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狄仁杰的为官智慧有哪些?

时代傻瓜李博士


珍惜生命,忍辱负重,光复李唐。

公元692年正月,著名的狄仁杰被弄进了酷吏来俊臣的大狱里。抓人的理由是谋反。出人意料的是,理应与酷吏拼死搏斗以证清白的狄大人,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承认了谋反的罪名。他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大义凛然的狄大人,为什么会这么不堪一问,因为元芳早告诉他,在来俊臣的手下,承认谋反被砍头,自己死。不承认谋反别打死全家死。所以狄大人从了。在从了的同时,他设计将自己的处境传递给了武曌。虽然被贬,但最终还是活了下来。

狄大人珍爱自己的生命,绝不枉死。狄大人也珍爱别人的生命,决不让别人枉死。就在他招供自己谋反后,一个叫王德寿的判官找到狄大人说,尚书大人,现在你已招了,反正就是等死,现在我想升官,想把你的案子搞大一点,你就说一个叫杨执柔的人也想反叛,行不行。史这样纪录了这个为了升官,光明正大的小人:德寿今业已受驱策,欲求少阶级,凭尚书牵杨执柔,可乎?刚刚还在屈辱求生的狄大人,做出了让德寿同志大出意外的举动。史说:仁杰曰:“皇天后土,遣狄仁杰行此事!”以头触柱,血流被面,德寿惧而止焉。

狄大人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让我想起来武曌时代一位真正的司法专家徐有功。徐有功当然没有元芳保护,在以《罗织经》为教课书主的酷吏时代,像徐有功这样坚持实事求是的法官少而又少,他办案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所以不能体会上意,没能达到利用小案子把皇帝的政治对手统统杀掉的目的。因此,他随时要面对皇帝的盛怒,酷吏的手段,这让他随时走在死亡的边缘。在第一被罢官复起时,他伏地不起,肯求武曌,留他一命,不要让他当司法干部。他说:“臣闻鹿走山林而命系庖厨者,势固自然。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坐此死矣。”由此可见,徐有功是多么珍爱自己的生命啊。

但当他又当上法官之后,当别人的生命再次放在他的手上之际,他只能把自己的生命放于一边,在他的世界里,法大于武曌,他一生三次因为秉公执法而面临自己被问斩的危局,但仍矢志不渝。

读到徐有功和狄仁杰的畏死,想到了读史开始时荆轲刺秦的那一段。倘或生命的使命是刺死秦王,那么荆轲就该忍着太子丹对他胆怯的质疑,等到“吾客来”,而不是带着备胎秦舞阳走上失败的路。

真的猛士,仅仅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珍爱如花的生命。前者是血气之勇,后者是猛士的真谛。


南门江


狄仁杰是唐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对于狄仁杰为官的“智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明辨是非,不信妖言

拒史料记载,在唐高宗前往汾阳宫时,途径了妒女祠。而在当时,民间对此事非常惊恐,认为穿着华丽的衣服经过妒女祠,会招致风雷之灾。而文献记载狄仁杰是这么说的:“皇帝出行,有千乘万骑扈从,风伯为之清尘,雨师前来洒道,还怕什么妒女之害?”正如唐高宗的感叹,“狄仁杰真乃大丈夫也!”

二、伸张正义,直责宰相

根据史书的记载,宰相张光辅在讨伐“越王之乱”后,却纵容他的部下“恃功勒索”,但是这被时任州官的狄仁杰给拒绝了。宰相张光辅怒斥狄仁杰:“你这州官怎敢怠慢元帅?”,而狄仁杰却正义凌然回复:“您率三十万大军平定叛乱,但却不能约束士卒,反而纵容他们对百姓施暴。”由此可见,狄仁杰敢直责宰相,乃“正义之士”。

三、伯乐识马,举荐人才

在狄仁杰担任宰辅之时,可以说乃是一“伯乐”,在他的智慧下,挖掘了大量的栋梁之才,其中两荐张柬之,保荐契丹降将李楷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可谓是拥有“大智慧”的伯乐。


通过前面的分析,狄仁杰的为官智慧可以总结为:明辨是非,不信妖言,伸张正义,直责宰相,伯乐识马,举荐人才。


草竹道人


狄仁杰起自下僚,力扶唐祚,使既危而安,延数百年之永。在中国古代的诸多贤良中,狄仁杰是最让小编无话可贬的人之一。

他不仅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并且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视为大义。只要对国家有利,从不为自己打算,实乃辅国安邦之神针。


一、为官智慧

1、君臣相知

为官智慧,首先就是要和领导搞好关系,无疑狄仁杰堪称楷模。

早在唐高宗时期,狄仁杰就注重和李治搞好关系,后来唐高宗巡幸汾阳宫时,狄仁杰就是当时的知顿使,这知顿使可不得了,虽是临时为皇帝出巡布置中途食宿,那也只有皇帝极为信任者才能担任。

到了武则天时期,狄仁杰将君臣关系维护到了顶点,狄仁杰的地位我想都不用多说了。武则天甚至尊称他为国老,从不直呼其名,对他的退休请求始终不批,不让狄仁杰行跪拜之礼。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

当狄仁杰病逝时,武则天下令废朝三日。


2、唯才是举

为官智慧,唯才是举是必须的,狄仁杰可谓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范,他举贤不仅不避亲,更不避仇,只要是人才,他都极力推荐。

例如,有次武则天想要位在她左右处理政务的尚书郎,狄仁杰就直接推荐了自己儿子,结果,他儿子狄光嗣当上了户部员外,并且干的非常好,武则天非常满意,说狄仁杰就是春秋时内举不避亲的祁奚。

再如,被狄仁杰推荐成御史中丞的霍献可,早年狄仁杰被贬时在汴州生病,霍献可不准他留下了治病,后来霍献可当了御史,他还极力请求诛杀狄仁杰。但狄仁杰认为他是人才,就向武则天推荐了他。


3、桃李满门

为官智慧,孤木难成林。单凭一个人闯荡是不肯能做出一番事业的,那么推荐人才培养自己的嫡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中有这样一句:“天下桃李,悉在公(狄仁杰)门矣。”有没有吓到?

唐代的名臣荆州长史张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均是狄仁杰任相期间推荐的。

当然,狄仁杰为官智慧还有很多,限于打字太累,就不多说了!


二、宦海浮沉

年轻时,感谢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推荐,狄仁杰当上了太原的法曹,他判决大量案件,却无一人冤诉,他用了20年时间终于升任最高法院当了二把手。后改任侍御史,相当于纪律检查委员会,因朝中高级官员犯法都是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接着上报给皇帝。

但是,也许是狄仁杰太能干了,公元679年唐高宗(调露)年间,他又开始掌管财政部的大权,通管全国财赋统计和支调(度支郎中)。同时加封文官第十三阶。

但从此之后,狄仁杰开始变成了地方官及将领的生涯,开始掌管一方。

从宁州刺史到江南巡抚使,从豫州刺史到洛州司马,从贬至彭泽县令又回魏州刺史,从河北道行军元帅征讨突厥,到最后官拜内史。

无论在什么位置,狄仁杰总能将一位贤臣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可以这么说,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时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上由从小爱历史原创,纯手打有错误难免!


从小爱历史


狄仁杰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官场中的种种行径,其祖父当过尚书左垂,其父做过夔州长史。狄仁杰家教很严,年轻时就通过明经科考试及弟,授汁州参军。不久后遇到了人生的第一贵人——阎立本。当时狄仁杰被人诬告是阎立本还了狄仁杰一个清白并举荐至到并州都督府当法曹也就是法官或者检察官的职位。法曹这个职务,对狄仁杰一生影响巨大。狄仁杰在法曹任上,认真学习,从而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为他不久迁任大理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宗仪凤元年,狄仁杰就任大理寺丞就是法院院长。狄仁杰是敬职敬责的,一个想要做实事报效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首先他得做好他的本职。他继任头一年之中,就将在狱中拖延了很久、涉及一万七千多人的案件,全都审理得明明白白。狄仁杰由此名声大震,时人称之为“平恕”。狄仁杰始终秉承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做一个“外圆内方”之人,在外圆通,在内又有坚守。既高瞻远瞩,又步步为营。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既刚正不阿,又足智多谋。一个智商与情商都高度发达的人。这样一来使得他不但仕途一帆风顺,有惊无险,而且为世人所称道,在青史上留下美名。

长寿元年,武承嗣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于是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我乃唐臣,谋反属实,甘愿受死!”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便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再严加看管。狄仁杰偷偷地写了一封信,放在棉衣中神不知鬼不觉地让家人带出狱交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于是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你们为何要承认谋反呀?”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道:“如果不承认,恐怕早已死于鞭笞之下了。”武则天查清事实,于是下令将他们释放。就这样,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计谋让自己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杀狄仁杰,都被武则天拒绝。看来狄仁杰是很得武则天之心的。狄仁杰跟武则天的君臣关系之好也是史上公认的,这正是狄仁杰智慧的体现,也是他人生成功并能善终的主要原因。

久视元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封他为文昌右丞,谥号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狄公可谓史上能善始善终为数不多的几位政治家之一。





刺猬的vlog


狄仁杰。唐朝武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代名臣。

狄仁杰是儒家士大夫,早年以明经及第,经学功底深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狄仁杰忠于李唐,不认可女人当权,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李唐。不过狄仁杰同时也忠于武则天,为国为民,不畏权贵,德行、才能俱佳,因此得到武则天的信任与重用,两度任相。

武则天在位期间,狄仁杰一方面忠心耿耿,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为武则天的政权统治与当时的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另一方面积极地提拔与培养了大量有光复李唐志向的仁人志士,为此后复辟唐朝的神龙政变提供了关键性的领袖与中坚力量。而且狄仁杰晚年犯言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基本保证了唐朝社稷可以延续。

简单地说,狄仁杰一生忠于武则天,说服了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使政权由武周平和、稳定地转为李唐成为可能,并且培养了大量光复李唐的人才,使得这一可能得到落实。

狄仁杰的格局很大,体现在他志在恢复李唐,事实证明他也做到了。但是他并不急于一时,而是从长计议,周密布局,步步为营。

吕温在《狄梁公立卢陵王传赞序》中的总结较好:梁公以武氏篡盗,国命如缀,翊安宗社,非我而谁,是用蒙大耻,履大险,耸节振美,以持世心,闲高祖天下於方寸之地。盗力虽盛,莫之敢窥,唐复为唐,厶公是赖。后代昧者,颇归功於五臣,殊不知五臣之功,公所授也。

元芳你怎么看?


小钟侃天下


狄仁杰在判案方面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处理了多起冤假错案疑难杂案,也帮助很多人平冤反乱,他所到之处,民风清明,举家欢乐。他对农事生产方面也很在行,能够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也因此,他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




海的颜色100


狄仁杰是政治家不是政客,政治家就是一生有一个坚定的政治理想,为理想而奋斗。政客是墙头草随风倒,没有原则。我们可以这样总结狄仁杰,他有四个闪光点。

第一个闪光点就是:品德高尚。一身正气,微观清廉,勇气十足,这也是他这一生成功的重要原因。

年轻的时候,狄仁杰就体现了很高的情商,情商比智商重要,狄仁杰非常孝顺,有次去并州当官,路过太行山,登上山顶的时候,见到南边有一个白云,狄仁杰当时潸然泪下,他说:“吾亲所居,近此云下。”当时狄仁杰的父亲住在河阳,在太行山南面。狄仁杰就这样看着这朵白云逐渐远去,他才上路。

后来人们教育孩子时,经常讲“白云望亲”,狄仁杰不但对自己的老人很孝顺,对别人的老人也很孝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到并州的时候,有个同事叫郑崇质。郑崇质有个年迈老母亲,而且病重,就在这个时候,郑崇质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出使国外,路途充满艰辛,路途遥远少则几月,多则几年,而且可能死在路上。

郑崇质很忧愁,狄仁杰就主动找到他,说:“太夫人有危矣,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狄仁杰主动提出,我替你出使,郑崇质很受感动,就连狄仁杰的上司蔺仁基,正在同司马李孝廉两人闹矛盾,听说狄仁杰这件事,就去找李孝廉说:“吾等岂独无愧耶。”,有此二人和好如初,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第二个闪光点就是:才能非凡。

狄仁杰有很优良的才干和气质,史书说他气质倜傥不羁,很洒脱的性格,狄仁杰也很沉稳,小时候就这样性格。小时候发生一件事,狄家有个门人被杀了,全家都去接受县吏询问,只有狄仁杰继续读书,不为所动,县吏很生气,狄仁杰说:“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狄仁杰很有教育背景,经穴功底相当深厚,写了一笔好字。

狄仁杰善于断案,上元二年,被调到首都长安,担任大理寺丞,不久就创造了政坛记录,他一年断案17800起,意味着不休息的话每天断案49起,到年终,宰相来考核官员政绩,看到狄仁杰是新来的,宰相要找习惯思维随便就给了个低等,狄仁杰的上司张文瓘不干了,马上来找宰相理论,一说一年断案17800起,宰相惊得的是大惊失色。

第三个闪光点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狄仁杰一生执拗,当官第一次引起皇帝重视,就和他的性格有关系,在担任大理寺丞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案子,有两个将军,一个权善才,一个范怀义。这两个人误砍了昭陵的柏树,唐太宗的陵墓,唐高宗火了,要把这两位将军处死,但是案件到了狄仁杰的手里,按照法律条文一审,应该免官,唐高宗说,他们砍昭陵的柏树,陷我于不孝的境地,一定置两人死地,这就要展示狄仁杰的个性了,他要劝谏,话说的非常有艺术。

首先,给皇帝带高帽,狄仁杰是我听说劝谏皇帝很难,劝谏像夏桀、纣王那样的昏君特难,劝谏像尧舜禹这样的明君就不难,我估计劝谏您不难。紧接着树典型找差距,当年有人偷窃了汉高祖刘邦庙里的玉环,汉文帝一定要把这人满门抄斩,但是执法官员按照法律条文一审,认为只杀盗贼本人,汉文帝不是也听从了吗?

狄仁杰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再加上才华出众,品德高尚,这使得唐高宗很重视他,武则天也对他另眼相看

第四个闪光点就是:出身恰逢其时,狄仁杰科举出身,非贵族子弟。

武则天的上台就是冲破贵族集团的阻挠上来的,当时反对她立后的,主要是长孙无忌等人,为代表关陇贵族集团,而支持她的都是些,地主子弟,或者是没落的贵族出身的人。

狄仁杰正好符合这些,武则天虽然一生尊重狄仁杰,但是狄仁杰是正统的儒家,心还是大唐那边,武则天也知道,可是也无可奈何,正统的儒家是讲究忠孝的,狄仁杰做的也是无可挑剔的,正统的儒家是反对女性掌权的,《尚书》“牝鸡之晨,唯家之索。”狄仁杰是很矛盾很纠结的。既要反对女性当权,又要效忠大唐。他对大唐很忠,对武则天个人也很忠。

武则天对狄仁杰来说,是个很能干的人,是个明君,而且还要全心全意的辅佐她,这是对武则天好。到了狄仁杰临终的时候,他预先要对政变有所安排,要帮助李唐复国的时候,他仍然认为这是对武则天好,是为了保存武则天一生的名节,这是狄仁杰一生的主线。



世界镜头1285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叫狄孝绪,当过尚书左垂。父亲狄知逊,做过夔州长史。在这样的家庭里,狄仁杰受到的教育是严格而良好的,因此,他一长大成人,就通过明经科考试及弟,授汁州参军。参军原本是参谋军事,至唐,已演变成参谋性质的职官,官阶不是很高。狄仁杰初人仕途,并不顺利,当上参军不久,就被人污告。但诚如老子所言,祸福相依。隋唐时,全国分为十几个道,对这些道,中央常派官员巡视,这巡视的官员称之为黜置使。当时被派为河南道的黜置使是任工部尚书的阎立本。他接手狄仁杰一案后,便将狄仁杰召来讯问。

  狄仁杰据理力争,而阎立本通过审理,不仅还了狄仁杰一个清白,更发现了狄仁杰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称赞狄仁杰说:“君可谓沧海遗珠矣”!倘若狄仁杰遇到的不是阎立本,而是一个妒贤嫉能的小人,或一个糊涂官,那么狄仁杰的仕途恐怕也就走到了尽头。阎立本澄清狄仁杰的冤屈,认定他是沧海遗珠,就把他推荐到并州都督府当法曹。在唐代,都督府、州衙门和县衙门都设得有法曹一职,但称谓稍有不同。在府,称为法曹参军事,在州,称为司法参军事,在县,称为司法,其职能,就是掌管刑法狱讼方面的事。至今,日本和韩国,仍把律师和法官、检察官等司法界人士合称为法曹,大约就是受了我国这一官职的影响。法曹这个职务,对狄仁杰一生影响巨大。狄仁杰在法曹任上,认真学习,从而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为他不久迁任大理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大理寺丞。大理寺丞这个职务,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负责审判工作的。狄仁杰正是在大理寺丞这一位置上,牛刀初试,一年之中,将在狱中拖延了很久、涉及一万七千多人的案件,全都审理得明明白白。按当时的制度,大理寺丞审完案子作出判决后,要将涉案人员的家属叫来,问他们是否服从判决。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万多人的家属,居然人人称是,没有一人表示反对的。狄仁杰由是名声大震,时人称之为“平恕”。当然,狄仁杰审理的案件若都只是一些普通老百姓的普通案件,那名声再大,也将会是有限的。狄仁杰能以铁面法官的形象青史留名,还在于他为伸张正义而不顾生死冒犯皇威。当时有两个人,一个叫权善才,任左威卫大将军,一个叫范怀义,任右监门中郎将。这两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砍了李世民坟墓昭陵的柏树。这一来唐高宗不答应了,下旨要将二人处死。

  狄仁杰得到命令却不执行,反上奏道:这两人罪不当死。唐高宗一听,龙颜大怒,对狄仁杰说:这两个家伙砍了我父亲陵墓的柏树,使我成为不孝之子,我一定要杀了这两个家伙!狄仁杰据理力争,说道:汉朝时曾有人盗高庙的玉环,汉文帝想诛杀盗环者的九族。廷尉张释之认为处罚太重,就问文帝道,盗了玉环就诛灭九族,那么有人若盗了长陵的一杯土,又还有什么更重的刑法来处置呢?于是只把盗环者杀了。如今将犯不死之罪的人处死,而且只是仅仅因为误砍了一根柏树就要杀两个大臣,后来的人们将会怎样来评价皇上您呢?唐高宗听狄仁杰说得有理,这才罢了。唐高宗也是个有头脑的皇帝,特别是在他的早期,还是有所作为的。狄仁杰反对他杀权善才和范怀义二人,他想通后称赞狄仁杰说:“你能坚持按法办事,我有一个好法官了。”



我们的凡尘


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是一个不亲近女色的书呆子,大理寺的福尔摩斯,擅长针灸的神医,或者是武则天的知己。他的话改变了武则天立褚的选择,让唐王朝延续了二百年。


神童狄仁杰,坐怀不乱

狄仁杰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他的祖先都是文官,从小就是神童。

根据《新唐书》的记录,小时候狄仁杰家里发生过一起谋杀案。当县官员前来调查时,其余的家庭成员一个接一个地报告了线索。只有狄仁杰对此充耳不闻,仍然独自读书。县官见此情景,非常生气地喝了一口:"你的孩子怎么了,难道你不知道谋杀发生了吗?"

相反,小狄仁杰说:我在和书中的圣人交流。我怎么会有时间理睬你?县官们听了,大为惊讶。从那以后,“书痴神童”的名字广为流传。

不知道该说幸运还是不幸。简而言之,根据野史记载,狄是在去赶考的路上,在住店时被一个美丽的寡妇店主发现的。她不仅煮了面条,加了更多的肉,还准备做出以身相许。

在一个漆黑多风的夜晚,狄仁杰正穿着衣服睡觉,突然听到敲门声。他穿上外套,打开了门。正是店主。在接下来的情节中,每个人都可以弥补女儿国国王所表达的唐僧的故事。但狄仁杰却不为所动。首先,他教育了老板娘,并重申了他进京考试的决心。老板娘也用尽了勇气。她只能冲出房门,停止骚扰狄仁杰。

狄仁杰也没有食言。他考上了那一年的科举,踏上了与武则天邂逅的第一步。

大理寺的福尔摩斯

最初进入官场的狄仁杰做得不顺利,刚正的性格使得同僚看他不顺眼。 但幸运的是,有工部尚书赏识,称赞狄仁杰这是“沧海遗珠”,还推荐他进入司法部门。

凤仪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大理寺丞。 简而言之,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

尽管有很高的权重,当时狄仁杰承担的事件并非高端,而是兄弟之间的财产争斗、年轻青年们的争吵,但他全部处理的井井有条,在第一年度年末的审查中取得了“中上考”。 首相刘仁轨知道后大为震惊。 新人没有过这样的成绩,所以认定其中有腐败。 但是他实地调查后,狄仁杰一上任,就发现加班,一年之内审查了一万七千人的案件,并且没有人喊不公平。

这样的人才,“中上考”都是无辜的! 刘仁轨大摇大摆,把狄仁杰再提高一级“上下考”。

当时民间也在盛传,大理寺来了姓狄的青天大老爷,办事情及为公平。 清末时期,有人把它编成册子,也就是《狄公案》。

但宋朝又出包公,他有王朝马汉的布局,有虎头铡、狗头铡的加持,因此知名度超过狄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重庆的荷兰外交官高罗佩,偶然间翻看了《狄公案》,对破案的故事印象深刻,决定翻译成英语。 翻译过程中他自己编写了很多新故事,成了《大唐狄公案》系列侦探小说,很快成为畅销书。 狄仁杰也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中国福尔摩斯”。


故作吟诗


由于影视剧的形象塑造使得狄仁杰“神探”的形象深入人心。提起狄仁杰来,我们首先能想到的便是“公正廉明、办案如神”。抛开“神探”这一形象,他还是唐朝名相,在唐朝这个舞台上成为了让人千古称颂的“唐朝砥柱”。他办案的传奇大都耳熟能详,那他为官有何智慧,且听我道来:

个人形象好,群众基础牢

后入常引用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来赞誉狄仁杰,由此可见他深得民心。

狄仁杰与影视剧形象有所出入,他生于低级官僚之家,前半生只是一个低级官吏,成名很晚。他担任过许多官职,更多次担任有检查之职的刺史,可能也正是他没有一开始就平步青云,前期深入基层的原因,使得他更能心系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为百姓谋福利。

在掌管刑狱期间,他处理了成千上万的案件,使得很多被冤之人翻案,在他当政期间据说无一人上诉申冤。

现在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青年狄仁杰入关考试时路遇一求医者。求医人旁树一牌子写到:能疗此儿,酬绢千匹。狄仁杰爱好医术擅长针灸,他见病人危急,连忙救治,救好后分文不取。他说:我只是怜你孩子性命,不是靠行医吃饭的。说完就走了。树立形象这件事儿不是一朝一夕的,正是有无数个这样的小事儿无数个善行的积累,才让民众知道,他是真真正正的为人民服务,心系百姓,妙手仁心。

工作效率高,政绩卓著

狄仁杰的名声在外,可他也绝非是徒有虚名。狄仁杰后半生能平步青云,离不开他出色的个人能力和为官才华。

《新唐书•狄仁杰传》中记载: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任大理丞,掌刑狱,一年断案17800起,涉案人员约20000人,无一人喊冤。不说这极高的正确率,单就这效率,狄仁杰的工作能力那是杠杠的!

《旧唐书狄仁杰传》中记载:狄仁杰以韦弘机监造宫室华丽为由,扳倒了佞臣司农卿韦弘机。同时使恃宠跋扈的左司郎中王本立获罪,“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在没有任相前他就已经显示出来自己高超的才能,自古以来高位都是能者居之。狄仁杰取得这些令人瞩目的政绩,不怪唐高宗重用,更担得起武则天赏识。

自身定位明确

好多关于狄仁杰的影视剧都围绕着他参与皇权争夺展开,然而这大多都纯属娱乐。

在武则天废除李显、软禁李旦,残杀李唐宗室甚至武则天称帝的过程中,似乎狄仁杰都没有明确反对过。狄仁杰并非胆小之人,同时唐高宗对他可以说委以重任,为何他不出面维护李唐,而是不作为呢?我觉得是他对自己定位,以及对自身地位的清醒认知:他想做个好官,为国为民,而不是为了效忠于哪个皇帝!

在其位谋其事,狄仁杰一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把自己份内的事儿身边的事儿做好。在武则天称帝的过程中不乏反对之声,可全被武则天或杀或贬。狄仁杰则清楚的认知到,自己能力有限,不足以反抗皇权统治者,所以韬光养晦,在自己职权内公正廉明、发光发热,更好的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他也并没有忘记唐高宗对他的“知遇之恩”。在武则天一度想立侄子武三思、武承嗣为储君时,他多次进谏,最终恢复了唐朝。狄仁杰不是没有死谏的勇气,也不是没有无畏的精神,他只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

懂变通,不死板

武则天执政期间“唯贤是举”的呼声很高,她确实知人善任,任用很多贤臣,可当时也确实酷吏横行。

来俊臣就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过狄仁杰。

当来俊臣以谋反罪抓捕狄仁杰后打算用重刑逼供再杀之,而熟知唐律的狄仁杰知道:立刻服罪可免死。他没有认死理而是灵活变通,立即认罪,使得来俊臣大喜,然后争取时间将冤状呈送给武则天从而自救成功。

其实关于狄仁杰的为官智慧,我们可以在他所著的《宦经》中便可窥探一二。狄仁杰作为一代名相,同时兼有神探美名,他的沉稳博大、勇气胆识、“团队建设”和说话技巧等等等等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最后我想问一句:关于狄仁杰的为官智慧,“元芳,你怎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