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未解之谜:传国玉玺从秦汉一直传到隋唐,为何宋朝时期就消失了?它去哪里了?

只读帖不评论


传国玉玺据记载是秦始皇让李斯用蓝田玉雕刻而成,上面用小篆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也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皇帝制度中最重要的权力象征和国家统一的的证凭。历代皇帝都以传国玉玺作为继承或者代替前朝进行统治的合法性的工具,如果没有的情况下就可能会遭受的社会对正统性的质疑问题,所以在北宋以前对于谁掌握了传国玉玺谁就掌握了天下大势。😃😃

传国玉玺为什么在宋朝消失?它去了哪里?笔者将从多个方面去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对是否则宋朝之前传国玉玺消失了存在着很大的质疑。传国玉玺是从秦开始传国,也就是公元前的221年,而唐的灭亡是在公元907年,我们粗略的计算1100年的传承时间,在这之间经历西汉、新莽、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前赵、后赵、宋、齐、梁、陈、隋、唐等大大小小十几个朝代,历经的皇帝更是数不胜数(期间还有摄政),使用频次更是无法计数,磨损程度也可见剧烈。这样问题就来了,传国玉玺是否能穿这么多的朝代谁也说不清楚,也无法考证,不像现代有真实照片作为证据,毕竟那个时代能见到传国玉玺得人也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几率不大,很有可能在某个朝代已经消失或者损坏,鉴于大家都没有见过传国玉玺,伪造一件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传国玉玺的作用在于证明和彰显皇位继承的合法性的问题,损坏和丢失这种事情是很有可能被隐藏起来,而后进行伪造。从时间和经历来说,传到宋朝之前的概率是小只有小。假设传国玉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传到了宋朝,那么它为什么消失了呢?我觉得和宋朝之前所经历的五代十国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更替最为平凡的一个时代,短短的53年时间经历了这么频繁的更替,损坏的几率非常的大,甚至有可能是被人故意损坏,因为皇位的合法性问题,很难再单纯凭借着传国玉玺来进行证明,毕竟出现的皇帝种类十分的繁杂。至于它去了哪里,被损毁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丢了),当然也不排除埋在哪个角落等待着我们的科考。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从中国哲学的观点出发谈一些看法。我们中国哲学的基础《道德经》第九章写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笔者认为这个道理和传国玉玺的命运走向有着极为相似的道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大国宝一个是“传国玉玺”,另外一个则是“九鼎”。这么贵重的器物,估计是现存的文物无法相媲美的。但凡登峰造极的物质,必会引来一系列的风险与灾难,就像老子所说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丢失或者不存在是最好的结果,但凡有这样的国宝的存在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性来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阻碍作用。


刘德子曰


中国古代未解之谜:传国玉玺从秦汉一直传到隋唐,为何宋朝时期就消失了?它去哪里了?


在中国人心目中,真正的传国玉玺,当然只有秦始皇用“和氏璧”做出来的“传国玉玺”,才能真正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经过了几千年的朝代更迭,“传国玉玺”留下了很多传说,最著名的当然是王莽篡位时,太后“掷玺于地,破其一角”,只能够用黄金补上,留下了“金镶玉”的美名。之后,“传国玉玺”在历朝历代的野心家手里流传,但是遗失已久,已经真假难辨。当然不管真假,历朝历代都会有一枚“传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

皇太极手里的传国玉玺是多尔衮进献的,据说多尔衮率兵攻打察哈尔,凯旋回师时遇到了一个牧羊人。牧羊人对多尔衮说附近山涧有一个怪现象,里面的青草长的非常茂盛,但是不知何故,所有的羊都不敢吃里面的草。于是多尔衮就下令搜查,一探究竟,结果在就在山涧找到了一方玉玺,也就是满清所说的“传国玉玺”。后来,多尔衮为了讨好皇太极,就把玉玺献了出来。皇太极非常高兴,认为天命所归,满清该得天下,于是将金国改为满洲国,并加紧了对中原的攻势。

皇太极将这方玉玺作为自己的印章,并且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这方玉玺一直使用到顺治年间。“制诰之宝”的玉玺沿用到顺治皇帝,后突然消失在清朝皇帝盖章的文件上面,全部改用用满汉两种文字印章的“制诰之宝”。乾隆皇帝25年,乾隆整理选定皇帝的玉玺,总共选择了25方玉玺。这里面有很多讲究的。根据《周易》的 说法“大衍天数,二十有五”,古人以奇数为阳,1.3.5.7.9这些10以内的奇数加起来正好25,25为最,因此乾隆皇帝定下自己的25方玉玺。不过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东周历经25代才灭亡,乾隆希望自己的后代也享国25代,不过清朝十代就亡国了。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一个非常痴迷于古董文玩的皇帝。他的一生收藏过很多字画,只要被他收藏的字画,他都会在上面盖上很多专属于自己的印章。经他手收藏的各种古董也多到了如山堆积。正所谓熟能生巧,接触各种古董文玩久了,乾隆自然也培养出了很高超的古董鉴别素养。最终经过种种的考据,乾隆皇帝断定了这枚所谓的传国玉玺其实是一枚假货。而乾隆也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在发现传国玉玺是假的后,他一点都没顾及到自己祖先的面子,直接就把这块传国玉玺遗弃,使其在被冷落之后,慢慢消失在了历史中。


史海闲聊


中国历史的2000年,相继有两件国之重器传世,一是九鼎,二就是传国玉玺。


它们同在起始朝代出现,又同在洛阳城消失,可以说出现的时间节点和消失的地点都同样不幸的异常巧合。

盛世而出

九鼎是夏朝初年由大禹收九州之铜铸造的,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建立,九鼎消失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皇帝秦始皇又刻了传国玉玺以代替九鼎的荣耀。

九鼎和传国玉玺都被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视为正统的象征,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不怀好意谋夺皇位的人都费尽心机争夺传国玉玺,有了传国玉玺就等于君权神授,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乱世沉没

九鼎

历经夏商周3代传世,被奉为国之重器,据《史记》记载,在东周末年的时候,九鼎消失在了洛阳城。

《史记·封禅书》:“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传国玉玺

文面由秦丞相李斯书写,内容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自秦朝开始,一直历经汉、隋、唐

最后一次现身是在后唐时期,公元936年,石敬塘攻破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大火烧毁了整座楼阁,也烧尽了传国玉玺的痕迹。

《新五代史》:从珂奉曹太后、皇后、次子、及指挥史宋审虔等人,携传国宝,登玄武楼积薪自焚。

所以说宋朝皇帝登基是没有传国玉玺的,按照迷信的说法,没有玉玺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从宋朝开始,皇帝开始自己篆刻玉玺,为的就是让老百姓相信自己是上天所认定的帝王之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明清的皇帝对传国玉玺渐渐的没有了执念,溥仪下台的时候有人问过他传国玉玺的下落,溥仪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也没有听父辈祖辈提起过,想必确实是无迹可寻了。


讲历史的仓鼠洋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宝,是中国历代皇帝相传的印玺,被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其外观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刻。

此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一直到隋唐时期,玉玺不知所踪,后来宋朝和元朝时期的离奇出现

北宋时期:农夫捡到后上交国家,“靖康之难”被金国路走后失踪。


元朝时期:忽现于大都,元末随元惠宗北归漠北后失踪。

综上所述,我认为传国玉玺极有可能在五代十国时期随着后唐的灭亡就已经彻底失踪了,其后虽然多次出现,但可信度极低。一代美玉,国之瑰宝,就这样离奇失踪,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先启历史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帝王传记》


引导语:相传中国古代有一枚传国玉玺,它以无比坚硬,无比晶莹剔透的玉石铸就而成,从战国时代以和氏璧的名字出现,一直传承到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李存勖掌管丢失。这枚价值连城的权力明珠一直是历代帝王激烈争夺,争相拥有的宝贝。特别是改朝换代之际,每个想要窃据社稷的野心家都想得到以求证明自己“天命所归”,而成功登上帝位的又以拥有他方显得自己坐拥江山的“合法性”。无奈,玉玺命途多舛,辗转流失,历经了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多重过程,而到了北宋,这枚玉玺流失以后,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一直到现在也没能寻得任何蛛丝马迹。传国玉玺属于玉石类坚硬无比的材质,就算流传万年也不会坏的,那它究竟是去了哪里呢?

一,卞和三献玉:传国玉玺是怎么来的?

这个还得从战国时期的楚国说起。楚国有人,名曰卞和。有一日,他于荆山之上,采得一块玉石,此玉石在阳光照耀之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卞和细看起纹理,果然是白璧无瑕,晶莹透亮,他深知此物是宝贝,立即进献给了当时的楚厉王,但厉王不识货,以为卞和是拿了一块普通的石头来求取功名利禄,于是下命以欺君之罪砍掉其左脚。卞和泪崩,一直熬到厉王去世,武王继位,他又兴奋的拿着宝石再次冒险敬献,没想到武王一样也是糊涂,竟然说他是刁民乱献宝,乃命人砍掉了他的右脚。遭遇两次悲剧的卞和心死如灰,每天抱着玉石嚎啕痛苦,声泪俱下,周围人见到他的惨状,都感慨唏嘘,渐渐 的这个故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再次传到新继位的楚文王耳里,文王招来卞和,耐心聆听了他的的忠诚陈述,并且命玉匠砸开石头一角进行打磨,成品之后,果然金光闪闪,无比精美,楚文王将其命名“和氏璧”,这个宝贝也就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而“卞和献玉”也成为饱含血泪的千古佳话。

二,“价值连城”与“完璧归赵”:战国七雄,谁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

楚国本来是战国七雄当中,最正统,最核心,也是最有实力统一天下的“真命天子”,极盛时期,楚国广据长江中下游,西抵巴蜀,东临大海,极其辽阔,而且楚国乃是玉玺诞生之地,楚王也是天赐珍宝的持有者,无奈当时的楚王昏庸,嫉贤妒能,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更是因此才跳进了昵罗江殉国。而种种因素,也颠覆了楚国怀抱玉玺问鼎天下的宿命。

看来这天下之主,另有他人。

一开始,赵国也曾拥有过这个机会。由于时局的纷乱,赵惠文王莫名其妙取得楚国的和氏璧,也不知究竟是福还是祸?秦昭襄公得知以后,垂涎不止。声称要以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赵国和氏璧,赵国蔺相如机智过人,对秦国的虎狼之心向来了如指掌,蔺相如觉得秦国乃西方偏僻之小国,尚未完全“文明化”。且向来蛮横,岂能尽守信义?因此他早早的做好了一切准备,果然秦国无信,蔺相如怒发冲冠,以摔毁和氏璧玉石俱焚来要挟秦昭襄公,秦国无奈,最终只好“完璧归赵”。

但赵国拥有了和氏璧,并不能拥有天下。后来秦赵长平之战,40万赵军死于秦国之手。手握传国玉玺的赵也惨烈亡国。和氏璧并未给赵国带来“龙气加持”的力量,反而因为一宝在手引得天下垂涎,危机四伏于外,最终败亡。但是,谁都没想到的是,最后的“真命天子”竟然是没有和氏璧的秦国!


三,从哪里来,再回到那里去:为什么说传国玉玺复归于“楚”?

秦国的新一代继任者嬴政以恢弘气势,不断东进,横扫天下,先后灭掉了“天命所归”楚国和赵国,同时灭掉其他小国,统一了天下。为了表彰自己空前绝后的功绩,他自称“始皇帝”并且命人把从赵国获得和氏璧拿出来,重新雕琢,准备传给后世千万代子孙。秦始皇命:由当时著名玉匠孙寿刻制,并由著名书法家李斯亲自题词,上面铭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成型之后的玉玺,呈现出龙盘虎踞之状,张牙舞爪,象征着大国之重器、神圣而威猛。同时,加上宝石本身的价值以及完美的手工,再加上曼妙的书法,意义非凡,从此,和氏璧正式成为了后世无限仰观、欣羡的至尊之宝。

然而秦朝不过二世,天下又重新陷入战乱,战国七雄纷纷复国。其中,楚国出身的项羽、刘邦,拥立楚庄王后人为“义帝”,起兵反秦。“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果然,刘邦率先攻入了咸阳,秦始皇孙子子婴手捧传国玉玺,奉迎刘邦。刘邦称帝以后,授予这个玉玺“汉传国宝”荣誉称号,这个玉玺也帮汉室前后传承了三百多年的基业。因为刘邦本身就是楚国之地的人,一开始打的也是“复楚”的旗号,所以很多人说,楚国才是真正的奉天承运,天命攸归,战国七雄最后的赢家不是秦,而是楚!从哪里来,再回到那里去,传国玉玺诞生于楚,最终归于“楚”。只不过这时候的楚,改了个名字,它叫做“汉”!


四,玉玺通灵诅咒事件:王莽、孙坚窃据玉玺,引致杀身之祸!

公元前1年,西汉权臣王莽意图篡位,加上汉哀帝病死,皇太后掌管玉玺,王莽欺负他们孤儿寡妇,派人前去索取传国之宝,皇太后怒斥王莽逆天违理,必遭报应,用力将玉玺掷于阶前,王莽拿到之时,宝物的一角已经坏了,乃命人以黄金进行镶饰,但是王莽不知,传国玉玺乃是玉石作成,天然纯净,黄金则充满了世间俗气,两者相克,违背了天道,果然,王莽的新政权虽励精图治,颁布了很多新法,最终一瞬间败亡。王莽也成了被后人谩骂的第一个窃据江山的不忠之人。但后人揣测,此时的玉玺已经“通灵”,并且成了一道可以诅咒权臣谋逆的器物。

后来玉玺重新回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中,继续传承汉世基业。到了东汉末年,董卓作乱,军阀孙坚率军攻入洛阳之时,发现宫中一口枯井里冒出了五彩云光,孙坚命人入井搜寻,竟获得传国玉玺!翌日,有间谍将此事密报讨董卓联合会的总盟主袁绍,袁绍以盟主身份逼问孙坚,但孙坚却一直矢口否认,并且当着天下豪杰之面,立下重誓:“我孙坚若敢窃据国器,他日必受万箭穿心!”果然,玉玺似乎再次通灵,孙坚不久后死于万剑穿心。


五,传国玉玺的流浪记:乱世之中,你争我夺!

1,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称帝建立魏国。他命人在玉玺上刻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明自己是受禅的,不是谋反的。

2,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传国玉玺归司马家。

3,随后,北方陷入混乱,五胡内迁,前赵、后赵等北方十六国也曾短暂拥有。

4,公元350年,北朝里的西魏,乞求东晋军队救援,东晋自认为正统,因此千方百计的从西魏手中骗到了玉玺,并派出三百精英铁骑,连夜护送至首都建康。玉玺重归司马家。从此,传国玉玺在南朝中传承,所以,当时的宋、齐、梁、陈均以拥有传国玉玺而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北朝则是窃据社稷的。

5,公元589年,北周大将杨广率军攻入南朝陈的首都健康,统一全国。玉玺归隋朝。

6,公元618年,唐灭隋,隋朝的萧太后和太子元德带着传国玉玺逃亡漠北。

六,一枚传国玉玺,引领着大唐开拓下广袤的北方疆土?

李世民玄武门杀害兄弟登上帝位,加上手头没有玉玺,心里十分恍惚担心,于是命人刻了几个“受命宝”、“定命宝”之类的假的玉玺。早年之时,唐太宗与突厥族首领颉利可汗早已有“渭水之盟”。然而,突厥不灭,大唐始终无法安心,随着对北不断用兵,唐朝的北方疆域开拓至贝加尔湖一带,中国古代第一次在北方的疆域达到极盛,西突厥、东突厥先后灭亡,唐朝设置了“安北都护府”管辖北方广袤的地区。不少人揣测,唐朝初年,北方疆域能够得到大幅度开拓,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传国玉玺被萧太后带去了漠北。李唐皇室为了正统,可能时刻在追寻着萧太后的踪迹,作为千年传承的合法性唯一依据,李世民也许从来没停止过扫逐漠北,重获传国玉玺的野心。而这一枚传国玉玺也引领着大唐不断对北用兵,成就了盛唐功绩。

七,谁才是最后一个见到传国玉玺的人?

随着突厥的覆灭,萧太后重新回到故土,当然,也带回了传国玉玺。之后,玉玺也一直在唐室手中。后来继续传给了五代,后梁朱温、后唐李存勖都掌管过。后唐皇帝李存勖也是最后一个拥有传国玉玺的皇帝。

但是他并非见过玉玺的最后一个人。后周皇帝郭威也是因为找不到玉玺,刻了一个“皇帝神宝”来代替,最后传给北宋、南宋的后续的玉玺都是这个了。而真的玉玺却一直杳无踪迹,直到宋哲宗年间,有一位农民在耕地之时,偶然发现一枚,他上呈哲宗,一时轰动大宋上下,整个文官士大夫集团欣喜若狂,以为天命重新出世,他们组织大量玉石专家进行鉴定,但经过一番检验,发现此物也非真品。

关于传国玉玺的猜测也是甚嚣尘上,更有部分人士揣测,因为传国玉玺的丢失,中原王朝失去了“龙气加持”,中原正统之根不复存,从而导致整个宋朝时代,经济文化虽然非常鼎盛,但始终不能问鼎天下,统一全国,契丹,女真不断南下,更加引致后来的蒙古南下和清军入关,游牧民族也因此几度长驱直入南下建立政权。不过这种说法,明显是带有野史传奇色彩的,更多的是有心之人故意寻找的巧合之事吧。

那到底真的传国玉玺去了哪里?近千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虽然有很多捕风追影的信息,最后都证实是谣传,此时此刻,它依旧是一个扑所迷离的谜团。也许,这枚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至尊宝,正静静的躺在华夏大地的某一个角落,等待这有朝一日能重见光明!


只读帖不评论


说到玉玺,那是皇帝的象征。在圣旨上盖上玉玺,代表的就是权威,是皇帝的金口玉言。玉玺是有很多个的,不同的文书,盖不同的玉玺。但是有一枚玉玺,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唯一而又神圣,那就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老皇帝在驾崩之前,当着各位大臣的面,亲手交到继承皇位的太子手上,以示将朕的天下传给下一任新皇。它的创造者,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传国玉玺是什么做的?也许有些读者并不太清楚。但是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叫“完璧归赵”,可能大家就恍然大悟了。没错,传国玉玺就是用当年蔺相如从秦昭王手中拿回赵国的和氏璧做成的。

秦灭六国,和氏璧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觉得这就是天意,于是把这枚珍贵的宝玉制成了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希望它能跟秦帝国一起,千秋万代流传下去。

而后,传国玉玺便成了皇权和天下的象征,得传国玉玺者,才是真命天子,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从此,这枚传国玉玺就随着后世的王朝更替,开始了它辗转流传的征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传国玉玺的流传之旅。

秦二世而亡,刘邦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献上了传国玉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改立新朝。此时,传国玉玺在王莽的姑母汉孝元皇太后手中。太后痛斥她不仁不义的侄子,试图把传国玉玺狠狠砸碎,也不让侄子拿到它,结果只摔碎了一个小角。王莽拿到掉了角的传国玉玺,很是得意,命人用黄金把这个角给补上了。后来,王莽被杀,传国玉玺经过刘玄、刘盆,最终落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中。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被宦官张譲劫持,传国玉玺被扔到洛阳城一口井里。孙坚带兵入洛阳,听闻一口井里居然冒出五色之气,派人一打捞,捞出了传国玉玺。袁术得到消息,抓住了孙坚的妻子,以此威逼孙坚,拿到了传国玉玺,在寿春称帝,但是没过多久就兵败身死。传国玉玺又回到了汉献帝手中。

此后,传国玉玺就传到了曹丕建立的魏国,司马炎建立的晋。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称帝,传国玉玺被匈奴人建立的前赵所获,就一直没有回到汉人王朝,而是在少数民族的王朝中传递。

隋朝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拿回了传国玉玺,随后又由隋朝传到唐朝。在这1000多年里面,传国玉玺要么父传子、子传孙,要么被将军或者宦官夺走,改朝换代。大家对传国玉玺有一种神圣的追求,唯有传国玉玺在手,当皇帝才是天命所归。

但是到了唐朝末年,中国历史又一次坠入到五代十国的纷乱中,皇帝换得跟走马灯似的,在这样的乱世里,传国玉玺不见了。所以传国玉玺传到了宋朝就已经失踪,宋朝、明朝、清朝,都曾到处寻找传国玉玺,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传国玉玺到底去哪了呢?现代考古专家还能找到它吗?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唐亡时,掌管传国玉玺的官员把它扔进了皇宫池塘,池塘淤泥甚多,后来又经乱世,也一直没再打捞上来。

第二种说法,说五代后梁初年,有人得到过传国玉玺,但是此人觉得不能把传国玉玺献出来,自己又没能力当皇帝,就把玉玺深埋地下,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秘密。

第三种说法,五代十国,争当皇帝的都是些不懂礼法的武夫,心中已经没有以前那种得玉玺者得天下的正统观念,很有可能把传国玉玺毁掉了,制作成了一些玉质饰品了。

根据这三种说法,如果事实是前面两种,那么现代的考古专家或许有朝一日能够找到传国玉玺,但如果是第三种事实,考古专家怕是再也找不到它了。我们也希望传国玉玺能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