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員上朝拿的牌子什麼作用?

陳州老飛鬥


宋朝官員手中的牌子叫做:“笏”,這是一個有著非常久歷史的東西,最早出現於商朝時期。笏板作為大臣手中的工具,其作用主要有兩種:

一:記事所用



在古代還沒有紙張出現的時候,大臣們上朝彙報工作或者提出問題·,一下子記不住,那便只好手中拿著一塊木製或者竹製的板子上朝,將需要彙報的文件刻在木板上。這便是在古代官員們所用的記事本了。

當然後面可能也是因為每位大臣所用的材質、大小並不統一,非常的不美觀。為了好看一點,皇帝可能就下令由朝廷統一製作,後面的朝代也就延續了這一習慣。

二:身份象徵



笏板一開始只是單純的用來記事的備忘錄 ,後來慢慢的成為了身份的象徵。

宋朝的時候不同品級的官員手中拿著不同材質的笏板。宋朝三品以上的官員手中拿著白色的玉製笏板;四品官員與五品官員手中又拿著白色的象牙制的笏板;六品及以下官員手中又拿著木製笏板。

當然以上是宋朝時期不同官員手中拿著不同材質的笏板,在其他的朝代這種制度又發生了變化。

比如說明朝時期所有的五品及以上的官員手中統一執象牙製作的笏板,而五品以下的官員統一不執笏板上朝。

三:象徵意義



大臣手中的笏板來自於朝廷,來自於皇帝的賞賜。這笏板不僅僅只是其官員身份的象徵,還是皇帝的象徵。

官員手中執笏板上朝時,意味著手持君命,時刻提醒官員要盡忠盡職。

總結:



我認為無論是宋朝還是其他的朝代,官員手中的笏板大概都是這三種意義。一方面提醒官員自身要盡忠盡職,一方面代表著官員的身份等級,另一方面又可以成為一個記事本備忘錄。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你好,那個小牌子叫笏[hù],

1:又稱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2:《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

3: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做你的歷史老師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我們在觀賞古代歷史劇的時候會經常看到朝臣上朝或者侯殿時手裡都有拿有一塊狹長的板子,尤其是在宋代歷史劇中,這種情況更是多見。


這種板子叫笏板[hù bǎn],又稱手板、玉板、朝板或朝笏,指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朝臣手中所拿的狹長的板子。 古代大臣手持笏板是為了在上面寫明上朝所言之事,目的是方便記憶,同時也可以在上面書寫朝議之事。

笏板最遠可追溯到商朝,那時候中國的造紙術還沒有問世,書寫記事都要寫在竹簡上,所以此時的笏板都是竹簡樣式的,當時的政權統治者並沒有材質上和禮節上做詳細的規定。


西周建立後,周公以宗法制立國,對君臣禮儀做了比較詳細的闡述規定,同時也對朝堂禮儀中笏板的材質和拿持做了規定,諸侯以上王公在面見君主時需雙手拿持,掩面而立,統一採用圭制笏板。 這時候開始,笏板不再僅僅是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存在,而是作為一種君臣禮節的重要載體。君王高高在上,大臣用笏板掩面來與帝王對話,充分體現出了皇帝的威嚴。

東漢以後,造紙術的問世才使得朝堂上笏板作為記錄工具的作用被慢慢弱化,同時更凸出了它的禮節和身份屬性。笏板成為一種流於形式的封建統治階級的象徵。

唐朝時期,封建統治者對笏板做了等級的劃分。五品及以上的官員,須手持象牙笏板,稱之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員手持竹質笏板,稱之木笏。


明朝時期,在比當年進一步做了簡化,五品及以上官員須手持象牙笏板,五品以下的官員便不再有資格使用。

清朝時期,由於其民族中的好武屬性,刀劍不離身才是清朝統治者認為的禮節規矩,笏板的存在束縛了雙手,也自然就被廢除。


小宋史趣


大家在看個古代的電視劇中可以發現,官員在上朝面見皇帝時,手裡總是捧著一塊狹長板子,它叫做笏板。它主要是古代官員用來記事,相當於現代聽課用的記事本,它又被稱為玉板,手板或朝板。

笏的起源,我們都知道在古代那個技術不發達的時代,官員上朝總不可能拿出一張紙,在皇帝說話的時候,邊聽邊記,但是又了防止漏掉一些重要的事情,就想出了這個對策,在上朝的時候把要準備報告皇帝的事情寫到上面和皇帝的重要講話記在上面,即可以起到提醒和時時警示自己的作用,也可以體現對皇帝的尊重,這是笏的實際和直接用途,它最早起源於秦漢之前,但是也有另一種聲音,認為它在商代就已出現,《禮記》中記載到"笏長2尺六寸,中寬3寸。

不同的朝代,對笏的要求也不同,但是它都脫離不了皇權專制和等級分明的時代背景,所以笏也是身份間接的象徵,唐代,五品官以上拿象牙材質的,六品以下的官員拿竹木做的笏。明代,五品以上拿象牙笏,五品以下則不用拿笏。而到清朝,笏板就不再使用了。



高高在下喲


宋朝上朝時手裡拿的是笏板。

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姜忘憂


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 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

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從上可以得知 既然《禮記》中已有記載 那麼玉笏板出現的年代應該早於春秋時期,估計在在商周時期已有使用。



大師兄001號


宋朝官員上朝時手裡拿著的牌子叫【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在清朝時廢棄使用。


史隅觀瀾


宋朝時期,上朝的時候,每個官員手裡都拿著一個白色的牌子,這個牌子叫什麼名字?作用是什麼?

想要說明的是,在宋朝,官員上朝時都拿著一塊牌子,但不全是白色的,而是有兩種顏色。一種用玉或者象牙製成,為白色;一種用木板製成,為木褐色。

牌子的名字。宋朝官員上朝時手裡拿著的牌子叫笏,也叫笏板、朝笏等。其實他不僅僅是宋朝官員上朝時使用,在古代官員上朝時,都在用,我們在看歷史電視劇的時候就經常可以看到古代官員抱著笏板上朝的鏡頭。

小牌子,大象徵。可別小看這小小的牌子,在宋朝,他可是官員身份地位的象徵,代表著官員的等級。宋朝時,三品以上的官員穿紫色官袍,上朝時手裡持的是白色的玉笏,四品、五品官員穿紅色的官袍,上朝時手裡持的是白色的牙朝笏,六品以下官員穿青色和綠色的官袍,上朝時手持木褐色的木笏。

小牌子,大用途。一開始,笏的用途是記事和繪畫,猶如紙張,完全是一個記事簿。後來發展成官員身份等級的象徵,官員的等級不同,所穿的官袍不一樣,上朝時所持的笏也就不一樣,人們一看見官員所持的笏,就知道他的級別。

小牌子,大淵源。笏不是宋朝所獨有,它源遠流長。起源於商朝,廢止於清朝。起初的“笏”是木製和竹製的,長二尺六寸,寬三寸,相當於現在的長50釐米,寬5釐米。形狀狹長,頭部漸狹呈圓平形。到了秦漢以後,“笏”的材質有了增加,有了玉做的和象牙做的笏。

從商朝到清朝,笏在歷史上存在了3000多年,既是歷史的見證,又是歷史的印記。


行走與寫作


那個牌子叫做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蝌蚪故事號


你說的牌子叫做笏板,是大臣面見聖上的工具,作用和我們今天開會用到的記錄本差不多,可以在君主講話的時候記錄君主的旨意,也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提前記錄在笏板上,防止遺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