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挑的话,历史上谁能打败项羽?

鬼阿罪


大家好,这里是小青春,一个热爱文史的小青年!

在中国历史当中,曾经有几个可谓万夫不当之勇的人物,也可以叫做万人敌!说到这样的人物,您可能会第一个想到就是项羽,不是常说一句话嘛:“ 王不过项,将不过李”,这里的“项”说的就是项羽,“李”是唐朝末年的李存孝!


很多人曾经想过,历史上有人单挑打败过项羽吗?注意哦,这里是单挑,是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对决哦,不是军团战争!


说实在的,在项羽的同年龄段,乃至在同时代,都几乎没有能和项羽单挑的!项羽天生神力,少年时代就已经很有名气,少年就可以力扛大鼎,这已经是成年人甚至是一些名将都做不到的事情!后来楚国灭国,项羽成年后,凭借自己一身无敌的武功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成为秦末年间起义军中最强大的一支队伍!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统帅武将敢轻视项羽,也没有任何武将敢说自己能敌过项羽!要不是项羽自身性格的缺陷,后来被刘邦军队包围,天下归谁还未可知!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关注我哦,谢谢您!


史料小王爷


关公战秦琼的事,一向不是我的擅长。

看到题主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冯梦龙《三言》里的一段故事。

尽管老冯的故事一向也不靠谱,但应对关公战秦琼,勉强还有得一说。

汉初刘邦夺取天下,费了老鼻子劲,但也弄了个屁不岔清,许多的人有意见,三百多年没摆平。

蜀中有个秀才叫司马貌就去了阴曹地府,把这个事给比划了一下,安排了三国末期这个局。

估计是扯淡的多,就不一一介绍了,只说与这个题目有关的一个桥段吧。

司马貌就安排项羽到了蒲州解良关家投胎,只改姓不改名。

于是项羽就转世为关羽,依然是功夫了得,万夫不当之勇。

那么这事就好办了。

关公在演义里,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

这些人都不是关公的对手。

但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关公有张飞、刘备做帮手,也没有把吕布给拿下。

看来,能够跟关公板板手腕的,也就只有吕布还凑合,除此再无一人。

吕布尚且没有绝对把握,其他人就更不在话下。

不过哪,还有个名不见经传的东吴小将,是孙权属下吕蒙部将潘璋部下司马马忠。

最后,关羽还是被马忠所擒杀。

由此看来,项羽经过三百多年的勤学苦练,尽管勇猛无敌,但是依然打不过吕布,却被马忠擒杀。

而能够斩杀马忠的,在三国时期就大有人在。

这又是一个难解的谜。

放在历史中,还真不好说,项羽能战胜谁,谁又能打败项羽。

凭自己的兴趣,想咋玩就咋玩吧。


豹眼看历史



西楚霸王的勇武冠绝天下,在秦末那个年代,项羽无敌。

但是,真正千古无二的,并不是他的个人能力,而是他带兵在正面战场上,无人可敌。

在秦末,但凡敢和项羽在战场之上,正面刚的,都输了。

章邯,秦朝最后一个名将,带了20万刑徒军,把各路起义军打的七零八落。定陶之战,项梁死于他手。

王离,王翦的孙子,带了20万长城军,这只军队是蒙恬北击匈奴的那只,没过去几年,秦朝最后的精锐。

他们40万大军,巨鹿一战,被项羽5万军打的支离破碎,九战九胜。

彭城之战,刘邦集齐56万大军,被项羽3万兵马,半天,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刘邦的父亲,老婆全被俘虏。

垓下之战,韩信,千古兵仙韩信,背水一战,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多多益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真正用兵如神的怪物。

在正面战场,被项羽打退了。

这是淮阴侯唯一一次,在正面战场,败了。


一个项羽,单挑了所有的汉初名将,

刘邦,项羽,英布,彭越,张良,萧何,陈平,周勃

。。。。。

就这,还要整出五层包围圈,

就这,还让项羽整一出四面楚歌霸王别姬28骑逃到乌江边,不肯过江东的一幕。

总结:

万人敌很多,像张飞,赵云,关羽,万人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

但是,仅靠勇武,干翻一个王朝的。

唯独项羽一人,西楚霸王,千古无二。


木剑温不胜


欢迎来看王勇论道。

项羽号称西楚霸王,天生神力,在秦末时期勇猛无人能敌。关于项羽,留下了一句诗:力拔山兮气盖世,足以见证他盖世无双的武力。当放眼整个历史长河的时候,能与项羽比肩的人确实有,首推东汉末年的温侯吕布,还有唐初名将薛仁贵。



下面就吕布与薛仁贵分析一下,他们二人都有同样的武器,那就是方天画戟。要知道方天画戟可谓是神兵利器,非武力超群之人,不可使用。

首先:说说吕布。吕布的武力在东汉末年,可以说无人能敌,有句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当年虎牢关下三英战吕布,虽然吕布落败而逃,但能抗住关羽,张飞还有刘备轮番攻击,并且能够全身而退,也只有吕布一人可以做到。还有白门楼前曹操对吕布说:你为兵马大元帅,我给你提供粮草,你我联手,何愁天下不定。吕布的勇武在曹操眼里,即使许褚,张辽都比不过。试想一下,使用方天画戟的吕布与使用霸王枪的项羽单挑,估计非常精彩,吕布有把握击败项羽。



然后:说说薛仁贵。薛仁贵也是勇猛无双,在唐太宗征伐高句丽时,他只身随征。后面战斗胶着时,薛仁贵挺起方天画戟,杀入敌军,如入无人之境。这一幕被唐太宗看见了,更是连声称赞,战斗结束后,薛仁贵立马从平民升为将军。此后当薛仁贵出现的时候,敌将便闻风丧胆。唐初也是猛将辈出的时期,但薛仁贵是个中翘楚。若薛仁贵与项羽单挑,并且死战不退,有一定的可能性,薛仁贵会击败项羽。

当然,还有一些名将,可与项羽一战。比如程咬金,杨再兴,李存孝,或者赵云等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尤其是李存孝,他是五代十国时期第一猛将。

吕布与薛仁贵,分别同项羽单挑时,其精彩程度,堪比古龙笔下的决战紫禁之巅。不管胜负如何,都是盖世无双的猛将。古代历史上能出现如此撼动天地之人,也是中华之幸。


王勇论道


项羽是楚汉之争时期武艺最高的人,从跟随项梁起兵一直到乌江自刎,项羽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对手。在垓下之战后,刘邦派出几千名骑兵追击项羽,项羽一路上边打边跑,前后斩杀了数百人,最终在乌江边自刎。楚汉之争时期的将领肯定都不是项羽的对手,想要给项羽找一个对手,只能从其他朝代的猛将中去寻找。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正史上三国时期武功最高的武将是关羽,关羽被人们称为“万人敌”,曾经在百万军中斩杀了颜良。战争史上临阵战将的情况非常罕见,想要斩杀对方的主将,需要打败主将身边的众多保镖,还需要能够击败主将。

在整个三国时期,真正亲手斩杀敌方主将的人只有关羽一个。从关羽斩杀颜良的战绩来看,假如关羽和项羽交手,双方肯定会好好地厮杀一场。不过项羽的力气非常大,而且射箭的水平非常高,关羽取胜的几率不大。

隋唐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隋朝最勇猛的将领是史万岁,史万岁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是他的武艺非常高强,曾经通过单挑吓退了突厥数万大军。

在隋文帝年间,突厥人入侵隋朝的边境,史万岁跟随窦荣定出征。窦荣定知道史万岁武艺绝伦,便对突厥的将领说:“士兵们没有什么罪过,何必让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呢?我们现在各自挑选一个勇士决斗,来决定战争的胜负吧!”

突厥人挑选了一个最勇猛的武将出战,史万岁骑马飞奔过去,将突厥将领的头颅一刀砍下,突厥人纷纷被吓退。史万岁的武艺非常高强,擅长阵前单挑,如果不使用弓箭,史万岁有可能凭借着单挑经验击败项羽。

唐朝名将薛仁贵是一个非常剽悍的猛将,薛仁贵的战绩丝毫不亚于项羽,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期间,薛仁贵身穿白袍白甲,一马当先冲散了高句丽25万大军,斩杀了高句丽将领数人,士兵不计其数。远征高句丽结束后,李世民将薛仁贵从小兵提拔为将军,并且激动地说:“朕不是因为得到辽东而高兴,而是因为得到你而高兴!”

后来薛仁贵跟随程名振讨伐高句丽,高句丽有一个神射手,射杀了唐朝十多名勇士,薛仁贵单骑冲锋到高句丽军队阵前,将这名神射手生擒回来,高句丽军队全都心惊胆战,没有人敢于阻挡他。

在灭九姓铁勒的战争中,薛仁贵在很远的距离上三箭射杀了三个人,九姓铁勒十多万人全都跪地投降。假如薛仁贵和项羽都使用弓箭,项羽肯定不是薛仁贵的对手,假如两人不使用弓箭,薛仁贵也能和项羽大战一场。

由于这些武将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之间不可能发生关公战秦琼式的格斗。当然这些武将都是各自所处时代的佼佼者,假如他们能够生活在一个时代,那么必然会出现一场精彩的一流武将大战。


史海泛舟摆渡人


首先,不同时代的人,是不能进行比较的。要把不同时代的人拿来比较,这就差不多相当于俗话说的:“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


当然了,也还有其他一些参考指标,比如说力气有多大,跑得有多快,跳得有多高。这些指标中,决斗上最有用的就是力气。项羽的力气有多大呢?《史记》上说他“力能举鼎”。“力能举鼎”这句话是一种描述性的话?还是真实的话?鼎又是什么样的鼎?有多重?所有这些都语焉不详。不能作为项羽力气有多大的衡量指标。项羽自己写诗说“力拔山兮气盖世”,这里也只能说明项羽的力气确实很大,但究竟能扛多少斤,也说不清楚。

有人可能会说他肯定比秦武王的力气大,因为秦武王扛鼎被鼎砸伤了,而项羽没有。但是要知道,项羽举的鼎肯定跟秦王举的鼎不一样。秦武王举都是周鼎,周鼎肯定是当时最大的鼎,而项羽是没有机会去举这种东西的,所以也不确定。

如果这些指标,项羽没有确定的数据的话,那就不能判断项羽单挑能挑到哪种程度了。再说了,就算有确定的数据,也不能仅凭力气大,就确定他打起来很厉害。中国古代的功夫,向来讲究“四两拨千斤”,就算他力气再大,也不一定能打得赢那些借力打力的人。

隔代不能比,那就比同一个时代的人。但是项羽又没跟同一时代的人单挑过,所以其实也不知道。


那么项羽究竟能跟别人比什么呢?

有几个可以比的。一是比政治家的领导能力。这个项羽显然是比较差的,如果项羽具有政治家的素质,他也不至于把好端端建立起来的国家搞掉。

二是比打仗的能力。打仗的能力,要分两部分:猛和智。在勇猛上,项羽绝对是那个时代最厉害的一个人。但是在打仗智慧上,他显然比不上韩信。而打仗智慧又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最终他败给韩信了。

三是比历史眼光。项羽的历史眼光不行,他比秦始皇还差。他建立国家以后,搞了一个分封制,这是历史的倒退,最终他也尝到了这种倒退的苦果。

四是比个人诚信和仁爱,这一点我倒是觉得他比其他人都要好。不过,正如历史学家评价的,项羽的仁是妇人之仁,不是大仁,是成不了大事的。成不了大事,也就无法给天下百姓带来大爱。那么从这一点来说,项羽也是比不上刘邦这些君王的。

总之一句话,别迷信项羽,项羽连传说都不是。


张生全精彩历史


擂台上面对泰森疾风暴雨般的组合重拳,项羽被逼的手忙脚乱,连退数步,泰森得理不饶人,步步紧逼,拳拳加重,项羽虽有千钧之力,但对拳击之术不慎精通,一时之间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心里虽憋了一肚子火气,确是无处发泄,一不小心,下腹便吃了那厮一记重拳,只被揍得胸腹发闷气血翻腾,不由得后退几步,情急之下,右手下意识地伸向腰间去摸那把从不离身的护体短剑,岂料摸了个空。列位看官,那项羽天生神力,拔山举鼎,纵百万军中,单枪匹马,也能杀得敌人鬼哭狼嚎,闻风丧胆,几层受过此等窝囊,只是这擂台之上,岂容尔等带刀剑这般杀人利器!一怔之下,下腹便又中一拳,不由得又踉跄几步,心中愈加恼怒。泰森见状,大喜,疾扑上前,一记后手重拳直奔项羽面门,意欲一举KO,结束比赛。项王见泰森来势凶猛,不及细想,左拳一挡,身体后仰,右脚奋力踢出,正中泰森下体,直踢得那厮甩出数米,抱住小弟,满地翻滚,胸中便纵有千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嘴里却疼的吐不出一个字来,想来这小子后半辈子再也不会因小弟惹事而犯牢狱之灾了!半晌,泰森好不容易才爬起来,裁判举起泰森拳头,大声宣布:项羽犯规,泰森胜!


目无全牛479


如果是单挑的话,有一个人还真跟项羽单挑过,此人就是兵仙韩信。

当然这个说法目前仅流传于项羽和韩信的老家,淮安,宿迁一带。

从某个角度上说,项羽和韩信其实是标准老乡,比如项羽是宿迁人,而韩信是淮安人。20多年前,淮安包含了宿迁大部分区域。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两个地方相隔并不远,步行两人是有机会遇到的,比如韩信一开始投靠的是老乡项羽。



话说,有一次穷孩子韩信放牛就遇到了项羽。项羽是看不上瘦弱的韩信的,于是说:小子,我们来打个赌,你随便拿个东西,我都能扔到河对岸。

韩信听罢,默默的蹲地上,从地上捡了根鸡毛,递给项羽。

项羽二话没说,拿起鸡毛就往河对岸扔,结果不管用多大力气也只能扔个几尺远。

项羽累的满头大汗说:小子,你能把鸡毛扔对面去算你有本事。

听罢,韩信又默默的蹲地方,捡了块石头,把鸡毛缠在石头上,然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鸡毛扔河对岸去了。

求,项羽的心理阴影面积!



当然了,这个说法也可能只是个传说,但是项羽和韩信作为兵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们的差距就在这里。

比如,项羽是兵家的兵形势家,用兵讲究用势用力。

而韩信则属于兵权谋家,讲究谋定而后动,用兵讲究用谋,以算计为主。



因此,二人的角力其实是兵家思想的博弈。或许传说不可信,但是项羽最后的确是被韩信的“十面埋伏”击败的,有时候只出蛮力是不行的,还要善于谋划,会用技巧。

因此,不管如何假想,但其实能击溃项羽的,有实力跟项羽单挑的,也只有他的老乡韩信。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李元霸。


乐天派周先俊


一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立刻将所知的历史名将搜刮了一遍。如果说列举出的人物能够一定打过项羽,事实上无法肯定。毕竟两者的武力值只是在书本上体现,无法亲身鉴别,无法令人信服。

只能尝试进行解析,在此过程中为项羽寻找一位势均力敌甚至能将其击败的对手。

首先,项羽是一位力能扛鼎,万马丛中取上将首级的大将,而这个”上将“可以追溯到以无赖著称的汉高祖刘邦(时为汉王)。

以这个为依据,可以排除在对战项羽时,不会过于看重项羽西楚霸王的赫赫威名,从而降低临战时的旺盛战意。

自垓下之战后,能够称得上名将的有西汉时期的周亚夫、霍去病、卫青、李广、赵充国、班超、陈汤。东汉云台二十八将、马援、皇甫规。三国时,吕布、马超、关羽、典韦、徐晃、张辽等等。

中国的古代名将数不胜数。而有机会或有胆量直接万马丛中,取上将或帝王首级的便可以去掉大部分人。

那为何仅仅筛选到三国呢?

如果继续下去的话,不仅是篇幅不够,同时对项羽不公平。

项羽在乌江岸边的最后一战,是其武力值最高峰。率八百骑兵先是突破刘邦的重重包围,紧接着以二十八骑士成四队冲击刘邦五千追兵,反复冲杀,如入无人之境,仅伤亡两人。在此之前项羽一声怒吼,威震三军无一人敢当前者,遂单枪匹马杀一将,吓死一将,生擒一都尉,超额完成他答应为二十八骑的展示,以二十九人轻松突围,从容来到乌江边,最后项羽又下马持短兵徒步格杀数百人,以自刎的方式悲壮的结束。

此战中,项羽并没有得到马镫的辅助。

众所周知,马镫发明于公元四世纪初,马镫的出现充分的展现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也奠定了骑兵正式作为主战兵种的位置,使得战争爆发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方法。

三国的最晚期已经临近马镫出现的节点。虽然还未出现马镫,却是出现了马镫的种种前身,如布质腿带或绷带,木心铜质,三角形铁质的马镫。

项羽缺乏新技术的加成,武力值不能达到巅峰。所以,对阵的人物必须限定到三国。

三国时期还有一条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气候。

项羽出生于江东,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宿迁,在淮河流域。受当时的条件影响,南方并未深入的开发,环境相当恶劣,沼泽密布,瘴气横生。

孙权和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南犯,发生赤壁之战,曹操数十万大军葬身鱼腹,曹操从此无力南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曹操军队不服水土,爆发疫症。

“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汉朝的将领多是北方人,如果与乌江边的项羽发生争斗,那么因水土不服而战败,确实有点差强人意。

汉朝的北方名将或不适应南方气候的名将便悉数排除,那么生下的只有东汉和三国的名将。

其中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也因气候原因舍弃,仅余曾经深入交趾平定女悍匪征贰军事行动的马援。三国则留存吕布、关羽、张辽。

剩下的四人,攻击过帝王级别,也就是在对阵心理合乎要求的有吕布(在兖州大败曹操),关羽(单刀赴会),张辽(差点生擒孙权)。至于马援成名时年纪已偏大(拳怕少壮),又未直接对战帝王级别的人物(隗嚣虽然是割据势力,却与马援关系不错)且在征讨交趾时感染疫症,不久病亡,也不得不放弃。

此时,吕布的位置不断靠前,吕布驱刘备占据徐州,看起来是适应南方气候,曾经袁绍恼恨吕布私自背离,派兵捕杀,“皆畏布,莫敢逼近者。”吕布的武力值应该匹配。但是,这仅是相对来说,当时吕布已经与张杨会和,袁绍兵不干近身是明智的选择,更让吕布掉分的是为了联合袁术对抗曹操,吕布身缠女儿亲送袁术处,途中 “与太祖守兵相触,格射不得过,复还城。”可见其威名暗含水分,或者说武力发挥极不稳定,对阵项羽时必定倚仗赤兔马、方天画戟和马镫前身,在超水平发挥下战胜项羽也是胜之不武,只得暂时搁置。

那么只剩下关羽和张辽。

事实上,关羽根本无法与项羽一战,刚愎自用,恃才傲物,武力值又低于吕布,更没威逼过帝王级别的上将。

那么只剩下张辽。

张辽的神勇是得到了事实的验证,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辽以八百大破孙权十万于合肥,并为了救援被困阵中的手下,反身杀入重围,只身击杀近千人,视十万大军如无物。

张辽或许武力值稍逊于吕布,但不会太多,张辽的强项在于他利用各种资源来完成目标,可称得上智将。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指派夏侯渊讨伐据徐州叛乱的昌豨,数月后,因粮草不继而退兵,但是张辽却另有想法,“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

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孙权再次进犯合肥,闻听病张辽现身,恐中计特意交代吕范等人不可轻进。

这也就引申出不选择吕布的原因,项羽和吕布都是万人敌且吕布有腿带或绷带,武器据传也相同,吕布自从杀董卓自立起依仗武力却丝毫未占据片瓦,一直处于飘零之中。

关于项羽,诸葛亮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回复魏国曹丕的信件上说,“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

而张辽起兵后不久归于吕布门下,朝夕相处,生死与共,吕布使用方天画戟困战四方,兵器的优缺点是了然于胸,占据马镫前身的优势,将项羽拿下是有一点困难,坚持数百回合之后,输赢自见分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