 ”“南麻、临朐战役,杀伤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第八军各一部,歼敌1.8万余人。 但华野部队也伤亡2.1万余人。 ”

孟良崮战役后,中央的评价是解放军已经有机会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大反攻,具体来说,经济上主要靠东北,军事上主要在山东。东北能建设成解放军的后勤总基地,可是华野却没能成为逐鹿中原的先锋军团,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因为这两场战役。甚至,在解放军内部,也有很多人失败情绪上涨,传唱着“反攻反攻,丢了山东”。

更为致命的是非战斗减员,华东的雨季让华野各部不得不在泥泞中行军作战,“第一、第四两个纵队各伤亡约5000人, 非战斗减员各约5000人。 第一纵队三个师,除第二师尚余两个团外, 其余两个师均只有一个团。 第三纵队第七、第九两师都缩编为 两 个 团 。 第 十 纵 队 伤 亡 近 2000人。 ”“在持续近两个月的战斗中,陈粟大军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总计高达五万人, 是华东野战军组建以来前所未有的损失。 ”

在国民党军官的电报中,叶飞纵队被成为”面包“,陶勇纵队则被称为”西瓜“,这两个本来是华野的绝对主力。陶勇后来回忆道,这这两个月的战斗,比长征时期还困难!

仔细分析华野在7月里的连续失败,不难发现这系列败仗造成的原因:

1,华野在上半年连续获得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等胜利,各级指战员开始自信心膨胀,出现了七月分兵和四面出击的错误决策。南麻战役对付的是整编11军,五大主力之一,居然连打援带围攻总共才去了4个纵队,孟良崮则是9个纵队五个主攻四个打援。

2,国民党军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孟良崮不利于大部队展开,可是南麻临朐两地都是平原,不管是整编11师还是整编8师,都充分发挥了火力优势。再加上大雨磅礴,我军弹药潮湿严重,不利于作战。临朐战役中更是山洪暴发,阻挡了我军行军调动。

3,国民党军队吸取了孟良崮战役等教训,再也不敢轻敌。在南麻临朐两地,胡琏和李弥都构筑了完整的地堡群和铁丝网等阻击工事,解放军逐个争夺伤亡很大。

不经历失败的军队,是无法快速成长起来的。华野在经历这两次严重失败后,长期休整,长期练兵,逐渐恢复元气。尤其是粟裕带领的华野西兵团经历了1948年2月的濮阳整训,战斗力大大提升,一举打出了豫东战役石破天惊的胜利,一举扭转了中原局势,揭开了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历史知事


头颅被钉入两根钢钉,为何还被最终认定自杀?是判断错误还是另有他因?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个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匪夷所思的案子。

命案的发生

1956年9月30日,有人报警说沈阳市十四纬路的一个菜园子里有个老人上吊,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往现场,查看命案情况。当他们来到现场时,当地居民干部为了救人,已经把上吊的绳子砍断,老人也早已死亡,被放平在地下,警察们看到现场已经破坏成这样,无奈的苦笑了,但是案子还得照办,只能靠有限的证据来查看死因了。

这个老人干瘦身材,头发疏稀,上身穿对襟便服,下身蓝色裤子,脚上一双黑色胶底鞋,地上有一顶黑色帽子,树下有半块砖头和一个裂成两半的南瓜。更重要的是,老人脑袋上赫然钉着两根钢钉,这两根钢钉紧挨着,深深的钉入颅骨之中。

如此情况一般应该是行凶杀人后伪装自缢的凶案。

复杂的案情

鉴于情况复杂,派出所向上级报告,要求调侦查技术人员前来现场勘察,于是沈阳公安局派出了法医徐功伟前来协助办案。

徐功伟来到现场后,测量出案发时老人上吊的高度应该是两米左右,悬吊时,双脚与地面大约有二十公分,用开放式绳套吊死在树上的。但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死者为何要用旧布带捆绑两条小腿,而裂成两半的南瓜上面有着死者的脚印,从表面看来完全符合自杀的特征,但颅骨上面的两根钢钉让办案民警们疑惑重重。

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一时间难以断定,警察们从两方面展开调查。

  • 走访调查死者身份,查清楚社会关系,看是否有符合作案特征的嫌疑人。
  • 死者尸体送至中国医科大学解剖室,彻底查清死者的真正死因。

医科大学这边率先有了结果:通过对死者缢死索沟的检查,发现两沟夹缝中呈红色皮下出血,生活反应明显。颈右侧索沟由右耳向上逐渐消失,左侧索沟由左耳向上逐渐消失,尸检表明,完全符合自缢的特征。

同时,走访调查的干警们也查实了死者身份,他的名字叫薛凤有,73岁,精神不太正常,有个瘫痪在床的老伴,无儿无女,生活困难。近来死者的精神很反常,经常说些“不如死了好”之类的话。昨天夜里,死者在外屋鼓捣了一阵,就出门而去,直到现在都没回家。干警们在外屋也发现了一把锤子和与死者颅骨上一样的钢钉。

难道是死者给自己脑袋上钉了两颗钢钉后自杀?这说不过去啊!


真相大白

徐功伟为了弄清事情真相,经过死者家属同意后,对死者的头部进行了解剖,取出脑组织后,人们惊奇的发现,两根长约2.5寸的钢钉并排钉入大脑两半球的中缝里,脑组织奇迹般地没受到损伤,脑膜下也没有出血。

也就是说,死者钉入这两颗钉子以后,并没有丧失意识,也就是当时想自杀没有成功,于是走到了一百多米外的菜园子里改成了第二次上吊自杀,最终因窒息而死。至于为何要用旧布条把小腿绑起来,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

那么此案最终认定是自杀而非他杀,案件告破,真相大白。


结语

早在七百多年前,宋慈的《洗冤集录》中就记载着“如男子,须看顶心,恐有平头钉”,就说明从头颅钉入钉子就是一种隐蔽而致死的杀人手段。但这位七旬老翁,脑袋上深深的钉入了两颗钉子而不死,这已经够不可思议了,更不可思议的是,自己能忍受了头入钢钉之痛苦走出一百多米外实行了第二次自杀,这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


望风瑟瑟


第一个,三星堆未解之谜。在四川广汉,有三座黄土堆,突兀的矗立在成都平原上,但就是在这三座毫不起眼的黄土堆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的青铜人像、青铜动物,一个新的文化被发现,这就是三星堆文化,从而古蜀国的历史,被往前推到了五千年之前。古蜀国突然出现,经过1500多年的繁荣兴盛后又突然消失,当历史上再次出现蜀国时,已是两千多年后了,这中间的空白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而且,三星堆出土的所有的青铜器物上,一个文字都没有留下,实在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因此有专家认为,三星堆人可能是来自于其他大陆。至于古蜀国为何会突然消失,消失之后又去了哪里,这些无人知晓,留待后人去探索。

  第二个,青铜剑千年不锈,随同兵马俑一道出土一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而发现得越王勾践剑更是做工精细削铁如泥,而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轰动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先进工艺。众所周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其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提取甚为不易。现代科学发明,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剑,竟然是现代科学结晶。

  第三个,西周镇国之宝——九鼎,九鼎成为西周时期的镇国之宝,可以说一个国家的象征,它的制作十分精巧,是权利的象征。相传夏启收集珍禽异兽、奇异之物,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相传了二千多年,有史料记载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而在《史记》中却说九鼎后来辗转到秦穆公的手中,很有可能成为秦始皇的陪葬品。

  第四个,长江断流,历史上记录了它两次突然枯竭的史实,令人费解不已。公元1342年,江苏省泰兴县内,千万年从未断流的长江水一夜之间枯竭见底,次日沿岸居民下江拾取遗物。突然江潮骤至,淹死很多人。1954年1月13日下午4时许,这一现象在此再度出现。


小新生活鲜之悟


神奇的营口坠龙事件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意义非凡,但这种动物是否存在,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虽然有许多人曾经声称见过龙,但1934年的营口坠龙应该是影响最大的一个事件。

1934年的夏天,营口连着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7月初停止下雨之后,营口人肖素芹和父亲一起赶着马车运送货物。辽河河水暴涨,将芦苇荡都淹没了,肖素芹和父亲在田庄台上游见到了“活龙”。

虽然大家不太相信龙的存在,但眼前这个活物和画像上的龙几乎一模一样,全身灰白,眼睛眨动。腹部长着两只爪子,长约10米左右,头上还长着两只角。

当地人认为这个奇怪的生物是天上的神灵,天气炎热,居民便搭建起了凉棚保护这条“龙”,附近寺庙中的和尚也赶来超度这个生物。

每天都有人来看“龙”,但是三天之后,天降暴雨,这条龙消失了。


但一月左右,这个生物再次出现,当时《盛京时报》有过报道。1934年7月28日,这只不明生物又一次从营口的天空中降了下来,这一次它撞翻了三艘小船,卷坏了一些房子,同时还造成了九人死亡。

折腾完之后,“龙”再次走了,不知道是游走的还是飞走的。

8月8日,当地居民闻到腥臭味,他们顺着气味寻找,在芦苇荡中发现了动物尸体,一具28节的“龙骨”。

当时的伪满洲国第六警察署将“龙骨”运送到码头上,当地居民都来围观,外地人纷纷购买火车票前来参观。这次《盛京时报》的报道更加详细,甚至配上了图片。



之后,这具“龙骨”被制作成了标本,保存在当地的师范学校,但在抗日战争中丢失,和北京人头盖骨一样下落不明。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2004年,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组针对“营川坠龙”做了一集纪录片。节目采访了肖素芹等目击者,那时候他们是小孩,现在都成为老人了,一位名叫孙正仁的老人甚至拿出一块“龙骨”,贡献给科学家进行研究。


肖素琴老人

但是结果让人失望,自然博物馆的研究员认为这是远古时代的野马化石,节目组最后认定这是须鲸的骨头。

但是这个骨架有双角,这种生物也有长须和两只爪子,这些都是须鲸不具备的。此外,这块龙骨只有28骨节,而须鲸的骨节则要多得多,真实结果如何,至今也没有定论。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本书《龙:一种未明的动物》


参考资料:《龙影遗骨》《营口龙之谜》


人物与观点


晋孝武帝司马曜被妃子用被子捂死,他儿子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刘裕也用被子捂死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有一次和妃子张贵人喝酒时,孝武帝喝多了,跟张贵人发生了口角,张贵人顶了司马曜几句,孝武帝非常不高兴,就借着酒劲儿说,“你人老珠黄,早就没什么姿色了,又没生一男半女,明天我就废了你。”孝武帝说完,倒头大睡。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贵人听说孝武帝要废了自己,恶向胆边生,乘着孝武帝熟睡之机,拿起被子捂死了孝武帝,对外宣称孝武帝是做噩梦被吓死的。

当时居然没有人怀疑司马德文的说法,直到东晋孝武帝的小儿子司马德文登基后,才查明真相,司马德文下令赐死张贵人。

巧合的是,晋恭帝司马德文后来也是被人用被子捂死的。

刘裕建宋以后,降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不过刘裕对司马德文非常不放心,刘裕登基后两个月,派使者送给司马德文一杯毒酒,让司马德文喝掉。司马德文不肯喝,说“佛家有言,自杀而死的人是不能投胎转世的”。

使者没跟司马德文客气,没那么多废话,命令士兵用被子把司马德文活活闷死。

晋孝武帝司马曜和晋恭帝司马德文,这父子俩居然都是被人用被子捂死的。这或许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