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哪个将军,本不应该死,但是因为队友的不作为走向了灭亡的?

汉史趣闻


看了这个问题小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岳飞,生在那个年代即使自己用毕生的时间去抗金也无济于事,因为从皇帝到文武百官都不想打,所以他抗金之旅多舛,队友不给力也就罢了,最后队友直接出卖岳飞,以莫须有罪名将他杀害,真的是不怕铁浮屠,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最后故事大家都知道,岳飞死后南宋再无能力对付大金!



元芳影评


1948年11月17日上午,国军“参谋总长”顾祝同飞临碾庄圩上空,通过地空联络电台与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直接对话:“增援的邱清泉和李弥打得很苦,建议黄兵团主力向西突围,争取与邱李两兵团汇合”。下面的黄百韬登时就明白了,顾祝同的言外之意,就是援军已然无望。



救援黄百韬兵团的作战计划,是由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前进指挥所主任杜聿明亲自拟定的,即以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守备徐州,第72军、第74军为总预备队,集中邱清泉第二兵团主力和李弥第十三兵团全力东援,要求黄百韬坚守7到10天待援。

从徐州东郊出发,到达碾庄约有50公里,配属给第二兵团的第二快速纵队如果撒了欢的前进,两小时用不了就可以开到。之间地势平缓几乎无险可守,而华东野战军能够抽出来的阻援部队只有三个纵队:成钧的7纵、宋时轮的10纵和胡炳云的11纵,满打满算不超过70000人。



而邱清泉的第二兵团除留在徐州的第72军和第74军之外,尚有第5军、第12军、第70军、第116军共四个军的人马,其中仅第5军的兵力就达到40000余人。同时展开的还有李弥兵团的第8和第9两个军(第39军未归建),两个兵团出动的兵力不低于13万人,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和重炮。

徐东阻击战打得其实比较艰苦,邱李两兵团光大口径炮弹就砸了12万发,粗看起来“邱疯子”应该很有作为了吧?其实谬也,邱清泉在战役中实际是消极进攻,并没有真正有所作为,用12万发炮弹只换来前进12公里,一半的路程都没有走到。



邱清泉为什么消极不作为呢?第一是对“凯申物流”心中有气,第二是按常理估计黄百韬最多坚持三到五天,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国民党军队的顽疾:保存实力。顾祝同和郭汝瑰战役期间曾亲临徐州,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杜聿明:共军打援不过两三个纵队,为什么我们两个兵团打不动?

具体分析下邱清泉的内心思想,当时风传南京比徐州还慌乱,各部院已经准备撤退,他非常愤怒的理由是:“我们在前方拼命,南京远隔千把里还互相惊扰,这种仗还有什么可打?老头子为什么不来徐州?就算徐州不安全,坐镇机场指挥也是可以的,那谁敢不卖命”?这就是国军将领奇怪的念头,完全搞不懂为谁而战。



第二条不消说了,在邱清泉看来,但凡被围的国军部队基本凶多吉少,几天后就会陷入崩溃,自己贸然冒进,界时很可能会被纠缠住搭进去,绝对的得不偿失。因此第二兵团在攻击时表现出令人奇怪的固执:一味的正面进攻。

第5军军长熊笑三和参谋长杨毓秀都提出建议,派出有力部队迂回华野阻援部队身后:“如果这样的正面打法,必然会遭到逐次抵抗,从而极大迟滞我们的前进。不仅救不了黄百韬,我兵团还会因此蒙受重大伤亡”,邱清泉不耐烦的回怼:“迂回不成,我们反被钳制住怎么办”?



只有兵团参谋长李汉萍看得明白,邱清泉手下的几个军中,第72军和第74军被留在后方,第12军的老底子是东北军根本不敢重用,搞不好就是第二次贾汪起义,第116军是临时拼凑部队,能够上阵的只有第70军和第5军,而邱清泉不愿意为了黄百韬损失自己的主力,正面进攻可打可撤,是最好的观望战法。

直到11月18日,南京的微操大师直接致电邱清泉,前面称呼吾弟,后面措辞严厉,邱清泉才有点发慌。而徐州的杜聿明也发觉邱清泉在耍滑头,直接命令预备队第74军出动迂回潘塘。




结果与增援而来的华野2纵迎头相撞,混战一夜后各自撤离,邱清泉开始吹嘘“潘塘大捷”,然后再无下文,还是正面推进。

1948年11月22日凌晨,华东野战军对碾庄发起了最后的总攻,战至下午四时,逃出兵团部的黄百韬身边只剩下第25军副军长杨廷宴,黄百韬对他留下了自己著名的“三不解”(杨廷宴逃脱),然后说自己跑不动了,最终毙命,尸体埋在小黄庄以西、碾庄圩车站以北几公里外的旷野上。


度度狼gg


因为队友的不作为,导致自己战死的将军,在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不说远的就说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这样的事例,就有很多个。

我们都知道国民党有一个将领叫张灵甫。他本来是蒋介石很倚重的一个人,蒋介石更是把自己的最为嫡系的七十四师交给了他。

可见,他在蒋介石眼中还是有一定的分量的。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被蒋介石倚重的将军,他的死正是因为和队友的不作为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张灵甫死于孟良崮之战,这一次战役,是张灵甫和粟裕将军之间展开的。本来孟良崮之战打响前,张灵甫是打尽了各种算盘的。

说白了此次张灵甫孤军深入孟良崮,他就是想要全歼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的。

他本以为,自己作为诱饵,把粟裕带领的华野军引诱出来,和自己作战。只要粟裕带领的大部队和他张灵甫开战了。

那么,附近的国民党军队,就会一起围过来,前后夹击,最终把粟裕的华野军,就此一举歼灭掉。

张灵甫为了打胜这一次战役,真可谓是做足了各种准备,最后,他还给蒋介石讨论了此次计划是否可行,蒋介石也觉得这是一个歼灭华野军的好机会。

所以,就答应了张灵甫请求。

在张灵甫看来,这就是一次毫无悬念必胜的战役。他带领的七十四师向孟良崮进发的时候,也是信心满满的。

粟裕也是很配合,他带领的全部华野军向孟良崮进军了。

粟裕当然知道张灵甫的小心思了,但是,他给张灵甫的看法不一样,他觉得自己只要速度够快,肯定是会歼灭张灵甫以及他的七十四师的。

因为国民党的组织协调力,粟裕还是知道的。最为重要的是,粟裕若是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给围住,对于国民党的打击,绝对是伤筋动骨的。

毕竟七十四师是国民党最为精锐的一个部队,连他们都打败了,对其他部队的震慑力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粟裕到了孟良崮就把张灵甫的七十四师给围了起来。令张灵甫没有想到的是,华野军的战斗力竟然如此的了得,他们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张灵甫带领的整个七十四师给歼灭了。

也就是说张灵甫根本就没有等到援军的到来。

这是张灵甫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张灵甫和他的七十四师,就这样全部都被歼灭了。本来张灵甫以及他的七十四师,是大不必阵亡的。

因为就在孟良崮不远的地方,就驻扎着国民党的军队,黄百韬和李天霞他们就在附近。可是,他们见张灵甫陷于危机之中,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都是置张灵甫的死活而不顾。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张灵甫阵亡了。

不得不说他的死亡就是因为友军的不作为造成的。

见死不救,在国民党各派系之间,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这大概也是他们打不了胜仗的一个原因吧。


汉史趣闻



前几年有个电视剧,不过不算很火,叫《喋血孤城》,吕良伟主演,背景是抗战时期国军抵抗日军的常德会战中,余程万率国军五十七师约八千人防守常德,以少敌多,死守待援,但最后国军外围增援部队掉了链子,余程万被迫弃城出逃,整个五十七师几乎伤亡殆尽。

常德会战时,按照战前的部署,五十一师周志道部守桃源,五十八师张灵甫部在慈利石门一带,这是第一道防线,五十七师守常德,实际上是第二道防线。七十四军是当时国军和日军都认为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国军部队,放在湘西,就是为了掩护西南的安全。

按照当时国军的作战计划,如果日军从湘西向常德进攻,那么五十一师和五十八师在第一线逐次抵抗日军后即向常德外围撤退,然后由五十七师在常德死守,等待日军攻势顿挫,而国军外围增援部队到达,就可以以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的战法,从外线对日军构成包围,加以聚歼。这也是国军当时比较常用的战法。


但日军对国军这套战法也比较熟悉,所以日军经常会在正面进攻的同时,或者从左翼,或者从右翼迂回包围国军,由此与国军进行争夺外线的竞赛。但如果日军以优势兵力强攻,国军来不及转入外线就被击溃向后撤退,国军的战法就被破了。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吃了亏之后,日军吸取教训,在进攻时就不再轻易放弃外线了。

所以,在常德会战中,日军开始攻击后,迅速击退了五十一师和五十八师,王耀武也确认率这两个师撤退到了常德外围,但是却未能有效支援常德的余程万。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候湘西属于第六战区,在这一带的部队不多了,除了七十四军,就只有二十九集团军,但很快就被日军击溃了,因此只能等着第九战区薛岳派兵增援。

但这时候薛岳对日军的意图摸不清,总认为日军是声西击东,湘西只是佯攻,战役重点目标仍然在长沙方向。所以,薛岳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派第九战区部队增援常德方向,一直到日军已经突破国军第一线部队,到达常德开始攻击,薛岳才确定日军的目标就是常德,才开始调派部队向常德增援。


薛岳派过去增援的部队就是之前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大显身手的第十军,加上暂编五十四师饶少伟部。第十军本来在湘南衡阳衡山一带休整补充,接到命令后马上选择行军路线。因为军情紧急,所以薛岳给第十军规定的时间比较紧张,第十军方先觉考虑之后,选择了一个比较近的路线,但是因为要翻山越岭,所以第十军到达常德外围时,时间是赶上了,但是来不及注意,也来不及侦察敌情,就奉命向指定的防区前进。

这时候薛岳命令暂编五十四师和第十军的一九零师由他直接指挥,方先觉只能指挥第三师和预备第十师向德山前进。但是预备第十师的行踪被日军飞机侦察发现,师长孙明瑾未加注意,也未调整行军路线,导致部队在前进中突然遭到日军伏击,部队死伤惨重,孙明瑾本人也在撤退时被日军飞机扫射击中,当场身亡。

第三师也是在行军中与日军遭遇,周庆祥立刻自己扔下部队逃跑,导致第三师被日军击溃。方先觉得知后,马上电话调一九零师增援,但是师长朱岳以薛岳给他另有任务为名,拒绝了方先觉的要求。方先觉电话和薛岳商量,薛岳也拒绝,两人大吵一通。第十军部队后退之后收容整顿,才稳住形势,与日军对峙,但增援常德刘说不上了。


加上五十一师和五十八师在常德外围遭到日军阻击,无法突破防线,第十军又全军崩溃,余程万在常德死战其实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但仍然死战不退。直到五十七师全师八千人已经牺牲到了只有四五百人,余程万对增援已经完全绝望,才下决心突围,他命令下属的团长柴意新率一部分人撤退,他留下了阻击,柴意新坚持他自己留下来阻击,余程万才在少数部队护卫下渡过沅江逃走了。

常德会战中如果说有责任,那么责任最大的首先是薛岳的错误判断和反应迟缓,其次就是周庆祥在与日军接触后奇军先逃,余程万是在死战直至外援断绝,部队也伤亡接近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才撤退,但战后为了掩盖指挥的问题,余程万一度被下令解送重庆进行军法审判,只是在部队残部集体求情后才撤销了命令,第十军军长方先觉被撤职,也是李玉堂活动之后暂时留用,代理军长。


萧武



“杨家将”里的杨令公,杨继业啊。

杨继业是真正的“不用死”,却被队友不作为更坑死了的。

在宋太宗雍熙北伐时,任命潘美为西路军主帅,杨继业为副帅,郭超、王侁、刘文裕为都监。

这里面潘美是北宋初年宿将,宋太祖亲信,而且在前一年才和宋太宗结为了儿女亲家。

杨继业,北汉降将,宋太宗很喜欢他,也愿意重用他,原因是宋太宗要慢慢建立属于自己的军队班子,杨继业这种在北宋没什么关系网的降将是最好的人选。

刘文裕、郭超都是宋太宗的亲信,只有王侁是后周宰相王朴的儿子。

一开始,西路军很顺利,山西的辽军不敢与宋军交战,宋军很轻易的就收复了云、应、寰、朔四州。

结果此时宋朝北伐东路军曹彬大败,中路军也退回定州,西路军其实也顺利退回了代州。


到此,虽然雍熙北伐失败了,但是杨继业对此没什么责任,大军也回到了代州。

结果这个时候传来了宋太宗的指令,宋太宗的命令是云、应、朔三州可以放弃(寰州当时已被辽军攻占了),但是西路军必须要掩护这三州老百姓顺利撤回宋境。

当然,宋太宗这个命令绝对不算过分,属于有难度但还是可以完成的命令。

接到命令后,西路军自然要拿出一个接应群众撤离的方案。

目前史料记载当时有两个方案:

杨继业的方案:大军进抵应州来吸引辽军主力注意,这个时候三州老百姓快速通过险要的石碣谷,宋军以强弩手和骑兵死守谷口掩护老百姓撤离,辽军多是骑兵,也不会不顾伤亡冲击宋军阵地。

王侁的方案:西路军主力直接出雁门北川,前往三州与辽军硬碰硬,堂堂正正击败辽军。

现在看,当然是杨继业方案最稳妥,因为西路军正面大概有十万辽国骑兵,而宋西路军不到五万人;但是王侁的方案也不是盲目乐观,因为当时宋军还承五代余风,军队野战能力相当强劲,反而讨厌攻城,而北宋与辽军几次交锋,辽军都避免与宋军正面作战,而且之前辽军也尽量避免与宋西路军作战,所以王侁方案一旦成功收益也是巨大的,在东路军惨败,中路军无功而返的局势下,西路军如果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那么不仅对王侁,对杨继业也很有好处的。

所以,刘文裕和郭超都支持王侁的方案,最后,作为主帅的潘美选择执行王侁方案。

这里要说明一下,杨继业的方案也不是他自己的方案,而是宋太宗的部署,杨继业只是在细节上丰富了一下。

也就是说王侁提议,刘文裕和郭超支持推翻宋太宗原来的部署,采用新方案,而潘美同意了。

虽然史料记载了王侁用“杨无敌”、“是不是别有用心”来挤兑杨继业,但归根结底,才不采纳新方案主要责任人是潘美,不是王侁,潘美如果不采纳,王侁也没办法。

之后按照王侁提出的新方案,杨继业负责主动诱敌,而潘美、王侁等人屯兵在陈家谷埋伏,等杨继业把辽军进入陈家谷,然后利用狭窄的地形与全骑兵的辽军决战。

结果当然是很不顺利。

杨继业诱敌不成,反中了辽军埋伏,陷入苦战,到了约定的时间依然不能顺利的撤到陈家谷。

而在陈家谷的潘美没能控制住王侁,王侁以为杨继业已经击败辽军,所以见杨继业在约定时间没有出现,居然擅自带兵出谷找辽军决战,结果才走了二十里遇到杨继业溃兵,知道杨继业兵败,王侁不但没有主动上前给杨继业解围,反而带着部队跑了,结果引发连锁反应,潘美也被部下裹挟着撤退了。


这边杨继业拼死拼活带着残军逃到了陈家谷,结果没想到潘美等人已经撤了,而辽军追兵已到,杨继业就这么兵败被俘了。

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朔州之战”全过程。

如果一开始执行宋太宗的部署,杨继业是不用死的;即使推翻了宋太宗部署,如果潘美等人能率大军在陈家谷待命,杨继业逃回来也不用死。

可杨继业就这么被自己人给坑死了。

后续处理:

潘美其实责任最大,因为他是西路军主帅,结果因为他和宋太宗是亲家,结果也就罚酒三杯。

王侁是始作俑者,他一个人承担了全部责任,仕途完蛋了,后半辈子是在流放地金州渡过,最后虽然回到了开封,但是才回开封就病死了。

刘文裕虽然支持王侁,也有责任,但是因为他是宋太宗亲信,而且也没有率先撤退,所以也是罚酒三杯的处罚。


兰台


开禧二年(1206),权臣韩侂胄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北伐,史称“开禧北伐”。战争分东、中、西三个战场。东路统帅是两淮宣抚使邓友龙,和山东、京东路招抚使郭倪。由东路渡淮北上离中原最近,且主要地形是平原,利于长驱直入,故而两淮是北伐的主战场,战争也首先在东线展开。

宋军开局还不错,不多日就攻下泗州(今江苏临淮东南)。统帅郭倪见泗州收复得如此轻易,赶紧派自己的弟弟池州副都统郭倬和主管马军行司公事李汝翼移师西北,合攻宿州(今安徽宿县),以马军司统制田俊迈为先锋。郭倬和李汝翼不值得一提,但田俊迈却是一名勇将,骁勇善战之名连金兵都有所耳闻。

田俊迈以步、骑两万连克虹县(今安徽泗县)、灵璧,势如破竹,仅七天就兵临宿州城下。郭倬、李汝翼率兵五万随后赶到,兵分三路进围宿州。紧随而来的还有忠义军。

忠义军是宋室南渡之后,留在北方的汉人。因不堪忍受金人的压迫,纷纷拿起武器自保,由此锻炼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忠义军一听宋军要北伐收复失地,踊跃相应,还积极主动配合宋军作战。

宋军攻打宿州时,忠义军奋不顾身,肉搏登城,城下宋军却害怕功劳被抢,竟从下往上射箭。坠落的忠义军怒斥道:“是一家人,还分你我!”猪队友这么一打岔,攻城便延滞下来,宋军只得就地驻扎。但郭倬个大草包,居然把大营驻扎在低洼处。

时值两淮雨季,一夜豪雨使军帐积水数尺,金军不失时机地偷袭焚烧了宋军的粮饷。兼旬大雨,再加上饥饿,十天后宋军不战自溃。五月二十三日,宋军撤围向蓟县(今安徽宿县东南)方向败退。金国骑兵一路追击,杀伤数千人,追至蓟县将宋军团团围住。

眼看宋军将全军覆灭,郭倬向金军乞和,金将仆撒孛堇说:“执田俊迈给我,让你们全师撤回。”郭倬竟然同意了,将勇将田俊迈缚送金营。金兵也如约放行。不是仆撒孛堇良心发现,而是他深知“围师必阙”的道理。宋军虽然软弱,但人数着实不少,为了活命,肯定会拼死抵抗,金兵就算最后能赢,代价恐怕不小。还不如先放他们走,再尾随袭击。而且宋军毫无战斗力可言,再来一倍也不是金兵的对手,倒是田俊迈这样的勇将难得,不能为我所用的话还是杀掉比较好。

事实也是如此,宋军疲于奔命,毫无战意,金兵追在后面,轻轻松松就剿杀俘虏了约半数的宋军。尽管后来郭倬因献勇将田俊迈给敌国,在镇江斩首。但也换不回一个活的田俊迈。如此勇将,死得如此憋屈,这不是他的耻辱,而是南宋的耻辱。


碧琳侯趣谈史


堪称南宋的“霍去病”或“陈庆之”,义军名将魏胜,在完颜亮六十万大军侵宋时,创造了奇迹般的战果!有比肩岳飞、韩世忠的潜力,但活活被南宋官场坑死!

每当我读到魏胜的故事,都不禁扼腕。南宋不是没有将才,也不是没有能打仗的士兵,很多英雄人物都是被内部的腐败和倾扎祸害了。

六十万金兵南侵,三百南宋义军创造反攻奇迹

魏胜(1120年—1164年),字彦威,宿迁人,南宋名将,出身农家,早年曾为韩世忠帐下的弓箭手。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大举南侵,兵力多达六十万人,号称百万,这是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侵宋战争。金军兵分四路,一路自海道进攻临安;一路自蔡州出发,进攻荆州;一路由凤翔进攻大散关。完颜亮亲率三十二总管兵,进军寿春。

魏胜向朝廷建议趁金军尚未南下,先行发起进攻,打乱金兵的部署,但未获响应。于是,他自行聚集了三百名志愿参战的义士,北上渡过淮河,一举攻占了涟水城。随后,魏胜又击败了海州出动的金军,乘胜打到了海州城下。

海州城内金军有数千人,然而魏胜不过几百人。魏胜举烟火为疑兵,又多多布置旗帜,吓得金兵不敢出城迎战。城上被金兵胁迫守城的民众打开了城门,魏胜率军杀入城中,所向披靡。金军守将高文富率残兵固守州衙,最终被义军全歼。

以海州为根据地三次大败金兵

魏胜在海州招兵买马,兵力很快扩充到了数千人。完颜亮知道海州丢失后,派蒙恬镇国率万余金兵前来攻打。魏胜在险隘埋下伏兵,自率精兵进抵离海州二十里的新桥迎敌,与金兵展开殊死大战。

金兵凭借人多,试图压倒义军,魏胜佯装败退,将金兵引入伏击圈。金兵正在前进时,不想后面伏兵大起,顿时慌作一团。魏胜的主力随即一个回马枪,杀入金兵阵中,一刀将金兵主将蒙恬镇国斩于马下。此战义军杀敌千余人,俘虏数百,震动了山东各地。

由于此时宋金尚未正式开战,宋朝正规军不敢派出援军,所以魏胜依靠的全是自己招募的义军,兵器盔甲也全都是缴获自金军。

这时候,沂州有数万老百姓反抗金国,在苍山结寨固守,被金人包围,魏胜率兵前往相救,直接奔赴苍山寨中。金兵出动大批人马追击,魏胜单骑在队伍后面压阵,用大刀奋力搏击。

金兵望见魏胜,用五百骑兵层层包围魏胜。魏胜骑马猛冲四面回击,金军的阵营被冲开了又合。魏胜身中数十枪,迎着刀锋突出重围,马中箭跌倒后,他就步行进入营寨,金兵无人敢抵挡。

在苍山寨中,魏胜指挥军民抵抗金兵的围攻。金兵不仅连日急攻,又断绝他们的水源,义军营寨里只能干吃粮食,杀牛马喝血。就在金兵试图渴死义军时,突然天降大雨,苍山寨转危为安。

在苍山寨鏖战之际,魏胜估计金兵必定又要偷袭海州,于是沿小路从寨中出来。金兵果然解除对苍山的包围,想趁魏胜不在偷袭海州,不想遭到魏胜迎头痛击。

随后,金军分兵四面攻打海州,魏胜招募士兵登城抵御,箭石如雨射了七日,金兵付出惨重损失后败逃。在战斗中,魏胜曾被一支箭射中鼻子贯穿到牙齿,吃饭都吃不下,但仍旧亲自上阵作战。

唐岛大捷和辛弃疾捉叛徒,也有魏胜的功劳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李宝以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职,率水军3000人和战船120艘,从长江口出发北上,于东海登陆,与魏胜军内外夹击,先后于海州附近之新桥、关子门、砂堰连败金军,解了海州之围。

魏胜告诉李宝,金兵的战船都是由中原百姓驾驶,自己通过他们的家属联系上了内应,等宋军发起进攻,大家就会反戈一击。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李宝率水军突袭金国水师停泊地——唐岛。宋军不过3000人和战船120艘,金兵则有7万人和600余艘战船。宋军战船趁猛烈的南风,突入金国战船泊地,并以火箭射击敌船风帆。金兵战船由于紧密停泊,几乎全部被烧着。李宝率军跳帮登上敌船,金军中的汉人士兵纷纷倒戈一击。不仅如此,岸上的山东义军也配合追杀逃上岸的金兵。

唐岛之战,是宋金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金国以倾国之力打造的水师全军覆灭,水军副统制完颜郑家奴等五员大将被杀,金军主将苏保衡仅以身免。完颜亮以金国水师从侧翼偷袭临安的计划,也在火海中灰飞烟灭。

魏胜在历史上的作用不仅是这些。著名的“辛弃疾入城捉叛徒”也是魏胜协助的。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代表山东耿京义军,前往临安和朝廷联络。不想返回途中,发生了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领袖耿京的事件。

当时,辛弃疾正在海州。魏胜派出了50名精锐壮士给了辛弃疾,由他带领深入金国境内几百里,闯入了济州城内。辛弃疾闯入济州府衙,抓住了正在开宴会的张安国。在辛弃疾号召下,济州守军有上万人归顺,大家一起押着叛徒返回南宋境内。

魏胜在海州兵强马壮。山东、河北一带,归附者日众,并尽得金国内部的虚实上报朝廷。张浚曾将魏胜接到建康,向他咨询军务,并转授他为“閤门宣赞舍人”,山东路忠义军都统制兼镇江府驻扎御前前军统制,仍知海州。

魏胜善于使用大刀,能左右开弓射箭,军旗上显示“山东魏胜”,金人望见就立即逃走。魏胜造了几十面旗帜,上面写着他的姓名,秘密地交给各位将领,遇到激烈战斗的时候就打开旗子。

名将的悲歌:在孤立无援下战殁,宋孝宗追悔莫及

魏胜的结局,是非常凄惨的。虽然魏胜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堪称霍去病、陈庆之再生,但却在南宋的官僚体制下被严重束缚和压制。魏胜可以用一面旗子吓跑金兵,但却最终死于自己人的倾扎。

隆兴二年(1164年),南宋由于符离兵败,被迫与金国议和,海州又被丢给了金国,魏胜被任命为楚州知州。当时和议还未决,金兵乘着宋军松懈侵犯边界。魏胜了解到敌人的阴谋想要抵御,他的上级淮东路安抚使刘宝因为朝廷正和金人议和,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刘宝贪生怕死,又妒贤嫉能,不仅只给魏胜很少的兵力,而且把魏胜费力建造的一批战车划归己有。金军大举来犯后,魏胜在楚州城外率军从卯时抵抗到申时,胜负未决。金军增加了生力军来支援,魏胜派人向刘宝告急,刘宝在楚州,仅相距四十里,却坚决认为朝廷正在讲和,绝对没有战事,始终不发一兵。

魏胜的箭射完了,救兵还不到,仍然依靠土山排成阵势,对士卒说:“我要死在这里了,突围的人回去后要向天子报告。”他命令步兵在前,骑兵殿后,最后在快到楚州城下时,不幸中箭落马而死,年四十五岁。

宋孝宗痛惜道:“人材须用而后见,使魏胜不因边衅,何以见其才?”下令将刘宝抄家,贬到琼州。魏胜则被追赠为保宁军节度使,并谥为“忠壮”,在镇江府江口镇为他建造了“褒忠”庙。

魏胜只是在小小的海州城下就创造了这么多奇迹,可惜命运没有能给他更大的机会。不要说在西汉或唐朝,即使是北宋初年,魏胜也能有机会创造更大的战功,成为绝世名将。可惜他人活在南宋年间,留给后人的只有悲愤。(作者: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在我所知道的人中,完全符合题主这个要求的,只有杨业(也叫杨继业),也就是《杨家将演义》中的杨老令公,不过我们今天说的不是演义,而是正史。

杨业本来是北汉的侍卫都虞候(侍卫亲军高级军官),后来宋灭北汉,杨业投降了宋朝,他虽然是个降将,但是因为其人确实很有本事,投降一年,屡立战功,很得宋太宗的赏识,官职也越来越高,而这引起了当时很多宋朝将领的不满,最著名的就是潘美(潘仁美的原型)。

公元986年,宋太宗伐辽,在岐沟关之战大败后,开始退守,然而辽将耶律斜轸率军乘胜追击,开始反攻宋朝的城池,这个时候的杨业,是宋西路军副帅,主帅是潘美。

潘美以杨业是降将的身份竟然能爬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位置,对他早就心怀不满,导致杨业在西路军之中,虽有帅名,却无帅权,他的所有策略都无法实施,当时耶律斜轸带兵要进攻:云州,朔州,应州三个城池,杨业提出接应这三州,但是他提出来的策略却被主帅潘美,监军王侁(生)和刘文裕等齐声否决。

王侁提出了一个根本不可行的策略,杨业说如此必败无疑,惹得王侁恼怒,便说:

“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宋史·杨业传》

你素来号称无敌,今天见到敌军骚扰你却不敢出战,难道你另有所图么?

杨业见王侁如此说,没办法,只得实施他的计划,但是他知道必败,便让潘美率军埋伏在口陈家谷口做接应,希望自己战败后将辽军引到陈家谷,能打辽军一个措手不及。

杨业率军出战,面对十万辽军,他的人马根本就不是对手,很快便落败,当他带着残部退至陈家谷口的时候,发现原来潘美根本就没有率军埋伏在这里,而杨业此时已然没有了退路,他哭着对将士们说: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报天子。”《宋史·杨业传》

你们都有父母妻儿,没必要与我一起死在这里,你们逃回去,将此事报告给皇上。

然而士兵们都不肯离去,杨业随即带着残部百余人和辽军拼杀。

监军王侁本知道杨业已率军退至陈家谷口,但听说辽军人数众多,不敢前去接应,率兵逃走。

而无人接应的杨业在和辽军大战厮杀之后,被辽国大将萧挞凛射翻坐骑,随即被生擒,后在被押回辽国的途中,绝食而死。

在这一场战役中,如果潘美有埋伏军队在陈家谷,亦或者王侁能带兵接应,也许杨业就不会含恨被擒,最后绝食而死,就是因为他们都不作为,才导致了一代名将含恨而终。

而潘美本来是宋初名将,也因为这件事,而被演义刻画成一个尖酸刻薄,心机恶毒的人,遗臭万年。


胜马笀鞋


明末著名将领卢象升是一位主战不和的抗清先锋,然而这样一位忠烈在抗清道路上一路艰辛直至为国殉节马革裹尸,他的战死与身边的队友不无关系,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对于明朝将领卢象升之死,《明季北略》中这样说:卢象升之死原因有六。一是与杨嗣昌政见相左,二是与高起潜战略不协,三是以弱抵强,四是以寡击众,五是无军饷,六是无后援。“然后五者,皆嗣昌奸谋所致”,后面五个原因都是杨嗣昌奸诈阴谋所致。下面详细分析一下失败原因:


一:与杨嗣昌政见相左 ,与高起潜战略不协

卢象升与杨嗣昌政见分歧主要是在与清战和上的政见不一致,卢象升主战,杨嗣昌主和。崇祯九年,清军大举来犯,卢象升带军反击,两人又在军营大起争执。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卢象升在河北巨鹿被清军包围,不久,力战殉国,全军覆没。卢象升与清军作战时,杨嗣昌和高起潜拥兵不救。为什么不救?因为如果上前救援,援军大体也是送死,杨嗣昌当时只是想为崇祯皇帝保留将来镇压农民军的一点家当。

二:以弱抵强,以寡击众

卢象升所部在贾庄同清军遭遇,全军覆没,而贾庄距离巨鹿县城只有十里地。自己兵力既少,野战又不是清军对手,却没有选择据城坚守,反而是正面硬刚,在战事不利的时候,手下总兵虎大威想要带着他突围而出,被卢象升拒绝,反而带着亲兵跃马冲阵而出,这导致了他在第一次正面对决八旗兵的战斗中,就倒在了战场上。在当时卢象升领旨抗击清兵的时候,虽然当时是以全国的名义来统领军队,但实际上被朝廷中的一些主和派的影响,在实际上只领兵到了2万人,而且还再削减兵力,这样的情况下,最终剩在他手中的也只有5000名老弱病残了。

三:无军饷,无后援

杨嗣昌不去救援也不给军粮,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可怜卢象升一心为国出力,身处绝境,力战而亡,而更惨的是其死后80天才入殓,直到杨嗣昌死后,崇祯才追赠卢象升为太子少师、兵部尚书。


卢象升的地位,更多地来自于战死沙场,舍身取义,因此被后世文人拔高,而不是由于他在战略和战术上的贡献。他的战功,同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孙传庭等相去甚远,比他的对头杨嗣昌也还差了不少,在明末领兵的文官里,排名靠后,存在感和功勋都不是特别高。战略上的不坚定是明末大败局的主要原因,崇祯皇帝成为亡国之君,责任主要在自己。卢象升死后没有引起崇祯皇帝对战略的反思,死的不值得,这是卢象升的悲哀,也是崇祯皇帝的悲哀。


一句话评价其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历史新人小Q


建安二十四年三国时期,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正值冬季,孙权领兵突袭关羽,让手下大将陆逊切断关羽的后路去抢占夷陵要道。危机关头,关羽派部将廖化去上庸找孟达刘丰二将,要求二将发兵支援救助自己逃离险境。但二将按兵不动,没有发兵解围。于是关羽败走麦城,之后向西方突围成功,却在被途中被潘璋马忠暗算。最终被马忠在临沮擒获,身首异处。虽然关羽兵败是必然结果,但如果孟达刘丰发兵,关羽不一定身首异处。关羽身死,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孟达刘丰二将的不作为导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