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城》淺議方鴻漸

讀《圍城》淺議方鴻漸

一、方鴻漸的身份屬性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方鴻漸這個人物,既是一個小說現時發展中的人的半成品,更是一個小說過去生成後的人的製成品,他的過往經歷,對其人物形象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並使他成了國統區一類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一) 方鴻漸的小地主家庭出身:

方鴻漸的父親方遯翁,“是前清舉人,在本鄉江南一個小縣裡做大紳士。”前清舉人有多榮耀,魯迅小說中有直接的例證。“這老爺本姓白,但因為合城裡只有他一個舉人,所以不必再冠姓,說起舉人來就是他。這也不獨在未莊是如此,便是一百里方圓之內也都如此,人們幾乎多以為他的姓名就叫舉人老爺的了。”

方家逃亡上海,“路上碰見兩個潰兵,搶去方老先生的錢袋”,“只有方老太太棉襖裡縫著兩三千塊錢的鈔票,沒給那兩個兵摸到。”大亂之際,方家的宅子與土地大約無法變賣,拿著走的都是金銀細軟,光鈔票縫在襖裡就兩三千塊。1937年末1938年初使用的鈔票是“法幣”。據《大公報》載,法幣100元在1937年能買兩頭牛,在1938年能買一頭牛。可見方老太太縫在襖裡的兩三千塊,竟然可以買三四十頭牛,當時絕對是中產之家。

由此可見,方家是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具有一定封建色彩同時也受到了近代思想影響,在經濟上較為富裕的中小地主家庭。這樣的家庭出身,使方鴻漸能夠接受較高的教育,也使其無法體會底層貧苦百姓的生活。

(二) 方鴻漸的“偽”知識分子成長經歷:

方鴻漸“在高中讀書”,“兩年後到北平進大學”,“到了歐洲”。從這個履歷看,方鴻漸長期處於濃厚的知識分子氛圍中。雖然他自己並不用功,但從潛移默化的角度講,方鴻漸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知識分子烙印。

然而“他是個無用之人,學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學裡從社會學系轉哲學系,最後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四年中倒換了三個大學,倫敦、巴黎、柏林”。最後不能取得學位,只好做了假學歷。因為沒有真本事,到了三閭大學,從教授一變而成副教授,從副教授再變而被解聘。學無所長,生活上的影響自不待言,謀生都有問題。

由此看來,方鴻漸只能算是小半個知識分子,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偽”知識分子。這種小知識分子的外表,“偽”知識分子的本質,使他盡染了小知識分子身上的缺點,卻很少大知識分子身上的優點,更有許多“偽”知識分子的惡習。

(三) 方鴻漸的小市民生活:

回國之初,方鴻漸雖然寄寓周家,過的卻是中產階級的生活。在小銀行裡坐辦公室,每月一頭牛價的薪水;回去住洋房,廚娘傭人車伕一應俱全。到內地教書,雖然不如周家舒服,收入卻又大漲。落魄回上海,在報館裡管最不重要的資料室,收入必定大減。最後意氣離職,前景越發艱難。只怕落魄下去,會連小市民生活也維持不住。

至於精神生活方面,剛回來時三五朋友常常聚會,到三閭大學後勾心鬥角,結婚後天天雞毛蒜皮,雞飛狗跳。方鴻漸從一個雖說不上意氣風發,但也曾經為人羨慕的“海歸博士”,幾經浮沉,已幾乎淪落成弄堂裡的阿伯。他身上曾經有過的些許“知識分子”氣質已消磨殆盡,無論經濟上還是精神上,已經成了小市民。

小地主家庭出身,小知識分子成長經歷,小市民生活結局,方鴻漸在階級屬性上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小資產階級分子,由此形成了圍繞他的“一切社會關係”,並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他“人的本質”。

二、方鴻漸的形象特點:

馮友蘭先生說:哲學“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方鴻漸“作為”體現作者創作意圖、同時也是國統區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實際上“成為”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概括來說,他是一個行動盲目、性格軟弱、依賴他人的人。

(一)方鴻漸的盲目性:

古人說:“兵出無名,事故不成”。這裡的“名”,表面上是名義,實質上是目的。作為人能夠成為人,所強調的也正是目標和行動,或者價值與實現。追求人類存在更富足的生活條件,追求人類存在更終極的意義,既是人類存在發展的目的,更是人類存在發展的動力。縱觀方鴻漸的生活,我們找不到他“作為”人而存在的目標,無論是短期或長期的,更無所謂規劃。他的生活中看不到主動、積極的正能量,只有盲目、被動的負能量。

方鴻漸去北京上學,是父親的安排;去歐洲留學,是前丈人的安排;回國是因為留學的錢花光了;去銀行因為他是總經理的女婿;去三閭大學是因為上海呆不下去;回上海又是因為三閭大學呆不下去了;想再去重慶,又是因為上海再次呆不下去了。愛情婚姻方面,和鮑小姐一夜情,主要是受到鮑小姐的誘惑;和蘇小姐同船異夢,也不過是逢場作戲;再次去見蘇小姐,連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不顧利害,只圖舒服;與孫柔嘉的婚姻,則幾乎是被套路了。方鴻漸的生活,真可以概括為:身如飄萍,隨波逐流。

作為一個遠離了民主自由的時代思潮,脫離了民族獨立的時代運動的小資產階級分子,方鴻漸既不追求治國平天下的大我價值,也不追求修身又齊家的小我價值,更不可能認識到小我價值的實現與大我價值的追求之間的辯證關係。雖然他的人生不斷的面臨選擇的關口,但由於目標的缺失,每當關口之際卻看不到他選擇的自主性,看不出他的自由意志。從看不到自由意志的角度講,方鴻漸只算“行屍走肉”,這尤其反映了他人生的悲劇性與荒謬性。

(二)方鴻漸的軟弱性:

方鴻漸還算是個宅心善良的人,宅心善良的人因為不願傷人,往往也就缺乏鬥爭性,遇事表現就軟弱些。比如面對蘇小姐的示愛,“迫於蘇小姐的恩威並施,還不得不常向蘇家走動”;他也“恨自己心腸太軟,沒有快刀斬亂絲的勇氣”;並且“只怕唐小姐會看破了自己品格上的大弱點”,即所謂“道義上的懦夫”。

方鴻漸的軟弱性,更根源於自己的無能。當高校長把他從教授降為副教授時,表面上氣憤不過,實際卻“覺得降級為副教授已經天恩高厚了”。這種軟弱性,完全因為他不學無術,身無長技。沒有本事教好學、處好人,有什麼底氣與人鬥爭?等到解聘之事確定,他卻“希望聘約升他做教授,這麼一來,他的信可以更漂亮了,表示他的不滿意並非出於私怨,完全為了公事”。這是典型的“精神勝利法”在作怪,是他性格軟弱性的反面表現形式。

天性裡的善良、本領上的無能,是方鴻漸人物性格軟弱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他身上還體現著更深刻的小資產階級分子階級本質上的軟弱性。小資產階級分子,不滿於強權階層,又無力與強權抗爭,更害怕因為抗爭跌落到底層民眾中去。在全民族的危亡時刻,除了小說開頭把他放在中國留學生群像裡,提到過“恨不得立刻就回去為它服務”外,整個小說裡方鴻漸絕少關心國家命運,更沒有表現出為民族獨立奉獻綿薄之力的任何意願。這種革命上的軟弱性是與其階級身份符合的。作者沒有動用更多筆墨展開描寫方鴻漸在革命問題上的軟弱性,從一方面看,更加證明了方鴻漸對國家命運的不關心;從另一方面看,則反映了作者做為與方鴻漸有著同樣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的知識分子,對國家命運的疏離感。

(三)方鴻漸的依賴性:

有觀點認為,方鴻漸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多餘人”形象。從與時代主流脫節,無益於時代進程同時也無法取得個人自由的角度上看,方鴻漸確是一個多餘人。略有不同的是,方鴻漸雖出身富裕,卻不象俄羅斯的地主貴族那樣有著嚴重的寄生性。儘管如此,方鴻漸的依賴性仍十分明顯。

方鴻漸不學無術,連面對中學生的演講,都要“翻了三五本歷史教科書”,這才勉強“湊滿了一千多字的講稿”。家庭生活裡,他內不能安撫孫柔嘉,外不能和睦方、陸各家,意氣之下又丟掉工作,直如扶不起的阿斗。趙辛楣給他下了評語:“全無用處”。這人沒有本事,自然處處依賴他人。留學歐洲、回國工作,依賴的是前丈人;去三閭大學、回上海進報館,依賴的是趙辛楣。租房子依賴的是父親,買家當依賴的是妻子。當無可依賴的時候,就處處碰壁。方鴻漸身上的依賴性,先是讓人覺得無用,進而覺得多餘,只怕最後就是累贅了。

三、方鴻漸的性格缺陷:

《圍城》是一部人生悲劇小說。方鴻漸的遭遇也有讓人可憐可嘆的地方,然而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趙辛楣說,“你不討厭”。可見,方鴻漸的身上有些優點。比如說,他是一個本性善良的人。然而對我們更有借鑑意義的,是方鴻漸身上的缺點。除了前文提到的三個基本問題外,方鴻漸身上還有許多具體的性格品德缺陷。

(一) 不知感恩:

周家做為小商人,固然有缺點,愛慕虛榮、攀附方家,但是在對待方鴻漸上,筆者並不覺得有對不住他的地方,反而覺得方鴻漸不通人情世故,很對不起周家。

周家女兒去世,卻並未因此斷親,進而主動提議動用嫁妝送未過門的女婿留洋。其實他們又何嘗不會想到,這錢花在方鴻漸身上,八成會打了水漂?周太太固然討厭,但一心是為方鴻漸好,已然把他當成半子,其實與現在許多家長的心理是相似的。雖然心裡生氣,其實“當天下午就後悔”,有心“等鴻漸低心下氣來賠罪,就肯收回一切成命”。方鴻漸辭職的時候,周家仍舊送他四個月薪水,以備他去三閭大學的旅費。臨行“周家送四色路菜來”,固然可以說周家商人出身世故圓滑,但也不能說沒有一點感情在內。

然而方鴻漸,卻“心裡咒罵著周太太”,又“盤桓到老晚才回到周家去睡,免得見周經理夫婦的面”。周家送了路菜,方鴻漸“不肯見周家的車伕”,並且“不食周粟”。連作者都十分明白的寫道:“鴻漸這不講理的人”。方鴻漸的不講理,關鍵就在不懂感恩。不懂感恩的人,自然氣量狹小,才會“不吃周家送來的東西”。

(二) 虛榮負氣:

虛榮、負氣、衝動,這是一個運動過程中的三個不同環節。心裡有虛榮心,自然不肯在人面前丟面子,所以氣場就得足、氣魄就得大;而氣場一大,這氣向上頂,腦子一熱,自然也就衝動。方鴻漸就是這樣的人,體現最明顯的,在他草率同意與孫柔嘉訂婚。

趙辛楣出走,孫柔嘉很套路的說:“只剩我們兩個人了。”方鴻漸雖然已經口吃,卻尚有招架之力,“你知道的,照顧不了你。”接著孫小姐又說,“人家更要說閒話了”,方鴻漸已是不安,只得“假裝坦然”。孫小姐卻步步緊逼,“陸子瀟——寫匿名信給爸爸,造——造你跟我的謠言”——只怕陸子瀟背了黑鍋!雖然這時候方鴻漸聽了,“像天塌下半邊,”但其實並非不能應對。

壞就壞在時機偏偏這麼巧,李梅亭和陸子瀟趕來;孫柔嘉想是太瞭解方鴻漸,所以“伸手拉鴻漸的右臂”,有意吸引“李陸兩人的眼光全射在自己的右臂上”——虛榮心由此而生。其實,如果方鴻漸就此甩開,也並非不可。但一來方鴻漸秉性善良不懂拒絕人,二來他的虛榮心已熾,頭腦全無章法了,不願在李陸面前丟了面子。方鴻漸“不顧一切道:‘你知道是情話,就不應該打斷’”;又說吃喜酒時候“不會漏掉你。”——負氣說話,頭腦已然“如在雲裡,失掉自主”。方鴻漸“忽覺身心疲倦,沒精神對付,攙著她手說:‘我可句句當真。’”——衝動的魔鬼已經取得了完勝,以至於方鴻漸 “忘掉吻她”。這哪裡還有一分的理性?

他的虛榮還體現在他依食於周家的時候,卻盤算要不要花四個月薪水買獺絨西裝外套;他的負氣也體現在拒絕周家好心的四個月薪水與四樣路菜;他的衝動則體現於多處,尤其讓人惋惜的是,當唐小姐打電話到周家時,雖然僕人誤說成是蘇小姐,但他衝動無比,不辯黑白,脫口大罵,完全沒有理智涵養可說。

(三) 不會反省:

《論語》中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中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能夠換位思考,懂得以己度人,是提高自我修養的重要方法。方鴻漸事事求諸人,卻不能反躬自省,且只知道埋怨他人,境界的確不高

他心裡咒罵周太太,不曾想過周家對自己的付出,更不想自己做的不對;高松年解了他的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他從不曾想過,自己不學無術其實是在誤人子弟;他看不慣陸家夫婦的做派,高傲的不肯去他們介紹的廠裡做事,卻從未想過何以陸家會看不上自己。

方鴻漸不僅不反思自己,有時還會猜疑他人。比如他們離開三閭大學,高校長派人送來信件。他先是“以為是聘書,心跳得要衝出胸膛”——幾乎可以肯定,如果是聘書,他必會調轉車頭赴任,難免將來諂媚高校長;後來發現不是,卻又“氣得要下轎子跳罵”,並立志“要寫信罵他”——一付氣極敗壞的模樣;並且因為“嘉禮完成”,就猜疑“他有用意的”。以至於孫小姐說:“你這人最多心,多的全是邪心!”

不懂感恩、虛榮負氣、不會反省,這些性格缺陷是他處處碰壁,生如圍城,造成人生悲劇的重要原因。

四、結語 方鴻漸與“圍城”

《圍城》這部作品,生動刻畫了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知識分子的工作、生活與愛情,通過以主人公方鴻漸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事件,一方面深刻揭示了人生“圍城”境遇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則向讀者們展示了“圍城”境遇的破解方法。

圍城做為“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這樣一種人生困頓、糾結、兩難境遇的意象,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人自身,它產生自、同時也解決於作者口中的“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只有通過:認識自我存在價值,提升自我生存技能,完善自我道德修養,並且把小我價值的實現融合到大我價值追求的過程裡,創造出更加強大而且更加“完整”的自我,才能打破造成困境的“圍城”,並實現對人生無限自由的追求。這就是《圍城》這部小說,通過方鴻漸這個虛構人物,所希望表達給讀者,並有益於讀者的人生真諦,也是作者通過時代性的內容、民族性的形式、個體性的風格,對人類性問題求索所給出的答案之一。


讀《圍城》淺議方鴻漸

《圍城》小說


讀《圍城》淺議方鴻漸

《圍城》電視劇海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