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黄肠题凑”自东汉以后便几乎绝迹了?

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


我国古代的墓葬形式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这里既包含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成果,也体现着思想观念的转变。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兴起较早,据考证最远可以追溯到周代,考古发现最多的是战国至西汉时期,这种墓葬一般规模宏大,形制奢侈,是古代帝王陵墓的重要标志。而到了东汉时期,由于材料的匮乏、丧葬思想观念的转变、防盗意识的提高,这种墓葬形式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黄肠题凑的形式

提到汉代的王公大墓,可能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金缕玉衣”,由其是中山靖王刘胜墓被发掘以后,出土了两件完整玉衣,每件皆是由金丝编制两千余块玉片而成。殊不知,金缕玉衣和黄肠题凑皆是汉代礼制中帝王陵墓的标准配置,另外梓宫、便房、外藏椁也是汉代礼制中帝王陵墓的要求,可以说这五大要素就能确认墓主人的身份为王公贵胄。据史料记载,汉代也有皇帝特赐宠臣黄肠题凑的葬制,这是作对大臣生前功劳的肯定。如汉昭帝、宣帝时期宠臣霍光,上官太后特赐以帝王葬仪陪葬于武帝的茂陵,其葬礼上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汉书.霍光传》

至于黄肠题凑的含义,在《霍光传》中也有所解释,黄肠是指在棺之外,以柏木削皮而成的黄木心围之,制成框形的椁结构;题凑则是说木头皆紧凑的指向棺位,即以木条木块累叠互嵌,其端皆内向聚合,橔上成屋之四阿状。黄色和木头指向都代表了墓主人的尊贵身份,除此之外,于棺材周围搭建椁结构,具有防护棺材的作用,且是存放陪葬物品的专属场所。由于黄柏木的耐腐性强,结构紧密不易糟,可能也起到了防虫蛀、防塌陷的功能;又因黄柏木的清香特质,也具备防腐的效果。但这种木头并不容易收集,据《后汉书》记载,中山简王刘焉去世后“征发六州十八郡黄肠木为之营葬”,可见该材质木料的稀缺。
(黄肠题凑形式)


就我国古代丧葬形式看,西汉前期主要有竖穴式、土墩式、木椁式、石棚式、大石式、石棺式、砖石式。黄肠题凑就是结合了竖穴与木椁这两种形式。典型的竖穴就是垂直下挖而成土坑,死者置于坑内的葬具之中,周边摆放随葬品,然后回土夯实;木椁式则是挖出一定面积的土坑,于土坑内构建大型长方体椁室,多为木制结构,椁室大小不一,用途不定,与墓主人身份有关,椁室之中安放棺椁和陪葬品。目前发现的黄肠题凑皆是在竖穴木椁墓中,结合竖穴、木椁两种形式的丧葬风格。
(竖穴形式)


黄肠题凑的考古发现

我国首次出土黄肠题凑是在大葆台汉墓,其所用黄白木15800余根,皆是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规格,堆成高3米,厚0.9米,总长42米多的木墙。由此可见,一座黄肠题凑大墓所耗费的木料之多,并非任何王公都能承担的起,墓主人据推测可能是西汉广阳王刘健与夫人,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燕王刘旦之子。此墓被发现时已经被盗,所剩文物多为玉器、陶器碎片。
(秦公一号大墓)

迄今为止,我国发掘的规模最大的古墓便是黄肠题凑形式,它就是秦公一号大墓。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个墓的主人很可能是秦国第十四代国君秦景公。按照那个时期,只有周天子可以享有黄肠题凑的葬式,秦景公的这个墓葬正说明了秦国冲出关中的野心。秦公一号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由墓道连接东西两大墓室。墓内186具殉人是我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这里发现的“黄肠题凑”椁具,也是我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但它与大葆台汉墓一样,发掘之前就已经遭到盗掘,整个大墓发现了247个盗洞。


黄肠题凑落寞的原因分析

其实丧葬形式很直观的反应了古代对死亡的畏惧与尊敬。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而在古代鬼神思想的影响下,死亡也是重生的开始,故而对死者的墓葬形式尤为重视。在等级观念的影响下,帝王将相与普通百姓的丧葬形式也出现了巨大差异,并形成了礼法制度。如《荀子.礼论》对棺椁的重数与尺度做出要求,“天子棺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这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理论,已经足够证明统治阶层对丧葬形式的重视,并试图以制度规范来引导和约束葬仪。黄肠题凑无疑就是由这种思想主导的帝王葬仪。


“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杝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礼记.檀弓上》

其实不难发现,黄肠题凑整体上与《荀子》提出的“重”之概念有所对应,可以说它既是丧葬形式,又是一种整体性质的椁具。由《礼记》集大成的礼制要求下,天子四重指的是一椁四棺,至今为止并未发现此种墓葬形式,诸公墓发现的曾侯乙墓也是一椁二重棺,与礼制有所出入。但不论如何,黄肠题凑多以内椁、中椁、外椁的结构呈现,反应了“重”的概念,也是体现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到了汉代,椁室也成为功能齐全的地下行宫,形成区域划分,如江苏高邮县发现的汉墓,椁室隔成“食宫内户”、“中府内府”等区域。所以常用于庙宇、殿堂搭建的黄柏木成为帝王椁室推崇的木材,这也是黄肠题凑得以盛行的重要因素。


但黄柏木毕竟是自然资源,帝王大墓动则万余根木料的制造规模,对木材的体量要求过大,这种丧葬形式就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随着大量无节制的砍伐,其再生能遭到破坏,故而愈发的稀缺。如上文讲到的刘焉,以六州十八郡为木料收集区域,然而在千余年后,当其墓被发掘时,墓内并无黄柏木,而是黄色的石块堆积成椁,这说明当时木料并未采集完备,而是以黄色石块代替了黄柏木,这种石块也被称为黄肠石。替代黄柏木的不仅仅是石块,还有各种染成黄色后的木材。《后汉书.礼仪志》中还有“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的记载,说明到了资源匮乏的时期,官方已经认可了以石代木的丧葬形式。在河北定县汉墓、徐州土山彭城汉墓与河南孟津邙山汉墓,都已经采用了黄肠石代替柏木,除材料不同外,结构仍然因袭原黄肠题凑墓葬制。
(东汉石板墓)


“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三国志.魏文帝本纪》

以石代木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客观原因导致,它也包含着防盗的主观愿望。盗墓活动在东汉时期十分猖獗,在统治时期内,皇陵尚且得到有效保护,而千百年后,谁能保证陵墓的安全呢?只有做好陵墓本身的防盗措施,才能有效抑制盗墓贼的歹心。相对于木椁墓,砖室墓、石椁墓就相对安全的多,毕竟石质的坚固程度要比木质的高。这种需求在东汉以后就更为突出,三国时期曹操创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为解决军饷而组织官盗,董卓也有盗取茂陵的传闻。所以这也更加推动了石板墓的发展,在东汉以后的皇家陵墓中,大型石板墓成为主流,以致地宫的建设规模更大,更加恢宏。
(打虎亭汉墓地宫)




综上所述,黄肠题凑丧葬形式的衰落,主要是由于木料的逐渐匮乏、防盗的需求加强。而且西汉时期盛行黄肠题凑,是建立在强大的国力之下,前有文景之治、后有孝宣中兴,支撑着帝王公侯的奢靡需求。到了东汉以后,国力逐渐衰退,帝王之家首先倡导薄葬,所以东汉的帝王墓,从规格到随藏品上,都不及西汉奢华,这无疑也加速了黄肠题凑的落寞。


棍哥观史


“题凑”好说,无非是摆放整齐,遵循规则;这“黄肠”就让人头疼了,虽然能享受“黄肠题凑”的人都是不差钱儿的主,但很多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

黄肠题凑是周朝时期开始的一种最高等级的帝王葬制,最高等级,可以想象有多么的尊贵,它使用的葬具其实很简单——去了树皮的柏木,这种柏木很讲究,首先是粗大,至少要生长上百年的柏木才能伐下来制作,其次就是直,不能是弯曲的。

这种柏木还有一个重要的讲究:柏木的木心是黄色的,这就比较难找了,这既需要柏木生长日期很长,又需要特定的树木品种。

中国地大物博,要说这种生长上百年的柏树还是好找,关键的问题的,要完成一整套的黄肠题凑,需要这样的柏木多少呢?据现代考古发掘出了十多座黄肠题凑陵墓来看,最多的一座要使用这样的柏木一万五千多根。我的乖乖,一根柏木大概得有两方木材,一万多根,大家可以算算,需要一个大型的森林公园,里面全部生长着这样的柏木。

有了这些皇心的柏木,那就开始做绝世无双的“黄肠题凑”吧。把所有的去皮黄心柏木进行木端头向内摆放,一根这样的柏木长度是一米二左右,一层一层的叠放,其中不使用卯榫,不使用铁钉,完全是进行平面加工后,贴合摆放,形成一个封闭的“柏木墙”陵墙。

陵墓内的内棺需要这样的柏木做墓室,外面的墓墙同样使用这样的柏木摆放形成坚固的墓墙,并与内室形成一个“回”字型的回廊,做完葬室和回廊后,再在上面铺设很厚的一层黄心柏木进行盖棺,最后填上封土,形成地宫。

这就是整个黄肠题凑的形成过程,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材质的选择很重要,这种葬制不是一般帝王能够享受得了的,据现代考古以及文献记载,大多数都是财力非常雄厚的帝王、侯爵才能享受,最为著名的享受该葬制的是汉武帝和霍光。

为什么后来这种高贵的葬制逐渐的消失了呢,这里有两点原因很重要:

材料难找

黄肠题凑最关键的是就是要找黄心柏木,这种木材生长非常缓慢,要达到使用标准,至少要一百多年,一百多年的时间,至少要死三个皇帝,还别说有那么多的王侯勋贵了,大家排队等柏木,等不起。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古代王朝大多数定都北方,要在北方寻找那么多的柏木,那是相当的困难,如果要从南方进行运输,那成本就太大了,皇帝也要考虑死亡成本问题。

盗墓难挡

自汉朝以后,黄肠题凑就被逐渐放弃的重要原因在于,这种葬制虽然尊贵,但防不了盗墓贼,特别是汉朝后期,盗墓疯起,他们最喜欢就是挖到黄肠题凑,一是墓主人非富即贵,墓里宝贝多,二就是太好挖了。

只要挖到黄心柏木的墓室顶部,那就简单了,一根木头一根木头的往上拿,又没有卯榫固定,又没有铁钉连接,盗墓就成了简单的体力活儿了,毫无风险,收益极大。

所以,到了后世王朝,黄肠题凑就不再被认为是尊贵的象征了,还是石头来得实在,既保证了材料的丰富性,又能确保墓室相对安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修建陵墓都是选择大型的石材作为主要材料。


沉墨I方之城


“黄肠题凑”是中国古代等级最高的一种葬制,帝王一级专用,流行于西周到汉代,东汉以后逐渐消失,不再使用。

而“黄肠题凑”的消失,与一个人有很大关系,他就是曹操!

中国古代历来讲究“视死如视生”,从原始社会开始,就盛行厚葬之风,汉代时厚葬之风更是盛行,除了黄肠题凑,还有金缕玉衣等,都是帝王诸侯的标准葬制。

东汉末年分三国,曹操为了筹措军饷,曾经组建一直军队,专门挖掘古墓,盗取其中金银珠宝,这支军队被称作“摸金校尉”。

曹操这只军队,盗掘古墓无数,其中不乏古代帝王陵墓。于是,曹操死后,为了不被别人挖坟,便开始提倡薄葬!



曹操生前留下的《終令》和《遗令》明确表明,其死后不封不树,不要珠宝陪葬,下葬时,也只是穿着平时的衣服下葬。

从曹操提倡薄葬开始,西周以来一直盛行的高等级葬制“黄肠题凑”,也逐渐不被帝王所采用。


其实曹操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正确,如果有太多宝藏陪葬,那么势必会引起盗墓贼觊觎;所以就什么都不带,看你还来挖个什么劲儿!

220年曹操病逝洛阳,葬在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西丘陵中,2009年,曹操高陵被考古发掘!


Mr茶农姚


黄肠题凑是比“金缕玉衣”更高级别的存在,这两样葬制都是流行于汉代,又绝迹于汉代。很多人可能知道汉代玉衣多一点,对黄肠题凑可能不怎么熟悉,先来给大家说说什么是黄肠题凑。


  • 黄肠题凑模型

我在南京博物院拍的黄肠题凑模型,光是一个小小的模型看着就很令人震撼了。当时的感觉是:这就是弄这么一个模型也得好些日子,实物得多耗费。可能看图片感觉不强烈。


黄肠题凑是皇帝、皇后及受到皇帝准许的诸侯王、大臣才能使用的墓葬形制。“黄肠”指的是黄心柏木,这种柏木木质细腻、耐水湿、抗腐蚀、有香气,非常名贵。而“题凑”指的是木枋的端头一律向内排列,不用榫卯而层层铺叠而成。目前发现的使用“黄肠题凑”的墓葬有十几座,大多已经被盗。能确定身份的有:


江苏高邮广陵厉王刘胥夫妇墓、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安徽六安县六安共王刘庆墓、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北京大葆台广阳倾王刘建夫妇墓等9座。


以【北京大葆台一号墓】的黄肠题凑为例,

使用柏木达15800余根。刚刚出土时,黄肠题凑木质如新,还散发着香味。



实际上“黄肠题凑”葬制有4部分组成,除了“黄肠题凑”,还包括梓宫(梓木做的棺材)、便房、外藏椁(放车马、金帛、食品、日常用具等陪葬物的库房)。


汉代帝王为何会使用黄肠题凑?


汉承秦制,所以秦始皇也有可能使用了黄肠题凑。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黄肠题凑是凤翔秦公一号大墓。


汉代流行黄肠题凑还有3点原因:

1)自汉高祖刘邦之后,经过几代帝王的“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财富。所以此时的汉代已经有资本使用这样劳民伤财的葬制。


2)汉代尤其的“事死如事生”,又非常的重孝道,因此厚葬之风很浓。还有什么比黄肠题凑及金缕玉衣更奢华的?


3)皇帝使用黄肠题凑是理所应当的,而其它人使用就是天子的恩赐,所以这也是一种天子使用的安抚手段。


黄肠题凑又为什么在汉代之后就废除了?

主要有2点原因:

1)在东汉时,盗墓之风尤为猖獗,虽然黄肠题凑层层叠叠的木结构比一般的棺木更能防盗,但肯定还是比不了石室墓。西汉中期以后,砖室墓和石室墓的兴起,慢慢取代了木质的黄肠题凑。


2)黄肠题凑墓制实在是太耗费木材了,柏木又非一朝一夕能长成的,所以,即使是统治者也难免力不从心。比如中山简王刘焉去世后,汉和帝与窦太后为他修陵墓时就说好集几个郡的木材也不够,又调集了周边的很多州郡才勉勉强强凑齐了。


我觉得第二点应该是主要原因吧,主要还是因为实在用不起了。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用文物讲述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文物考古聊历史


身份的象征

所谓“题凑”是先秦时期的一种葬制,指的是椁室用厚木累积而成,木头皆内向。而且并不是人人死后能享有的,是身份的象征。礼坏乐崩之后,就有诸侯国在葬制方面僭越,《吕氏春秋·节葬篇》“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梓数袭”,不过当时的题凑用的可能是松木。汉朝建立后,升级成了“黄肠题凑”,所谓“黄肠”即“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只有帝王、皇后、少数贵族才能享有这种葬制,更成了顶级身份的象征。



为何会走向衰落

“黄肠题凑”盛在西汉,消弭于东汉末年之后,那么为何之后就不再兴“黄肠题凑”了呢?这个与时代的变化有关。汉代之前,大型墓葬一般是竖穴墓,这种墓会挖个大坑,然后放一个大大的椁室进去,然后里面放入大量的陪葬器物,“黄肠题凑”这种葬制其实代表的就是厚葬之风。汉代的厚葬之风,盛在西汉,到了东汉,渐渐有些皇帝就下令禁止厚葬,而且“黄肠题凑”用的柏木并不是短时间就能长成,于是有了黄肠石墓,也就代替了部分“黄肠题凑”墓。厚葬之风在和平年代可以有人看守,但到了乱世,就成了一座座有着海量财宝的“大山”,成了盗墓者的眼中“肥肉”,为了防止盗墓,薄葬的风气在东汉末年开始兴起,薄葬用不上“黄肠题凑”。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型砖室墓开始兴起,特别是可以凿山为陵,使得“黄肠题凑”进一步被替代。故而在东汉之后的朝代,就很少再使用这种葬制了。





以上就是“黄肠题凑”的一点介绍,东汉之后的朝代很少再使用“黄肠题凑”的原因,总结下来就是时代变化所导致,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风气,亦有着不同的需求,也就有着不同的产物。


淡看天上月


旭哥是考古爱好者,来回答这个问题。

黄肠题凑在礼制上属于最顶级的葬具,本来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由于礼崩乐坏或者帝王恩赐,诸侯王一级也有很多使用了黄肠题凑葬具。

根据考古发现,黄肠题凑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盛行于汉代,考古挖掘的最早使用黄肠题凑的是位于宝鸡凤翔的秦公一号大墓。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黄肠题凑;

黄肠”是指抛光皮,露出黄心的柏木枋,是搭建“黄肠题凑”的原材料,也叫黄肠木。

“题凑”是指搭建的结构,通俗的说,就是在棺椁的外围,再用柏木枋围上一圈。

一套完美的黄肠题凑,在结构上具备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用黄肠木层层平铺、叠垒,不用榫卯;

其二,“木头皆内向”,即四壁所垒筑的黄肠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黄肠木的端头;

黄肠题凑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因其搭建难度大、耗资无数,能够体现天子的尊贵身份;另一个是防盗,一套黄肠题凑通常用一万多根柏木枋层层叠垒,盗墓贼很难打通这套防盗系统。



如此重要的黄肠题凑,为何在东汉以后绝迹了呢?

旭哥想到了三个原因;

首先,原材料耗尽,刚刚说过,一套黄肠题凑需要使用一万多根成年柏木,而柏木的生长十分缓慢,历经周代和汉代一千多年的挥霍,到了东汉时期,柏木资源枯竭,再也无法满足搭建黄肠题凑的需求了。

东汉时期,一度以黄肠石代替黄肠木搭建黄肠题凑,像河北定县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就是这样,但石头到处都是,无法体现帝王的地位,便本快被放弃了。



其次,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天下大乱,无论是皇帝还是乱世的诸侯王,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修建奢华的黄肠题凑了。

最后,从东汉末年开始,砖室墓开始流行,和竖穴土坑墓的修建方式完全不同,砖室墓是在地面开凿出一条斜坡向下的墓道,而后开始采用横向打洞的方式修筑墓穴,而竖穴土坑墓是直接从地面开挖,修建好墓室后再回填。

修建方式的不同,决定了黄肠题凑不适合砖室墓,这也是黄肠题凑被放弃的重要原因。


长安旭哥


黄肠题凑——中国古代尤其是西汉时期常见于帝王陵寝的一种墓葬形式,当然这种形式不是帝王专有,在帝王的恩准下皇亲国戚或者是皇帝宠爱的大臣也可使用。比如汉宣帝时期的重臣霍光去世后,汉宣帝就特赐霍光黄肠题凑一具。那么何为黄肠题凑呢?


在汉末魏初时,魏人苏林在注释《汉书·霍光传》中释该词时说: 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使用黄肠题凑可以说有两个特性,其一代表此人身份极其尊贵,其二由于被葬者的棺木周围由黄肠题凑这种特殊的木材包裹,可以有效的保护棺木不受损坏。

按说黄肠题凑有如此特性,后面的朝代理应继续使用才对,可现实却相反,从东汉以后很少有人再使用黄肠题凑了,这是为何呢?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当时的两点现状了其一西汉厚葬之风盛行,当时的百姓又不是每个人都衣食无忧,相反由于动乱或者其他,许多百姓生活极其穷苦,盗挖这些有珠宝的坟墓成了他们活命的首选,简言之偷盗之风盛行;其二从目前已知出土的使用黄肠题凑的陵墓来看,黄肠题凑使用的柏木极其多,以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为例,他们的那一具黄肠题凑使用黄心柏木达15880根。一个诸侯王的黄肠题凑使用这么多黄心柏木再类比到帝王或者其他皇亲国戚的陵墓上可想这对黄心柏木的需求是多么巨大,长此以往下去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材料不足的问题。


由于以上两个问题的困扰导致在东汉时期新的丧葬形式出现,最开始人们还是认为用黄肠题凑比较高级,可木材没有,怎么办呢?当时之人开始以石头代替木头即以黄肠石 代替黄肠木,一来可以缓解没有黄肠木的尴尬,二来在防盗方面也有所提升。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墓葬形式也在改变。在东汉中后期砖室墓开始变得流行,黄肠题凑越来越没落,以至于到东汉后甚少有人再使用。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一样,都是贵族高规格墓葬礼仪的极致。

尽管有人说黄肠题凑是从皇帝到诸侯王公都适用的墓葬形制,但实际上这种礼仪还是主要赐给诸侯王(公)和个别享受“殊礼”的,目前我们所发现的汉或汉以前的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也都是诸侯、王公、贵族这个级别的,而真正由帝王专享的墓葬规格,是晋文公向有求于自己的周王室勒索而不能得的“隧葬”。

现存最早的黄肠题凑痕迹,是陕西凤翔秦景公大墓(公元前537年),而最晚的都在汉代,目前并没有任何实证表明,皇帝(或天子)也使用了黄肠题凑这种墓葬礼制,我个人认为,这种规格是诸侯王公这个级别专享的。先秦周天子是虚君,各国诸侯实际上就是本国的君王,所以说“黄肠题凑”就是国君的墓葬礼仪,还是说得通的。等到秦始皇大一统,不久汉取而代之并在形式上恢复了分封制,诸侯王的爵位高于春秋等同于战国后期,但权力却小得多,因此黄肠题凑的档次其实是有所下降的。

尽管如此,黄肠题凑、金缕玉衣仍然是诸侯王这一级才能享受的,这在礼制上和先秦并无区别(即天子以下的第二级享受),而既然天子独尊,诸侯王已没有实权,那么他们原本专享的礼仪也就可能被偶尔下放给级别更低的贵族或功臣,霍光应该就属于这种情况,他是侯爵,照礼法只能用银缕或铜缕玉衣,也不能用黄肠题凑,但最后都被特批享用了。

那么东汉以后何以消失?

首先,自曹魏起诸侯王的礼仪不断被削弱,先是不得交聘,继而王后被降为妃,听事(正厅)不能称殿,其它如服饰、佩剑、仪仗也都不断降低规格,到了刘宋孝武帝达到极致,诸侯王也就是个挂名领工资的头衔,只有兼任其它实际职务的诸侯王才被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带有典型分封制浓厚色彩的黄肠题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其次,东汉佛教传入中国,此后佛教葬俗不断渗透。佛教是讲究薄葬的,中国的葬俗在佛教传入前后,变化十分剧烈,尽管就贵族而言除了个别担心被盗墓的,他们不可能真的去薄葬,但吃力不讨好的黄肠题凑之类也就不讲究了。

不过例外也可能有的,比如西晋的司马孚因为是皇帝尊长且为人“最慎”,死后被赐“葬用殊礼”,这应该就包括黄肠题凑,但司马孚家人以“司马孚遗嘱”为由谢绝了。


李厚何


我是清悠初见,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文学、艺术等璀璨的文明之外,还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墓葬文化,而“黄肠题凑”就是古代墓葬文化最巅峰的存在。

一、“黄肠题凑”是古代墓葬形制与工艺的巅峰

(一)“黄肠题凑”的等级使用制度森严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十分的推崇,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会消散,会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帝王贵族们生前过着奢华的生活,因此在死后还想继续幸福,因此他们对于“丧葬”特别的重视,往往把生前的一切用具都陪葬在自己的陵墓中,同时在墓葬制度中也形成了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墓葬现象。

“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发展于周朝,盛行了秦汉,它是等级墓葬中最顶层的存在。“黄肠题凑”是一种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黄肠题凑”有着森严的制度约束,其它贵族阶级使用就是僭越,平民百姓更不用提,“黄肠题凑”的奢华超出了他们的想像。

“黄肠题凑”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霍光传》: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汉旧仪》记载: 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用梓棺黄肠题凑。

(二)“黄肠题凑”的形制和工艺繁杂。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黄肠题凑”是个什么样的墓葬形式,它的形制和工艺也繁杂,我们看一下古书中的解释。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是墓葬的最高等级,他的形状是用方形柏木堆成的框型结构,用于椁室四周。那什么是“黄肠”呢?“黄肠”强调的是材料和颜色,它是去皮后只留黄心的柏木,因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所以这样称呼它。

那什么是“题凑”呢?“题凑”强调的是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它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叠垒、平铺,极少使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就像我们装修时订的钉子一样,其方向和椁室垂直相对,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黄心枋木全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从其内侧看,四壁只能看见枋木的端头,这种特定的方式就是“题凑”的由来。

“黄肠题凑”的形制尊贵。首先,松柏自古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向来有着品行高洁的寓意,为世人所尊崇;其次“黄肠题凑”的材料选用大量的柏木,柏木是中国最为坚硬的树种之一,其非常地坚固耐用,经历上千年都不会损坏;最后,柏木木质密度较高,其木本身散发也迷人的清香,还富含大量的油脂,耐腐蚀能力极强,作为墓葬材料再合适不过了。

“黄肠题凑”的工艺繁杂。其工艺是用柏木一层层平铺上去的,柏木本身打磨的光滑,就像现代盖房子用的砖,摆放起来非常平整,严丝合缝,若有不平之处,还要用木屑或木片填充,使其各层保持整齐严密,最后再在顶部加一层压边木进行巩固,因此对工匠们手艺水平要求比较高,其制作起来工艺非常繁杂,造价也非常高。

(三)“黄肠题凑”的安全性最高。

按照《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因此厚葬死者才是孝顺。到了汉代,依据汉礼规定,黄肠题凑与玉衣、 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天子礼葬时,在棺椁外面设有便房,同样用柏木堆砌而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式一方面可以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柏木极耐腐蚀,其规模宏大,动辄使用数千上万根柏木建造,极利于保护棺椁,使里面的棺椁难以受到损坏,因此成为了难以存续的木椁墓葬中极为特殊的存在,其寿命可以延续数千年。

另外由于汉代的帝王贵族相信死后灵魂能继续存在,因此会在墓葬中陪葬大量的金银珠宝,这种习俗就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墓中巨额的财富吸引了无数盗贼觊觎的目光,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以盗墓为生的群体。为了阻挡盗贼对墓葬的破坏,古代的陵墓设计者们就根据盗墓的形式,逐渐摸索发明了黄肠题凑这种卓有成效的防盗措施,其效果绝佳,成为了古代皇帝陵墓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黄肠题凑”的太奢华、太费原料,因此必定会消失

这样奢华安全又能代表皇帝地位的“黄肠题凑”,为什么只盛行于秦汉中早期,到了东汉中后期时,它就几乎消失了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与汉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黄肠题凑”本身的缺陷有关。

首先,汉朝的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阶级使用的是竖穴式土坑墓﹐在墓中设置木椁,这种竖穴式木椁墓的形式一直延续到西汉後期和东汉前期,此种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沿袭的是周代的礼制。在这些竖穴式木椁墓中﹐许多帝王和诸侯、权臣还使用了“黄肠题凑”的顶级墓葬形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西汉中期,黄河流域开始使用横穴式的洞穴,并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然后在全国流行起来,从而取代了竖穴式土坑木椁墓。而贵族的墓葬,又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洞穴作为墓室﹐这种又被称为“崖墓”,河北省满城汉墓和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可以作为西汉中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江苏徐州龟山汉墓和河南永城梁孝王墓也是这种形制。

到了西汉中晚期﹐关中和中原一带出现了用小型砖建造的墓﹐这种形制被称为“砖室墓”,到了东汉时期﹐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竖穴式土坑木椁墓几乎就消失了。

其次,东汉的薄葬之风,也加速了“黄肠题凑”的消亡。《吕氏春秋·节丧》记载:国家越大,家族越富,其陪葬的物品就越丰厚。死者口含的珍珠、身穿的玉衣,赏玩、嗜好的物品,还有钟鼎壶鉴,财货珍宝等等无数物品皆可陪葬。椁室用大木累积而成,好似四面有檐的屋子,里面棺椁数层,并堆积石头、木炭,环绕在棺椁之外,送葬之时灵车左右执绋送葬的有万人,牵引灵车行进,这么多人得用军法指挥才行。

可见汉朝时人为了迎合厚葬之风,几乎掏空了所有的家底,这些财货全部陪葬,又限制了金融的流通,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东汉统治阶段深刻认识到这种厚葬风气的危害,于是从东汉时期帝陵修建开始,规模就大幅度缩减,相对于秦、西汉时期的厚葬之风,其俭葬、薄葬现象十分明显,对后世影响深远,“黄肠题凑”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政治基础。

《节葬篇》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

最后,与柏树资源的大量消耗有关。柏树的成材时间非常漫长,一颗能使用的柏树最起码要生长百年,一但大规模砍伐过后,再想形成树林就非常困难了。秦汉时期的厚葬风气,使得帝王、贵族阶级对人力、财力和柏树原木的消耗十分的巨大。在西汉绵延的194年中,“黄肠题凑”这种墓葬形制不但帝王用,各位诸侯也在用,其消耗更是巨大。据《后汉书·光武十王·中山简王焉传》记载,刘焉死后:“发常山、拒鹿、琢郡柏黄肠杂木, 三郡不能备, 复调余州郡, 工徒及送致者数千人, 凡征发摇动六州十八郡。”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诸侯王规格的黄肠题凑,其所需柏木,征三个郡还不能备齐,更要发动六州十八郡共同努力,可见柏树在西汉中前期消耗的巨大,那么皇帝的陵墓耗费则更多。从现代发掘的上百座汉墓中,发现使用“黄肠题凑”结构的墓葬还不到10例,可见当时的柏木资源几乎消耗殆尽,因此西汉后期的黄肠题凑开始使用黄肠石代替,木质结构的“黄肠题凑”因资源枯竭无奈退出了历史舞台。

因此无论从汉朝墓葬形制的改变,还是从东汉节葬风气的盛行,还是“黄肠题凑”材料的枯竭,都成了“黄肠题凑”这种古代墓葬巅峰文化消失于历史长河的根本原因。


清悠初见


我是杭州刺史,我来回答。

“黄肠题凑”葬制是汉代帝王、后和诸侯贵族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它主要包括四个部 分“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而我们通常所说的“黄肠题凑”墓简单来说就是指“比普通 的木椁墓的规格高的特殊形式的木椁墓”。

一、汉代“黄肠题凑”葬制的基本情况

(一) 何为“黄肠题凑”葬制

“黄肠题凑”葬制是汉代帝王、后和诸侯贵族 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黄肠题凑”葬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梓宫、便房、 黄肠题凑、外藏椁”。“梓宫”一词出现于汉代文献 中,《汉书·霍光传》颜师古注“以梓木为之,亲身 之棺也,为天子之制,故亦称梓宫。”应邵 注《风俗通义》“梓宫者,礼,天子敛以梓器。宫者, 存时所居,缘生事亡,因以为名。”简单来说“梓 宫”就是用梓木做成的棺材,供皇帝和皇后殓尸的 葬具。“黄肠题凑”是“黄肠题凑”葬制中最典型的 特色,那么何为“黄肠题凑”? 《汉书·霍光传》中 苏林释黄肠题凑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 “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简而 言之“黄肠题凑”就是汉代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 木枋堆垒的矩形框架结构。“黄肠”即柏木黄心, 指脱皮的木质部分,因木色淡黄而得名。“黄肠题 凑”必须用黄心柏木构成,否则不成其制。“题凑” 在《中国考古通论》中,有这样的解释“以黄芯的短 木枋向内垒成墓壁,四周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 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 关于“题 凑”之制的产生,有人认为是春秋时期,有人认为 是战国时期。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题凑从西周已经开始,东周时期已发展成固定形式,笔者 十分赞同这种观点。其实早在俞伟超先生的《汉 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兼论“周制” “汉制”与“晋制”的三阶段性》就提出汉制是周制 的延续和发展,即汉墓是前代墓葬的延续和发展。 对于“便房”的解释,目前在学术界是最具争议性。 鲁琪先生认为便房就是墓中前室,而俞伟超先 生认为是侧室或内回廊。黄岳先生认为内椁正 中的棺房为“便房”等等,另外单先进先生提出 内椁和棺室总称为“便房”,笔者十分同意这种观 点。棺房一般处于梓宫和黄肠题凑之间,根据《汉 书·霍光传》“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纵木 外藏椁十五具”的顺序,“梓宫”是敛尸的葬具,“黄 肠题凑”是柏木枋堆垒成的木墙,“外藏椁”是存放 随葬品的回廊,那么“便房”就是“棺房”。“外藏 椁”就是墓坑内外用来存放车马禽兽、金帛、食品、 用具等的库房。另外,“外藏椁”的多寡被视为墓 主身份地位尊卑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 二) 汉代“黄肠题凑”葬制的发展过程

“黄肠题凑”葬制兴盛于西汉,到了东汉末年 由于大型砖石墓的兴起,而趋于消弭。目前已发 掘的考古界认为是“黄肠题凑”葬制的墓葬有 14 余座,关于“黄肠题凑”葬制的发展过程,笔者根据 刘增德先生的《也谈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做了一些补充: 前期相当于西汉前期,这时的“黄肠题 凑”葬制中的“黄肠题凑”制作比较粗糙,平铺叠 垒,不用榫卯,采用藏横向压的方法交接,主要代 表: 石家庄赵景王张耳墓、湖南长沙象鼻嘴汉墓、 湖南长沙咸家湖陡壁山汉墓、湖南长沙咸嘉湖望 城坡 M1; 中期相当于西汉中后期到东汉前期,这 时的“黄肠题凑”葬制作较考究,“题凑以去皮,开 始出现榫卯”主要代表: 北京大葆台汉墓、江苏大 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山东定陶王刘康墓。江苏大 云山汉墓是“黄肠题凑”葬制发展至成熟,过渡时 期的一个典型代表,而“西汉晚期的大葆台汉墓一 号墓,用一万五千多跟柏木橡叠成的宏大题凑,高 达三米,直顶墓至顶端,其内设有回廊及前后室, 结构上 更 具 独 立 性,可视为黄肠题凑的成熟形 态。”另外,近两年发掘的山东定陶汉墓是 目前我国以发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 整,最有典型代表的一座“黄肠题凑”墓,被专家誉 为属于“亚帝王级”的墓葬; 后期相当于东汉中后 期,这时的“黄肠题凑”,改木制为石制,柏木被黄 肠石所取代,已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黄肠题 凑”墓,“黄肠题凑”葬制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兴起的原因

( 一) 灵魂观的影响

原始社会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拥有了灵魂观 念,我们可以看到在仰韶文化中的瓮棺的底部都 有孔,这种设置就是为了灵魂的出入。秦汉在继 承了原始先民的灵魂观的基础上,强化了灵魂不 灭的观点,人死为鬼,居于墓穴。加上那时的人们 对祖先和鬼神崇拜思想非常浓郁、深信墓室是死 者阴间生活的某种折射,于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来建造墓地,供死者的亡灵安寝。“事死 如生”就是他们的主流丧葬观念。《左传》中就是 有记 载 哀 公 十 五 年 事 时 有“事 死 如 事 生,礼 也” 的说法。另外在汉代还很流行“尸体不 朽”,汉代人认为灵魂不可能长期独立存在,于是 他们用尽各种办法来保护尸体,使其不朽,让灵魂 可以依托尸体而长时间存在。那么作为“黄肠题 凑”的材料“柏木”就是适宜墓葬的优质木材,在 《中国植物志》中记载着柏木“纹理直,结构细,质 稍脆,耐水湿,抗腐蚀性强,有香气” 。此 外在汉代人心中“柏木”还有驱邪的神圣作用,有 着正气、高尚、挺拔的象征,所以上至王公、下至平 民都对柏木都有着一种崇敬之情。根据汉人崇尚 的“事死如生”,那么他们采用“黄肠题凑”葬制自然是符合的。

(二)汉代雄厚的经济为“黄肠题凑”葬制的发 展提供条件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实行了一系列恢 复生产发展的休养生息的政策。而后在几代皇帝 的努力下,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 “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繁荣局 面。在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达到鼎盛,汉朝成 为闻名九州的大帝国。 《汉 书 · 食 货 志》( 食货志卷24P1135) 中记载: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 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 腐败不可食。”经济的繁荣为上层贵族实行“黄肠 题凑”葬制提供了经济基础。另外雄厚的经济基 础同时也会带动其他行业,手工业、农业、林牧业、 交通运输业等也都相应的有所发展,而这些行业 的发展为“黄肠题凑”葬制的修建,材料的提供和 运输都提供了便利。

( 三) 厚葬之风的推动

秦汉时期是我国厚葬之风形成之时,早在秦 王朝统治者开始就十分讲究陵墓的修建。如秦始 皇的骊山墓,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始皇初即 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官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 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身之。以水银 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可谓是相 当壮观。到了汉朝时,汉承秦制,加上社会安定, 经济的恢复,这种厚葬之风就愈演愈烈,出现了 “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的社会现象。汉代的 这种厚葬之风可以说是自上而下兴起的,新皇从 即位开始就为自己修建陵墓,《文献通考 - 王礼 考》十九“山陵”条载“汉法,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 天下 贡 献 三 分 之,一 供 宗 庙,一 供 宾 客,一 供 山 陵。” 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可见其奢侈 程度。皇帝既然如此,上行下效,各地的诸侯、贵 族自然也不甘落后。《后汉书·张衡传》: “时天下 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喻侈” 。如江 苏大云山刘非墓,庞大的椁室、完整的江都王陵园 以及大量的随葬品,用奢侈的厚葬来显示墓主的 地位。由此而看“黄肠题凑”这种特殊的葬制,在 厚葬之风的环境中被许多诸侯贵族所青睐,用近 乎与“天子之制”的葬制来显示地位和权力也就无 可厚非。

(四) 政治原因

笔者看来“黄肠题凑”这种高规格葬制的出现 是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和反映,有着一种象 征意义,同时也有着政治考虑。

在周正义的《大葆台西汉墓及刘建其人》一文 中提到“黄肠题凑”葬制是一种汉代统治者“霸王 道杂之”的表现,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只能说是适 合汉朝中期和中后期。笔者整理了关于全国黄肠 题凑墓的一些资料,发现目前的 14 座墓中可以推 断确切年代和墓主真实身份的有 9 座,他们分别是 石家庄赵景王张耳墓、江苏省高邮县神居山广陵 厉王刘胥夫妇墓、北京大葆台广阳顷王刘建夫妇 墓、河北省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安徽省六 安县六安共王刘庆墓、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 以及最近发现的山东定陶汉墓。分析这些墓主我 们可以发现,除了汉武帝时江都王刘非和汉哀帝 刘欣之母丁姬的“黄肠题凑”墓,我们可以很肯定 是天子对其的一种恩赐,其他的诸侯王墓或许是 另有一番原因: 赵景王张耳是秦末汉初时的人,曾 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成为刘邦的部下后被称为赵 王,死后谥曰景王,享以“黄肠题凑”的葬制,这也 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座黄肠题凑墓。赵景王张 耳为什么能够享受这种特殊的葬制呢? 笔者认为 这可能是出于他本人的愿望。张耳先是跟随武臣 的起义军被封右丞相而后投奔项羽被封为常山 王,在汉高祖二年投奔刘邦,后封为景王,观其一 生都是地位非常高的,另外,汉初异姓诸侯王普遍 想取刘姓而代之,那么他有天子之制的向往自然 也不奇怪。而黄肠题凑中黄心柏木、“木头皆向 内”的堆垒方式都是天子之制的一种象征,正好符 合了他的要求。加上汉初又缺乏健全的礼制,那 么在旧礼已破,新礼又未确定的情况下,诸侯王随 心所欲,自行其事,相互僭越都是有可能的。在这 种情况下,不管皇帝是否知晓,这也是无力阻止 的,所以这一时期的“黄肠题凑”墓的出现是一种 政治象征意义。到汉武帝时期“霸王道杂之”的 “汉家制度”开始确立的。六安共王刘庆是其父刘 寄最得宠的儿子,刘寄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弟, 在众多的兄弟中两人的感情是最好的。后来,淮 南王刘安谋叛的事牵扯到刘寄,谋叛暴露后,刘寄 十分害怕,发病而死。武帝穷追刘安的党羽,株连 几万人,而刘寄不但没有被追究,他的儿子还被封 爵,更加说明了刘寄身份的特殊。那么作为刘寄 的儿子六安共王刘庆死后被享以“黄肠题凑”的葬 制,则可以说明这是汉武帝初使“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广陵厉王刘胥和广阳顷王刘建是生活 在汉宣帝时期,这两个诸侯王都是有瑕疵的,刘胥 因诅咒一事而被迫自杀,刘建曾因父亲谋反受牵 连而贬为庶人,直至宣帝即位才恢复其太子地位, 任命为广阳顷王。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宣帝曾赐予 他们“黄肠题凑”葬制,而在他们的墓中却出现此 葬制,由此来看该葬制可能是他们自己所采用的, 虽然没有得到皇室的正式应允,但皇帝事实上已 默许了。中山怀王刘修墓也是如此,这也是汉宣 帝时“霸王道杂之”的政治策略在丧葬制度上的影 响,一方面遵循儒家尊亲的思想封赏诸侯或默认 他们的做法,实行王道; 另一方面监视或限制他们 的势力,实行霸道。这也是为什么“黄肠题凑”葬 制能够在汉代中后期发展到成熟。

刘庆柱曾说过: “先秦以后进入帝国时代,人 们对于丧事的办理已经不只是为了怀念、祭奠逝 者,还包括一些其他的目的,如通过丧葬活动达到 丧葬办理者的某种政治目的等。”“黄肠题凑” 葬制的出现到兴盛,除了前期是诸侯心系“天子之 制”外,后期可以说很大程度是受这种政治策略的 影响。

三、汉代“黄肠题凑”葬制消弭的原因

(一) 丧葬制度的改革

我们前面提到汉代的厚葬之风尤为盛行,建 造高大的坟丘、奢华的墓室、大量精美的随葬品等 一系列的葬俗,让逝者享受顶级待遇的同时,也给 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劳民伤财,甚至有 人为此倾家荡产,《论衡》中记载: “畏生惧义,重死 不顾生,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对于这 样一种情况,许多皇帝也开始下诏禁止厚葬,丧葬 制度的改革也就从东汉开始慢慢兴起,黄肠石墓 代替黄肠题凑就是丧葬制度改革的产物。另外在 《洛阳东汉黄肠石题铭研究》曾提到: “木质的黄肠 由多生长缓慢的柏木或硬杂木制作,其中黄心侧 柏要经历一二百年的生长期,方能成材。”可见 柏木的稀有与珍贵。加上长期大量的使用柏木修 建陵墓、宫室、甚至是家居,就会造成木材的匮乏。 《后汉书·光武十王·中山简王焉传》记载: “发常 山、钜鹿、涿郡柏黄肠杂木、三郡不能备,复调余州 郡,工徒及送致着数千人,凡征发摇动六州十八 郡。” 由此看来长期大量的砍伐已导致 数郡之木不能满足一葬之用,丧葬改革也是势在 必行。黄肠石开始代替珍贵的柏木。这也是为什 么在东汉会发现类似变质的黄肠石墓。

( 二) 盗墓之风的盛行

在古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三次盗墓高峰,第一 次就是在汉朝,由于当时官方准许民间私人铸钱, 因此许多铸币盗墓者就盯上了先秦时代墓葬中的 铜器和兵器等随葬品。加上汉代盛行厚葬,盗墓 在那时就尤为猖獗。许多的统治者、诸侯王就想 着能够加强陵墓的安全性来反盗墓,加固墓室当 然最为重要。黄肠题凑是木质结构,相比于石质 的材料在防盗墓上自然是逊色很多。因此许多人 为了不让自己的陵墓被盗掘,尸体被抛之棺外,而 放弃木椁墓选择坚硬的石质墓。由于盗墓的盛 行,人们为了能够死后免受打扰而放弃黄肠题凑 也是有可能的。

( 三) 新的墓葬形制的兴起

西汉中期以后砖室墓和石室墓的兴起,木椁 墓这种汉代墓葬的主流形式逐渐被取代。这些对 最高统治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上层贵族也开 始倾向于石质的崖洞墓或石室墓。这类墓葬形式 相比于黄肠题凑墓有着三种优势: 第一,和木质相 比石质更加坚固并且不易腐烂。在盗墓风盛行的 汉代,这种墓葬形式更有利于保护墓室的安全,免 遭盗墓者的骚扰。第二,崖洞墓和石室墓更符合 汉人的灵魂观,英国学者罗森指出汉王室在山洞 中修建崖洞墓或石室墓是为了像西王母那样永生 居住,这也符合汉代的“事死如生”的灵魂观。 第三,石材在当时比木材更容易获得。我们知道 在当时的汉代国力强盛,生产力也大大提高,冶铁 技术、凿石技术相比于以前更为发达,取石凿石相 比以前就更为简单。此种情况下,取石筑墓比花 大力气寻找昂贵木料修建墓室要简单的多,并且 石料保存更加持久,对棺椁的保护性上更胜一筹, 石墓取代木制“黄肠题凑”就是必然的。

四、结语

“黄肠题凑”墓现已在考古工作中被视为汉代 诸侯王墓的特征之一,是墓葬断代的重要依据。 鉴于它这样的特殊地位,目前学术界对于该葬制 也有着一些的研究,除了一些考古发掘报告外,还 有着一些相关的专题研究,遗憾的是却没有多少 著作。另外对于“黄肠题凑”葬制的研究也主要都 是集中在其内部结构的探究,对其他的方面并未 做过多的探讨。笔者通过整理相关的一些资料, 以汉代社会为背景提出了一些关于“黄肠题凑”葬 制兴衰原因分析的浅显观点,虽少有价值,但可做弥补缺漏的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