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又不白,为什么叫白茶?

提起茶叶,大家总会想到各种制作工艺带来的复杂风味,绿茶要杀青,红茶要发酵,普洱茶也要陈化之后才能入口…,但你有没有好奇过,最接近茶叶本身的自然味道,是怎么样的呢?锵锵~~答案就藏在白茶里!!

白茶又不白,为什么叫白茶?

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白茶是工序最简单的一种。水灵灵的茶叶摘下来,经过日晒或阴干,自然萎凋然后干燥,就成了白茶。

没有复杂工艺,不加以过多人工干预,白茶呈现出的,是最接近自然的鲜甜口感。若是日晒过的白茶,更是会产生饱满的“阳光味道”,光是闻闻,小编就忍不住开心一整天!

今天,大家一定要收下这篇关于白茶的安利!

什么是白茶

大多数人常常把安吉白误认为白茶,但他其实是绿茶啦,只不过因为芽叶皆白,才被冠以“白茶”之名。

而六大茶系中的“白茶”,其实是以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来区分的。茶青采摘下来后经过晾晒或阴干,自然萎凋,干燥或文火微焙,轻微发酵而成,这样的茶叶,就被称为白茶。

白茶又不白,为什么叫白茶?

萎凋中的茶叶

白茶的加工工艺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四步:采摘—萎凋—干燥—保存。划重点啦:萎凋!这一工艺是白茶区分于其他茶类的重要工艺,记住这个词出去蹭茶也可以免得受行家笑话啦

白茶简单的制作工艺,也让它的茶毫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许多茶叶都有茶毫,但经过种种工序,难免脱落。而白茶在制成之后,依然能满被茸茸白毫,根根分明,泡水之后更是剔透晶莹。

白茶又不白,为什么叫白茶?

当然这白毫的用处可不仅是好看啦,它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能为茶叶带来一种独特的“毫香”,如雨后草地一般鲜灵,带来淡淡的回甘。

不过由于白茶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也往往使一些喝惯普洱、乌龙等滋味较重的老茶客对其爱不起来,毕竟吃惯了“红油火锅”,清汤寡水就抓不住舌头了。

但对于大多数刚接触茶的朋友来说,喝起来“有点甜”的白茶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

你不知道的白茶历史

白茶虽然近两年来才开始流行起来,但其历史还是蛮悠久的,不过作为六大茶类之一,没点“背景”怎么能混的下去呢!?

早在宋代的《大观茶论》中就有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并且当时银针作为贡品更是深得徽宗皇帝的喜爱,获赐年号,遂将县名关棣改为政和,这也就是政和的由来。

虽然没有办法考证上面的白茶是否与现在的白茶如出一辙,但在宋徽宗最后一个年号,白毫银针工艺,有了史籍上最早的记载。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将已蒸熟芽、只取其芯一缕,浸入清水许,称之银线水芽,作为贡茶。”这与现在采用抽针或者剥针的制作方法相近。

白茶又不白,为什么叫白茶?

而白茶成熟的加工制作方法正式形成是在清嘉庆年间(约1796年前后)。据福建茶史记载:由于当时红茶市场不畅,而导致大量积压,政和县的茶农就改制白茶外销,从此白茶也就成为一种正式的茶类;并且白茶加工的基本方法也一直沿传到现在。

白茶近几年才逐渐被人所熟知,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白茶之前多作为外销品远销海外,直到上世纪90年,白茶主销仍为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而且一般以销定产,银针白牡丹、新工艺白茶更是扩大出口到欧盟、日本等国家。

白茶又不白,为什么叫白茶?

直到2002年,一些商人敏锐的发现国内的商机开始尝试内销,白茶才一步步在国内畅销起来。而当你真正的了解了白茶的发展历史,其实就不难发现,市面上真正的十年老白茶是少之又少。

白茶的分类

白茶虽然近几年才在国内得到发展,但是其白茶家族依然很热闹~刚入坑的朋友往往会分不清楚,现在小编就帮您捋一捋:

1、按采摘品级分: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

2、按产地分:政和白茶、福鼎白茶、云南白茶

3、按照新旧分:新茶、陈茶

4、按照形态分:散茶、饼茶

举个例子:政和-白牡丹-3年陈-饼茶,这样说才叫懂行~下面小编就好好给大家说道说道。

上文我们提到白茶满披白毫的特点,茶毫一般出现在嫩芽或嫩叶上,茶叶越嫩,白毫越多,而白茶的等级划分也与之相关。顶级的白毫银针全是嫩叶,毫香自然显露,其次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白牡丹,再次是以叶片为主的寿眉。

白茶又不白,为什么叫白茶?

人们通常以为白茶的银针、白牡丹、寿眉是三个等级,其实并不严谨,特级的寿眉其实比二级的白牡丹的价格、品质都要好。但理解为等级高下的排列,一般倒不会错得太离谱。

从银针到牡丹,再到寿眉,同等级别的情况下,价格依次从高到低,口味依次从清甜到浓厚。新下来的白茶是甜的,从舌尖一直到喉底,从唇齿一直到心间。好的白茶有明显的水果香气和淡淡的花香,茶汤干净自然,嗯~仿佛山林间的纯净空气就在鼻息之间。

像现在我们市面上常见的白茶品种多以福鼎大白和政和大白为主,俗称“南路”、“北路”。因为产地和制作方式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以福鼎大白为代表的“北路”和以政和大白为代表的“南路”,在外形、滋味上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云南产的月光白,我们今天暂且不提~

保存的那些小心机

大家都知道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所以许多老茶客多有存茶的习惯,拿到新茶往往都会放置一段时间再喝。另外也不乏有一些选择收藏白茶的朋友,所以白茶的存储就显得至关重要!

那么究竟怎样的存储方式才最让人放心呢?

小编下足了功夫看了无数资料,其中避光、防异味、防潮、常温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直指白茶转化过程的控制问题。再往细致的方面讲,还涉及到存储的地域和时间问题。

总的来说,其实大家只要搞清楚根本道理,白茶存储的方式完全可以简单化,做到信手拈来。

白茶又不白,为什么叫白茶?

白茶转化的过程,就是其内含物不断分解、再反应组合的过程。外部条件可以加速、放缓、丰富甚至破坏这一过程。一般来讲,三到五年的白茶口感最好,所以在前三年的存放过程中,资深茶友偏向于在南方建仓,加速转化,三年之后转移到北方,放缓转化。通过对转化过程中外部条件的把控,达到最佳转化效果。

但显然多数人是没有这种条件的。所以在这里小编介绍一种简单的存储方式:两层锡箔带(或者铝箔袋、没有异味儿的高品质塑料袋),每层扎紧一道,放在可以密闭的陶罐(锡罐最佳,或者瓷罐、紫砂罐)里。放置在阴凉、干燥处。

最后你只需耐心的等待,白茶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些茶叶,随着时间流逝,会产生奇妙变化,而这正是茶的迷人之处。

誓如白茶新茶的鲜爽甘甜,本身就足够好喝,而茶叶中的活性酶未被破坏,随着时间流逝而缓缓发酵,香气又会逐渐转变。

而我们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陪伴一款茶走过由新变老的历程,尝到它微妙的成长与变化,想想也是很动人呢~

|想找到好喝的茶

|想知道更多好玩的茶知识

|欢迎私信勾搭我

|我 茶界小可爱林宝钗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