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啥每到朝代更替,小皇帝们拥有朝廷各项资源却不能自己带领一票兵马再造河山呢?

坤仑江山


导语:一个朝代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民众受剥削、压迫太严重,生活无法继续,进而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所以说每个朝代的更替,都伴随着血流成河的战争。

比如题主所提的汉献帝,刘协出生以来,历经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诸般祸乱,后又被曹操挟持以令天下,最终逊位于曹丕, 被封为“山阳公”,在封地度过余生,算是亡国之君中结局比较好的一位。

虽然历史从来就不缺亡国之君,而汉献帝可能是最不像亡国之君的一位。

回顾汉献帝的一生,其所作所为可圈可点。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大汉王朝的灭亡,基本上跟汉献帝没有太大关系;而汉献帝也为挽救大汉王朝做过努力,只可惜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些养在深宫的皇子,能完成守成大业已不易,更别提中兴之事了,历史上的中兴也是屈指可数的。

这些长于深宫的皇子,大都养于妇人之手,不了解民间疾苦,脑子里都是“何不食肉糜”之类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他们的心不够黑,手不够硬,意志不够坚定,根本就没有办法去下到民间百姓中去招募义军。

他们的情感敏感细腻,没有办法忍受从云端跌落道泥潭的巨大落差,只会吟诵一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之类的感伤诗句来悲伤一下,没有勇气去面对这将失去的一切。

他们习惯了听奉承的话,甜言密语,心胸气量也受不了逆耳忠言,一旦有人直面谏君,只会除之而后快

要想让一个王朝中兴,其人必须能够潜藏九地之下受尽磨难,方能一日翱翔于九天之上。

说到底,这些生在帝王之家,长在深宫的皇子们,缺少破釜沉舟的勇气;他们的性格和当时的环境,只能使自己成为亡国之君,根本无法做中兴之主。

大势已去,回天无力。

自古逆天改命者能有几人,这条路实在是太难走了。


历史遨游


因为在每一个王朝末期,国家政权实际是被豪族所掌控。

其实只要大家翻翻中国史书,就可以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现象:中国历代王朝的中晚期总伴有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秦之陈胜、吴广,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唐之黄巢,明之李自成、张献忠等。而这些农民军的主力几乎都是流民。流民就是衣食无着被迫流亡的人,当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能得到满足时,起来与社会既成秩序作殊死对抗的可能是很少的。当有这么大的流民队伍出现时,显然是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已经无法生活。而在中国古代专制体制之下,大规模流民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传统中国一向崇尚多子多福,人口的自然增长无法节制。而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全国的可耕地有限,粮食生产总有个极限。当全国人口数超过全国土地的极限供养人口时,流民的出现将不可避免。耕地不能增加,人口增长速度不减,生产力不能进步,这问题始终会产生。中国人口史上有一个现象:几乎每一个皇朝由盛由衰拐点也是该王朝的人口高点。如西汉平帝时全国人口达到西汉的最高点6000万,随后则有王莽篡位后的绿林、赤眉大起义;如唐天宝年间全国人口数达到8000万,随后就出现“安史之乱”,如国泰民安,恐怕不会有这么多人跟着胡儿安禄山作乱;17世纪初(明朝的后期)中国实际人口破天荒达到2亿,随后就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大起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达到了4.3 亿,随后就有太平天国大起义。中国历代王朝的最高人口数与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关,但就是这样,在特定时代,可养活人口总有上限。从以上的事实可以看出:一些所谓“盛世”的末期人口数实际上已超过当时王朝所能承受的极限,而一些风吹草动般的事件如兵变、外患、自然灾难都会成为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大规模的流民作乱爆发时,政府必然会采取镇压措施。而事实上当时政府往往沉迷于盛世而十分腐朽,已无力迅速平定事变。这样战争的规模会扩大,而大规模的战争又会极大地破坏生产,从而制造出更多的流民。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最终将帝国拖跨拖死。当一个王朝覆灭之后,参与争夺统治权的群雄中总会有一方胜出,当他基本削平群雄时,往往全国人口减了大半,这样人地矛盾由人多地少反过来变成人少地多。这时,只要新建王朝能注意休养生息,安民拓荒,国家一般能很快安定下来。随着政局的安定,国家一般有一个人口与土地的良性循环期。这一时期,人口增加,被开发的土地就更多;而被开发的土地越多,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一时期,一般被称为该王朝的盛世期。当土地被开发到极限后,人口还是在按惯性继续增长,当人口数超过王朝所能承受的极限时,新的一轮循环就又开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王朝循环的根本原因。

那么腐败、土地兼并与王朝的衰败有没有关系呢?关系是有的,而且是很大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一个新王朝开国时对地主、财阀扫荡得越彻底,这个王朝的寿命也越长,如唐、明、清等;反之,如秦始皇,并没有扫荡六国贵族,则秦朝二世而亡。一个皇朝的前几个皇帝一般有一个阶段会对豪族进行抑制,有时甚至不惜进行血腥屠杀。宽厚如光武帝为了“度田”就杀了不少官员、如朱元璋更是将功臣集团一扫而空。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王朝的中晚期,土地兼并都会变得十分严重,富者往往跨州连县,贫者则无立锥之地。即使国家亡了,地主也不见得亡。他们中有的投靠新朝成了从龙功臣,有的甚至还成了开国之君,这与国家的各级管理阶层被地主垄断有关。

单凭一个小皇帝和所谓的朝廷资源又怎么能抵挡在当时大权在握的世家豪族呢。


凌风国考每日一题


朝代更替,意味着这个时代的人民已经对朝廷丧失信心了。

根本不可能再重新利用资源东山再起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大抵轮到朝代灭亡,基本上就是全国上下开始大乱了。

无非就是朝廷压迫百姓,增加赋税。

天降大灾,朝廷无力救灾。

导致民怨沸腾,各路对朝廷不满的人员纷纷揭竿而起。

从几个朝代来说明一下吧。

第一:秦朝

秦朝为什么会灭亡,大家都有疑问,如果换成扶苏,秦朝会灭亡吗?

答案是不一定。

为什么?

因为扶苏上位之后,会改变政策,安抚民心,不会像胡亥那般搜刮百姓。

一旦百姓得以安抚,谁还会去冒着生命危险去造反?

百姓吃得饱,没有傜赋,刘邦项羽的军队哪里来?

就算你秦二世的资源都在,你把朝廷搬走,你手上的兵在哪里?

第二:汉朝

汉献帝是最有机会去做这件事的。

当时是很多人效忠汉室的。

但是请注意,效忠汉室的更多的都是一些文官尊从儒家思想的一群人,看下后面造反的那群人,都是实实在在掌握武力的,单凭一群文官,能够有何作为。

实际上说白了,你手上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假设有可能,汉献帝能怎么办,自己逃出去,找到一个可靠的人。

比如刘备。但是现实中也找了。

可是自己没逃出去,你能怎么办?

假设真的逃了出去,跟着刘备,这是最能光复汉室的一条路了。

但是刘协毕竟不是穿越者,不知道刘备最后能够发展到三国鼎立的时候。

有一个刘协还是非常有机会翻盘的。

毕竟袁绍凭借着一个传国玉玺就能称帝了。

如果刘协能够独立出去。并且身边能够拥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他还是有很大机会翻盘的。

这是唯一一个能够翻盘的皇帝。

刘协要翻盘的点,是他能到一个能够坚守的城池,脱离掌控。号召附近的武力,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再徐徐图之。

就像曹操一生都没有称帝,能够拥有这么大的势力,很大部分是因为挟天子令诸侯。

刘备也是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名义。

曹操袁绍刘备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个正宗的皇室血脉呢?

再往后基本上就没什么机会了。

再往后的皇帝,基本上就没什么机会了。

毕竟基本上都是把整个国家都给霍霍完了,农民被迫起义。





讲故事的麻瓜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曹丕和刘协的关系那是相当的和谐。可以说,所有关于曹丕欺负汉献帝的说法,都是“脑补”出来的。


比如,曹丕一点都不想当皇帝,但刘协从内心里觉得汉祚将终,曹家功德无量,于是准备把皇位禅让给曹丕,叫他的御史大夫张音把玉玺给曹丕送去。曹丕一看这架势,那是连连推辞,坚决不敢接受玉玺。底下的大臣们左劝又劝,好话说尽,曹丕依然义正言辞地表示:我的德行比舜、禹差远了,实在不敢接受禅让。


刘协一听,又下了一道诏令,说:无数神迹已经证明,我的大汉已经被上天抛弃了。所以我让位给你,是顺应天命啊!天命这个东东,你懂的,千万不能随便违背啊!曹丕接旨后,“郁闷”地长叹一声:“何汲汲于斯乎?”苍天啊!大地啊!为什么要如此逼我啊!看来我要辞职归隐,才能逃过这种“逼迫”了。

刘协一听又被拒了,赶紧再发诏书,说:魏王你什么情况?知不知道什么叫“成大事不拘小节”?你看尧禅让给舜,舜推迟过吗?你咋不能和圣人学一下呢?我让张音再带着玉玺跑一趟,你千万不许再推迟了!


结果曹丕依然不就范,说:我实在无法和舜、禹相比啊!他们接受禅让的时候,功劳都大大滴,而我呢?现在啥成绩也没干出来,哪好意思当皇帝呢?底下的大臣们一听,都纷纷表示,什么叫没功劳?您当魏王以后,英明神武,爱民如子,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我大魏一片欣欣向荣,各种神迹层出不穷,这难道不是您的功劳吗?终于,曹丕“理屈词穷”,说:好吧,“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啊!



刘协马上趁热打铁,又下诏令:魏王这就对了嘛!我一心学习伟大的尧帝,结果在你这儿老吃瘪,搞得我很尴尬啊!现在我让守尚书令的侍中通知你,赶紧继位,完成我的心愿!


最后,曹丕终于“勉为其难”地登上了皇位,并对刘协极其推崇。封他为山阳公,邑一万户。祭天用天子之礼,上书不用称臣。


不但曹丕和刘协关系”和谐“,曹叡也一样。刘协去世时,曹叡为他变服发丧,写诏书充分肯定献帝的功绩,并哭得叫一个伤心欲绝。

(以上都出自《三国志》的记载,包括裴注。因为太长,就不粘贴过来了。)


光看史书的记载,谁敢说刘协禅让不是你情我愿的?这也亏得魏国立国太短,无法掌握话语权,各种“脑补”可以大行其道。否则哪个怀疑刘协是被逼禅让的,魏粉只用回一句:“史料呢?”对方必然被呛得哑口无言了。


曹丕、曹叡和刘协之间的这种”和谐“,咋一看很容易实现,实际上非常困难。这需要刘协能充分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尽力配合曹家的”表演“。从名义上说,你是皇帝,至高无上;从现实上来说,你就是个象征,一个牵线木偶。在这俩差别巨大的角色间无缝切换,其难度可想而知。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们看看失败的傀儡、权臣的例子就知道了。



南北朝时,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就没有达到刘协的境界。一天他和权臣高澄打猎,他的马跑得快了一些,就有人喊:皇上慢点跑啊,免得大将军(高澄)不高兴哦~ 元善见听了一肚子火。后来高澄给他敬酒,元善见就郁闷地说:“天下没有不亡的国家!这种傀儡的憋屈日子,朕不想过了,大不了一死!”高澄一听,当时就火了。你个傀儡不好好配合我,这么多废话。你不是觉得憋屈吗?那你还张口闭口“朕朕朕”的,不当我的傀儡,你是个狗屁的“朕”!当即就让自己的马仔打了皇帝三拳。

壬申,东魏主与王猎于邺东,驰逐如飞。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从后呼曰:“天子莫走马,大将军怒。”王尝侍饮,举大觞曰:“臣澄劝陛下酒。”东魏主不悦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如此生!”王怒曰:“朕!朕!狗脚朕!”使崔季舒殴之三拳,奋衣而出。《北齐书.文襄帝纪》


傀儡和权臣之间闹成这个样子,可以说是“车祸现场”,后面的君臣和谐禅让的戏分基本上没法演下去了。高澄肯定当不成曹丕了,只能争取当个曹操,好好“调教”元善见,为后来人铺路吧。


高澄死后,高洋上位,觉得元善见已经调教得差不多了,想和他一同出演禅让大剧,高洋演曹丕,元善见饰刘协。元善见三次下诏,表示要禅位给高洋。高洋上位后,封元善见为中山王,食邑万户,上书不称臣,答不称诏等等,一切都是按照刘协禅让曹丕的模子来的。结果到了最后,元善见不配合了。



按刘协禅让的基调,皇帝想学习尧舜,顺应天命,无奈权臣就是推让不已。现在权臣终于答应了,禅让成功了,你是不是应该高兴呢?你如果无法表现出喜悦之情,那就算了,毕竟高超的演技不能强求,但你好歹不能哭丧着脸吧?禅让之后和妃子们哭哭啼啼就算了,还带着群臣们一起哭,这是神马意思?你生怕天下人不知道你是被逼的吗?

乃与夫人妃嫔已下诀,莫不欷歔掩涕。嫔赵国李氏诵陈思王诗云:“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皇后已下皆哭。直长赵德以故犊车一乘候于东上阁,帝上车,德超上车持帝。帝肘之曰:“朕畏天顺人,授位相国,何物奴,敢逼人!”赵德尚不下。及出云龙门,王公百僚衣冠拜辞,帝曰:“今日不减常道乡公、汉献帝。”众皆悲怆,高隆之泣洒。《魏书.孝静纪》


演员是互相成就的。既然元善见不好好演,高洋也不玩了,你给我死啦死啦滴!

是月,齐主饮公主酒,使人鸩中山王,杀之,并其三子,谥王曰魏孝静皇帝,葬于邺西漳北。《资治通鉴164卷》



当然,元善见好歹陪高洋完成了禅让仪式,还不算太差。更”变态“的傀儡,那是匹夫一怒,就要以卵击石。


想当年,曹髦看见司马昭当了晋公,加了九锡,就大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上僮仆们就杀了出去。他也不想想,曹操当魏王、戴十二旒冕,比司马昭走得远多了,刘协都没放个屁。直到现在,还有大量学者认为曹操从来没想过篡位,都是别人脑补的。司马昭摊上这么个傀儡,也活该他倒霉,只能背上”弑君“这个罪名了。


然而,还有比司马昭更悲剧的。曹髦好歹失败了,尔朱荣那是真被杀死了。

荣曾启北人为河南诸州,庄帝未许,天穆入见,面启曰:“天柱既有大功,若请普代天下官属,恐陛下亦不得违之,如何启数人为州,便停不用!”帝正色曰:“天柱若不为人臣,朕亦须代;如其犹存臣节,无代天下百官理。此事复何足论。”荣闻所启不允,大为恚恨,曰:“天子由谁得立?今乃不用我语。”《魏书.尔朱荣传》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是被尔朱荣拥立的傀儡,却不配合表演,公然拒绝尔朱荣的人事任命。尔朱荣派小弟去调教元子攸,元子攸义正言辞地说:我是不是天子?你是不是人臣?如果是,你这样和我说话,有没有人臣的样子?如果不是,来啊,你废了朕啊!尔朱荣听了小弟的回报,气得肺都炸了,你tm的没有我,能当上这个皇帝?!


于是尔朱荣决定亲自去”调教“一下元子攸,哪知元子攸埋伏下刀斧手,直接把他剁了。权臣之所以是权臣,是因为他有忠于他的势力。肉体消灭一个权臣,却无法摆平他的势力,无非是同归于尽罢了。尔朱兆、尔朱世隆、尔朱仲远等纷纷带兵杀来给尔朱荣报仇,元子攸的儿子被杀,嫔妃被奸淫,自己最后被尔朱兆勒死。

帝步出云龙门外,为兆骑所絷,幽于永宁佛寺。兆扑杀皇子,污辱妃嫔,纵兵虏掠。停洛旬馀,先令卫送庄帝于晋阳。兆后于河梁监阅财货,遂害帝于三级寺。《魏书.尔朱兆传》



可以说,玩傀儡玩得最失败的,莫过于尔朱荣了。他在泉下如果碰见曹丕,肯定要羡慕地说:”我咋碰不到刘协这样的高素质傀儡呢?“


傀儡不肯屈服权臣,自然是个大麻烦。但是傀儡太顺从权臣,同样会让观众出戏啊!毕竟拿到台面上说,您是皇帝,他是臣子。如果傀儡一点皇帝范儿都演不出来,臣子演技再高,也无法施展。观众一眼就能看出,这位哪是什么臣子,就一乱臣贼子!


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死后,太子石弘继位了。面对权势熏天的石虎,石弘吓得一点皇帝样儿都没有,马上就要让位。石虎气得大叫:你是法定的皇帝,我是大忠臣,哪敢有非分之想!石弘还不醒悟,坚持要让。石虎实在受不了,只能撕下面具,明明白白地告诉他:禅让要走程序,过段时间天下人自然会告诉你时候到了,那时你再让,现在说这个太早了!

及勒死,季龙执弘使临轩,命收程遐、徐光下廷尉,召其子邃率兵入宿卫,文武靡不奔散。弘大惧,让位于季龙。季龙曰:“君薨而世子立,臣安敢乱之!”弘泣而固让,季龙怒曰:“若其不堪,天下自当有大议,何足预论!”《晋书.石季龙载记》

综上,汉献帝刘协这种傀儡,是每个权臣梦寐以求的。他演技高超,修养一流,不卑不亢,兢兢业业,和曹丕完美演出了一场禅让大剧。三国如果有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这一票我坚决投给他!


父母年代记忆


所谓的朝代更替就是说前朝马上就要断气了,新朝代还没建立的空档期。这时候小皇帝所谓的资源估计除了皇帝这个名头之外就剩不下啥了。

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基本上地方都不把中央当回事了,圣旨出不了皇宫。地方官员的人事权没有了,地方也不向中央缴纳赋税,没钱就没法招兵买马讨伐不臣,没了军队保护,皇帝也就难逃被废的命运。

而此时,各路豪强就风起云涌倚仗各自家族积累的资源和人脉招兵买马,要么直接造反如杨玄感,要么打着框扶皇室的名义控制小皇帝,待时机成熟就改朝换代取而代之。这是一贯的套路。

其实也有断臂重生的例子,如司马睿和赵构都是在国家被异族灭亡后重建的。即使是南渡司马睿也是豁出脸面笼络王谢这样的氏族甚至要王马共天下才稳定了统治,而赵构被金人好几次追的上天无门下地无路就更惨不忍睹了。

所以即使是再造山河也不是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危险、挫折、背叛!


爱波波的猫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王朝已经处于一种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动荡期,此时早已是人心涣散、私欲泛滥、匪患深重、民不聊生,即使有像汉献帝、崇祯帝、宋钦宗等想要重振旗鼓,恢复王朝统治的有心之人,也难以抗拒这种大势,不然干嘛叫大势已去不可重来。像这种情况,不是因为皇帝无道,不是因为皇帝不行,更不是因为没有忠心有为的贤臣名将,而是生不逢时,有心无力,因此像这样的末代皇帝就失去了再造河山的机会。二是因为都是儿皇帝,且大多数是十岁以下或是十岁出头的儿童或是少年,他们本身就是在上有长辈下有群臣的夹缝中生存的孩子,自身条件先天不足,加上没怎么出过门见识少,如秦朝第二三代皇帝、东汉末年的几位儿皇帝、隋朝的第三个皇帝、唐朝中末期的几位儿皇帝、还有南宋末期的几个儿皇帝,还有就是清朝最后的三个儿皇帝等未成年人群体,他们中大多数就是未成年人,小小年纪就被有心人推上皇位,都还处于懵懂的时候,就被要求要像个皇帝,大些时就被安排结婚,若是发现不听话了、难控制了就被秘密杀害。其中唐朝的那几位皇帝还是被太监杀死的。在这些不能自主的儿皇帝中不乏未来的贤君明君之辈,最近的就是清朝的同治和光绪两个表兄弟,他们俩都是栽在同一个人手里,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同治本来有个异母兄弟结果刚出生就死了,他的母亲慈禧有重大嫌疑,后来他结婚后的日子过的也是不痛快,所以才出去长长见识,结果染病卧床,慈禧太后畏疾忌医不让医生按病症对症下药,导致同治才刚刚亲政不足一年就死了,自己心爱的皇后也被慈禧逼迫活殉了,听说还是一尸两命!而他的表兄弟(亦是堂兄弟)光绪,他的人生也是被他的这个皇爸爸给毁了,从小抱进宫,让一群宫女太监伺候,那些人也都是见风使舵的主,看到慈禧也不是太在乎他也就不那么认真的尽心照看,加上光绪对慈禧的惧怕和敬畏,结果使得光绪从此肾虚的厉害,不仅影响了他之后的婚后生活,还连累到他整个身体都不健康,一直都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的状态,最后还被慈禧在她自己死前一天给下毒致死,不然光绪其实已经病体痊愈了,可以真正意义上的亲政!之前亲政的时间被慈禧一拖再拖,虽然有亲政过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就被收回权利并软禁了。像这样一群未成年人群体,他们不但连自个的小命都不能把握在自己手里,而且也不会有机会拥有忠心于己的文臣武将,更没有机会施展个人抱负。因此历史上出现的这两种情况下的各色皇帝,都只能心有不甘的死去,而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再次创造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