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春暖花開之時,朋友圈的女生們又閒不住了。

去年喊著不瘦十斤不換頭像的女孩們,又發起了新一輪的減肥戰役:瘦大象腿、練天鵝臂、改善斜方肌、虐出小蠻腰……

就連b站上的減肥視頻,排名都迅速提高了。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三月不減肥,四月徒傷悲。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不過在人數眾多的瘦身行動中,你也可以很輕鬆地分辨出不同的派系。

她們有著不同的理念和風格,也自然,收穫了不同的減肥結果。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嘴”強王者派


常見操作:吃完這頓我就開始減肥。

這類朋友最大的特點就是,減肥永遠掛在嘴邊,但也只是掛在嘴邊,幾乎不付出一點真情實感的努力。

刷著朋友圈裡朋友秀的馬甲線,把壁紙和鎖屏都換成超模,頭像也改為“我要瘦成一道閃電”。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然而三餐雷打不動,時而還要來上一頓下午茶甜點。別人酸奶水果當正餐,她是飯後再來一大碗。

有這種心態的朋友幾乎全軍覆沒,從來沒摘得減肥勝利的果實。

因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種方法必然是不靠譜。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模型,飲食需求是最底層的需求,而減肥需求,屬於第四或者第五層需求。

馬斯洛認為,當一個人滿足了較低的需求之後,才有可能去追求高級的需求。反之,如果底層需求不被滿足,那麼追求高層需求就很困難。

也就是說,如果飲食這個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不被滿足,經常捱餓的話,就會有缺失感,去減肥是不靠譜的。

所以首先,寄希望於純靠控制飲食來減肥,本身就阻力重重。

其次,“吃完這頓就減肥”,換言之就是,“下一頓就不能怎麼吃了”。

心理學家弗瑞茨·海德認為,不讓自己吃想吃的食物,會增強對這種食物的渴望,並隨著禁止程度的加深,使你更加衝動。

因為害怕將來會有缺失,你可能還會產生非常強烈的過度飲食衝動。

在給自己定的最後一餐中,報復性狂吃,直到肚子脹得難受。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如果你有這種心態,不妨適當在飲食上放權。

當你不再回避自己喜歡的食物,滿足飲食需求時,也許會發現有些食物只是看起來好吃,吃起來卻不怎麼樣。之前腦海中瘋狂想念的味道,也會變成從容的取捨。

當然,“嘴”強王者還有第二大特點:光看不做、拖延嚴重。

在各類減肥視頻和貼文底下你都能看到她們的身影:“看了就是做了!”、“馬了!”、“去我收藏夾裡落灰吧!”。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或者看完視頻衝動之後,買好了各類運動裝備:瑜珈墊、健腹輪、跑步機、速乾衣、運動鞋、運動水壺、運動手環、運動臂包……

一週之後,瑜珈墊成了孩子的玩具墊,健腹輪成了老公的足療器,跑步機上雜七雜八掛滿了晾曬的衣服。

畢竟現在有超六成的人都是“口頭積極者”,這種現象再常見不過。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我們下意識會認為這是行動力不強導致的,但深層次分析,可能有很多種原因導致這個結果。

比如,減肥目標欠思考,立的目標不切實際。看到別人瘦了就跟風想要減肥,三分鐘熱度之後,又拿不出適合自己的方案。

或者減肥是為了做一個積極的表面樣子,自己其實並不真的需要減肥,因而只是喊喊口號而並不願意行動。

所以“嘴”強王者們,別再不分青紅皂白地責怪自己了,找到正確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玄學減肥愛好者


常見操作:轉發各種照片,然後祈禱肥肉昇天。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減肥無非兩句話:多動腿,少張嘴。

然而為了多吃兩口,少動一點,現代人還是折騰出了無數的減肥方式。

從一開始的點穴減肥,到後來的各類減肥儀,被雷人產品割完韭菜後,玄學減肥愛好者開始迷信轉發各種照片和帖子,並且編一些段子來消遣著騙自己。

比如:“冰可樂不會長胖,因為冰是冷的,和可樂的熱量抵消了”、“茶是養生的,所以喝奶茶不會胖”、“火鍋很辣很燙,能快速燃燒脂肪”。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為腦洞鼓個掌,減肥人士可千萬別信。

不過玄學減肥方法也並非全部錯誤,有些你以為是段子的減肥方法,其實真的有科學依據。

日本一個深夜節目《summers的神疑問》,曾經做了一項實驗:如果每天對想減肥的人說「你瘦了?」會不會真的有減肥效果?

聽起來很荒謬,但更荒謬的是,這居然真的有效果。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節目找來一位在居酒屋工作的單身女性。工作人員安排了她的朋友以及居酒屋客人、員工共30人,每天輪流對她說她瘦了、臉變小變有光澤了。

起初她聽到時連連反駁,然而在客人離開後,她開始在意自己的外表。

本來她是一個喜歡喝酒的人,卻突然開始戒酒。本來不愛運動,平時的消遣就是吃零食看漫畫,但到了實驗後期,她居然到健身房諮詢,並且做了5個小時的運動。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最後她成功在兩星期內,瘦了一公斤。

專家解釋說:

當一個人不停聽到「你變瘦了」,會讓她開始在意與身材、體重有關的事物,並漸漸相信自己真的瘦了。而為了配合這個想法,人們更會做出相應的舉動,就像這位女孩突然戒酒、跑去健身房,因為認為自己瘦了而產生正面情緒,成為推動她減肥的動力之一。

所以下次再看見你的玄學減肥朋友,別急著打擊,先來一句“你瘦了”,給她鼓鼓勁吧。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很多人把減肥當做一生的事業。生命不息,減肥不屈。

畢竟我們都不想讓自己美麗的靈魂,被肥肉緊緊包圍。

也因為經歷過很多辛酸的瞬間,在那一刻下定決心要開始改變:

回家路上的帥小夥和我搭話,不是劫色要微信,而是想讓我游泳瑜伽普拉提;


去買衣服,導購來了一句“這件大號有的”;


或者更慘一點,因為肥胖而遭遇過愛人的拋棄。

我們都清楚,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解決方法只有自律這一條路。

但幾乎大多數人都只能間歇性自律,堅持一會,又放棄一會。

畢竟自律太難,需要推遲滿足感、承擔艱苦的責任、忠於事實,並且保持心態平衡。

況且飲食是我們的本能,自律,還需要花大力氣馴服本能。

而放棄很容易,只要懶一下一切都可以被暫時“解決”。

所以最後又選擇了逃避。迴避問題,拖延問題,尋找替代品,告訴自己其實胖也是一種美,或者看一下減肥過度的人來自我安慰。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所以,人們並不是因為不自律而懶,而是因為懶才變得不自律。

真正自律的人,發自內心地認可自己定下的目標,誠懇對待現狀,並且狠得下心。

他們不止善於自我約束,更善於長期自我約束。

內心好比裝了個鬧鐘,而準時給鬧鐘上發條的人,正是他們自己。

那真正自律的人是什麼樣呢?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自律級行動派


常見操作:在沉默已久的朋友圈,突然發出一組男默女淚的減肥對比照片。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這類狠人,擁有常人無法想象的自控力。

她們又名

“心算大師 · 數學家 · 減肥王”。

先是在手機裡下載了好幾個食物熱量計算APP,一吃飯就摸手機,天天計算卡路里。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後來習慣成自然,對於常見食材熱量已經做到心中有數,只吃精挑細選過後的健康食品。

比如“白菜蘿蔔快吃起,準能瘦成章子怡”,再比如,“玉米窩頭手中拿,必然瘦成林青霞”。

為了對抗食慾,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會看吃播,看屏幕裡的人吃飽了,假裝自己也吃了。

來看樸寶拉的減肥食譜:

早餐:番茄1個/雞胸肉/蔬菜/紅薯1個

午餐:雞胸肉沙拉/低脂牛奶

下午3點:香蕉1個/煮雞蛋蛋清3個和蛋黃1個

下午6點:紅薯1個/雞胸肉/蔬菜

晚上9點:香蕉1個/煮雞蛋蛋清2個和蛋黃1個/核桃3個

每日攝取卡路里大約1387Kcal,真的太狠了。

最強的是她們不僅吃的少,還能保證一定質量的運動。

新西蘭紅人Simone Anderson,用兩年時間從168公斤成功減至83公斤。先是上了報紙,再上了電視,在社交媒體中享譽全球。

我們經常有這種感覺:吃得多了,身體變重,運動時更加使不上勁,並且整個人更容易變懶。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當時是你,承受著自己將近350斤的重量,還有動力走進健身房嗎?

而減肥期間,她幾乎每天凌晨5點就起床去健身房運動。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經過長時間科學節食和運動,Simone雖然成功瘦了下來,但是皮膚因為長期支撐大量脂肪,變得鬆垮無力。

所以她絲毫不敢鬆懈。

她很清楚,要維持如今的身材,避免復胖,必須遞增訓練強度和增加負重。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甚至把家附近所有的地方都開發成可以健身的場所,以便隨時開始運動。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由於減肥前後變化過大,她甚至一度遭到網友質疑。然後她拿出皮膚鬆垮的對比圖,讓所有質疑者閉嘴。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現在的她,通過幾次手術,逐漸擁有了健康美麗的皮膚。

正如作家王欣所說:

你所看到的那些愜意、閒適、無拘無束、不受金錢困擾的慢生活,其實都是人生給予自律的獎賞,是生活某一個甜美的瞬間,並不是全部的日常。

這類行動派,憑藉著高度的自律,最終獲得了想要的自由。

在被動出生之後,重塑自己,二次出生。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為什麼我們更佩服能夠自我約束的人?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M·斯科特·派克完美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說:“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

自律的本質,其實就是愛自己。所以我們欣賞自律的人,是欽佩他對於自我價值的一貫肯定。

有人減肥之後分享:“當自律變成一種生活常態,你會獲得滿足感,並且會感謝你每天付出的一點點努力。”

自律,真的能讓人生開掛!


“這屆女孩減肥,真的服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