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今天的文章来自于我的朋友——花时间,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妈妈,在当妈四年后选择到美国加州读研,在著名心理学研究所 PAU 主攻儿童心理方向。

花时间是香港国际新闻硕士,四语妈妈,曾在香港著名媒体集团担任资深编辑,也在联合国下属 NGO 做过媒体官。

女儿出生后,她创办了公众号【慢成长】——「我们能给的最好陪伴,就是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平日带娃,我们常会遇到孩子执着于某样东西非要不可、非吃不可的情形,而孩子一旦不被满足很容易情绪失控,作为家长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让我们来看看花时间从专业的角度给出的解答和建议,相信一定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推荐大家关注她的公众号,这里不仅有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育儿干货,接地气的带娃分享,更有为人父母后,我们如何陪孩子共同成长的感悟和思考。

大家好,我是花时间。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让我非常受益的启蒙内容——Needs & Wants,需要和想要。

学经济和市场专业的人对这两个词一定不陌生,这是经济学里面的基础概念。可我发现,美国竟然是从幼儿园开始教孩子们的。

我非常好奇为什么教孩子们这个?又怎么教?了解之后,我觉得不仅很必要,而且连自己这个大人都获益良多。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为什么教孩子区分

Needs & Wants?

上次和大家聊过,孩子理解抽象概念需要一个过程。而「需要」和「想要」都属于抽象概念,为什么要这么早教孩子区分呢?

美国老师说,这首先是因为:

Helping children learn to deal with the desire for instant gratif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stant gratification 是指「即时满足」,也就是说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

我们当家长都熟悉的一个场景,就是孩子站在店里非买不可、非吃不可。

常见的育儿方法是:温和的家长和孩子共情、讲道理;强硬点儿的就直接说「不行」,然后拖走。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微博图,站在玩具柜前不愿走的果果

而美国的教育观念是——家长不可能永远替孩子约束行为。

如果我们从根本上教会孩子,什么是必要的「需求」,什么是额外的「想要」,那么他就可以自己做取舍,成为一个理性思考,并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

所以,他们会从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做活动和练习题,来区分什么是 Needs,什么是 Wants。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幼儿园的墙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怎么教孩子理解呢?

老师首先会引导孩子们思考:我们人类活着都离不开什么呢?你每天必须要有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的东西是什么呢?

例如:食物、空气、水、房子,都是我们生活中必须的,那就属于需求(Needs)。Needs 也不一定都是物品,有些是我们的行为、活动。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而零食、玩具、贴纸、宠物等,并不是必须的,而是我们喜欢的、渴望的,但即使没有,我们也能生活下去。这些就是想要的(Wants)。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老师还会让孩子们由点及面地发散思维。例如,大家都说水是「需要」,零食是「想要」,那么水也有很多种,都包括什么呢?我们要喝水、洗手洗澡要用水、农民种地要用水……水果然用处多多,非常重要!

零食是「想要」,那么零食都有哪些呢?糖果、薯片、巧克力、饼干,原来这些都不是必须的。等孩子下次想要某件东西时,脑海里就能迅速对应起来——对我来说,真的是「需要」吗?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接下来,老师会让孩子们做一些练习题(worksheet),让孩子们自己联系实际,将自己生活中的「需要」和「想要」都分别填写下来。

对于年纪比较小、会的字比较少的孩子,就用涂色或者手工的方式。例如下图,蓝色是 wants,红色是 needs: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剪下来最下方的图片,贴到表示 want 和 need 的地方: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用剪报的形式也可以,会变成很好看的创意手工: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幼儿园孩子们的作品,使用拍照的方式完成的: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小学以后,老师出题的难度会加大,例如不仅要区分 Needs and Wants,还要给出充分理由,学习表达常用句型: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除了老师们的课件,也有不少关于这个主题的童书,可以作为课外的补充: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我非常喜欢这种「帮孩子区分 Needs & Wants」的启蒙方式,它并没有将「欲望」一棍子打死,对孩子说「想要就是不好的、不对的」,而是说「想要是很正常的,它能让我们快乐,但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对待它」: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书中关于 Needs 和 Wants 的区别,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小孩子也很容易懂: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学会这两个词的

更多好处……

1. 学会对物质取舍

我第一个体会就是,孩子可以学会在生活中对物质的取舍,不仅是出门不闹着买东西,还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我带果果去新加坡亲子游时,会让她准备自己的行李。小朋友的思维就是带自己喜欢的东西,于是各种绒毛玩具、碎纸、吸铁石、玩具项链戒指、已经穿不上的鞋……能塞上一堆。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塞进箱子的属于「想要」的爱莎公主全套行头

学了区分 Needs & Wants 之后,我会在家和她玩「旅行中安检」的游戏。假装要坐飞机去旅行,安检时要求只能带 6 件东西,你要带什么?孩子就要思考怎么取舍。

下一次换不同的物品,但数量是 5 件;再下一次是 3 件。这样一边筛选,一边和她聊,你为什么选择带这些东西,它们是你需要的,还是你想要的?对孩子来说,是个好玩也有挑战的游戏。

2. 学习有计划地生活,培养财商

Needs and Wants 其实是经济学中的概念,幼儿园教孩子这些,其实也是培养孩子的财商。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孩子学会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排序,知道什么是生活中更重要的东西,有了金钱该怎么分配。

例如下图的标题是「需要优先于想要」,两个栏分别是「我先把钱花在需要的东西上」和「然后再花钱在想要的东西上。」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带孩子在家做手工可以简单又有趣,看我怎么用阿拉伯数字教孩子画出一个动物园,数学、艺术一起体验!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加强这个观念。例如带孩子去超市时,孩子很喜欢往购物车里加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就可以问:

哪个是需要的?哪个是想要的?为什么呢?

我们大人买的东西,也可以和孩子说说理由。这其实就是一种「金钱规划」的观念,也是培养孩子对生活有计划的习惯。

3. 有逻辑地思考

其实,要区分「想要」和「需要」,对小朋友经常来说并不容易,孩子经常会觉得哪个都不想放弃。

这时,美国的老师就会问孩子:

别光想「我想要什么」,而是先想「这个东西对我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帮助?没有它会怎么样?」

还记得我之前介绍的思维启蒙好物——文氏图吗?也可以用来教「Needs & Wants」,因为现实中我们的「需要和想要」会有重合的部分。

下面这张图,是幼儿园组织给一个慈善机构捐物(贫困儿童),孩子们带来的东西很杂,于是老师就用两个呼啦圈,让大家区别开「需要的」和「想要的」。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这个过程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 第一,它让孩子们从以欲望为中心去想「想要」,变为思考物品对自己的意义,这是一个逻辑逆向
  • 第二是思维延展,我们有需求的东西,别人也是必需的,但是这世界上有些人却没有,我们该如何对待别人?我们自己该如何生活呢?

进入小学,老师还会进一步问这些问题:

世界上有许多人的 Needs 还没有满足(例如水源、食物、衣物),而有的人却花很多钱去满足自己的 Wants,是否合理?

动物是不是和我们一样有需求?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当我们无止境地利用这些资源去满足 Wants,地球会怎么样?

其他需要这些资源的动物会怎么样?

美国教孩子从小区分 Needs & Wants,给我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这些问题会培养孩子学习放宽自己的视野,认识到世界是有机整体,而不是只看眼前。

引导孩子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从对自己的关注,延伸到对周围、对他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就像在脑海中铺开一张思维导图,逐渐生出宏观的认知脉络。

我还给大家找了一个有趣的学习视频,英文的,可以放给孩子们看看哦!

​就像开头说的,和孩子一起学习 Needs & Wants 的过程,其实对我的启发很大。孩子需要学习从从「想要」的东西中找出「需要」的东西,我们成人不也是吗?

年纪越长越觉得,随时梳理一下自己的欲望,确定自己的真正需求,原来那么重要。

回想我决定辞职全职陪娃的原因,也是在 Wants 和 Needs 中做了抉择,在金钱上还能够生活,更多的消费属于 Wants;而在孩子低龄阶段去陪伴她,却是我的 Needs,也是孩子的 Needs,那么我就选择了后者。

学习分辨「需要」和「想要」,其实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单,也可以走得更坚定,而不是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没有,就开始焦虑、不满,甚至自我否定。

我想,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教给孩子的理念吧。

我始终觉得,孩子真正的「健康」成长,即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身心健康是智力发育、启蒙社交等一切的基础;也只有我们理解孩子心理发育的规律,才能真正顺应他/她的发展做好教育。

如果喜欢既有国际视野又接地气的育儿知识,那么可以来关注这个小小的公众号【慢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