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名人有哪些关于吃的趣事?

元元的天下


中国人说吃,从何说起?要说这个星系里最爱吃、最会吃的应该就是中国人了。



两千多年前,告子说:“食色性也”;两千年前,郦食其说:“民以食为天”;一千年前,宋朝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我们说:“衣食住用行”,除了穿衣就是吃饭。

中国人对于吃的喜爱已经深入骨髓。

早晨一见面,互相打招呼就是:“你吃了吗?”

工作,我们叫饭碗;

能力差,我们叫饭桶;

占着职位不上班,我们叫吃空饷;

站着职位不干活,我们叫尸餐素位;

不工作只享受,我们叫吃老本;

依靠父母,我们叫啃老;

坐庄,我们叫大小通吃;

劳累,我们叫吃苦;

开除,我们叫炒鱿鱼;

嫉妒,叫吃醋;

占便宜,叫吃豆腐;

被起诉,叫吃官司;

被人欺负,叫吃亏;

被人怼,叫吃瘪;

没遇着人,叫吃闭门羹;

怀疑别人议论自己,叫吃话;

拿人好处,叫吃回扣;

理解透彻,叫吃透;

手头不富裕,叫吃紧;

受不了,叫吃不消;

人缘好,叫吃得开;

受欢迎,叫吃香;

两面派,叫吃里扒外;

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

被吓一跳,叫吃了一惊;

就连骂人都是让别人去吃屎……

学校周围、旅游景点,必不可少的是美食一条街。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无非一群妖怪为了一口唐僧肉。

如果有入侵物种在中国泛滥了,那原因一定是它不好吃。

中国用英语怎么说?China,chi(吃)na(呐)。

麻辣、香辣、爆炒、油炸、油闷、酱爆、 葱爆、椒盐、清蒸、干煸、白灼、红烧、 水煮、冰镇、卤水、茄汁、鱼香、蒜香、 酒香、五香、十三香……

没有什么困难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吃能吃出个新王朝。

《史记·殷本纪》记载: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帝喾(ku,黄帝之孙)的妃子简狄,吃了一颗鸟蛋,怀上了商契,自此有了商朝一族。

无独有偶,秦朝先祖也是吃鸟蛋而怀孕。《史记·秦本纪》说: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

吃也能吃出一代霸业。

说起吃苦,必少不了卧薪尝胆。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

“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春秋吴越争霸,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做了三年奴隶。回国后,勾践每餐必食苦胆,以提醒自己莫忘亡国之恨。

十年磨一剑,勾践终于复仇成功,大败吴国,成就春秋最后一任霸主的绝唱。

对于食物,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不可与之较劲。

例如晋景公,和食物较劲,落得茅厕毙命。

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景公生病,找来巫医占卜。巫医说:“你吃不到今年的新粮食了。”景公大怒:“先把他关起来,等新粮食下来再杀了他。”

转眼,新粮收割,晋景公命人做好饭,叫来巫医:“新粮食就摆在我面前,你有何话说?砍了。”

巫医是死了,可晋景公还没动筷子,肚子发胀,不管饭菜就去厕所了。这一去再也没出来,景公掉进茅坑淹死了。

如果晋景公吃上一口,是不是就破了这魔咒了?

晋景公因为没有吃那一口新粮身消命陨,有人则因为一口肉汤而灭国。

《战国策·中山策》记载: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中山国君请大臣吃饭,羊肉羹做少了,大夫司马子期没有分到。司马子期认为受了大辱,去楚国游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国灭。

看这做饭多做一点多么重要。

同样是因为羊肉,春秋时宋国输掉了一场战争。

《左传·宣公二年》:

“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人郑师,故败。”

郑宋大战,宋国大将华元做战前动员,杀羊炖肉犒劳士兵。结果一时忙乱,忘了他的马夫羊斟一份,羊斟记下了这个仇。第二天战场上,羊斟对坐在旁边的华元说:“昨天分羊肉你说了算,今天驾车我说了算。”于是羊斟赶着马车带着华元就冲向了敌阵。宋国大败,此后数年不振。

这次,郑国因为宋国一顿饭得到实惠,大胜而归。但仅仅两年后,郑国也经历了同样事情,相比于宋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左传·宣公四年》: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

话说子宋和子家觐见郑灵公。在朝堂上,子公的食指跳动了几下,于是对子家说:“今天有好美食,以前我食指一动就会有美食。”

果不其然,郑灵公炖了一只乌龟。子公子家相视一笑。郑灵公奇怪,问明了原因。郑灵公说:“美食是有,但是你能不能吃上还得看我。”

大家分食乌龟汤的时候,郑灵公故意不给子公。子公很生气,走到炖汤的鼎面前,用手指沾了点汤说:“今天就是沾沾,我也得尝一下。”

郑灵公大怒:鼎是王权的象征,你染指于鼎有何用意?郑灵公心里想着杀了子公。

子公知道惹怒了郑灵公,肯定混不下去了,于是与子家合谋,先下手为强,杀了郑灵公。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食指大动”和“染指于鼎”的出处。

一顿饭,既可以试探出大臣是否衷心,也可以看出大将是否还有能力带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被弃用的廉颇,面对赵王派来的使者,为了表现自己老当益壮,吃下了一斗米十斤肉。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能吃就能干。可惜,廉颇不知道的是这个使者被自己对头郭开收买了。

使者回去见赵王复命说到:“廉颇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很能吃,就是吃完上厕所比较多。”

廉颇终不为所用。

千年之后,一生誓死北伐的南宋名臣辛弃疾晚年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相隔千年的心灵碰撞,相隔千年的英雄相惜,相隔千年的灵魂交流,尚能饭?否!

老矣廉颇尚能饭,然不能为国效力,樊哙一次狼吞虎咽威慑了霸王项羽,拯救了刘邦之命,终开创大汉王朝。

鸿门宴,历史上最重要、最著名的一次饭局,直接决定了至今两千多年的中国格局。

项羽发兵向刘邦问罪,刘邦至鸿门向项羽请罪。宴上,项羽大将项庄以剑舞助兴,实则伺机刺杀刘邦。项伯刻意阻拦,项庄没有成功。

刘邦大将樊哙听闻,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羽惊动,赐予卮酒生彘(猪大腿),想要试探樊哙胆量。樊哙立饮卮酒,生食生彘,质问项羽为何言而无信。项羽不置可否,刘邦终得解脱。

之后,汉楚争霸,刘邦于垓下斩杀项羽,夺得天下,创立大汉之伟业。

几十年之后,刘邦之孙汉景帝刘启也曾如此试探周亚夫是否恭顺。

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独置大胾(未切的整块肉),无切肉,又不置櫡(筷子)。周亚夫心中不平,向侍从要筷子。

汉景帝说:“我请你吃肉你还不满足吗?”

周亚夫免冠而谢,趁着汉景帝起身就走了。

汉景帝目送着周亚夫说:“这样的人肯定不能辅佐年幼太子了。”

周亚夫最终蒙冤入狱。当年的整肉没有吃,狱中的牢饭周亚夫也未曾入口,绝食而死。

相比于曾经的定鼎之臣因为一顿饭而被下狱,宋朝的精兵悍将结局则好得多。

赵匡胤武将出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以后,面对从唐朝中后期就开始的藩镇作乱,赵匡胤食不甘味、夜不能寝。终于,赵普为赵匡胤谋划一策。

某日下朝,赵匡胤留下一众武将共享御膳。席间赵匡胤大倒苦水,担心众将手下也有人黄袍加身。众将吃着御膳,喝着御酒,可心里却不是滋味,他们听出了赵匡胤的弦外之音。

第二天早朝,所有武将皆称病请辞。赵匡胤一一照准,并大加赏赐良田珍宝。

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一杯酒解决了唐末数十年的军阀威胁,可也消磨了中国人的尚武之风,此后三百年间,军事疲敝,华夏再无开疆扩土之军。

有人杯酒释兵权,也有人设宴笼人心。

清朝,异族统治,为了笼络天下人心,提倡孝德治天下,康熙、乾隆先后四次举办千叟宴。

四次千叟宴,不论民族、不论官民、不论贫富,年龄满足即可参加,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

千叟宴这场浩大饭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既然是国宴,又是朝廷强盛之时,千叟宴上,满汉全席、各族珍馐美馔必不可少,琼浆玉液无限供应,这也无可厚非,有钱了谁还不能满足一下口腹之欲。但是,如果国家凋敝,内忧外患的话,仍然如此铺张浪费,那就不是一句恬不知耻能形容的了,那就是犯罪,比如慈禧。

也许是受乾隆的好大喜功和铺张浪费的影响,在国家千疮百孔、大厦将倾的情况下,慈禧仍然大讲排场,尤其吃饭,更是不得马虎。我们从慈禧的吃饭家伙什就可见一斑。

慈禧吃饭的筷子是象牙镶金的,另配有试毒的银筷子,勺子是金银的,碗碟等多为金镶玉器或进贡瓷器;冬天吃饭要用金银的暖锅、暖碗,夏天使用水晶、玛瑙等碗盘。这些东西,普通人别说见了,可能听都没听过。

慈禧的御用炊事班规模及其庞大,每顿正餐近百道菜,什么“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猴头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各种应季水果……


这些都需要白花花的银子,据统计,光慈禧吃饭的费用一年就是几十万两银子。终于在清廷的胡吃海塞之下,国防颓废,也怪不得挨别人打了。

以上都是一些著名饭局,也有一些人吃饭显得那么悲壮,例如苏武,例如耿恭。

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结果被匈奴扣押。匈奴王为使苏武屈服,讲他扔在地窖里面,不给饮食。恰逢天降大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凭借吞毡饮雪,苏武几天未死。匈奴王以为神人,让苏武去北海放公羊,要求公羊下羊即可回归汉朝。

苏武这一去就是十九年。后来在汉朝的交涉下,苏武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爱国不屈的精神财富。


耿恭,东汉名将。公元75年5月,耿恭数百人被匈奴数万人围困于西域疏勒城(今喀什)。

《后汉书》记载,几个月后,汉军粮食耗尽,便用水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兽筋皮革。城中缺水,官兵焦渴困乏,挤榨马粪汁来饮用。在如此艰难情况下,汉军只剩下二十六人。

匈奴围困日久,自己也兵困马乏,于是派使者劝降。

耿恭引诱使者登城,亲手将他杀死,在城头用火炙烤北匈奴使者尸体,众将也算吃了一顿烧烤。

第二年,朝廷派军营救,归途之中,二十六人又去世一半,到达玉门关的只有耿恭十三人。

耿恭可以说是吃了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餐。后来岳飞在《满江红》中赞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就是大汉军魂!


别酒流年


毛主席请溥仪吃饭。

末代皇帝溥仪因为层给日本人当过“傀儡皇帝”,在日本战败后被苏联抓了起来。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将其移交给中国。1959年,溥仪经过多年劳动改造后,被列入首批特赦名单。溥仪回到了阔别35年的北京。

1962年新春佳节,毛主席以私人名义在颐年堂内宴请溥仪、章士钊、程潜、仇鳌、王孝范,等多位社会名流乡友。菜肴也比日常要多一些,还喝上了葡萄酒。

章士钊、程潜等人到的比较早,毛主席幽默的说:“今天请你们来,是要你们陪一位客人。他以前还是你们的顶头上司呢!”

在座的各位名流不知是谁,正在纳闷之时,一位50来岁,瘦高个的人,面带微笑地走进来了。这人大家都没见过,也是一头雾水。毛主席热情的介绍说:“不认识吗,他就是宣统皇帝嘛!大家的老上司啊!?”众人才知道,原来毛主席今天请的主宾是溥仪。

溥仪对于“皇帝”一词很怕,出了一身冷汗。溥仪是真怕新政府追究他以前的事,所以,心里也有些拘束。毛主席看出溥仪等人的拘谨,说自己爱吃辣椒,还给溥仪夹菜。溥仪有些“受宠若惊”,也不管毛主席给他夹什么菜,两三口就给吃完了。

毛主席给他夹的菜是辣椒炒苦瓜,等他吃完以后,毛主席问他:“甜吗”。正在紧张的溥仪慌忙回了一句,甜。众人哈哈大笑,被溥仪给逗乐了。宴会的紧张氛围,也少了很多。

毛主席还开玩笑的指着仇鳌和程潜等人,对溥仪说:“他们的辣味最重,不当你的良民,起来造你的反。这一闹,就把你这个皇帝老子撵下来喽。”溥仪和程潜等人听毛主席这么说,也是乐的前合后仰。

宴请结束以后,溥仪对那道辣椒炒苦瓜印象很深。这道菜吃下去是又辣又苦,但是,嚼起来很香,还有些发甜。溥仪的以前生活,就是充满苦涩。溥仪也希望在新社会,能够有新生活。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专注历史的中国小贱,与你分享。


“吃文化”是咱们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给咱们中华文化添加了色香味。毫不客气的说,其他领域咱们不敢称第一,但是在吃方面,我们称老二,没人敢称第一。简单的总结一下,俺们的吃文化就是:吃得精、吃得香、吃得有味。



但是,也不是任何关于吃的都很美好,清朝的“祭肉”就贼难吃。

白水猪肉

清朝起源于东北,入关后为了提醒后辈们不忘本,祭祀的时候会给王公大臣们分食“祭肉”。别想着这是重大宴会,食物一定很好吃,我给你说说这祭肉的做法,看看会不会流口水。

将一大块猪肉放入锅中烹饪,一般猪肉翻卷即可,不放任何佐料,就是简单的清水猪肉。如果全是瘦肉那也倒还好,可现实很残酷,往往是肥瘦搭配。这种清水肥肉,一口下去,啧啧,想想就很销魂。

《延禧攻略》中就有一个场景,大臣们在食用祭肉的时候,有人偷偷夹带食盐,被大猪蹄子乾隆识破后处死。在历史上确实也是这样,往祭肉里偷抹上食盐,是亵渎祖宗,属于重罪。

我曾经因为腰伤,食用过白水煮老母鸡,那味道甭提了,一口下肚,瞬间灵魂升华。

梨子沾辣椒

身为湖南人的毛主席,喜爱辣子那是出了名的。

1935年9月29日,杨得志率部占领了渭城,刚入城不久,主席就来到渭城。

因为主席事先没有打过招呼,来得很突然,杨得志一时半会弄不到好吃的,就只得急匆匆叫人去附近街上买一些当地产的梨子。

主席到来后,看着桌子上摆放着梨子。杨得志不好意思的说道:“主席来得仓促,实在找不到别的好东西,只能在街上买了梨子”。

“梨子是好东西,甜润可口,你们这里有没有辣椒粉?”

辣椒粉?杨得志不知道主席要干嘛,叫人取来辣椒粉。只见主席将切好的梨子沾着辣椒粉吃。

“酸甜苦辣,人生四味,这沾着辣椒的梨子酸甜辣都有,就是没有苦啰,来,来,你们也尝尝。”

众人听得此语,也饶有兴致的吃将起来。


想想我也流口水,在云南有一种吃法跟这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青木瓜沾着辣椒面吃,那可真是绝妙的味道啊!

青木瓜的选择,得用那种接近成熟的,这样不至于过酸过甜,淡淡的酸味恰好。木瓜酸的味和辣椒面的麻辣混在一起,送入口中,跳动着舌头上的每一个味蕾,那味道不摆了,爽口开胃。


贱议你读史


周总理的酒量很好。他曾经说过:红军长征路过茅台镇时,一两多的酒杯,喝了二十五杯,神智清醒,没有耽误一点儿工作。


开国上将许世友出身少林,在战争年代曾当过十一次敢死队长。

许世友有两句名言。第一句,“戒饭可以,戒酒不行”。第二句,“冷酒伤肺,热酒伤肝,没酒伤心”。

许将军把茅台酒当成了命,号称是千杯不醉,最多的一次喝了整整一脸盆。

据他的秘书回忆,许世友一生喝过的茅台酒能有30卡车之多,每次发了工资,都要拿出一半的钱来买酒。


许世友酒量大,酒风强悍,与别人拼酒时,派警卫员监酒,谁少喝一滴酒,非打即骂,久而久之,大家都害怕和许世友喝酒。

后来消息传到周总理耳中,就找了个机会敲打许世友。

周恩来请许世友喝酒,两个人一人一瓶茅台酒,喝完后没分出高下,又上了两瓶,许世友渐渐喝得慢了,周总理豪情不减,喝完后再来两瓶。最后把许世友喝到桌子下面去了。


醒酒后周恩来乘机开导许世友:年纪大了,和人拼酒不但影响身体,还影响团结,我给你定个规矩,每次喝酒不要超过半斤。

许世友对周总理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后喝酒没有再超过半斤。


花近高楼1


说起鲁迅先生,一名斗士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脊梁也会涌上心头,其实鲁迅先生同时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有血有肉的人!

鲁迅先生先是在日本求学,学习医术,后来弃医从文,回国后投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大学任教!

鲁迅先生在吃这方面有不少趣事!

一、酷爱甜食,如同小孩一般可爱!

鲁迅先生比较喜欢吃甜食,特别是糖果和糕点之类的,每次发了工资都要买上一些。

一次,一位朋友从河南带回来两包柿霜糖送给了鲁迅。鲁迅收到后就开始大吃特吃起来,待到许广平看到的时候就对鲁迅说,柿霜糖是用柿霜做成的,如果嘴角上火生疮,用这个糖涂一涂就好了。

这个时候柿霜糖已经被鲁迅吃掉了一大半,听到许广平这么一说,鲁迅就如同小孩一般赶紧收了起来,以备以后可以当药用。

可是半天没过,鲁迅先生看着那些柿霜糖,就忍不住了,觉得已经吃掉了一大半,而且上火生疮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的事儿了,于是乎,一口气吃了个干净!

二、爱吃辣,原因让你我惭愧!

据说,有一次鲁迅先生宴请胡适(这个时候两个人还没闹僵),席间有一道菜——梅干菜扣肉,这是典型的南方菜,胡适非常喜欢吃,吃了几口以后非常差异,就问道:菜里为什么有辣椒?因为他认为绍兴一带的人并没有吃辣椒的习惯。

而鲁迅也坦言,家乡的风俗是不喜欢吃辣椒的,但这是自己独有的习惯。因为当年求学,到了夜深人静苦读之时,就困意难耐,鲁迅就采用吃辣椒的方式解困,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喜欢辣椒的习惯!

鲁迅先生求学惜时刻苦的态度,真是印证可他那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会有的!

三、豪气大方,招待客人不含糊!

鲁迅先生虽然在吃上颇有乐趣,但是自己在家时,并不十分讲究,喜欢吃糖,吃的却是廉价糖;喜欢喝酒,喝的也是散酒。

但是如果有客人到来,鲁迅的好客热情就会显露无疑。

一是带人下馆子毫不含糊!鲁迅招待客人的时候,会带他们去北京城著名的餐馆,而且不用菜谱就可以点出许多的招牌菜!

二是亲自下厨,做饭讲究。鲁迅在吃上面乐趣很多,做饭上也颇有心得。据说有一次,他给一位友人亲自下厨,做了一道干贝清炖火腿,蘸着胡椒吃,那叫一个美味!

总之,鲁迅先生不客气的讲是一个被文学成就掩盖的“文学家”!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一个爱美食爱生活的吃货特地来报到,闲话不多说,直接开门见山说说历史上到底有哪些与名人相关的美食趣事轶闻。小翰今天就说说以下几个人物吧。

周总理和许世友拼酒,借机劝诫许世友莫贪杯莫逞能

许世友是开国上将,这个人也极其具有传奇色彩,他原是出身少林,视死如归,在战争时期做过十一次敢死队队长。这人生平有两句几乎人人皆知的名言,第一句就是“戒饭可以,戒酒不行”。第二句――“冷酒伤肺,热酒伤肝,没酒伤心”。很多熟知他的人都知晓,此人嗜酒如命,没有酒是不可以生存的,曾被称为“千杯不醉”。更有甚者,他的一半工资都被用来买酒贪欢。



哈哈,不过正所谓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伟大的周恩来周总理的酒量很好,简直称得上是海涵。他曾经说过:红军长征路过茅台镇时,一两多的酒杯,喝了二十五杯,神智清醒,没有耽误一点儿工作。这个说法就不得而知了,或许酒这回事因人而异吧,不过酒多伤身,大家还是少喝为妙。



周恩来总理知道了许世友的爱好,怕他饮酒误事,特地跟他斗酒旁敲侧击一下他。周恩来请许世友喝酒,两个人一人一瓶茅台酒,喝完后没分出高下,又上了两瓶,许世友渐渐喝得慢了,周总理豪情不减,喝完后再来两瓶。最后把许世友喝趴了。

醒酒之后,周恩来乘机开导许世友:年纪大了,和人拼酒不但影响身体,还影响团结,我给你定个规矩,每次喝酒不要超过半斤。许世友对周总理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后喝酒没有再超过半斤。这个喝酒的趣事实是妙哉,小翰表示很有教育意义,但凡是深爱的事物,只要是对自己影响不好的部分多于影响良好的部分,都不应该太深刻太盲目地去追求,而是随心所欲,动静皆宜。

苏轼与东坡肉、东坡鱼的轶闻

苏轼(即苏东坡)被贬黄州的时候,意志低沉,事业失意,无心政务,幸好的是人比较能处理自身情绪,转移注意力到美食上面去了,自发发明了东坡肉。黄州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为百姓们造福和谋福利,深受百姓爱戴。正所谓是“爱屋及乌”吧,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当然,它也成为名垂千古的名菜。

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肉和东坡肘子外,他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文学家兼美食家苏轼雅兴大发,亲自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搞笑的是,他知道自己好友又来蹭饭了,于是乎便急忙忙地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哈哈哈,这个操作真的是骚极了而机智过人。

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字,苏字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左半部分是鱼,右半部分是禾。”(古代的“蘇”是如此写法)黄庭坚又道:“那把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时候才反应过来,原来黄庭坚早就知晓他偷偷把鱼放在何处。这次只能哑然失笑了。无可奈何,苏美食家只能把自己的心爱之物拿出来跟黄庭坚共享。真是可爱极了。


瀚海说史


说到吃,那就得说苏轼,简直是一个高雅的吃货。

他善于做菜,也乐意做菜。他的夫人很有口福。

先说在黄州的时候,他认为黄州的猪肉极贱,但是人们不知道怎么吃,于是他就发明了一种炖猪肉的方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上酱油。他还会做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盐,里面放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萝卜汁,和一点酒,快要好时,再放上橘子皮。趁热端上桌就好了。

他还会做青菜汤,方法是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做。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荠菜,下锅前,要洗好,放点生姜。汤里要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时,蒸的米饭放入另一个漏锅里。

大家都知道惠州吧,在宋朝那是瘴疠之地,他千里迢迢被发配到这里,不是一般的人 能够想得到的,受得了的。不过,好在这里有好吃的。

苏轼喜欢的桂花酒。

他的朋友陆惟谦,也是两千里远来看他,他就说,我拿桂花酒来招待你,款待你。保证你一身的劳累就都消除了。

吃货总能找到有缘人。

在惠州,每过几天太守就派他的厨师带着菜到苏轼家来给他做菜。苏轼有一次自己在巨大的岩石上钓鱼,竟钓上了一条大鳗鱼,他就带着鱼去太守家做客。就这样,苏轼在惠州找到了吃友。除了太守,苏轼还经常到城西湖边的朋友家里去喝酒。他还经常去游白水山,然后带着儿子和太守以及新来的朋友一起游玩吃饭。

羊蝎子的发明者。

我在网上看了羊蝎子,是怎么做的呢?就是羊的脊骨做着吃。然后我看苏轼的烤羊脊,却原来基本是一样的。你看他怎么说的,

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酒漉,随意用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螯逸味。

他吃得非常香,感到很满足。他以为比城里的大官们吃得还好。

苏轼为酒做赋。

苏轼到了惠州,发现竟然没有酒类的专卖,几乎家家酿酒。就是在这里,他喜欢上了桂花酒。微甜而不上头,益气补神,使人容颜焕发。他说喝了这种酒,如果你开怀畅饮,就会感 到浑身轻灵飘逸。他把桂花酒的酿造方法刻在石头上。藏在罗浮桥下。他觉得不过瘾,又写了五六篇酒赋,最有趣的是那篇《东皋子传后记》,那是写在某个太守赠给他酒,然后他在谢太守的信里写的。他还写过一篇《酒颂》,描写出了他那种微醉的快乐,即使不喜欢喝酒的,他会为之神往的。

苏轼除了酿造桂花酒外,还造橘子酒和松酒。那是在定州的时候。不过,他最中意的是桂化酒。说实在的话,他做的不算是太好喝。他的儿子说,他只是喜欢试验罢了,他只试过一两次,桂酒就像是屠苏酒。所说尝过他在黄州做的蜜酒的人,都有腹泻。

生活要有情趣,苏轼就是一个这样有情趣的人。生活幸福吗美吗,其实在于你会不会发现,苏轼就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关于苏轼的吃的故事,还有很多,欢迎关注我们,以后我们慢慢聊。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民间传说乾隆吃“毛芋头”,山珍海味都不好吃,只对毛芋头赞不绝口。

故事还得从头说,乾隆年间礼部尚书张玉书,携母进京上任。

途中老母年迈,腿脚不便,途径白沙沟时,便将母亲寄养在姓白的中医家里,没想到几年以后,在京城安顿下来的张玉书再回去接老母时,却发现母亲身体格外强壮,气色也与之前大不同,张玉书对此表示很惊讶, 便问他母亲,究竟为何变得如此强健?

他母亲笑着说,因为老中医告诉她,用沙沟芋头蘸着白糖吃,对身体好,所以她就遵照中医所说,经常把沙沟芋头蘸白糖来吃,身体果真愈发健康。

于是张玉书便将当地的特产沙沟芋头带到宫中,上呈给乾隆皇帝,没想到早已对山珍海味食之无味的乾隆皇帝,却对这小芋头蘸白糖的简单美食赞不绝口。

吃饱喝足后,龙心大悦的乾隆皇帝,便将这沙沟芋头直接纳入贡品名录,此后但凡到了芋头丰收的季节,就有专门的上好贡品送入宫中,以供乾隆品尝。

同时乾隆听说,吃这芋头能使身体强健,还是当地老中医教的方法,因此特意在乾隆十八年的十二月十八日,下旨为白氏家族建龙坊一座,以此褒奖白姓老中医济世为怀的高尚品德。

同样的,在《宰相刘罗锅》里,乾隆也吃过荔浦芋头,可以说乾隆是史上最爱吃芋头的皇帝,在位长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世上最好的芋头,他基本都吃过。


钱品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会吃的民族,不但会吃,还发明了许多烹饪的技法,蒸,煮,炸,焖,炖,无论是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只要是能吃的,中国人就可以将它变成无上的美味,中国菜也在世界享有盛誉,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攻占了国外的大街小巷,既然中国有如此悠久的饮食文化,自然也会发生许多跟吃有关的趣事,下面着重讲讲关于苏东坡关于吃的故事,看他是如何在逆境中通过饮食来度过难关的。(鸿)

一,东坡肉

苏轼在被贬未黄州团练副使的时候,当地气候干旱,这对于以前过惯了优越生活的苏轼来说,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但是苏轼解锁了新的天赋,就是吃,当地食材稀少,他就自己开荒种地,当地的猪肉价格低廉,苏轼就用他来做菜,当时的猪肉富人不想吃,穷人不懂得烹饪的方法,但是苏东坡却对猪肉爱不释手,还写了一首《猪肉颂》,介绍了东坡肉的烹饪方法,我们现在吃懂东坡肉外酥里韧,入口即化,可是当时的苏东坡做的东坡肉却只是开水煮猪肉,但猪肉能成为我们现在的主要食材,苏东坡有很大一部分功劳。

二,羊蝎子。

我们现在人喜欢烧烤撸串配啤酒,宋朝的苏轼也有这个爱好,但是他的食材并没有那么丰富,可怜的苏大才子一生颠沛流离,这次他又被贬到了广东惠州,更为不幸的是,陪伴他的侍妾朝云也在这个时候去世了,只剩下苏轼一个人了,在极度的悲痛过后,他又要为自己吃的问题考虑了,惠州天气湿热,瘴气弥漫,苏轼很快学会了一种烹饪方法,那就是烧烤,他就地取材,买了几文钱就能买到的羊脊骨,用开水煮沸后,加入黄酒放在烧烤架上烤,然后放上食盐等调料,苏轼喜好甜口,烤熟以后他就蘸糖吃,只是羊脊骨肉少,啃了几下就没了,但是对于苏轼来说,那类似虾蟹的味道已经让他十分满足了。

三,荔枝,生蚝。

除此之外,苏轼还对惠州当地的荔枝情有独钟,喜好甜食的他写了”日淡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即使当时他得了痔疮,仍然一颗接一颗的吃下去,后来他又流放到了海南,很快他又将当地的生蚝作为美味的食材,痛并快乐着,可以说,诗文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吃才真正伴随了他一生。


李艺泓


瞅瞅慈禧一天都吃些啥,为什么那么长寿

慈禧生于1835年薨于1908年,活了73岁,在历任王朝掌权人中,都是高寿,能活过她的,没几个。其他高寿老大,时间太久,因为隐秘或者资料失传,没有办法去考证他们为什么长寿,只能说他们命好。但这个慈禧不同,她离今天很近,而且死后不久大清就灭了,所以她的长寿,有迹可循,据说,她的长寿和吃有关……

据宫里头人说,慈禧的吃很奢侈,一顿饭有一百二十多道菜,还不算时鲜。如果说这些就是慈禧长寿秘诀,那普通人家真做不到,品色不说了,就算一道青菜炒一百多盘,也受不了……幸好,宫里头人又说了,这些菜慈禧并非都吃都尝,之所以摆上这么多,那是因为慈禧怕人家摸清她的饮食习惯,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乘机搞事。这么多菜品,她每次只是随机选择几样,每样不超过三筷子……

这我们寻常人就能做到了,弄个月菜谱,把一百多道分散到一月里也就可以了。另外,慈禧菜单单独列了时鲜,那我们吃饭时,也要顺其自然,啥时节吃啥东西除了正餐的一百多道菜,宫里头人也说了,慈禧长寿和早餐有关,那她早上吃什么呢?

听过宫里头人叙述,还别说,慈禧早饭吃法,真和寻常人家有不同之处,有些一样,有一些难以想象

慈禧每天早晨三五点起床,下床第一件事,喝一碗银耳汤,这叫起床汤,据说慈禧念叨过,下床喝银耳长寿。这个汤不是由御膳房提供,而是储秀宫茶房一个知根知底的叫张福的太监熬的。我们平常早饭也喝银耳,可谁会下床就喝呢?人家是先喝汤,后洗漱

下面就和普通人家早餐差不多了,先喝奶茶,然后从御膳房提供的几十样羹、粥、茶点中,随便选几份……要说不一样,奶茶这一块有所不同,奶茶和起床汤一样,也是由张福在储秀宫自己的茶房做的,奶茶两种,一种是人奶,一种是牛奶

对我们普通人家来说,人奶麻烦一些,牛奶奶茶还是可以足量的

总的来说,我们普通人家参考慈禧食谱习惯,做出一份自己的长寿菜谱,是可行的

另外,慈禧还有个习惯,早上洗漱完,吃正餐前,得抽两袋水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