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不要讓你的行為漫無目的,行為應謹守完善的技藝規則

依照自然本性而發生於內部的事情,很容易受到各種已經發生事件的影響與左右,而且能夠輕易融入到事物的本性以及出現在它面前的事物之中。因為,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之下,其可以在不需要任何既定手段的前提下達成本身的目標,甚至能從與之相抗衡的事物那裡得到手段,就好像烈火需要不斷投入其火焰當中的燃料才能繼續熊熊燃燒的道理一樣。因為在火勢過小的情況下,投入事物,這把火就可能很快熄滅掉了;但當火勢非常猛烈的時候,就能很快吞噬掉堆積在上面的東西,火焰也越燒越旺。

不要讓你的行為漫無目的,你的行為應該謹守完善的技藝規則。

沉思錄:不要讓你的行為漫無目的,行為應謹守完善的技藝規則

人們都在為自己尋找著退隱之路,尋找一種隱居於鄉野、海濱或山林的生活,你對這種隱居生活簡直羨慕得要死。但是,這種退隱的想法是凡夫俗子們共有的特徵,因為應否選擇隱居生活完全在你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因為無論一個人退到什麼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內心靈魂深處那樣能獲得更多的寧靜並擺脫所有的煩惱,特別是在他心中恰巧有這種思想的時候。換言之,只要他真心實意地去這麼想,他就能在下一刻獲得百分百的寧靜。我所堅信的是,內心的寧靜是心靈進入井然有序的狀態。你可以讓自己時常“隱退”,並讓自己獲得嶄新的精神面貌;你的法則可以簡要但不要忘卻根本,當你的腦海重新浮現這些法則時,你的心靈可以藉此來得到充分淨化,把你對命運回報的不滿與種種抱怨全部統統丟棄吧。你究竟有什麼不滿足的?難道是對人的道德敗壞惡行?請讓你的內心時刻不忘這樣一個定論:我們人類這種理性的動物為相互的彼此而存在,克己忍耐是人類正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人偶爾犯錯,那也是在不知不覺中做出。

沉思錄:不要讓你的行為漫無目的,行為應謹守完善的技藝規則

重新再回想一下,有多少人因為互相的敵意、猜忌、憎惡、蠻力爭鬥而喪命,並歸於永久的沉寂。—就算你對宇宙賜予你的那部分贈與心存怨艾—請你比較一下這樣兩個截然相反的選擇:世界的本原要麼是神的旨意要麼就是原子結構本身,而原子是通過偶然性來組成萬事萬物的;或者請銘記一下早已經被證實了的論斷,即: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政治共同體,那麼最終平靜下來吧。—但是,一些有形之物可能會抓住你—請你更進一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無論你採取什麼方式,悄無聲息的抑或是極端激烈的,一旦你的心靈從肉身中解脫出來並找到了屬於自身的力量,那麼它就不再與肉體軀殼融合在一起。如果你對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所經歷過的喜怒哀樂進行反思的話,那麼你的心靈就會最終平靜下來。——但是,或許對於虛名等慾望的苦苦追求仍在折磨著你——看一看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會在轉瞬間被人遺忘,看一看在當下兩端的無盡時間中有著怎樣的混沌狀態,看一看世間褒貶之聲皆會歸於空洞,虛假的阿諛奉承者如牆頭草,只會按風向做出誇讚之詞,那麼最終平靜下來吧。就算是偌大的一個地球,也只不過是宇宙間的一個小點,而蝸居於其中的你,何其渺小,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實在是不值一提,既然如此,你想一下究竟會是什麼人才會對你大加溢美之詞呢?

沉思錄:不要讓你的行為漫無目的,行為應謹守完善的技藝規則

剩下的牢記這個,即:記住要隱退回你自己所在的內心疆域,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也不要讓自己過於緊張。要讓自己自由自在,像一個男子漢那樣去對待一切事務,不忘自己作為人類中一員、國內一個公民以及世間一個凡人的角色。在面對一大堆事情的時候,你應該選擇先做手頭著急的活兒,其他的先放在一邊。而在其他不著急先做的事情中,又可以區分為兩大類:一是不觸及到一個人心靈深處的事情,即屬於身外之物的範疇,往往是固定不變的,而我們內心的無盡煩惱皆來自於內心靈魂的不安;另一類則是你在剛剛看到之後便不復存在、頃刻間成為過眼雲煙的事物;你的心中要時刻謹記,這些瞬息萬變的事物你早已經見識過很多了。宇宙在不斷的變幻過程中,而生活則取決於你自己的看法。

假如我們的理性是人類共通的財富,那麼對我們這種理性的主體來說,我們的理性本身也應該是共通的屬性;假如前面這個推論成立的話,那麼命令我們做或不做某件事情的理性本身也是人們共通的;假如前面這個推論成立的話,那麼就應該有著共通的法律規則;假如前面這個推論是成立的話,我們就都是屬理性統治的子民;假如前面這個推論成立的話,我們都是某種政治共同體中的一名成員;假如前面這個推論成立的話,從某種意義來講,整個世界本來就是同一個國度。那麼,有誰說全人類這一群體屬於另一種政治共同體呢?

沉思錄:不要讓你的行為漫無目的,行為應謹守完善的技藝規則

由此得出的進一步推論是,我們的理性思考能力、邏輯推斷能力乃至制定法律的能力,均來自於這一政治共同體;如若不然,又來自哪裡呢?正如我的肉身,部分來自賜予我外在軀殼的某種土元素,之所以有液態物質則是基於另一種元素的功用,而某種特別的物質源泉為其提供了熱性和火性(事物不可能無中生有,而虛無則總要歸返到其原有的零狀態),因此,人的智慧也必然有一個最終的源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