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景品作品】苏轼和钱穆父的深厚友情,在诗中也在生活中

今天我们要来说的这个人物,我个人非常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仅文采非凡,而且个性十分乐观豁达,这在当时可是非常难得,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美食家,作为一个资深吃货,这无疑让他在我心中增加了许多附加值。

这个人大家也都很熟悉,与他息息相关的一道菜名——东坡肉,也是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正如他的诗作那样,看到下面这张图片,你是不是也流口水了呢?


【从背景品作品】苏轼和钱穆父的深厚友情,在诗中也在生活中


继续回归主题,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就是苏轼,当然还有一位是他的好友——钱穆父。

要说这苏轼跟苏穆父的友情不得不让人羡慕,这一点从他的诗作中即可看出,据现在还能考究的,苏轼写的关于这位兄台的诗大概在十九首左右,当然也许还有一些没有流传下来的作品,但是从十九这个数字也足以令人震惊。

其中现在最让大家熟悉的是《临江仙 送钱穆父》,这首诗不仅赞扬了钱穆父,也从侧面写出了诗人自己的心境,确实值得好好品读。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从背景品作品】苏轼和钱穆父的深厚友情,在诗中也在生活中


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里你奔走多地,我亦奔波迁官,踏遍红尘,感知冷暖,然而我们相见以后,欢声笑语,恰似春风入怀。

这大概就是友情啊,记得之前听过一句话,最好的友情不是无话不谈,而是即使在一起不说话也倍感舒服,无论过多久仍然可以相谈甚欢。而苏轼和钱穆父就让人有这样的感觉。

分别的这三年,两人都经历了许多,当初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三年来 ,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

而无论钱穆父辗转多少地方,身份有着何等变化,在苏轼的心中,他一直都是那个“一笑作春温”的挚友,相视一笑的默契,彷佛带来整个春天,外面的冰川都早已经融化;一直都是那个高风亮节,世事多变也能心如止水,淡定从容的正人君子。

因为是知己,因为我懂你,所以我始终相信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苏轼身上也有着和钱穆父相似的品质,带给人满满的正能量,让人如沐春风,第一次读到《赤壁赋》时就被深深震撼,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说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样磅礴大气的语言,而且整篇文章感觉句句都是真理,每一句每一字都值得好好品读。

直到看到这首写给钱穆父的诗,他所欣赏钱穆父的品质,不也正是他自己身上的特点吗?


【从背景品作品】苏轼和钱穆父的深厚友情,在诗中也在生活中


所以知己啊,总是有共同之处的,总是惺惺相惜的,正如你们。

那么苏轼和钱穆父为何会有着如此深厚的情谊呢?我们把时光往前倒回去看一看。

这二人的结识要从苏轼的徒弟秦少章说起,当年秦少章跟随老师苏轼到杭州,与越州太守钱穆父的儿子钱蒙仲互相引为知己,时常有诗词相和,苏轼对两人的诗句称赞有加,亦和一首《次韵秦少章和钱蒙仲》,里面有句:“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苏轼看到吴越王的后人任职故国,如今故国城池虽在,人事已非,颇多感慨。

后来随着和钱穆父交情的深入,又把苏迈送到钱穆父处求学,并就苏迈的就业问题请求过钱穆父关照。所以两人即是诗友,也是无话不说、尽可委托的挚友。

能够放心委托之人定是与自己交情不一般,这点我们不难看出。而作为美食家苏轼先生,他对于苏穆父的深厚情谊还体现在美食的分享之中,据说有一次美食家苏轼研究出了一种鳜鱼的做法,不敢独享,就立刻写了封信告诉钱穆父:

取笋簟菘心与鳜相对,清水煮熟,用姜芦服自然汁及酒三物等,入少盐,渐渐点洒之,过熟可食。不敢独味此,请依法作,与老嫂共之。


【从背景品作品】苏轼和钱穆父的深厚友情,在诗中也在生活中


真好奇这钱兄看到这么贴心的食谱后是否有感动得涕泪交加,更想知道最后是否有成功做出这道美食,这时候就很希望钱穆父也是一位爱作诗的人,好让我们知道后续的故事。

俗话说,抓住一个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他的胃,看来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爱情,对于友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对于一个吃货来说,这应该是人之常情。

综上所述,苏轼和钱穆父的友谊认证成功,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是有你这个知己,人生路上不孤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