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人都是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吗?有哪些历史依据?

用户3708573157


问我始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酒泉市的居民中,很早就流传着关于自己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故事。小编翻阅《酒泉文史》(第6辑)和一些史料,发现确有其事,这也是现如今酒泉人的习俗与三晋文化、中原文化息息相关、传承一脉的原因。

洪洞大槐树

新中国成立后,洪洞县人民政府在原先的广济寺旧址上修建了"大槐树公园“,园内高高地竖一石碑,上书"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

古槐树虽枯,被文物工作者用木支架拱卫着,显得十分苍劲、神气。古槐树周围还有几株郁郁葱葱的新槐,据介绍是生物专家采用“掘根生新芽”的新技术精心繁育长成。现在,“古大槐树处”已被评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移民的历史背景

(一)洪武大移民

山西洪洞县大移民始自元末明初,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略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频繁的战乱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而这时候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朱元璋在消灭各路军阀后,兵锋开始直指盘踞在甘肃、内蒙一代的残元势力。“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诏令大将军徐达率军向西北挺进。

战线由陇东庆阳一直拉到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今瓜州、敦煌)。战役从1369年3月到1372年6月,·整整3年3个月,于是甘肃悉平,本来人烟稀少,地瘠民贫的陇东黄土高坡、河西戈壁大漠,经过战争的破坏,其荒凉、残破、凋敝的生存环境,很难维持一般人的生活,何况给养军队。但“甘肃孤悬矢末,四面受惊”,

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必须有重兵防卫。

“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开荒屯田,乃为长治久安之道,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在河西大力推行屯田政策。(摘自《酒泉文史》(第6辑))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

明太祖洪武二年(1388年)八月,明朝从山西向陇右、河西移民。在这次移民浪潮中,有大批移民蹒跚度陇,加人到了屯田的大军中。

据调查,明代的巩昌府、平凉府、甘州五卫、靖虏卫、镇蕃卫即今天水、甘谷、会宁、陇西、镇原、张掖、民乐、靖远、景泰、酒泉、民勤等地都曾是洪洞移民的迁入地。

当时,凡是出移山西各府州县的老百姓,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大槐树下,发给川资、路引(路费和移民证),然后再迁徙各地。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民国年间的《洪洞县志》和《增广洪洞县大槐树志》都有记载。(摘自《酒泉文史》(第6辑))

(二)永乐大移民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

燕王扫北”。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但一度恢复的中原农业生产再次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靖难之役结束后,出于发展经济的考量,洪武年间朱棣又开始有计划的组织山西人口向其他地区移民。

综上所述,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

回顾中国历史上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汉代仅限于屯垦戍边,并没有形成全国规模;三国割据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垦兴盛,但安史之乱以后废弛;宋代重文轻武,屯田时盛时衰;元代全国兴屯,但很快天下大乱。所以说,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移民分布

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当初直接迁入地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然而数百年间,峰回路转,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解放前的“下南洋”,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探亲、定居,到现在,大槐树的后人已经是遍布神州大地、天涯海角。

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其中移民陕西、甘肃、宁夏分布在182个县市,所以酒泉人口中亦有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

移民分布示意图

为什么移民都会说来自“大槐树”?

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广济寺,寺旁有一棵高大的槐树,树冠如巨伞。

明王朝在广济寺设局驻员,负责登记、迁散移民事宜。当时迁移带有很大的强迫性。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我们的老窝”,当地百姓举家迁移时,扶老携幼,哭声震天,其状不忍目睹。

当移民们一步一回头地离开曾经养育他们的这块热土的时候,在最后一瞥中寻找家乡最有纪念意义的标识物时,就只有一棵大槐树了。自此“大槐树”久而久之成为了流传下来大家对“故土”的最终印象。

但所有移民均是来自洪洞县么? 其实不然。“大槐树”当于人口迁徙的中转站,明朝先后从晋南地区抽调人口,组织移民,中途在经过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时候,办理手续,在领取了所谓的凭证跟盘缠之后,再奔赴全国各地。

移民对河西的历史意义

从山西向陇右、河西移民,对加快边疆开发,巩固边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文化传播显得格外突出。

当时以大槐树为象征的晋南地区属三晋古地,传统文化气氛浓厚,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这里的移民到了相对落后荒寂的河陇一带,自然就把自己的家乡文化带了过来,促发新的"家乡文化"的腾飞。

比如一度唱红陇原的山西、陕西梆子(晋剧),就是晋南蒲州梆子与陕甘地方小戏结合后的新戏种。

晋剧《打金枝》

正月初一,晋南人家,清晨早起,由一家之主率领全家祭拜祖先,然后按年龄辈份为长者拜年。天大亮后到邻里、亲朋处拜年。元宵节的放烟火、扎花灯、跑彩船、舞龙灯以及端午节的包粽子、悬艾枝,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这些

节日礼俗也与三晋古地大体一致。

中华民族大家庭,各地节庆习礼有许多共同处,但三晋文化、中原文化深人河西走廊,与大规模的晋南移民的迁入息息相关。(摘自《酒泉文史》(第6辑))


in酒泉官方号


这一说法有对有错,应该说很多酒泉人可能确实来自山西,但是不一定是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元朝末年,因为元顺帝荒淫无耻,昏庸无能,弄得民不聊生,最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一些地区长期的战乱造成了大量百姓死亡和流散,十室九空。到明朝建立以后,为了尽快恢复战乱地区的生产,明太祖朱元璋决定从战乱较少、人口稠密的山西、江南等地迁移人口充实其他地区。

从洪武三年开始,明政府有计划的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前后历时近50年,直到永乐十五年才结束。大规模的移民共计18次,涉及到大半个中国、18个省份,据考证,历次移民的总人口超过了一千万,也算古代史里的一个奇迹了。

其中甘肃一带自洪武三年徐达西征开始,战事前后断断续续历时3年之久才得到暂时的和平,人口损失也是很大,所以也是移民的一个重点地区,在其后的时间里,陆续有大批从山西迁移而来的居民在这里移民定居,为甘肃的生产恢复做出了贡献。

但是虽然酒泉有很多人来自山西,却并不是全部来自洪洞县,而是来自山西各地。之所以会有移民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是因为当时的移民都是在一些地区集中以后,统一办理手续才一起出发的,而洪洞县的广济寺正好是比较大的一个集中点。

古代交通不便,一些人可能只在村子附近活动,被迁移以后已经很难回忆究竟家乡是哪里,于是广济寺和寺旁的大槐树就成了家乡的代名词,从此流传下了“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诗句。

所以说酒泉很多人可能确实来自山西,但是不一定来自洪洞县。

应该说这次大移民虽然让很多人背井离乡,但是在当时也确实对于恢复战乱地区的生产和经济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巩固明朝的统治,积极意义更大。

今日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已经是一个知名景区,大槐树祭祖也已经成为习俗。


不沉的经远


大槐树是我国比较中心的地方,向四方走开是自然的。各省各地都存在。就那陕北人来说吧,近几十年有台湾的,香港的,河南山西的,甘肃新疆的,内蒙河北的到处都有。


高孝南1


别糟蹋山西大槐树了,历史记载大槐树移民甘肃最西边到张掖的民乐县,张掖往西基本上是游民和流放改造的犯人!


昏鸦8557850


实际上说移民全是由山西洪洞大槐树我认为有误,一九九年我去临汾时曾专门去大槐树参观过。记得当时有一张图,写着自明朝洪武年始的几次人口大迁徙。我个人认为是苏三起解的广泛流传,加大了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


泰山一頑石


也不一定,历朝历代,反反复复,人来人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