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风夜火烛


老规矩,先说结论——姚广孝身上最能体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质,不被人理解是很正常的,后人可通过他的事迹对其了解一二!

姚广孝曾游览嵩山寺,相士袁珙见到他说:

“这是哪来的奇异僧人!三角眼,形态如同病虎,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这类的人!”姚大喜。(《明史·姚广孝传》: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刘秉忠是什么人?元朝开国元勋,元帝国的设计师、曾规划了北京城。而后来姚广孝也负责了迁都北京事宜,并一手规划了今日北京城布局。

姚广孝是医学世家,但他没有秉承家业,而是跑去钻研阴阳之术,还学有所成,精通三教。可以说姚广孝无论年少年迈,他都有一颗不安于伽蓝的心,他的志向从来都在庙堂,真正的烈士暮年还壮心不已。

姚广孝是靖难之役第一人,没有他天天的撺掇和辅佐(他正是看准了朱棣)朱棣打不赢靖难之役,或者说根本发动不起来。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对其极尽恩宠之能事:

《明史·姚广孝传》:“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把最器重的嫡长孙、未来的接班人,也就是开创了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交给他来培养。

姚广孝死后,皇帝亲自为他撰写祭文,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明建国以来,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庙庭者,仅姚广孝一人。

就是这么一个人,拒绝了还俗、高官厚禄、金银美女、一心一意做和尚! 其境界不可谓不高!

姚广孝是一个精通儒释道的人,佛家道家的人把世俗看的很淡,所以历来道家人物从政的基本上都是做好一件想做的事后说退场就退场,而且是主动地,积极要求退场。佛家的干脆很少从政。张良,谢安,李泌,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所以他根本不care功名利禄、香车宝马,或者说他根本看不上。那他想要什么?我们可以看他的毕生所为,目标指向无一不能在儒释道三家要义中发现影子。

另外儒家有个圣人”的称号,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从古至今,中国圣人两个半,孔子王阳明曾国藩。而姚广孝的时期,王阳明、曾国藩还没出世。他前面就一个孔子。

所以我觉得他所有的行为都为了一个目的:不负平生所学,顺便成就圣人造化(儒家最高理想),成不了也没啥(道家自然无为)。


姚广孝为人道德操守不太好,他基本上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这也是他被后人诟病的一点。这也有个好处,就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变多(抛却道德层面不讲)。这点很像贾诩,也有点像郭嘉。

我们有时候说某人“超然世外”大概是清心寡欲,独守清幽。其实超然世外还有一个层面,叫做凌驾众生。

姚广孝也正在做到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历史课代表张大同


姚广孝是历史上少有的“全才”,就像姜子牙、诸葛亮一样,智极近妖

姚广孝是个高僧,但却辅佐朱棣上位。

姚广孝鼓动朱棣“靖难”的时候,已经56岁了。

按理说这样一个得道高僧,在这个年纪已经不会对尘世俗事,有太多想法。

但是姚广孝却这么热血,显然平时念的也不是什么“正经”经书

靖难开始后,朱棣一开始并不抱有希望。他没兵没将,根本没法打,就是姚广孝在后面给朱棣鼓劲

就这样,朱棣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就在朱棣大军在淮河和朱允炆对峙之时,姚广孝大胆的提出绕过济南,渡淮河直扑扬州

这一招果然奏效,朱棣一举拿下南京,做了皇帝

姚广孝立了大功,朱棣要赏他,可是姚广孝什么都没要

做官不还俗,每天穿一身黑僧衣,晚上住在寺庙中

他还接替解缙编纂《永乐大典》,解缙有“神童”之称,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可是解缙四年都没编成《永乐大典》,姚广孝上任三年完成

此外,姚广孝还一手主持了北京城建设

相传北京有孽龙作乱,让姚广孝直接镇压,永不翻身。

据说,明十三陵也是姚广孝亲自点的穴,确定的位置。

这样一个天文地理全通的人,岂不是“妖”吗?

乱写一通,欢迎评论。


老虫


明朝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和尚。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皇觉寺的小和尚一步步成为开创一个盛世王朝的皇帝。另一个就是姚广孝,一个礼佛诵经的高僧改变了大明朝的轨迹,帮助藩王朱棣夺得天下。


说姚广孝三教皆通实在是小看他了,论知识的渊博性,我认为他仅次于万家之祖的飞熊姜子牙。儒、释、道、法、兵、医、纵横、杂……可以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无一不通。

如此博学的人,又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人,为何被一些人成为“妖僧”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学识之广近乎妖

《庄子·内篇》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姚广孝做到了。

正如前面所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样样精通。

姚广孝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小接触医学,但他并没有继承祖业。年轻时,姚广孝就比较喜欢钻研阴阳之术。十四岁时,姚广孝剃度出家。他游历四方,不断学习,接触三教九流。姚广孝海纳百川,对于各家知识来者不拒,终于成为融汇百家的一代高人。


睿智之巧近乎妖

鲁迅曾这样评价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但“近乎妖”的孔明只存在于小说《三国演义》之中,而姚广孝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比诸葛亮要厉害千百倍。

诸葛亮即使是大罗金仙也仅仅是延缓了蜀汉的灭亡,而姚广孝帮助朱棣以五百亲兵造反,完成了旷世无双的不可能完成的事,开创了永乐盛世。诸葛亮近乎妖,那姚广孝就是妖了。

姚广孝和朱棣的结识过程特别能体现其独到眼光。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结发妻子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全国范围内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这其中就包括姚广孝。

其他人都认为随侍藩王肯定不如服侍朱元璋朱标等人前途无量,只有姚广孝主动结识朱棣,“以白帽著王”,“白”加“王”就是“皇”。最终,姚广孝也真的帮助朱棣荣登九五。

姚广孝不仅眼光独到,战略意识尤为突出。

靖难之役中,朱棣数次南下都无功而返,尤其是在济南城,吃了大亏。

姚广孝审时度势,建议朱棣绕过济南,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战略,直取南京。在实力不如朝廷的情况下,姚广孝敢使用如此战略战术,中国历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灭宋,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战争。

文化成就之高近乎妖

中国历史煌煌五千年,史籍浩如烟海,我们查找史料犹如大海捞针。但历史上曾经有人将这大海为我们整理成了一条条涓涓细流,这人就是姚广孝。

朱棣登基之后,也烦恼于史料的凌乱,于是指定解缙主持编撰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旷世之作——《永乐大典》。

解缙文学成就大家应该了解,自小就被称为“神童”,官至内阁首辅,“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就是这样的大家,编撰《永乐大典》失败了。

朱棣又指定姚广孝主持此项工作。姚广孝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到永乐五年(1407年)历时三年完成此项工作。

《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八千多种,汇编了十四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中华典籍。《英国大百科全书》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姚广孝之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被吹嘘的上天的《四库全书》。据统计,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收录图书3500余种,不及《永乐大典》一半。其中改毁图书3100余种(另一说法2800余种),其中流散的《永乐大典》就被清朝毁灭了大部分,只留下区区八百卷。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鼓动藩王造反是为妖

这个不用多说,这也是姚广孝被称为“妖僧”的最主要原因。

明朝正朔本是朱允炆,削藩也是朝廷大计,开始朱棣也是不敢起兵的。在姚广孝劝说下,朱棣才以五百亲兵扯起“靖难”大旗。“靖难”这杆大旗也是姚广孝提出的。

出家之人不修行,反而造成天大打乱、生灵涂炭,不是妖僧是什么?


民间传说能降妖

在民间传说中,姚广孝能上天入地,上可通神,下可斩妖。

北京城就是姚广孝主持设计的。

据传说,建设北京城的时候,有一条孽龙为害人间。姚广孝亲自出手,镇压孽龙于北京东直门桥下。

孽龙问姚广孝,自己可有出头之日。姚广孝说此桥旧了你就可以翻身。但姚广孝将此桥命名为北新桥,永世不旧。


传说,明十三陵也是姚广孝点的穴。

当时朱棣问姚广孝此龙穴能保多少代子孙,这是变相的问姚广孝大明朝有多少年气数。

姚广孝说:“万子重孙。”

朱棣高兴了,这不就是说大明江山永固吗?

可后来人们才明白姚广孝说的什么意思。万历之后,儿子朱常洛做了一个月皇帝,后面就是两个孙子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朱由检之后大明完。

万子不行,重孙,两个孙子就亡国了。姚广孝没说错。


以上就是人们称姚广孝为“妖僧”的原因,主要还是姚广孝太厉害了,已经不像凡间之人了。


别酒流年


姚广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谋划“靖难之役”帮朱棣从侄子手中夺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广孝一直不蓄发,不娶妻,为出家之人,八十五岁病故,葬于北京房山崇各庄,现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称。为“北郭十友”之一。


为什么说姚广孝是黑袍妖僧呢,这个也无从考证,只能用现有的材料进行分析,就黑袍两个字来说,应该是此人经常穿着黑色的衣服见人的原因,久而久之,就给人留下了一个黑袍的印象。也有可能是,书上为了夸大其词,故意黑化姚广孝,毕竟黑色是邪恶的代名词嘛。就妖僧这个字来说,就有很多说法了,姚广孝是和和尚出身,用僧字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最重要的是这个妖字,在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文化都比较封建,科学技术不发达,只要是做出一些有违常理的事情,大家就都认为是神仙妖怪,用神话故事来填补知识的缺乏。这样从侧面可以体现出姚广孝是一个知识渊博,很厉害的人,所以才会被人们认为是妖僧。世人之所以将他称之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数人总是对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满恐惧和排斥。也许恰恰是因为这样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广孝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1382年,借着为病死的马皇诵经祈福之际,姚广孝被人举荐,随侍燕王朱棣。刚见面姚广孝就说朱棣头上有一顶帽子,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此后姚广孝随朱棣北上,住持庆寿寺。1398年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实行削藩,姚广孝劝朱棣举兵,朱棣迟疑未决,问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广孝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举兵,史称“靖难之役”而后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这种做法也导致了建文帝的追随者为了丑化朱棣以及朱棣身边人而将姚广孝称之为妖僧。

另外,在姚广孝没有发迹之时,还被人相面说像“刘秉忠”,刘秉忠的谥号是“文正”。“文正”这个谥号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历史上有这个谥号的人不多,但都是读书人中的典范,如范仲淹、曾国藩等。能被如此评价,可见姚广孝的才学之广博。一个人倘若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我们尚可以说他是一个“两脚书柜”,“书呆子”,但是姚广孝不仅仅是知晓这些学问,而且还能活学活用,因此说他是个“妖人”也不为过了。


姚广孝真正妖的地方就是主持编辑了《永乐大典》,很多人觉得编一套书没什么了不起,可是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时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曾经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官,可惜他失败了。所以朱棣将所有希望都倾注在姚广孝身上,姚广孝只好肩负起了编书的人物,用了三年时间,便将这套书编纂完成。 整部《永乐大典》一共22,877卷,入选有11095册,大概3.7亿字左右,当时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华书籍,基本全部都编纂在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没办法把控编书的过程的。可惜到了清朝这部书流失了不少,实在是非常可惜。不过姚广孝能够编纂成这部书,可见他的文学功底到底有多么深厚。
总结:姚广孝是佛门弟子,却也朱棣问鼎天下的第一功臣,姚广孝本身是朱元璋选拔出来,亲自送给朱棣的。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跟朱棣联手,把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的江山给拱了。,朱棣建国以后,姚广孝并没有接受所有赏赐,只是一边做和尚,一边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称为黑袍妖僧。姚广孝文学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缙无法完成的永乐大典,他花了三年时间便编纂完成,堪称神迹。


大老二爷


貌似每一个打天下的皇帝身边都有一个智谋过人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刘邦有张良、萧何,刘备有诸葛亮,李世民有房谋杜断,朱元璋也有李善长和刘伯温。明成祖朱棣能够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手中夺取皇位,第一功臣非姚广孝莫属。

儒释道三家影响中国两千年,姚广孝平时一副和尚打扮,但他却并非是个真和尚,世人说他“非僧非道非儒”。

姚广孝很小时候就开始专研儒家经典,学习圣人之道,家中父母都希望他走科举之路。14岁的时候,他却突然出家做了和尚。做了和尚的的姚广孝也不安分,后来又拝在名道士席应真门下,专研起道家学说。这难道是他想“取百家之长,成他一家之说”?

三教皆通的姚广孝可谓是学富五车了,被朱棣诛杀了事族的解缙编写不成的《永乐大典》,他接手过后,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书。

这个人挺复杂,说他淡泊名利、不爱功名利禄,但他却偏偏要一直留在朝堂上为朱棣出谋划策,还要劝朱棣起兵造反。

说他贪恋权位也说不通,朱棣当皇帝后,按说以他的功劳,当个宰相也绰绰有余。但他啥都不要,继续在庙里当他的和尚。每天上朝以后,又继续去念他的经。

我觉得这是他的自保之道,姚广孝另辟蹊径,既能插手朝堂上的事情,又没有官职不能造反,不会引起皇帝的猜疑。

正是由于他以一个和尚的身份插手朝堂,引起了很多官员的不满,久而久之“黑袍妖僧”的绰号就流传开来了。


历史小跟班


据说著名相士袁珙一见姚广孝,就说他状若病虎、天性喜杀;又说姚广孝初见朱棣,就说要送这位王爷一顶白帽子戴,王上加白,自然就是个皇字;还说这个和尚为出征的朱棣拒守北京,以一城之地抗拒前来征讨的百万雄师。

“黑袍妖僧”的说法,不知所据为何?黑袍、黑衣是有来历,因为姚广孝是个和尚,身穿和尚的缁衣(黑色),妖僧的确不知所由。说起来,这个和尚就和他的主子朱棣一样充满争议,至少在儒家正统看来是不行正道的。

一、姚广孝出身于当时颇为低贱的医家,因此虽然胸怀大志,却直到五十多岁都不得志

别看朱元璋出身低贱,这位开国皇帝得意后就脱离了自己的阶级,大搞儒家那套天尊地卑的等级论,而且朱元璋尤且过之,听不得亚圣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明言,说这老夫子若是活在自己手下就该斩首。据说,朱元璋晚年一次夜游,听到个民妇说他是老头子,发了狂,让人把这民妇给杀掉了。

这样一个人建立的明朝,姚广孝出身医家注定是三教九流、不登大雅之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胸怀大志、才能出众的姚广孝要去当和尚,在他人生的大半时间里,他都是郁郁寡欢、极不得志的。所谓相由心生,姚广孝“状若病虎”大概是这样来的。

可以说,姚广孝一心要扶助一个藩王当明朝的皇帝,实际上是对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祖制、传统的挑战。

二、都说姚广孝智近诸葛、其智如妖,实际上姚广孝和诸葛亮绝不相同,诸葛一生谨慎、总行正道,而姚广孝极爱冒险、喜行斜路

史书上记载的姚广孝的许多行为都是冒险之举,随时有掉脑袋的风险。譬如姚广孝初见朱棣就敢说送给这位王爷一顶白帽子戴,譬如说他敢劝说朱棣以一郡之地就起兵造反,再譬如说他被众人称道的沿途放弃攻城、奇袭南京的计划。这任何一个件事儿,倘若稍微走漏风声,都可能让他和他的主子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翻翻诸葛孔明的传记,从未见孔明有这种冒险举动。

朱棣和姚广孝的成功,其实很侥幸,千里奔袭南京、一举拿下建文帝的朝廷,在军事上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难以成功。说姚广孝其智近妖,还不如说姚广孝胆大如魔,极为放肆。一心想要成就大名的姚广孝,他早已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实际上是拿他主子朱棣的前途和命运去作赌。

姚广孝的胜利,是赌徒似的胜利,千万人中开对了一张彩票,什么其智近妖,绝然看不到。

三、倘若非要说姚广孝是妖僧,那是因为姚广孝有妖人的邪气、他陡然成功显得很妖异

姚广孝要劝朱棣造反,就给朱棣大肆灌输他有九五之相,这本来就是一种妖术,历朝历代要造反的藩王,大多迷信这种妖术,但能成事儿的极少,朱棣却正好成了。

说姚广孝三教皆通,史书有据,但也不完全恰当。于儒教,姚广孝在根子上是儒教传统的反对者,他不信君臣父子那套,因此才一意撺掇朱棣造反。于佛教,姚广孝身上的僧衣不过是他的掩饰而已,姚广孝对功名的贪嗔痴比寻常人更强烈,又怎么能说佛道。于道教,姚广孝年轻时曾从师于知名道士,而且恐怕研究过其中的数术和王霸之学,但对道教冲虚的体会,恐怕几乎没有。说到底,姚广孝是披着和尚缁衣的阴谋人物,他对阴谋密计的沉溺执着、敢于冒险,大概有些类似于三国时的郭嘉。

从本质上说,姚广孝一生的追求,不过是要干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已,他一生被这种大志牵着鼻子走,绝非易经用九之道,而是被九所用。但好在朱棣逆取而顺守,总体的结果是好的,但这多半是在姚广孝计划之外的。诸葛孔明的理想追求,不但要辅佐刘备夺取天下,还要建立太平盛世,而姚广孝显然只在意于自己的阴谋最终能够达成,朱棣能夺取天下。

这个和尚,即便建立帮助朱棣夺取天下的大功,他的最终归宿,依旧是个其心不静的和尚,妖而不得成佛,这大概才是他妖的原因吧?


星火辰


都别抢,我来答。

“黑袍妖僧”似乎是泛互联网时代派生的一个历史名词,无可考证其出处。但不容置疑,它是在“黑衣宰相”的基础上改编而来。

  • “黑袍妖僧”和“黑衣宰相”的关联

据历史记载,朱棣夺权成功以后,姚广孝居功至伟。朱棣特许姚广孝蓄发还俗,此外又赐给他大量的府邸和宫女。但都被姚广孝拒绝,他只有每次上朝的时候才会穿上朝服,等散朝回到家里以后,姚广孝便会换上僧衣。

而这个僧衣就是“黑衣宰相”这个外号的出处。

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明史·姚广孝传》

缁,《说文解字》解释为:缁,帛黑色也。

《诗·郑风·缁衣》中有诗句: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毛诗故训传》注解为:缁,黑也,卿士听朝之正服也。

所以淄衣的解释具体有三种:

  1. 黑色帛布衣服;

  2. 黑色的朝服;

  3. 黑色的僧衣;

此外还被引申为僧人,出现这些词余,如:缁锡(僧人);缁子(和尚);缁林(僧界,僧众);缁徒(僧侣)

如在《西湖二集·党阇黎一念错投胎》中就有类似的描写说:

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牟尼佛。

综上所述,正因为姚广孝喜欢穿青黑色的僧衣,所以被称之为“黑衣宰相”,而“黑袍妖僧”则似乎是现代社会派生的一个词语,姚广孝在封建时代地位很高,配享明朝太庙,自然不可能出现这种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出现。

不管如何,姚广孝如何能够被称之为“黑袍妖僧”呢?

  • 不拘世俗的行为和思想

“妖”并不是说姚广孝是个妖怪,更像是说姚广孝不爱按常理出牌,譬如我们常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又或者说一个人穿衣打扮,行为举止“妖里妖气”,多用来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符合主流价值和规则。

姚广孝是一个“全才式”的人物,精通三教理论(释儒道),虽是个僧人,但是却拜道士为老师,学习阴阳之术。

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明史·姚广孝传》

除了精通道家知识理论,此外他还精通儒家智慧,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诏让精通儒术的僧人到礼部应试,但并没有取得很大成就,仅仅获得一件僧衣。(PS:这可能和后来姚广孝一直穿着僧衣有关)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明史·姚广孝传》

但精通三教学识并不能够说明姚广孝“妖”,其具体表现主要还是集中在言行举止中。

  1. 例子

姚广孝后来成为朱棣的幕僚,建文帝实施削藩以后,当时朱棣反叛的决心并不是十分坚定,摇摆不定,在姚广孝的劝说下才坚定了反抗的决心。

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姚广孝的举动是很反常的,他精通儒术,自然知道作为臣子应当“忠君爱国”,维持“君臣伦理”,但是他偏偏要劝朱棣起来反对建文帝,还说自己“只知道天意,不知道民心”。

此是一怪。

  1. 例子

朱棣决心造反以后,临行前在北平誓师,但突然一阵狂风暴雨,将王府的瓦片吹落在地。这让朱棣十分惊恐,认为是不祥之兆,姚广孝又站出来劝说朱棣这是吉兆,瓦片掉落,寓意将改朝换代。

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姚广孝早年跟随道家学习阴阳之术,对于这些风水卦象必然是了解的,但是他并没有约束于鬼神之说,反而巧妙的破解了朱棣心中的疑虑。

可见姚广孝是一个“身在青山,心在红尘”的人,虽然是个僧人,但并没有像其它僧人一样恪守清规戒律,诵经吃斋。虽精通儒术,但又不沿用儒家思想,反而力劝朱棣起兵,及至朱棣获得成功后,他又不羡繁华富贵,将朱棣赐给他的大量钱财都分给自己的老乡宗族。

明明是个和尚,却还有一个养子,凡此种种,都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妖人”、奇人、怪人。


围炉谈史


姚广孝(公元1335-1418年),法名道衍,出家而未离世,穿僧袍却又崇尚道术,还能组织修编永乐大典,可以说是佛、儒、道三教皆通,一身黑袍而又计谋近“妖”,是历史上著名的“黑衣丞相”。

△剧照:姚广孝和朱棣

姚广孝与佛教

姚广孝的幼名叫做“天禧”,字斯道。他的祖籍在河南开封,祖上随宋室南渡到江南苏州一带,姚广孝的名字是明成祖登上皇位后赐给他的。

姚广孝的祖父与父亲都是乡村郎中,在他十四岁时,父亲劝他学医,结果被他一口拒绝,他的回答是他要读书、要干光宗耀祖的大事、当大官。他的父母全当他当时所说为玩笑,再加上姚家世代信佛,在他伯父的建议下,他的父母将他送到妙智庵,取法号为“道衍”,正式成为一名和尚。

姚广孝与道教

姚广孝虽然是一名和尚,却拜道士奇人席应真为师,在他门下学习阴阳数术,涵盖了天文、兵法、卜算、权谋等多方面知识。

他有一次游玩到嵩山寺,碰上了善于占卜之人的道家相士袁珙,袁珙说他长的是一对三角眼,看起来又降患病的老虎,性格残忍爱好杀戮,以后一定是元朝为忽必烈夺取皇位的谋士刘秉忠一样的人,结果一语成箴。

△剧照:姚广孝

姚广孝与儒家思想

姚广孝早年爱出游且交际广泛,与当时名士宋濂、杨基等人都有交往,宋濂等人均是当时的大儒。

他在晚年组织编篡《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等书。解缙一开始没领会到永乐帝编篡《永乐大典》的意思,后命姚广孝重修,并于永乐五年成书,《永乐大典》包含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等内容高达二万多卷。

姚广孝还著有《道余录》,不过是抨击程朱理学之作。

△永乐大典

姚广孝计谋近“妖”

  • 在朱元璋身边安排“线人”

早在洪武三年,姚广孝就认准燕王朱棣。姚广孝极力撺掇朱棣向朱元璋表忠心,展现才华以谋求继承皇位的权力。然而,北京距离应天府过于遥远,在姚广孝建议下,朱棣先派姚广孝带重金收买笼络朝中大臣,后又收买朱元璋宠爱的妃子。

此计果然奏效,燕王的好话在朱元璋耳边不绝,朱元璋甚至一度有立燕王的打算,后在一宦官提醒下:“燕王距离应天这么远,娘娘怎么知道有关燕王的事?”,朱元璋开始对朱棣进行防备并疏远。

△剧照:姚广孝和朱棣
  • 忽悠燕王朱棣谋反

建文帝继位之后,采取了逐渐消灭诸侯王势力的举措。燕王朱棣对是否要举兵造反举棋不定。姚广孝利用封建迷信办法让燕王认为自己就是真命天子:

两人有一天在一起饮茶,外面有人报有相面者求见并自称叫金忠。金忠何许人也?在当时北平具有“北平神卜”之称。金忠面见朱棣之后,行了三拜九叩之礼,返身就走,口中还叨咕着:“臣下不敢、臣下不敢”。弄的朱棣一脸懵,赶紧叫着金忠和姚广孝到密室详谈,金忠说此处有天子之气,朱棣就是真命天子。朱棣对金忠所言还是半信半疑,姚广孝又把相士袁珙叫上,对着朱棣又是一顿忽悠,使得朱棣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靖难之役示意图
  • 姚广孝妙计成就靖难之役

为给造反做准备而不露马脚,姚广孝令练兵在燕王府后院进行,又为掩人耳目,兵器厂就建在府邸的地下,同时散播谣言说燕王夜夜笙歌,沉迷酒色。因此有叮叮当当的声响。

尽管如此,声音还是引起了建文帝密探的疑虑。姚广孝又在燕王府养起了大量的鸡鸭鹅,声音掩盖了练兵声和铸造兵器之声。

靖难之役开始后,姚广孝镇守北平,李景隆取代耿炳文之后,当过朱棣直取北平,北平在姚广孝带领下成功守城,固若金汤。后李景隆败走济南,朱棣狂攻济南三个月毫无进展,后又陷入与建文帝之间的三年拉锯战。姚广孝献计佯装攻城,绕过城池直取应天,朱棣采用此计,攻破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

综上,姚广孝身为和尚,本是脱离红尘之人,却又沾染红尘,甚至能够被授三公之位,但他又不忍放弃出家人身份,他的谋略在中国古代史上赫赫有名,成为明代著名政治家、佛学家和文学家,的因此被后人称作“妖僧”就不足为奇了。

文\\燕山史话


燕山史话


姚广孝博学多才,精通三教,后又助朱棣靖难成功,是明初著名的奇僧。姚广孝这么一位厉害的人物,又为何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呢?

姚广孝为何有"黑袍妖僧"之称?

姚广孝生在一个世代行医之家,父辈原本希望他继承祖业,做一名医者,但姚广孝自幼不喜从医。

于是在十四岁时,姚广孝就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僧人。洪武年间,40岁的姚广孝应召入京,并于5年后谋得一个僧职。 又过2年,朱元璋选高僧随侍诸子,姚广孝经人举荐,得以结识燕王朱棣。

后姚广孝随朱棣前往北平就藩,成为燕王朱棣手下的一名非常重要的谋士。朱棣后来发动的靖难,也是姚广孝主要策划的,作为一名谋士,姚广孝在靖难过程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因此朱棣对姚广孝很是敬重,不仅封其为太子少师,平常也是不呼其名而以少师相称,姚广孝死后更是得以配享太庙。


从姚广孝和朱棣的关系,以及姚广孝在永乐时期的影响力来看,他虽未官居宰辅,却也胜似宰相。

此外,姚广孝白天穿朝服上朝,夜里住在庆寿寺,又因姚广孝日常穿着黑色的僧衣,所以他被称为"黑衣宰相"。

那么姚广孝又为什么被叫做妖僧呢?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姚广孝学识渊博,精通三教,智多而近妖。因智多而被说成近妖的还有诸葛亮。

另一方面,姚广孝作为一名僧人,本应该四大皆空,淡泊名利的,但他却积极入仕,更有嗜杀之嫌。


综上所述,姚广孝虽然颇富才学,但他的作风与僧人应有的作风相去甚远,加上他平常穿着黑色的僧衣,所以被称为"黑袍妖僧"。


历史守望者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有些人一辈子的愿望是买房买车过上幸福生活。

有些人一辈子的愿望是拯救世界。

有些人一辈子的愿望是做一条咸鱼。


但是姚先生不一样,他的愿望就是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怎么才能惊天动地呢,那就莫过于造个反了。

如果一个人他不求名利不求华屋美宅不求美妾娇娘,很单纯的,就想造个反,恰好他又具有这样的能力和智慧,而且还要披上僧衣给自己找个信仰,这样的人称他为妖僧,也没什么过分的。


明代相术大家袁珙见到年轻的姚广孝时,曾评价曰: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三角形如同病虎,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物。

姚广孝大喜,高兴极了,可见他年轻的时候就不是什么好人,就想做个大谋士阴谋家,乃至到了老年开始造反,对于他来说是夙年的愿望得已实现,想必定是如游鱼得水一般的快活。

要知道刘秉忠是忽必烈的幕府,大元朝的聪书记,知名政治家,才智卓越。

你姚广孝和刘秉忠这样的人物,太平盛世是很难有用武之地的,非乱世而不得出,姚广孝的时候又没赶上乱世,有朱元璋这样的铁腕人物在,他也不敢折腾,待朱元璋一死,他就觉得人生的机会来了,没有乱世那就给自己创造乱世。


于是乎,开始不停的鼓动朱棣造反,再加上朝堂上那帮子只会纸上谈兵的笨蛋们的从旁协助,最终朱棣走上了艰辛的造反之路。

造反成功之后,他白天上朝,晚上住庙,不还俗,不要钱····,人称黑衣宰相,后来有人叫他妖僧,不过姚广孝应该也不在乎你们叫他什么,他可能听到有人叫他妖僧还挺高兴,毕竟有个词叫多智而近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