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和嬴政同一时期的某个历史人物,你该怎么阻止他统一六国?

秦程不锦


想要阻止嬴政,咱首先分析下回到战国,我们的身份可能是什么。

1、一介平民

2、苏秦、张仪似的谋士说客

3、李牧、白起似的军神

4、六国中的一国之君。

好了,基本身份就是这些,那么咱逐一分析下吧。

第一种

那不好意思,在那个战火动荡的年代,咱还是先保住自己的小命吧,而且作为草民的你恐恐怕一辈子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军国大事,如果你愤怒的自己的长官说自己能够阻止嬴政统一六国,那么你会给一个“扰乱军心”的罪名给砍了。

第二种

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或许会想着像苏秦一样联合六国一起攻秦,可是别忘记了,在嬴政时期,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五国攻秦的军事行动,可最终还是输了。

公元前241年,庞暖发动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攻秦。联军绕开函谷关深入秦军腹地,在距离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与秦军主力相遇,秦军以精锐部队突袭楚军,楚军撤退,军心动摇,联军撤退。

各国利益不同,每次卖力的都是与秦接壤的韩魏,其他国家基本想着捞好处,自然无法真正打下秦国。

第三种

如果是成为军神式的人物,那么最好的选择自然是成为赵国的大将,因为长平之战基本秦赵两国,谁赢谁就能一统天下了。

不过当时赵国国君不行啊,比如军事李牧虽然打仗厉害,打的匈奴叫爸爸,但是遭到赵王猜忌,最终也无奈自刎,同样的道理,哪怕你真的带领赵国打赢长平之战,但恐怕最终也会落得一个功高盖主给杀害的结局,任务依旧是失败了。

第四种

好吧,你终于成为一国之中最大的主宰,你认为自己可以通过任用贤臣良将来击败秦国。那么最好的选择依旧是赵国。只可惜,你虽然有蔺相如、李牧、赵奢、廉颇等良将文臣,但是秦国也不若,秦国也有白起、范睢、王翦、蒙恬等大将谋士,而且秦国由于郑国渠的灌溉,粮草丰富,再加上商鞅许久以来的政策影响,全民尚武,国家实力雄厚,你依旧不是对手。

于是你打算联合其他国家,但是其他几国总觉得你有其他心思,不肯真正卖力,最终你无力阻挡历史的大势,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观妙历史


请题主注意,秦统一六国,和嬴政关系并不是特别大,如果你问怎么样阻止秦统一六国,我倒是想了想,也不算是没办法。因为形容战国时期,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这句话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说的,意思是,如果楚国能够合纵成功,就是楚国统一天下;如果是秦国连横成功,就是秦国统一天下。合纵,是因为楚国位于南部,它要联合是南北联合,南北为纵,所以叫合纵;连横,是因为秦国位于西部,它要联合是东西联合,所以叫连横。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楚国能够终结秦国。我更偏向于理解为,秦在很长时间内并不是没有对手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整个战国时期的霸主更迭。

战国最早期的霸主,是魏国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死后发生内乱,日益衰落;齐国同样是权力转换,无力争霸;而楚、秦等国也是如此。而魏国通过李悝变法改善了国家制度,选出了吴起、西门豹等名臣,如所以霸主地位,就落到了三晋(赵、魏、韩三家)中的魏国手中。在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帝王的经营下,魏国拿下了大量领土,称霸一时。

但是,这之后的魏国走向了穷兵黩武的窘境,长期的战争让魏国国力大大削弱,终于在棘蒲之战、桂陵之战、西河之战后,魏国国力大大衰落。

国力衰弱,霸主自然要易位。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齐国通过邹忌变法,楚国通过吴起变法(与魏国吴起为同一人)逐渐强大,战国走入了秦、楚、齐三足鼎立的局面。秦国拜张仪为相,蚕食三晋;齐国三代雄主,与秦并列,而后孟尝君攻打函谷关,侵燕灭宋,不可一世;楚国并吞越国,声势浩大。此时,秦国在西、齐国在东、楚国在南,三足鼎立。

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战争的胜利能够带来国家的强大,战争的失利同样能让国家走向衰落

楚国穷兵黩武,在蓝田一战后走向衰落,更是在垂沙一战中彻底走向衰落;齐国的不可一世造到了五国合纵伐秦,一举不振。

此时,霸主的走势从秦、楚、齐变成了秦、齐、赵,再变成了秦、赵

为什么这里面多了一个赵国呢?在楚国衰落期间,赵国通过改革胡服骑射

,并吞了中山国,一举称霸。

这之后,秦国与赵国两强并立,秦在鄢郢之战中攻下楚国都城,赵在阙与之战中大胜秦国,两者各自扩张,不可一世,最终终于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长平一战中,杀神白起大胜草包赵括,一手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超大型歼灭战。

自此,秦国就再也没有对手了。

然后,我们再看看秦国遭遇过几次联合反抗。这里就涉及到了我们刚刚说到的合纵。

第一次,大约是在公元前318年。在此之前,秦以武力吞并土地,先后与魏、韩为敌,于是,公孙衍联合魏、赵、韩、演、楚五国合纵,打到了函谷关,但最终兵败。

第二次,大约是在公元前298年。也是因为秦以武力向魏、韩、楚、赵进攻,最终齐、韩、魏合纵,这一次打进了函谷关,合纵军胜利。

第三次,大约是在公元前287年。还是因为秦进攻韩、魏,秦国尊齐湣王为东帝,秦昭王自己则称为西帝。这让其他国家大为恐慌,最终在苏秦的游说下,齐、燕、韩、魏、赵合纵,但这一次秦国怂了,没打就把之前的土地还回去了,称号也改回去了。

第四次,大约是在公元前247年。这一次,仍旧是因为秦进攻,通过范睢的建议,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再次将目光盯向了韩、魏、赵。在长平之战后,杀神白起已经打败了楚国、魏国和赵国(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所以魏、赵、韩、楚、燕五国再次合纵,打到了函谷关后撤军。

第五次,大约是是在公元前241年。这时候才是嬴政的舞台。他依旧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攻打韩、魏、赵,并不断取得胜利。最终,赵、魏、韩、燕、楚再次合纵,打到了函谷关,但未能攻入。

这就是五次合纵攻秦。

所以,我们由战国霸主的变迁趋势就可以看出,秦国从战国中期就没有再霸主的位子上掉下来过;由五次合纵伐秦的战果和秦国之后的强势态度可以看出,秦越到后来越不怕其他国家合纵。

等到秦始皇嬴政时期,秦国已经不惧怕任何国家了——哪怕你们联合起来。

所以你问在嬴政时期怎么样阻止他统一六国——我想杀了他也不能阻止六国归秦,只不过会换一个人罢了。

那我开头说的办法在哪儿呢?

第二次合纵伐秦,也就是攻进函谷关那次,直接灭了秦国,这可能就是最好的就会了。

我是伏生说历史,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个赞或关注我~


伏生说历史


如果回到嬴政时代,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到底有没有机会组织嬴政一统六国呢?当然,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嬴政成为秦王时当时天下的局势吧:

都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嬴政成为秦王时,当时的秦国已经占据天下2/3的国土,而且强大的实力形成了对关东六国的绝对优势,六国皆弱而秦独强的战略态势已经形成。在秦昭襄王的时期,长平之战彻底击溃了赵国的军队主力,让秦赵对决的局面再也没有出现。而当时的楚国,自楚怀王被秦王嬴政扣留在秦国后,秦楚历经多次战争,楚国实力大弱。而当时唯一的强国齐国,则完全和秦国结盟,自从秦国确定远交近攻的原则后,秦齐一直保持友好状态,既不帮赵,也不帮楚。

当时唯一的机会就是想办法削弱秦的国力,韩国派出郑国去秦国,打着修渠的名义损耗秦的国力,结果被发现后,郑国反而被重用,历经十年修成郑国渠,彻底解决了秦国关中地区的水患。同时秦王嬴政虽然下了逐客令,但是李斯上书,又让秦王嬴政改变了主意。恐怕对于当时的天下来说,指望外部力量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机会就是利用秦国内乱,无论是嫪毐还是吕不韦,都是绝佳的机会,但是被秦王嬴政彻底平定,也失去了唯一可以组织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机会,但是即使秦王嬴政死了,接下来的秦王也会继续平六国,这是秦国上下一下的梦想,不可能因为一个人而改变。


大家好,我们是头条号马会亮,每天分享有趣的人和事,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马会亮


这个问题问倒我了,问到我笑了。如果我是那个时期的历史人物,我想我不是阻止他统一六国,而是帮助他少用杀伤的统一六国。

纵观大历史,一定是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没有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个朝代史,而是很多朝代的历史更迭。所以分而久之之后,一定是个大一统朝代,这已经被历史所验证。我们来看看秦朝以前是怎么一个社会,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百家争鸣,这些对于研究军事或者研究思想文化的人会很兴奋,但是对于平常百姓来说就不一样,农耕文化下的农民,需要的是安稳的耕作环境,常年的战乱使得生活流离失所,这不讨厌吗?对于商人也是一样,各地区五花八门的货币,还有市场限制,这些都不利于商业活动。所以混乱的战国时期至少比不上统一的国家来的实际。

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时代需要,只不过秦朝二世昏庸使得人们忘了他的意义。



爱铲屎的猫


战国后期,七雄中只有赵国是可以勉强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但是公元前262年 的长平之战中,赵国惨败,40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实力大损,其他国家更加无力 抵御秦国的进攻。赢政亲政,更把削弱赵国的军事实力作为统一的重要一步,并于公元前236年 和公元前232年先后两次进攻赵国,但由于赵国大将李牧的英明指挥而没有成功, 这时候只有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才能成功。





臣默读历史


说到这个阻止秦始皇统一六国,其实既简单也不简单。

说它简单因为不外乎就那么几个方面:

1.政治上变法,消灭分封制进行中央集权,广泛招揽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同时创建学校为维护政权培养人才,严格进行法治,提高百姓地位。

2.军事上实行军功制,赏罚分明,提升士兵地位,提高士兵的战斗素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发先进武器,提高骑兵比例,同时装备马蹬和马刀。

3.经济上广开商路,加强商业发展,商业实力强了可以与秦国进行商业战争,打击秦国市场。

4.外交上联合其他国家对秦国进行军事打击,限制其发展。

以上就是阻止秦国统一的方法,看起来不难吧,但是确是很难办到的,首先我不可能真正的与秦始皇统一时期,所以这一切都是臆想。其次,受到当时思想文化的局限性,其他国家也不可能有这些措施。最后秦国统一中国属于大势所趋,秦国经过几代人的的努力,军事实力大大提升,其他国家无法抵挡秦国大军的进攻。所以说这一切都是想想而已。


岚水流殇


我想我阻止不了。

没有人能阻挡历史的车轮。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我若跟他同一时期会助他完成统一大业。



孤山老叟


效仿苏秦连纵与诸国联盟 苏秦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他家庭贫苦,向秦国推销统一中国的策略,没有成功,盘缠也花完了,结果回家,妻子都不理他,向嫂子要口吃的,嫂子也看不起他。于是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锥刺股”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后来他改变策略,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衣锦还乡,他的嫂子和妻子跪在地上都不敢抬头看他。 游说六国期间,苏秦先奉燕昭王命入齐,从 苏秦头像 [1] 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齐湣王末任齐相。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赵李兑约五国攻秦,被赵封为武安君。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赵土地。而后,齐国乘机攻灭宋国。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不料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 与赵奉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帝,至乐毅破齐前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苏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又配六国相印,叱咤风云。 后世敬仰其成就,以“苏秦背剑“来命名武术定式,十分形象,通俗易懂,更取其纵横捭阖之意。 编辑本段苏秦以合纵 苏秦相六国(14张) 苏秦相传为鬼谷子的徒弟。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倡合纵(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 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一无所成,搞得“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苏秦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写成两部书,一部为《揣》,一部为《摩》,战国策中有所记载。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有说法认为他和张仪两人彼此呼应,共同达到个人的目的。《史记·苏秦列传》载:“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秦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苏秦任六国相 说陈轸崭露头角 齐宣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齐国攻打魏国。楚国围攻韩国的雍氏,秦国打败楚将屈丐于丹阳。苏秦对楚国大臣陈轸说:“臣有事愿拜见您,这件事非常完满,会使楚国对您有利,成功了是福,不成功也是福。今天我站在门口,有人说到魏王曾对韩冯(píng,平)、张仪说:‘煮枣将要失陷,齐军又来进犯,您二位来救寡人就可以不败;不来救寡人,寡人就无能为力了。’这只是婉转之辞。秦、韩的军队不向东救魏,十几天之后,魏国就要转变策略,韩国追随秦国,秦国驱逐张仪,拱手侍奉齐、楚,这样,您的事就成功了。”田轸说:“怎么才能使秦、韩军队不向东进呢?”苏秦回答说:“韩冯救魏的言辞,一定不会对韩王说‘我是为了魏国’,必定说‘我将用秦、韩的兵力向东打退齐、宋,我趁势聚合三国的军队,利用屈丐战败后的疲备,向南要求楚国割地,韩国失去的旧地一定能全部收回。’张仪救魏的言辞,一定不会对秦王说‘我是为了魏国’,必定说‘我将用秦、韩的兵力向东抵挡齐、宋,我将聚合三国的军队,趁屈丐战败后的疲惫,向南要楚国割地,名义上是为保存将亡的国家,实际上是攻伐三川之后返回来,这是王者的事业。’您让楚王给韩国土地,让秦国控制两国议和,您对秦王说‘请让楚国给韩国土地,而大王可以在三川一带施逞威风,韩国的军队没有动用就从楚国得到了土地。’韩冯向东发兵的言辞会怎样对秦国说呢?他说‘秦国不用兵就得到了三川,进攻楚国、韩国、使魏国受到困窘,魏国便不敢向东联齐,这样就孤立了齐国’。张仪向东发兵的言辞会怎样说呢?他说‘秦国、韩国想得到土地却按兵不动,声威震动了魏国,魏国不想失去和齐、楚的关系也就有所凭借了。’魏国转就对秦国、韩国的态度,争着侍奉齐国和楚国,楚国正想得到魏国侍奉而又不想给韩国土地,您让秦国、韩国不用兵就能得到土地,这是对两国有大恩德啊。秦韩两国国王受韩冯、张仪的威胁,向东发兵以便使魏国顺服,您可以常常持胜券去责问秦、韩,这样就使秦、韩两国喜欢您而厌恶张仪用的本钱太多了。” 心理战术取富贵 苏秦反间之计泄露后,被车裂而死。苏代苏励见其兄纵横之术也各立大志。苏代来到燕国,大概是在公元前308年,这时他也有二十六七岁了,该是得到富贵的时候,于是对燕昭王说:“臣,是东周鄙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鄙人很愚笨,放弃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所看到的情况远不如我在东周听到的,我私下决定担负起为您做一番事业的志向。等到了燕国朝廷,遍观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最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您所说的贤明的国君是什么样的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 苏秦全身像 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说明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却去奉承仇敌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请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讲给您听的人,就不是忠臣。”燕王说:“齐国本来就是我的仇敌,是要讨伐的国家,只是担心国家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假如您能以燕国现有的力量讨伐齐国,那么,我愿把整个国家托付给您。”苏代回答说:“天下能够互相征战的国家共有七个,而燕国处于弱小的地位。单独作战不能取得胜利,然而只要有所依附,那么就没有不提高声威的。向南依附楚国,楚国的声威提高;向西依附秦国,秦国的声威提高。中部依附韩国、魏国,韩国、魏国的声威提高。假如所依附的国家声威提高了,这样也就一定能使您的声威提高啊。如今齐国的国君,年纪大而固执自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向南攻打楚国长达五年之久,积聚的财富也消耗尽了;西边被秦国困扰了多年,士兵们已疲惫衰败;向北和燕国人作战,以三军覆没的代价,仅仅俘虏了两名将领。然而,还要发动剩余的兵力向南攻打拥有五千辆战车的宋国,吞并十二个小诸侯国。这是他们国君的欲望,可是他们的民力已经枯竭了,怎么能够办得到呢?况且我听说过,连续打仗,百姓就疲困劳乏,战争持续太久,士兵就疲惫不堪。”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浊河可以用来固守,长城、钜防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即使有清济、浊河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困劳乏,即使有长城、钜防,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况且,以前不征发济州以西的兵力,目的是为了防备赵国的入侵,不征发漯河以北的兵力,目的是为了防备燕国的入侵。如今,济西、河北的兵力都被征发参战了,境内的防卫力量已很薄弱了。骄横的国君一定好利,亡国的臣子一定贪财。大王如果能够不因为以侄儿弟弟做为人质而感到羞耻,用宝珠、美玉、布帛去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齐王就会友好地对待燕国,而轻率地出兵去消灭宋国,那么,这样一来,齐国就可以灭掉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着您而承受灭亡齐国的天命了。 编辑本段说齐归燕地 燕王晚年,让位给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的叛乱。齐国趁机派兵攻燕,仅五十余天就占领燕国全境。燕国因此残破。赵武灵王护送燕公子职回国,立为燕昭王。 燕昭王广纳贤士,积极准备对齐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报复行动。苏秦在这时来到燕国,已经初步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昭王派他到齐国交涉仍被齐占领的燕国土地。苏秦到齐,见了宣王,先拜了两拜表示祝贺,接着就仰起头来念悼辞。齐王手按铁戈向后退了几步,问道:“你这是怎么回事,先贺喜接着就念悼辞?”苏秦答道:“人饿的时候,之所以不吃毒药,是认为即使能填满肚子,可是不久就会死去。现在燕国虽然比较弱小,但也是强秦的翁婿之邦。大王贪图十个城邑的便宜却和强大的秦国结下了深仇。现在如果让弱小的燕国做先锋,而强大的秦国做后盾,从而用天下的精兵攻击您,这与吃 苏秦六国封相衣锦荣归图 [2] 毒药充饥一样危险,所以最好还是不要这样做。” 齐宣王说:“既然如此,该如何办呢?”苏秦回答说:“圣人做事,能够转祸为福,因败取胜。因此尽管齐桓公虽有女色的牵连,自己的名声却更加的尊贵;韩献子虽因杀人获罪,但自己的地位却越发稳固,这些都是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例子。大王可以听从我的意见,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邑,并用谦恭的言辞向秦国道歉。当秦王知道大王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邑,一定感激大王。燕国平白无故收回城邑,也会感激大王,如此,大王不就避开了强敌,反而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吗?再说燕秦都会讨好齐国,那么大王发号施令,天下诸侯又有谁不会听从呢?大王只用话语表示亲近秦国,又以十座城邑取得天下的支持,这可是霸主的事业,也是所谓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好办法。” 齐宣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把燕国的十城送回,随后又送千金表示致歉,并在一路上叩头,希望结为兄弟之邦,恳请秦国赦罪。苏秦遂受到燕昭王重用。 苏秦刚开始就以念悼词先声夺人,紧紧地抓住了齐王的心。然后剖析了秦、齐、燕三国之间的利益关系,秦国可以联燕攻齐,齐国面临着这种威胁之后开始改变态度。之后苏秦据古论今、旁征博引,指出归还十座城市才会转祸为福。论证非常的有力,尤其是引用齐桓公、韩献子等历史人物的经验,给论辩内容增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把这种历史智慧自如地运用和贯通于论辩中,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说服力。也难怪他是战国时期相当著名的纵横家


张文才天若有情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统一没法避免。东亚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双元,长城南北各有一个。你南面不整合 北面必反噬。秦统一是西向东,不要说不是还有楚国吗?楚国主要力量也是淮河以北。这个时代 铁器的普及 ,北方耕地已经可以满足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生存必须依赖的条件。加上军事 军工在铁器时代的发展,统一不可阻挡。


一夫壹历史


提点一下荆轲吧

阻止秦国一统六国,在嬴政时期,已经无法做到,当时的秦国已经是如日中天,其他六国已经很难阻止秦国的统一步伐了。

但你问的是如何阻止嬴政统一六国,这个倒是有可能,比如燕国的方式,刺杀掉嬴政,那么即便是秦国仍然统一六国,那也不是嬴政统一的,那么也算是阻止了嬴政统一六国。

所以作为一个过来人,好好和荆轲谈谈,说说他在刺杀时犯了哪些错误,导致了最终刺杀的失败。如果荆轲相信了,那么还有可能刺杀成功。

这样一来,至少嬴政无法统一六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