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條呈玉色,切片透奇香!肉和腸子的奇妙結合產生人間美味!

說起香腸,是大多數人喜歡的傳統食品,其特點是幹香無汁,便於攜帶,帶有芳香,入口有咬勁,越嚼越香。在筵席上常見到它的身影,也是大家喜歡的下酒佳餚。

觀條呈玉色,切片透奇香!肉和腸子的奇妙結合產生人間美味!

蒸香腸

在我國香腸有很多種類:本味、鹹甜味、鹹竦香與鹹麻竦的。廣式香腸有甜香特點;湖南四川的民間偶有燻腸的,經煙燻之後,掛通風處,數年不壞,經過幾年的自然發酵,又產生新的香氣。

還有一種臘腸,臘月加工,在低溫下風乾,然後再經過其它工序,出品豔紅油亮,切幾片用於煲仔飯,那香氣可謂十分誘人。

北上廣,蘇錫常,鹽阜地區藉的人家,逢年過節,必有一盤香噴噴的冷盤香腸。香腸的名字統稱就是香腸、臘腸。其加工的流程也基本相似,但其口味就千變萬化了。可以講,隔條河,翻座山其味道就有區別,這也正常,食無定法,適口者珍,是吧。

香腸不是必須切片涼吃,也有切塊切段放煮米飯上,一起蒸或煮熟,挾塊就吃,伴有米飯,那是越吃越香,有人形容,打耳刮子也不捨得放。有人用香腸蒸魚或用於燴菜配色,我不太習慣,香腸中有香料,特搶味也串味。

觀條呈玉色,切片透奇香!肉和腸子的奇妙結合產生人間美味!

晾曬的臘腸

今天談談我老家的香腸——濱海香腸,那真是赫赫有名的。我十七歲畢業,隨父親在鄉供銷社幫忙灌香腸,現在想起,覺得那寒氣還在。在冬季滴水成冰的日子裡,拿著一把不快的刀,站在一個空空的房子內,面前有一個案板,面對一堆豬後腿,刮後腿表層汙物、分檔剔骨、鏟去皮,選緊實的部位,切成一寸見方的塊,切了一大木盆。至於肥瘦比例,七十年代中期,大家缺油不忌肥,灌香腸不講究比例,一隻豬後腿,去了骨,全用於香腸。而現在百度上講二八開,肥膘要少。然後由我父親調味。豬肉水份不多,在調味時要加水和調料白酒、白醬油(淺色,與城裡生抽差不多,有鹹鮮特點,也是地方特色出品,俗稱三伏秋油,尚品好的,狀如豆油那樣粘稠,多用於涼拌和加蒜類蘸餃子食)還有香料即八角。把八角下鍋用中小火炒出香氣至水分幹,然後放入碾藥的鐵器具,前後碾成粉狀,再過細篩,拌於肥瘦各半或瘦多肥少的木盆內肉塊中再加少許白糖和味精。

觀條呈玉色,切片透奇香!肉和腸子的奇妙結合產生人間美味!

灌香腸

調味只是製作香腸的開始。製作香腸還需有一層薄衣裹住調過味的生肉,然後掛竹竿上曬乾晾乾。灌香腸的腸衣,即豬的小腸,長約八到十米,我用鈍的菜力在木版上直刮,去除嫩肉,餘下極薄的腸衣,在清水中內外洗一下,即用白鐵皮敲的漏斗,一頭套在出口上,然後放入肉塊依序灌進,推填壓緊,有空氣處,用針扎一下放氣。

這是四十年前的製法。當年的歷史背景,農村收入低,自家養的黑土豬,品質好,用其灌香腸肥潤、瘦、香,曬乾後蒸熟,快刀切薄片,蘸醋,一次挾一小片,放在口中細嚼,那個才是原始的味道。

現在市場上香腸很多,但吃入口中肉香味不足,有的還有些騷味,那是豬肉原因。今見有人將豬肉機械切絲,加蔥薑汁,我認為不必,那肉味就減弱了。那個年代,見我父親會加點硝水,讓豬瘦肉轉紅色,現在稱著色劑。近幾年是限量使用,疑似有亞硝酸鹽。其實鎮江餚肉不加它,瘦的部分不是胭脂色,該是鹹肉色了。

觀條呈玉色,切片透奇香!肉和腸子的奇妙結合產生人間美味!

供銷社加工香腸何用,是採購員到雲貴等地去採購木材,用於公關的,我在那協助加工兩個冬季香腸,沒有工錢。就是學習了技術,有了今天的回憶,才有這篇的《香腸史話》。


排版:鬧市伙伕

【上述淺見,願與大家共同交流,請業界友人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