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用筆到底有沒有“古法”和“今法”的區別

為什麼說書法所謂的“法”都是針對楷書、行書、草書的?這是因為,唐代以前的書法,沒有嚴格統一的書體,到底要學什麼書體,大家不是很清楚。但是,唐代以後,楷書就是統一的書法字體,所以,大眾化學習書法規範是從唐代以後開始的。楷書是標準字,行書和草書是楷書的輔助書法。因此,所有的書法技法,藝術情趣,都是建立在這樣一個書法體系之中的。

書法用筆到底有沒有“古法”和“今法”的區別

  • 《萬歲通天帖》王志的《一日無申帖》

所有的書法技法,也只適合這樣一個書法體系。那麼,是不是因此就出現了“古法”和“今法”兩種不同的用筆方法了?

好像古代真沒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古人只有“古法”的說法,還真沒有“今法”這樣的提法。古人之所以提出“古法”這是對古代,例如魏晉、唐代的筆法,但是,大家用的筆法本來就是魏晉唐代筆法,怎麼會是“古法”和“今法”含糊不清呢?

我們現代書法家提出一個“魏晉用攪轉”,“唐代用提按”的用筆理論,這就是所謂的古法和今法吧?那麼,更古老的書法隸書、篆書是用什麼筆法呢?古法到底要古到什麼年代?這是不明確的。

我看到一個朋友回答這個問題,居然說書法是從甲骨文到楷書的書法,你也不想想,甲骨文書法能與楷書是一樣的筆法結構嗎?

我們現代書法家喜歡引進現代邏輯思維學習書法,這個沒有錯,但是,不等於邏輯不會出錯。漢字書法的規律,還在研究的路上。我們應該針對問題,找出規律,尋找符合中國所有筆法的共同規律來,給書法學習帶來一個清楚邏輯。

書法用筆到底有沒有“古法”和“今法”的區別

書法的筆法和結構是漢字的共同規律,古人也早已發現這些規律了,例如,最早歐陽詢提出了《筆法結構36法》,趙孟頫提出“用筆為上”這些都沒有錯,也都是書法的核心問題。

那麼,現代書法家提出的“攪轉”也好,“提按”也好,都是把書法的核心聚焦在用筆問題上的書法學習觀點。千里馬認為,這是沒有錯的。問題就在於,到底攪轉和提按是不是古今筆法的區別呢?我們還是看看經典書法家的作品,做一些具體的比較。

南朝王志的《一日無申帖》王志的《一日無申帖》就是王羲之後代的作品,這個書法是唐代以前的書法,當時,還不是全國各地都使用的書法,但是,卻是王羲之書法體系的延續,也是後來的魏晉書風。所以,《一日無申帖》按照某些人的觀點應該是一個用“攪轉”筆法寫出來的書法作品。

書法用筆到底有沒有“古法”和“今法”的區別

我們看其中的局部“故造遲敘”這四個字,我們從哪裡看得出來是“攪轉”,哪裡是提按?真的有區別嗎?例如“造”這個字,“告”的第一筆還保留著隸書的筆意呢!幾次用筆轉折,都是有提按的。王志的《一日無申帖》雖然是一個唐代的摹本,出自王羲之的後代王方慶獻給武后的《萬歲通天貼》,但是,筆法是按照王志的南朝筆法的,這個我們應該認為的可靠的。那麼,我們看得出來用筆的“攪轉”寫出來的嗎?

我們再看看米芾的作品,是如何用筆的。

書法用筆到底有沒有“古法”和“今法”的區別

這是米覅的書法名作《硯山銘》,我們看看,米芾的筆法,哪些的攪轉,哪些是提按寫出來的?

如果按照現代書法家的理論,到底誰是古法?我們知道,筆法的基本體系,也就是唐代以後的楷書、行書、草書這個體系的筆法。這個體系都是來自於王羲之魏晉筆法系統的。在王羲之書法系統,最早的筆法,依據我們嚴格的考證,應該屬於鍾繇,這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我們現在能夠發現的最早的楷書,大體上是在三國時代的東吳,例如《長沙走馬樓》的木牘墨跡,已經有明確的楷書、行書筆法了,考慮到這是低級官員的書法,那麼,像鍾繇的《宣示表》這樣的書法作品,完全可以產生在魏晉時代。

書法用筆到底有沒有“古法”和“今法”的區別

  • 三國東吳時代楷書《長沙走嘛樓》木牘

那麼,鍾繇的筆法有“攪轉”嗎?根本沒有?完全是提按寫出來的。事實證明:書法發展到隸書時代,用筆就自然產生了“提按”的筆法。既然鍾繇沒有攪轉筆法,王羲之是繼承鍾繇筆法的,唐代又是繼承王羲之筆法的,所謂歷代書法家提出的“古法”實際上就是王羲之的筆法體系。

可是,我就不明白,為什麼有人要提出魏晉用“攪轉”唐代用“提按”?

事實上,提按筆法的使用,是古代書法用筆的一次偉大的革新。這次變革從隸書就開啟了先例。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隸書的筆法是有起伏變化的,而篆書的筆畫是沒有起伏變化的,所以,篆書就基本上沒有提按用筆的問題。

書法用筆到底有沒有“古法”和“今法”的區別

為什麼說篆書沒有提按用筆?因為篆書的筆畫是勻稱的線條,不需要提提按按來寫,但是,隸書如果沒有提提按按的用筆變化,就無法產生筆畫的波折變化。這就是中國書法史上一次巨大的用筆革新。自從有了提按這種筆法,就會產生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那麼,到底什麼是提按?如果我們從理論上講,提按最早是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提出,而詮釋提按,是現代書法家才提出的,但是是實踐上呢?早在漢代已經普遍實踐了,你不覺得我們我們的“理論”太滯後了嗎?

書法用筆到底有沒有“古法”和“今法”的區別

  • 米芾尺牘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作字須提得筆起,稍知書法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轉折頓挫輒自偃者,無擒縱故也。擒縱二字,是書家要訣。有擒縱,方有節制,有生殺,用筆乃醒;醒則骨節通靈,自無僵臥紙上之病。”董其昌所謂“稍知書法者,皆知之”太意味深長了:提按本來就不是什麼書法秘訣。

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辨按尤當於起筆處,辨提尤當於止筆處。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

事實上,董其昌提出的“提按”如米芾的“八面出鋒”都是書法家自己的用筆體驗,或者是個人的一點“頓悟”而已。

但是,不幸被董其昌的“提按”把現代書法理論家給喚醒了,所以,就認為用筆在提按。那麼,我們真的對提按就認識的那麼清楚嗎?像劉熙載在《藝概•書概》所言只是起筆收筆而已?

書法用筆到底有沒有“古法”和“今法”的區別

  • 米芾《虹縣詩帖》單字放大

這就是對筆法邏輯的認識的模糊地帶了。事實上,提按從邏輯上來說,主要是筆畫粗細變化的控制而已,這是提按用筆的核心問題。

而提按用筆主要在順鋒的情況下。如果筆鋒要改變方向,那麼,就不是“提按”,而是“調鋒”。現代書法家,把調鋒當作“攪轉用筆,這其實是一個邏輯錯誤!因此,所謂的古今筆法,攪轉和提按,實際上是混亂的用筆認識而已!

我們繼續分析看看,提按到底是一個什麼邏輯。前面我們說過,提按不是什麼神秘難懂的用筆,就像董其昌所說,寫過字的人都知道的。

而問題就發生在調鋒這個地方了。調鋒要不要提按?是不是提按?千里馬的回答是非常肯定的。當然是提按!

那麼,既然調鋒也是提按,這不是與”古代“的攪轉是一回事嗎?當然也可以認為是一回事。

但是,你不要忘了,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要”調鋒“,也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要提按。

書法用筆到底有沒有“古法”和“今法”的區別

調鋒只發生在改變用筆方向是時候,例如,起筆、收筆調鋒發生的可能性最大。但是,行筆就沒有調鋒了,只有提按。

這樣,我們就看得很清楚了:儘管調鋒也是一個提按動作,目的和任務與調整筆畫粗細無關,只與改變用筆方向有關,所以,我們就不要把用筆的兩個必要性給混為一談了。這就是順鋒用筆攪轉(調鋒)與提按(粗細)的區別,它不存在古與今的問題,但是,存在用筆規律問題。即:

用筆改變方向必須調鋒(攪轉),改變筆畫粗細必須提按(而不是攪轉)。

我們現代書法家最大的書法發現就是”筆法三段論“。即:所有筆畫都是由起筆、行筆、收筆構成的。這個規律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所有書法字體。

包括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而我們所謂的書法筆法,僅僅是針對楷書、行書、草書而言的,所以,古代書法用筆的理論,就不是那樣完美。”書法三段論“才是一個真正完美的書法理論。

根據書法三段論看,在不同的書法體系裡,起筆、行筆、收筆的用筆是不一樣的。例如篆書的行筆就沒有明顯的提按,因此,提按對篆書就不太具備提按理論的概括性。而篆書的起筆和收筆是有提按的,但是,又不是調鋒,或者不像楷書裡的調鋒那樣典型和突出。至於楷書、行書、草書這個書法體系,起筆既有提按起筆的筆畫,也有調鋒起筆的筆畫,收筆也一樣有需要調鋒的,也有不需要調鋒的。

如果把調鋒看作是“攪轉”者只是名詞不同,與實際的用筆沒有任何不同。而行筆部分,只有提按,根本不存在“攪轉”,那麼,所謂的古法是“攪轉”用筆,提按是“今法”用筆,不是非常可笑的“理論”嗎?而且,我還聽說張光旭有一個用筆叫什麼“心法”,那就更玄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