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皓羽翼定太子”说的是什么历史故事?

评论不如不评论


“四皓”顾名思义,指的是商山四皓,是西汉时期太子刘盈身边四个著名的老学者。

这个故事说的是刘邦因私心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毕竟和吕后只是政治婚姻。汉十二年,刘邦平英布归来,易太子之心愈发强烈,甚至达到了谁劝谏都不肯真听的地步,但也正是这一年,刘邦闲下来喝酒时,看到太子刘盈身边跟着商山四皓时,才彻底放弃了改立太子的念头。要知道刘邦把“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看得很重,自己多次请他们出山,他们都没有同意入仕,然而太子居然轻而易举的办到了,这就让刘邦产生错觉,天下有名望的高士都是支持太子,认可太子的,这其中还包含着商山四皓为代表的社会舆论,在加上吕后外戚的实力和张良等功臣的支持,于是刘邦认为太子威望很高了,太子的羽翼也已丰满了,看来太子已经是天下归心了。


小小滴吟儿


“四皓”是指四个人物,他们是秦末汉初在商山的隐士,分别是唐秉、周术、吴实和崔广四位著名黄老学者。

他们隐居在商山,又称商山四皓或者南山四皓,南山即指终南山,由太白山延至商岭组成,包括商山在内,四皓所隐即汉都长安之南的商山,故又可称为南山四皓。

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

他们喜欢过过清贫安乐的生活,有一首诗《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刘邦做皇帝后,让长子刘盈做太子,封次子刘如意为赵王。刘邦见次子如意聪明过人,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非常着急,便派自己的哥哥吕释之去请开国重臣张良出面。张良推辞,吕释之恳求张良务必出个主意。

张良不得已说:“光靠我恐怕难以奏效。我知道有四个高人,他们年事已高,隐居于山中,不作汉臣。皇上非常敬重他们。如果太子写一封言辞谦恭的书信,多带珠宝玉帛,派上能言善辩之人聘请他们。以贵宾之礼相待,让他们经常随太子上朝,让皇上看到他们,这对太子是很有帮助的。”

于是吕氏兄妹和太子把这四个后人称之为“商山四皓”的老人请来了。

在一次宴会中,太子侍奉在侧,四个老人跟随在后。刘邦见那四个陌生的老人,都已八十开外,非常惊讶,问起他们的来历,四人道出自己的姓名。刘邦听了大吃一惊,多年来寻访诸位高人,都来追随我的儿子了!四个老人说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为太子效死臣等自愿前来。刘邦说:“那就有劳诸位今后辅佐太子了。”

刘邦跟戚夫人说,本想更换太子,但是有他们四人辅佐,看来太子羽翼已成,难以动他了。

这就是四皓羽翼定太子的由来!





知道了吧主


“四皓羽翼定太子”出自要《西汉演义》第九十七回。讲的是刘邦因私心想立刘如意为太子,但却没有办到的故事。

“商山四皓”代表的是四个德高望重的人,当时刘邦是十分看重他们,曾多次请他们四个人出山,他们却都没有同意,但是太子却做到了,他不仅把“商山四皓”都请到了,而且得到了商山“四皓”的支持。再加上太子有吕后外戚的支持,还有张良这些大功臣也是十分看好太子,刘邦觉得刘盈的羽翼已成。

刘邦有八个儿子,他的那个儿子叫做刘肥,是他跟一个酒铺的老板娘生的,而他的儿子大家肯定都知道了,就叫做刘盈,是刘邦跟吕雉生的,而他的第三个儿子叫做刘如意。后面几个就不说了,因为他其他儿子终也敌不过吕雉的儿子,都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刘邦死后他其他的儿子,大多都已经被吕后除掉了。

其实最开始刘邦是想要废掉刘盈太子之位,换作刘如意做太子的,而刘如意是谁呢?刘如意就是当时刘邦最宠爱的妃子,戚姬的儿子。当时的刘邦确实十分宠爱戚姬,甚至于达到一月都不去其他妃子之处,光待在戚姬的宫中,可见其有多受宠。

而得到君王的宠爱她还不够,她还想要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所以就一次次要求刘邦立她的儿子刘如意当太子,而这一举措肯定就惹怒了吕后,所以最后她的下场也十分凄惨,最后还被吕后做成了人彘。刘盈在争夺君主之位中,“商山四皓”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在旁为他出谋划策,而且还为他赢得了刘邦的认可。

原文如下:

帝正欲幸长信宫,过便殿,适见太子自文德殿而来,四老人随太子后行,帝怪问曰:“此四人,自何而来?”四人近前各言其姓名,帝乃惊曰:“吾久以卑礼敦请,四公皆逃避不欲来,今公何从吾儿游乎?”四人曰:“陛下轻士嫚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惧而亡匿之:闻太子仁孝恭敬,礼贤下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愿委身以事太子。”帝曰:“烦四公幸调护太子。”四人各为寿,望帝拜伏,衣冠甚整,器度奇伟,真当世之神仙也。帝相望而去。

帝至长信宫,戚姬接见,帝备道叔孙通、周昌等力谏不欲更易,又且太子有四皓为之辅佐,羽翼已成,难动摇矣,戚姬不觉泪下,帝谕之曰:“吾封如意都善地,料根本已固,定无事矣。”姬拜谢。

另外《西汉演义》为明代甄伟著,故事始于秦公子异人被俘入赵作人质,吕不韦认为奇货可居救其返国,终于汉吕后谋诛功臣,汉惠帝守成享太平。对惠帝后至王莽篡位的史实未写,实际上应为“楚汉春秋”。 本书最早的版本是明万历年间金陵周氏大业堂刊本。而最有名的版本为明末《剑啸阁批评东西汉通俗演义》,该本除收甄伟《西汉演义》外,还收了金川西湖谢诏编集的《东汉演义》。《东汉演义》共十卷一百四十六回,剑啸阁收入时有删节,删节后为一百二十五回。《东汉》与《西汉》比较,《西汉》故事虽有演义成份,但基本内容与历史记载相合,且每一回字数较多,故事完整。《东汉》故事则多取自民间传说,谢诏编时又加许多想象,故与史实相差甚远,而每一回字数仅数百,故事叙述过于简略。后珊城清远道人,深感《西汉》、《东汉》虚实之差,遂本史鉴之法重编了《东汉演义》。清远道人之重编本,较之谢诏原本更符合历史,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演义的想象力和文学性,文字大量截取自正史。自清远道人重编后,嘉庆同文堂本、同治善成堂本《东西汉演义》,均是将甄伟《西汉演义》与清远道人重编《东汉演义》合刊在一起。本次整理即以清善成堂本《东西汉演义》为底本,校勘《西汉演义》时又参校了剑啸阁本和民国时刘文英标点本,为使故事连贯,按刘文英本删去了一些诗词。《东汉演义》则参校了《汉书·王莽传》及《后汉书》。善成堂本《东汉演义》刊刻错误颇多,均据史书一一校正。


公子太浪


“四皓羽翼定太子”是出自东西汉演义第九十七回四皓羽翼定太子。帝正欲幸长信宫,过便殿,适见太子自文德殿而来,四老人随太子后行,帝怪问曰:“此四人,自何而来?”四人近前各言其姓名,帝乃惊曰:“吾久以卑礼敦请,四公皆逃避不欲来,今公何从吾儿游乎?”四人曰:“陛下轻士嫚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惧而亡匿之:闻太子仁孝恭敬,礼贤下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愿委身以事太子。”帝曰:“烦四公幸调护太子。”四人各为寿,望帝拜伏,衣冠甚整,器度奇伟,真当世之神仙也。帝相望而去。 帝至长信宫,戚姬接见,帝备道叔孙通、周昌等力谏不欲更易,又且太子有四皓为之辅佐,羽翼已成,难动摇矣。

意思就是:其实“四皓”代表的是四个人,而刘邦是十分看重他们的,刘邦多次请他们四个人出山,他们却都没有同意,但是太子却做到了,他不仅把“商山四皓”都请到了,而且得到了商山“四皓”的支持。再加上太子有吕后外戚的支持,还有张良这些大功臣也是十分看好太子,所以刘邦才会觉得刘盈的羽翼已成。所以叫做四皓羽翼定太子。


心猿阑珊


“四皓羽翼定太子”说的是西汉刘邦时期,“商山四皓”帮助太子刘盈保住太子之位的历史故事。

“四皓”指四位当时隐居的贤者: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这四位老先生都曾是秦始皇七十名博士官中的一员,因为都隐居在商山,所以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曾多次相邀他们出世为官,都被拒绝。

故事是这样的,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后来刘邦总觉得刘盈天性懦弱,资质平庸,无法担当大任。刘邦非常喜欢他和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如意,于是就产生了废长立幼的打算。

吕后听到消息后着急万分,就找来张良问计,张良说如果太子能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应该能保住太子之位。于是吕后便想方设法请来了“商山四皓”,每天和太子在一起。

一次,刘邦举行宴会,太子刘盈侍奉在刘邦身边,而太子身后跟随着四位白须老者。刘邦便问起他们的来历,四位老人报完姓名后,刘邦非常惊讶,又问他们为何当初拒绝自己的邀请而现在来辅佐他的儿子。四位老人说“听说太子仁厚纯孝,礼贤下士,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愿前来。”刘邦一看太子有四位贤人辅佐,羽翼已经丰满,再加上吕后、张良等都反对废长立幼,所以便打消了更换太子的打算。刘盈就此保住了太子之位,得以继承大统,是为汉惠帝。

刘邦后来曾以太子事件即兴作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以上就是“四皓羽翼定太子”的历史故事。


包山种树


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吕后听说后非常着急,便听从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


那迪卡


非常荣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四皓,指的是商山四皓。现在喻指那些有学识名名望的隐士人才。


商山四皓原来是生活秦末汉初的四个研究黄老之学(黄帝和老子学说流派)的名仕,分别是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

他们在秦朝始皇帝期间因学问高深,为世人所推崇,成为博士官。秦朝灭亡之后,为了躲避战乱,归隐山林。因为他们一起隐居商山。所以世人称呼他们“商山四皓”。

汉高祖刘邦成就霸业之后,多次邀请商山四皓出山帮助自己。当时四皓平均年龄已逾耄耋之年,因为刘邦当时风评并不好,之前并不是很看重士族阶级,四皓多次拒绝。并且写下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他们的故事在《史记·留侯世家》有记载。


而四皓羽翼定太子这个故事在二十四史之一的《汉书·张良传》中:当时刘邦即位之后,立嫡长子刘盈(汉惠帝)为太子。但是在之后的生涯中,他渐渐发现自己更喜欢庶出的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刘邦多次想要废长立幼。当时皇后,吕雉为了维护儿子的地位,请求当时刘邦手下第一智将——张良。张良不想也不能干预刘邦的接班人的选择。但是碍于吕后的权威和对于自己的保护,推荐了之前刘邦求而不得的商山四皓。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去影响刘邦改变主意。

再一次偶然机会(合理怀疑是刻意安排的),刘邦见到了四皓,刘邦不解,为什么当年四皓会拒绝自己出世为官。现在却甘为太子刘盈的幕僚。在四皓口中,刘盈成为一个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能人义士尽皆自愿辅助的未来明主。

刘邦听后果断放弃,废长立幼的想法。(可怜的赵王刘如意正是因为这件事,在刘邦死后不久被吕后杀死)


这个故事在明代甄伟写的小说《西汉通俗演义》中有生动的描述刻画。


而在古代历代文人骚客,如陶渊明,张九龄,李白,杜甫,钱起,陈子昂等作品中多有引用四皓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