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气就狂打自己,是“情绪饥饿”的原因,家长要重视了

或许在生活中,许多家长还会遇到孩子因为情绪不稳定而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比如说一生气就开始打自己或者咬自己的手指甲。有些家长可能会以为这只是孩子发脾气时不能控制情绪的表现,但其实这有可能是孩子已经进入情绪饥饿的状态。

孩子一生气就狂打自己,是“情绪饥饿”的原因,家长要重视了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就非常苦恼,她被孩子的反常表现给吓着了。朋友跟我讲,自家孩子一生气就会不由自主地狂打自己。朋友有一次带着他去商场里面买玩具,而朋友再三思索之后便拒绝了孩子的要求。朋友明白被人拒绝的滋味不好受,便开始轻声细语地劝慰孩子,可是孩子就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当他知道自己不能拥有心爱的玩具时就开始嚎啕大哭,一边哭还非常用力地拍打自己的手臂或者大腿。朋友是骂了也骂了,哄的也哄了,好话坏话都说尽,也都没有起到什么用处,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听完,我这心头就是一惊。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生气就狂打自己的习惯,而且还不是做做样子,而是真的实打实地打自己,很大概率就是内心情绪饥饿的外在表现。如果孩子长时间处于情绪饥饿的状态,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所以说,家长千万不要不当一回事,觉得孩子只是在做戏。而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慢慢引导孩子,让孩子能够渐渐地从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

孩子一生气就狂打自己,是“情绪饥饿”的原因,家长要重视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情绪饥饿呢?

如果精准概括孩子的情绪饥饿的外在表现,就是自虐,对自己的身体造成程度不一的伤害。之所以会出现情绪饥饿的外在表现很有可能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一个比较压抑的环境当作,因为没有被尊重,没有被理解,从而产生了心理障碍。而情绪饥饿的行为反映了机体在心理上开启了自我防御的保护机制,同时这也是不良情绪的宣泄。

或许有些家长会觉得自己已经把孩子放在了心尖上,为什么孩子还会出现这种令人后怕的行为举止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呢?

孩子一生气就狂打自己,是“情绪饥饿”的原因,家长要重视了

第一、家庭氛围不够良好

如果一个家庭不和睦,夫妻关系非常紧张,或者是亲子之间常常因为想法不同而起冲突,或者家长总是习惯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么会对孩子情绪处理的能力产生非常明显的不利影响。长时间处在压抑环境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起伏不定,可能经常会大哭大闹,更严重的就是会慢慢演化成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自残或者自虐的过激行为。

第二、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现如今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贴心呵护下长大,很容易养成过于自我的性格,而因为受到家长的过度关爱,孩子的自理能力也会比较薄弱。当孩子必须要进入一个新的集体环境时,往往就会表现出难以适应的消极表现。这类孩子不懂得该如何与其他的小朋友正确地相处,也没有掌握独立解决在人际交往时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基本方法。在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第一反应是去寻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很难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欢迎,很容易被其他小朋友排挤。这就会导致这类孩子的恐惧社交的心理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选择关上心门,拒绝他人的进入。而这个过于固执的举动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情绪隐患。

我们都知道负面情绪需要找到出口来宣泄,而适当范围内的宣泄并不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多大的危害,恰当的宣泄还能够让我们的心理保持更加健康的状态,但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把自己咬疼,对身体造成了明显的伤害的过激行为时,情绪饥饿就变成了危害孩子健康的元凶。

孩子一生气就狂打自己,是“情绪饥饿”的原因,家长要重视了

那么家长要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情绪饥饿呢?

不同孩子的外在表现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有些孩子会出现一些很容易被家长觉察的行为,比如说打巴掌或者拧耳朵等等,而有些行为就比较隐秘,不太容易察觉。比如说生气时扣自己的手指甲或者是揪自己头发等等。总而言之就是一些对自己身体伤害的极端行为。

第一、悉心留意孩子

很多小孩子小时候会表现得非常乖巧,但长大之后的性格却会变得暴躁不安,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所以说,一旦孩子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家长需要多多关注孩子的行为。如果发现孩子出现自虐或者自残的行为就要正确引导孩子走出不良情绪的困扰,帮助孩子渐渐走出心灵的阴霾。

孩子一生气就狂打自己,是“情绪饥饿”的原因,家长要重视了

第二、及时干预

一般来说,孩子在被家长批评之后,情绪都会很激动。这个时候家长需要给孩子留有自我反省和缓冲情绪的时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让孩子的情绪趋于稳定,更是为了让孩子在情绪稳定之后能够更加听进去父母的意见。

第三、当孩子出现攻击自我行为时,不要大声斥责

或许有些家长会过于矫枉过正,对孩子自我攻击行为过分紧张,可能就会去大声的去制止,但这只会加深孩子的抵触心理,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和肯定孩子的情绪,通过直接的身体接触,比如轻柔的拥抱来安抚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不良情绪都能被爸爸妈妈所理解,那么也就会更加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孩子一生气就狂打自己,是“情绪饥饿”的原因,家长要重视了

第四、教会孩子正确的方式

家长需要让孩子明白的是不满、悲伤等等这些不够积极的情绪并没有错,这都是人的天性,并不需要去压抑、去克制。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去掌握正确的情绪宣泄方式。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多去户外游玩,让孩子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慢慢平静自己的心绪。​

所以说,如果孩子频繁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家长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而是应该正确引导,让孩子重新成长为一个安全感满满,并且开朗自信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