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明朝的時候就遠遠落後於西方

明朝(1368年―1644年)

清朝(1636年-1912年)

西班牙:黃金年代(1521—1643年)(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1588年-1949年)(不落帝國)


從歷史上看,中國落後於西方,是思想和科學的落後,中國的思想實際上是儒家思想,儒家主導中國的思維直到今天,而儒家是輕視科學的,這就是中國落後於西方的根源。

明朝繼承了宋朝的理學,加劇了封建集權,並搞出了“心學”,明朝的經濟依然是單純的小農經濟,明朝的落後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明中葉後,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生產關係要素已落後生產力的發展,整個社會發展停滯了。此時的西方經過漫長的黑暗時期,一批思想家、科學家開始重新反思古希臘的文化思想、理論開始被重新認識和發展。這就是文藝復興運動,從此以後,西方走上了科學研究領導生產、生產力發展反過來影響科學研究的良性發展。下面羅列一下明朝期間西方的科技進步:


數學,明代已經全面落後於西方:

1464年,在《論各種三角形》(1533年出版)中,系統地總結了三角學(德國約·米勒)。

1494年,發表《算術集成》,反映了當時所知道的關於算術、代數和三角學的知識(意大利帕奇歐里)。

1545年,卡丹發表了非爾洛求三次方程的一般代數解的公式

1550—1572年,出版《代數學》,其中引入了虛數,完全解決了三次方程的代數解問題(意大利邦別利)。

1591年左右,在《美妙的代數》中出現了用字母表示數字係數的一般符號,推進了代數問題的一般討論(德國韋達)。

1596—1613年,完成了六個三角函數的間隔10秒的十五位小數表(德國奧脫、皮提斯庫斯)。

1614年,制定了對數(英國耐普爾)。

1615年,發表《酒桶的立體幾何學》,研究了圓錐曲線旋轉體的體積(德國刻卜勒)。

1635年,發表《不可分連續量的幾何學》,書中避免無窮小量,用不可分量制定了一種簡單形式的微積分(意大利卡瓦列利)。

1637年,出版《幾何學》,制定瞭解析幾何。把變量引進數學,成為“數學中的轉折點”,“有了變數,運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辯證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微分和積分也就立刻成為必要的了”(法國笛卡爾)。

1638年,開始用微分法求極大、極小問題(法國費爾瑪)。

1638年,發表《關於兩種新科學的數學證明的論說》,研究距離、速度和加速度之間的關係,提出了無窮集合的概念,這本書被認為是伽裡略重要的科學成就(意大利伽裡略)。

1639年,發行《企圖研究圓錐和平面的相交所發生的事的草案》,是近世射影幾何學的早期工作(法國德沙格)。

1641年,發現關於圓錐內接六邊形的“巴斯噶定理”(法國巴斯噶)。

1649年,製成巴斯噶計算器,它是近代計算機的先驅(法國巴斯噶)。

天文:這個本來是中國的強項,沒想到後來竟然落後到要靠西方的數據修訂曆法

1542年,哥白尼提出太陽中心說。

1543年,《天體運行論》出版,“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波蘭哥白尼)。

1572年,發現仙后座超新星,是銀河系裡第二顆新星(丹麥第谷·希拉赫)。

1582年,西歐許多國家實行格里曆,即現行公曆的前身。

1584年,《論無限性、宇宙和世界》出版,捍衛和發展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學說(意大利布魯諾)。

1596年,發現第一顆變星(蒭藁增二),它的亮度呈週期變化

接上(德國法布里許斯)。

1600年,布魯諾在羅馬被教會燒死。

1604年,發現蛇夫座超新星,是銀河系第三顆超新星(德國刻卜勒)。

1609—1619年,根據第谷·布拉赫觀測行星位置的數據,發現行星運動的三個定律(德國刻卜勒)。

1609—1610年,第一次用望遠鏡觀測天象:發現月亮上的山和谷;發現木星的四個最大衛星;發現金星的盈虧;發現太陽黑子和太陽的自轉。認識到銀河是由無數星體所構成,為哥白尼學說提供了一系列有力的明證(意大利伽裡略)。

1627年,編制了盧多耳夫星行表(德國刻卜勒)。

1631年,首次觀察到水星凌日現象(法國加桑迪)。

1632年,伽裡略出版《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1639年,首次觀測到金星凌日現象(英國霍羅克斯)。十七世紀,明朝出版《崇禎歷》,其中的星錄是當時中國較完備的全天恆星圖十七世紀,明朝第一次使用望遠鏡觀測天象(中國徐光啟)。

1645年,中國採用西方的數據,修訂《時憲曆》,即夏曆。這是我國曆法的第五次改革。(此時已是清代)


物理:西方出現的較晚,還是因為出了伽利略這個牛人,不過一旦出現,就把中國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因為中國根本就沒有物理。

1583年,伽利略用自身的脈搏作時間單位,發現單擺週期和振幅無關,創用單擺週期作為時間量度的單位。

1590年,伽利略做自由落體的科學實驗,發現落體加速度與重量無關

1590年,伽利略發現投射物的運行路線是拋物線。

1590年,伽利略認識到物體自由降落所達到的速度能夠使它回到原高度,但不能超過。

1590年,用凸物鏡和凹目鏡創造第一個復顯微鏡(荷蘭詹森)。

1593年,伽利略發明空氣溫度計,由於受大氣壓影響尚不夠準確。

1600年,《磁鐵》出版,用鐵磁體來說明地球的磁現象,認識到磁極不能孤立存在,必須成對出現(英國吉爾伯特)。

1605年,發現分解力的平行四邊形原理(比利時斯臺文)


1610—1650年,笛卡兒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旋渦假說,認為宇宙充滿“以太”。把熱看作一種運動形式,與萊布尼茨爭論運動的功效問題近五十年

1620年,從實際觀察中歸納出光線的反射和折射定律(荷蘭斯涅耳)。

1628年,用兩塊凸透鏡製成復顯微鏡,是近代顯微鏡的原型(德國衰納)。

1629年,發現同電相斥現象(意大利卡畢奧)。

1629—1639年,提出光線傳播的最小時間原理(法國費爾瑪)。

1634年,認識到音調和振動頻率有關,提出弦的振動頻率和絃長的關係(意大利伽利略)。

1636年,首次測量振動頻率和空氣傳聲速度,發現振弦的倍頻音,提出早期的音樂和樂器理論(法國默森)。

1637年,提出光的粒子假說,並用以推出光的折射定律(法國笛卡兒)。

1638年,笛卡兒提出一種無所不在的“以太”假說

1643年,發明水銀氣壓計(意大利托裡切利、維維安尼)。


生物:中國有本草綱目,不過還是停留在經驗科學的層次上。

1493年,意大利人達·芬奇模仿鳥的結構,首次設計各種飛行器。十五世紀末,達·芬奇繪製了一些比較詳細的人體解剖圖。

1543年,比利時人韋薩利的《人體機構》一書,批判了蓋侖的解剖學。

1555年,首次將鳥類骨骼和人體骨骼作了比較,由此開創比較解剖學(法國貝朗)。

1596年,明代《本草綱目》出版

1628年,發表《心血運動論》,發現血液循環(英國哈維)。


地理:一開始中國領先,不過僅僅五六十年的光景就被西方超越了:

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遠達非洲東岸慢八撒(現今在肯尼亞)。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發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492年到150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先後發現古巴、牙買加、波多黎各等島嶼,當時誤認為發現了印度。在航海中,認識到地球磁場的偏角因地而異的變化。

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發現經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路。

1498年,對湖水的侵蝕搬運進行觀察,提出防止湖水侵蝕的方法,此方法也可防止海水的侵蝕(中國沈啟)。

1499—1504年,意大利人亞美利哥·維斯譜齊曾多次航行到南美洲北岸,確認為一新大陸,後來就把南、北美洲稱為“亞美利加”。

1519年9月—1522年9月完成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證實地球是球形(葡萄牙麥哲倫率領的探險隊)。

1569年,創立麥卡托投影法,並於1595年出版《地圖冊》(荷蘭麥卡托)。1570年,用擺式風力計測量風力(意大利丹蒂)。

1576年,發現地球磁力的傾角(英國諾曼)。


公元1450年,德國人約翰古登堡發明了印刷機


公元1489年,德國人威德曼在萊比錫出版了一本關於算術的書,首先用到了加號(+)和減號(-)


公元1511年,德國人紐倫堡鐵匝漢來恩發明了計時用的表


公元1565年,瑞士蘇黎世人差司那最先描述了鉛筆的製造方法


公元1568年,法國數學家貝林發明螺紋車床,切削出來的螺絲規格統一


公元1569年,佛蘭德斯地理學家麥卡脫髮明瞭“麥卡脫投影圖法”用以繪製世界地圖


公元1585年,佛蘭德斯工程師史帝文首先發明使用小數,但是仍未懂得使用小數點


公元1589年,英國人威廉?李發明針織機


公元1518~1593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一書,一直被認為是中醫中藥的經典


公元1590年,荷蘭的詹生父子發明了顯微鏡


公元1608年,荷蘭的米德爾堡眼鏡工人漢斯?李伯錫偶爾把凹透鏡迭加起來觀看遠處物體時,遠處的東西竟放大了,從而發明瞭望遠鏡,並在荷蘭議會上向議員示範


公元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空氣溫度計


公元1562~1633年,中國的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


公元1631年,英國倫敦索瑞地方的數學家奧特雷德在所著《數學之鑰》一書中,首先用了乘號(×)


公元1641年,蘇格蘭數學家納皮爾首創了對數


公元1643年,意大利的托里拆利發明了水銀氣壓計。


根據以上資料不難得出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全面落後於西方,始於明朝。

大家都知道,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同年清軍入關,中國進入清代。在此時間點之前,中國在很多科學領域就已經落後於西方。因此,那些指責中國從清代開始落後於西方的言論是不客觀的。

�BuX��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