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失敗:北宋改變對遼戰略——體現宋太宗對將領的絕對控制

導讀:公元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恭帝建立宋王朝,到宋太宗時期,已是37年,這期間是宋王朝立國與鞏固政權的重要時期,期間發生了性質不同的大規模戰爭。

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趙匡胤趁南平、武平朝廷發生內亂,成功消滅了荊、湖兩地割據政權。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軍東、北兩路夾擊成都城,至此滅後蜀。

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滅南漢。

開寶八年(公元975年),滅南唐。

至此,五代十國的割據政權基本被消滅,至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其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而在完成南北統一戰爭之後,宋太宗為了鞏固邊防,收復燕雲地區,與遼展開一系列邊防戰爭,其中在公元979年和公元986年先後兩次向遼發動的北伐戰爭,卻均已失敗而告終,但是我們今天先談一談公元986年發動的雍熙北伐,因為這場戰爭是宋遼戰爭過程中宋對遼的第二次戰略進攻,這場戰爭的成敗,不僅在軍事上對宋遼雙方態勢產生重大變化,也對宋的內政產生了影響,尤其我們從戰爭的失敗可以看出,宋太宗對北宋將領們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控制。

雍熙北伐失敗:北宋改變對遼戰略——體現宋太宗對將領的絕對控制

宋太祖趙匡胤

首先談一下雍熙北伐的原因:燕雲十六州是北宋的心病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則出兵幫助石敬瑭建立後晉,作為回報,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從此燕雲十六州納入遼的版圖,而在北宋統一之前,兩國一直維持和平的狀態,但是就是因為燕雲十六州的問題,打破了兩國的和平,它不僅是北方邊境的重要防禦體系的一部分,更是一個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的地區,對北宋朝意義重大,而如今燕雲十六州歸屬於遼,這自然成為了北宋政府的一塊心病。

1,對北宋而言,燕雲十六是防止少數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

其實雍熙北伐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加強邊防。我們知道北方少數民族以騎兵為主,雖然兵強馬壯,但是以燕雲十六州為主要屏障,就成為他們入侵的重要防線,所以直到唐朝,北方的邊境一直比較安寧,但是如今燕雲十六歸屬遼之後,這個有利屏障就落入契丹之手,北宋就很難阻止遼的南下入侵,所以這是雍熙北伐的主要原因。

2,對北宋而言,發動雍熙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是維護王朝尊嚴的需要

自古以來,蠻夷之分在中原人心中根深蒂固,北宋一直把自己看作中原王朝的正統,而其他少數民族皆為蠻夷,在北宋之前,燕雲十六州一直屬於中原王朝的屬地,但是到了北宋時期,卻被蠻夷侵佔,這對北宋王朝而言,完全不能接受,所以發動雍熙北伐,是歷史的需要,也是維護王朝尊嚴的需要。

雍熙北伐失敗:北宋改變對遼戰略——體現宋太宗對將領的絕對控制

燕雲十六州是北宋與遼之間的重要屏障

談一談雍熙北伐開始前,北宋的作戰方案以及遼的對策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宋太宗決定進行第二次北伐。任命天平節度使曹彬為幽州行營前軍馬步水路都部署(相當於戰時指揮官),率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等三十餘將領,兵分三路前去北伐,所以北宋的作戰方案為:

  1. 除曹彬為主帥,這兩支軍隊組成為進攻幽州的主力,是為東路軍。
  2. 以田重進為定州路都部署,切斷遼軍西去的通道,孤立代北諸郡,是為中路軍。
  3. 以潘美為雲、應、朔等州都部署,楊業為副帥,攻擊代北諸郡,是為西路軍。

那麼面對北宋如此的作戰方案,遼軍有何對策呢?其實北宋的這個作戰思想,是一廂情願的,遼國統帥將燕雲地區作為重要的戰略地區,肯定是重點防禦,所以同年三月,遼軍在得到北宋三路進攻代北幽州地區的軍事情報後,也作出瞭如下的對策:

  1. 派遣使者徵諸部兵歸耶律休哥調遣,同時派遣東京留守軍耶律抹大軍出發協戰
  2. 派兵留守平洲的海岸線,防止宋軍自水上進攻,同時策應幽州東路的防禦
  3. 以樞密使耶律斜軫為陝西兵馬都統,以北院宣徽使蒲領為南征都統,全面抗擊宋軍
  4. 蕭太后、遼聖宗發號施令,調遣諸軍,親赴前線,反擊宋軍。

其實我們看宋軍的作戰方案意圖很明顯,以曹彬為主力吸引遼軍的注意力,加上中路的配合,使他們無暇西顧,然後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可以順利攻佔代北諸州,所以西路的進攻,中路與東路的匯合吸引,是此次的作戰要點,但是這個作戰方案是盲目的,是無知的,因為遼軍對軍情瞭如指掌,並作出了相應的對策。

雍熙北伐失敗:北宋改變對遼戰略——體現宋太宗對將領的絕對控制

雍熙北伐作戰形勢圖

戰爭開始,宋軍西路、中路獲得前期階段性的勝利,但是東路潰敗

戰爭一開始,遼軍雖然提前知道宋軍的進攻計劃,但是還是應援不及時,所以宋軍西路取得了迅速的進展,首先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出雁門關,於三月攻佔寰州,遼節度使艾正、觀察判官宋雄以城降,四月,西路又成功佔領雲州,接著又攻朔州,隨即遼朔州節度副使等投降,至此,西路軍攻佔了代北諸州,取得了前期的階段性勝利。

中路情況如何呢?田重進率領的中路軍,攻擊前進,與遼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並用計謀誘惑了遼軍大鵬翼部進入了埋伏圈,同時小將荊嗣率領軍隊俘虜了遼軍大將馬贊、何萬通,至此,宋軍趁機拿下蔚州,而蔚州的守將們,也紛紛投降。

東路情況如何呢?宋軍西路和中路的勝利,激起了宋東路軍的浮動,便自以為手握重軍卻不能攻取,所以將領們矛盾意見重重,而素有穩健之名但卻無指揮權的曹彬無法控制這一局面,於是在諸將的慫恿下,率主力進攻,剛開始勇破涿州,但是在度過涿州之後,宋軍受到遼軍的強烈反擊,使得曹彬所刷帥十餘萬主力在這次戰爭中潰敗逃亡。

雍熙北伐失敗:北宋改變對遼戰略——體現宋太宗對將領的絕對控制

曹彬照

戰爭結束,宋軍中路撤退,西路潰敗,大將楊業殉國

宋軍東路潰敗之時,田重進中路在耶律斜軫軍的反擊之下也不得不撤退,而西路潘美、楊業奉命掩護雲、應、寰、朔四州民眾內遷,並且楊業提議,自代州經轉直插應州,形成切斷攻佔寰州遼軍後路之勢,從而迫使遼軍退守寰州,可以說這是很有膽識的主張,可是身為監軍的王侁(音同沈),不僅反對這個方案,甚至還向遼軍求戰,而潘美為了排除異己,也同意了這個方案。於是耶律斜軫所部主力攻佔寰州,尤其在知道宋軍的動向後,誘使宋軍追人埋伏圈,如此楊業孤軍奮戰,負傷被俘,最後絕食而死,自此雍熙北伐戰爭,即宋太宗第二次戰略進攻又徹底失敗。

雍熙北伐失敗:北宋改變對遼戰略——體現宋太宗對將領的絕對控制

楊業照

戰後總結,以及戰敗的原因分析

這次戰爭的失敗,也使得宋朝喪失了戰勝進攻的主動權,陷入了消極防禦、被動挨打的局面,那麼究竟什麼原因導致雍熙北伐失敗呢?

雍熙北伐,宋軍兵分三路,曹彬所帥主力依然採取長驅直入的戰略方針,而遼軍統帥耶律休哥以幽州作為防禦的重心,以逸待勞,將宋軍主力吸引至涿州進行一戰,然後斷其糧道,取得殲滅宋軍主力的巨大勝利,從雙方兵力來看,雍熙北伐三路約二十餘萬人,其中曹彬的主力為十萬多人,遼似乎沒有這麼多的軍隊,從質量上看,遼以騎兵為主,機動性遠大於宋,在幽州等地區作戰,是有利於遼的,雖然在兵力上,宋遼各有短長,但是在戰場上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主要在於,遼能適時調動兵力,但是宋軍卻似乎反應很慢。

所以雍熙北伐失敗後,遼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從內線作戰變為外線作戰,宋軍則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從外線作戰變為內線作戰,說起來,宋軍之所以會陷入這樣的局面,跟宋太宗對包括地方將帥在內的將領們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控制有直接關係。

雍熙北伐失敗:北宋改變對遼戰略——體現宋太宗對將領的絕對控制

結語:宋太宗對包括地方將帥在內的將領們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控制

其實自宋太祖建國之後,為加強專制主義的集權統治,對中央將領和地方節度使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大大削弱了她們的權利,但是對於防備契丹、西夏等邊防將領,依然給予重任,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到了宋太宗時期,他卻截然相反,他對包括地方將帥在內的將領們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控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將從中御。我們都知道有句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帥本來就具有獨立指揮軍隊的權利,但是宋太宗卻違反了這一傳統,將領身在戰場,也要受他的調度,所以在宋時期的對外戰爭中,宋朝戰敗也有一方面是這個原因導致的。

2,將領對部署無節制、無處分之權。一支優秀的軍隊一定是有戰鬥能力,經得住各種考驗的軍隊,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領的統軍權,但是宋太宗卻剝奪了將領的統軍權,比如這次雍熙北伐的東路軍,在軍隊矛盾衝突的局面下,將領曹彬卻無法控制這個局面,所以戰爭的失敗也是在所難免。

3,對將領進行監視。宋太宗對武臣始終不放心,尤其對邊防的將領,於是宋代繼承前代監軍之制,用以控制將領,而且宦官不但監軍,甚至還可以出任主帥。

4,重文輕武的思想。我們都知道宋代重文輕武,尤其在宋太宗時期,表現的尤為明顯,像這次雍熙北伐,將領楊業不僅沒有指揮權,反而還受制於文臣王侁,我們反過來想,倘若不重文輕武,名將楊業何以殉國?所以宋代這個思想,把將領的手腳也捆綁了起來,戰爭失敗也在所難免。

最後,“雍熙北伐”失敗,導致了北宋的“畏遼”情緒,無論之前宋軍是多麼威猛,但是經此一戰,這支驕傲的中原王朝軍隊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打擊,更使得宋太宗及群臣,從戰爭的現實中逐步改變了對遼策略,在採取了若干的防禦策略的同時,又積極主動地去與遼謀和平,也正如遼軍大將耶律斜軫:“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

文 | 結


《宋太宗雍熙北伐》——漆俠

《宋太宗雍熙北伐綜評》——王曉波

《楊業兵敗身死之疫:雍熙北伐》——熊崧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