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津之战张辽用了什么计谋?

用户53244969827


逍遥津之战张辽主要采取出其不意,趁敌未稳,以八百士卒主动突袭孙权大营的战法,一举击败了孙权十万大军,孙权在此战中差点被擒。这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成为了张辽一生中的巅峰之战。而这次合肥之战也成为孙权心中永远的痛,多年以后对张辽依然非常忌惮。



孙权与曹操的合肥之争

赤壁之战后,曹操和孙权的统治地盘,并非是完全的划江而治。孙权在江北也有不少的地盘,比如濡须口就是孙权的军事重地,而合肥在曹操手中。在合肥与濡须口之间只隔了个巢湖,两地相距之近令孙权时刻感受到曹操的威胁。而孙权如果想往北发展,就必须突破曹操在合肥对东吴的钳制。

孙权第一次攻打合肥,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趁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退,派出周瑜攻打江陵,他自己亲率大军攻打合肥。当时守卫合肥的是扬州太守刘馥,经过数月的攻击,眼看合肥即将攻陷,刘馥制造了曹操大军来援的假消息,孙权上当后撤军,导致第一次攻打合肥前功尽弃。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再次有了攻打合肥的想法,因为,不攻下合肥,东吴就无法北上。当孙权得知曹操亲征张鲁,合肥防备空虚时,就想趁曹操西征时,一举拿下合肥。再加上,当时刘备已与孙权言和,孙权不用担心刘备了,所以是东吴拿下合肥的好时机。当年八月,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二次攻打合肥。



曹操留在合肥的守将是张辽、李典、乐进等人,手下有士兵七千余人。而曹操大军远在千里之外的蜀地,根本无法回援,中原也是防备空虚。由此看来,张辽等人只能是以现有的七千人,来对战孙权的十万大军,双方的兵力对比约为1:14。很快孙权的大军就来到了合肥城下。

“神秘”的曹操手谕

面对孙权大军,张辽、李典等人想起曹操在征讨张鲁前,曾给护军薛悌留下的一道手谕,那是曹操预料到孙权有可能会攻打合肥而专门留下的。手谕非常神秘,密封的严实,在外边写有“贼至乃发”,意思只有敌人来了才能打开看。张辽、李典等人拆开手谕后见上边写到:“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曹操的手谕让大家非常迷惑,现在双方力量的悬殊,固守合肥能不能守住尚且不知,本来还将曹操的手谕当做救命稻草,可手谕不提双方力量的悬殊,反而让张辽、李典主动迎战。

这时张辽发表了自己对手谕的见解:

“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张辽认为曹操远征在外,如果合肥闭门不战,等待援军,则援军还未到,敌人就攻破城池了,而手谕让我和李典迎战,是让我们在敌人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出击,一举挫败他们的锐气,从而安定军心,才能守住合肥。

张辽说完后,见李典、乐进等人没有表态。张辽平时人缘不行,和李典、乐进关系都不太好,以为他们不赞成自己意见,就吼道:“成败之机,在此一站,诸君何疑?”见两人仍不说话,张辽气愤说若他们不同意,他将一人出去迎战。其实李典、乐进二人只是在思考出战的可行性。随即,李典表示愿意随张辽出城迎敌。虽然两人平素不合,但关键时候早已放下了个人恩怨。



当天夜里,张辽挑选了八百名精干的士兵,并宰牛犒劳他们,进行战前动员。第二天,天还没亮,张辽、李典率八百士兵突然冲出城去。张辽身穿铠甲、手持战戟,身先士卒率先冲进孙权大营。东吴的士兵根本没想到城内曹军敢冲到城外,还没来得及集结,就被张辽等人冲散。张辽连斩东吴两员大将,曹军士兵见状也士气高涨,张辽边战边高喊“我是张辽”,带人向孙权所在的中军冲去。孙权见到张辽杀了过来,惊慌之下赶紧退到后边的一座小山上。

镇定下来的孙权发现,曹军人数不多,就指挥吴军将张辽包围,张辽见有被包围活捉的危险,就带领士兵左右冲杀,冲了出去。等张辽发现身边只跟出来几十人,其他士兵还在包围圈里喊:“将军弃我乎。”张辽立即转身又冲入吴军阵中,再度和士兵一起冲出了包围。张辽此一战,令东吴的士气大受打击。而合肥城内人心得以安定。

随后,孙权指挥东吴士兵将合肥包围,攻打了十多天,一直没有攻下了。恰在这时,东吴军营内发生了瘟疫,无奈之下,孙权只得决定暂时撤军。

激战逍遥津

孙权在决定撤军后,又犯下了一个错误,差一点连自己都被曹军活捉。在吴军撤退的时候,孙权让部队先撤,而他和吕蒙、凌统、甘宁等人在逍遥津北岸召开会议,身边只留下一千余人的士兵护卫。军队主力撤走,而孙权作为主帅,却没有考虑善后的问题。



而这一消息却被张辽探知,张辽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立即率领骑兵直奔逍遥津,准备活捉孙权。等孙权发现张辽率军追来,赶紧命人前去通知前方撤退的大军。可是,因相距已远,哪里还追得上。危急时刻,甘宁、吕蒙等人奋力拼杀,以保护孙权的安全。在激战中,东吴的将军陈武战死,而凌统带着士兵护着孙权,跌跌撞撞的冲出了曹军的包围。随后,凌统又返回和甘宁等人一起阻挡曹军的追击,凌统在战斗中身上多处受伤。

逃出包围的孙权,骑着马跑到逍遥津的桥上时,见桥已被曹军毁坏,中间有一丈多宽的缺口,孙权见无法过桥,又担心后边曹军追来,不知如何是好。孙权身边的随从见状,紧急时刻只能赌一下,让孙权抓住马鞍,他在后边猛击打马屁股,马受了惊吓,一下跳过了缺口。这时候,已撤退的东吴大将贺齐率领三千吴军,转了回来,在逍遥津南岸接到孙权。自此,孙权才算脱险。贺齐见到孙权,哭着说:“至尊人主,常当持重,今日之事,几至祝败。群下震怖,若无天地,愿以此为终身之诫!”贺齐这也是间接的对孙权提出了批评。



合肥和逍遥津之战,张辽冷静果断,两次突袭孙权,都获得了成功,几乎生擒了孙权,创下了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直接导致了孙权的第二次合肥战役的失败。曹操和曹丕父子对这一次的合肥战役,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曹丕在后来追念张辽、李典战功的诏书中曾写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

在多年以后,张辽抱病随曹丕南征时,孙权依然对张辽很是忌惮,告诉手下将领“张辽虽病,不可当之,慎之”,可见,张辽在逍遥津给孙权留下了多么大的阴影。


剑南闲书


非常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国时期是名将聚集的时代,有非常多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然而他们的实际兵力对比一下的话,大部分有所夸张。

逍遥津之战,张辽用7000守军护住合肥,800精骑大破孙权十万大军。首先张辽的800精骑,先放在一边。孙权的十万大军,确实有夸张的嫌疑。赤壁之战这种关于孙权生死存亡的战争也才派出了3万多人,夷陵之战孙权也大概派出了5-7万人的样子。所以孙十万确实存在夸张说法。

但是,张辽这一战确实是三国屈指可数的以少胜多的胜利。

逍遥津之战是合肥之战的最后一战,孙权统帅甘宁、吕蒙、潘璋、徐盛、陈武、宋谦、凌统、蒋钦等赫赫有名的东吴名将进攻合肥。而曹魏方面是由张辽、乐进、李典三位将领率7000兵力守卫合肥。

7000对10W,李典和乐进心里面慌慌的,而张辽认为只要谋划得当,也可以取得胜利。那么为什么张辽认为可以取得胜利呢?我们分析下。

1:东吴以水军见长,对于攻城战,步兵作战并不是多么感冒。

2:合肥是东吴和曹魏的军事争夺区,很重要的军事地点,留守合肥的兵马必然是非常勇猛的,也就是说这7000守军都是曹魏精锐。

3:张辽所统帅的800精骑,很大概率是并州飞骑。对步兵甚至于还未集合完全的步兵很有冲击力。

4:孙权方所沿用世袭领兵制,简单说就是私兵制。很混乱,统一实行的号令很难发布。

5:孙十万轻敌。兵法云十则围之,你只有7000,我人多,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把合肥淹没。

鉴于以上观点,张辽认为合肥可以战,甚至这一战会是我张辽的成名之战。

一:夜袭孙权鼓舞士气。

正当乐进李典愁眉不展的时候,曹操来信了。信上说: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大体意思就是要趁孙权反应不过来的时候,夜袭孙权军,鼓舞士气。

于是三人商量一下,于月亮在中天的时候,率领突击队800人,突然出现在孙权军队前。张辽之所以能够突然袭击孙权是因为孙权的私兵制没有统一的号令,说白了就是各自为战。而张辽也很聪明直接杀向孙权的中军,把孙权围起来了。孙权被围,号令发不出去,吴军混乱。

孙权懵逼了。我号称十万大军,你7000人敢夜袭?

张辽看到目的已经达到,孙权部队士气已经被打击,趁着孙权懵逼,东吴还没有集合起来,抓紧突围。于是突围成功。第一个阶段,张辽占尽先机,夜袭打击了孙权的士气,鼓舞了己方的士气。为接下来的防御战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二:攻城与防御。

孙权开始进攻合肥,张辽率领士兵严防死守。更可怕的合肥在刘馥的建设下,非常坚固。而魏军有了之前的胜利士气大受鼓舞,无不奋战拒敌。

三:反击。

孙权进攻合肥十几天都没有结果,再加上军队中隐约有瘟疫的爆发,孙权不得不撤兵。

此时敏锐的张辽发现了战机,吴军主力过河了,而孙权居然自己殿后。这只能说明一点:孙权想不到合肥在自己连续十几天的攻打下还有能力反击。

北岸只有孙权率领的一千余人,分别由吕蒙、凌统、蒋钦统领。张辽率800并州飞骑突然出现在孙权面前,孙权又懵逼了。孙权一面派人让主力部队回援,一面组织兵力防止张辽突进。

由于张辽统帅骑兵,孙权为步兵,张辽对孙权形成了局部的兵力优势和冲锋优势。孙权方各种保护孙权,凌统的三百亲卫全部战死,甘宁拼命的放箭,孙权的禁卫军司令官陈武战死。

孙权边打边退,来到了逍遥津渡口,但是桥被破坏了。这时候孙权不知所措,身边的侍卫官谷利让孙权的马后退,同时让孙权夹紧马腿,谷利使劲的抽打马屁股,孙权得以跃过逍遥津。

逍遥津之战至此落幕,张辽带给孙权的阴影太多了。至此孙权不敢在张辽还在的时候进攻曹魏,开始图谋刘备的荆州。

处在当代中国的和平时代,研究这些古代的经典战役可以为我们点拨一些生活的道理,欢迎大家评论点赞,有其他说的不好的还希望指出来。





读史以明身


逍遥津之战是指公元215年,曹魏名将张辽以八百将士硬击东吴的十万大军,先后两次打破东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五子良将之首,三国时期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赫赫。与关羽同解白马之围,劝降昌豨,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在白狼山斩乌桓单于蹋顿,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陈兰……

逍遥津之战,张辽运用了分兵毁桥之计谋,让孙权险些被抓。张辽留出二丈宽的空缺,断绝了孙权的归路。

曹操让张辽、李典、乐进镇守合肥。曹操在出征前,派护军薛悌送一锦囊到合肥。“若孙权军来到,张李两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出战。”因双方兵力悬殊,诸将都感到疑惑,本来张辽、李典二人不睦。曹操为了防止战中二人间隙,至于不利之境,于是命乐进守城接应。

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要抢夺军事要地合肥。当时合肥守城将士仅有七千多人,张辽组织了八百敢死队员,突袭东吴大营,东吴猛将陈武被杀,孙权丢掉主帅麾旗,望风而逃,闻风丧胆,险些被抓。八百敢死队员只剩下几十人,被东吴大军所困。张辽又迅速返回救出,被困的几十个敢死队员,张辽率领追兵再次击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孙权纵马上桥,桥面已折丈馀,并无一片板。孙权惊得手足无措。牙将谷利大呼曰:“主公可约马退后,再放马向前,跳过桥去。”孙权收回马来有三丈馀远,然后纵辔加鞭,那马一跳飞过桥南。后人有诗曰:

“的卢”当日跳檀溪,观吴侯败合肥。

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

从此张辽一战扬名天下,威震逍遥津。曹操夸赞:“文远真乃大将之才也!”逍遥津之战孙权十万精兵,让张辽八百敢死军吓破了胆。从此江东闻张辽之名,江东小儿夜不敢啼……


闲人谈古论今


三国中不少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虽然实际对比大多有所夸张,但张辽八百精骑大破孙权的却是实打实的经典。此战不像三大战役那么出名,但精彩程度和影响力丝毫不差。

公元214年夏,刘备大军大破成都,占据了巴蜀。曹操与孙权在长江濡须口,进行了一次交锋,无果而终。曹操北迁长江江边的民众,筑皖城合肥作为淮南地区遏制孙权的基地和进攻孙权的跳板。孙权因刘备以得巴蜀,向刘备讨要巴蜀,刘备自然不会同意,双方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公元215年3月,曹操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刘备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不得将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归还给孙权,换来两家和平,史称湘水划界。

在这之后孙权为拿下曹操在淮南最后一个据点——合肥。但被张辽的计谋大的落荒而逃,甚至对日后三国的发展和走向起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张辽到底用了什么计谋?

一.背景分析

公元215年7月曹操入南郑,张鲁逃亡巴中,成为刘备和曹操争取投降的焦点。与刘备取得和平后,孙权率大军自陆口向东北方向挺进,此前孙权已经攻下皖城,俘虏了曹操的庐江太守朱光和参军董和,还有孙权此战的目标是曹操留在淮南的最后一个据点合肥。城里只有张辽,李典,乐进率领7000余守军。曹操大军远在汉中,张辽自知不敌,还特意辟藏舟浦。8月孙权大军抵达合肥城外踌躇满志,志在必得,东吴大将大半都到了合肥前线,大约8-10万人。张辽一方7000余人,敢从之士800人。逍遥津之战在这场敌我双方相差悬殊的兵力下展开了。

二.奇袭孙权

由于张辽兵力与孙权相差兵力甚远,张辽决定以攻为守,从7000余守兵中选出800精骑奇袭孙权大军。张辽又杀牛,开剥牛肉,将牛肉赏给八百名敢死者,准备着大战。第二天张辽李典率领800精骑杀入孙权军中,吓得孙权不敢出城。张辽进出两次,带领得胜之军突破重围,返回合肥。

在东吴军队“围辽数重”之后,张辽便率左右将士突围,杀出一条血路。第二次突围中,张辽带领着先出的数十人,又杀入了重围,救出馀众数百人。东吴军皆披靡溃败,望风而退,不敢再抵挡他们。从凌晨战到中午,吴军将士原本高昂的斗志都萎靡下去了。

张辽通过以攻为守,出其不意,一击制胜。同时对自己的将士们,不抛弃不放弃也是更加的坚定军心,也是逍遥津之战胜利的一个重大原因。

三.合作共赢

吕布起兵兖州时派人招抚李典的族长李乾,因李乾拒绝而被杀。其子李整起兵与吕布对抗,后来其族人李进击败了吕布,李典在这一些战斗中有功,因此出名。张辽既然从吕布在兖州作战,肯定是跟李典一族交过手,搞不好杀了李典家不少族人。但好在张辽能够和李典本着以大局为重,在作战中并没有产生隔阂。


也有史料记载,身为主将的张辽表现的太小器,竟然在害怕部下不服从命令,并且这个命令实际是曹操直接部署的,而李典则慷慨激昂,反倒像个临阵鼓舞下属的主将气概。但不管怎样,攘外必先安内,两人的和解也是此次战役获胜的原因之一。

四.乘胜追击

由于军中疫病,士气低落,孙权下令撤军。东吴各兵团接到撤军令,纷纷兵皆就路,各自退去了。张辽在城上瞭望吴军的退军情况,发现东吴军队大多已经先行出发了,而在逍遥津以北只仅剩下少量的兵力。张辽觇望知之,率诸军追击,同时分兵去毁桥。

张辽步骑齐出,很快到达津北。孙权见状,心知不妙,赶紧派人去将前面已撤退的部队叫回,无奈那些部队已上路一段时间,一时还赶不回来。甘宁拉弓拼命射箭,看到东吴军战士人人战志消靡,鼓吹手惊怖而不能复鸣。于是,甘宁大声责问鼓吹手为何不吹号擂鼓,甚至拔刀欲斫之,鼓吹手便擂鼓吹号,东吴军听到,士气为之一振。

虽然追击效果并不成功,但是也对孙权乃至东吴早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张辽威震江东,江东小儿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吓唬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孩童就没有敢哭泣的了。

五.其他原因

除了张辽军内部计谋和战略,这次战争也有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

1.盛夏之时,淮北湿热,不久孙权军中开始流行疫疾,孙权不得只能全军而退。

2.孙权军在张辽的进攻后士气低迷,直接吓破了胆。

3.孙权对于自己的实力太过自信,导致自己险些被抓,更加挫败自己军队的士气。

4.吴国采用私兵制,招募和控制军队的权力被个人或者家族占有,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政府对全国军队的控制产生制约和冲突。

战役总结

逍遥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不但化解了合肥之围,也为曹操势力南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挫败了孙权势力。


老马讲堂


首先,“八百破十万”,有夸张之嫌。

当场战役可概括为:

孙权会大军围合肥,张辽募集八百壮士,天亮突击,吓得孙权躲进高垒。张辽回城。吴军士气低落。围不下城,回家了,张辽追击,差点弄死孙权。

张辽突击人马八百,不意味着总军力八百。而孙权是否有十万,相当存疑。赤壁时吴国也就能摆出三万人。夷陵之战一般公认吴军不会超过五万。所以这个数字得打折。

实际上八百破十万,出自曹丕诏书。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官方宣传,未可全部当真。

以此逻辑,关羽单骑突进河北万军之阵,斩了颜良,那就是“关羽以一己之身,破贼万”了。

当然,张辽此战,依然是全三国屈指可数的战例。

说实施。

张辽历史上的性格,颇像关羽:略傲,和周遭人(李典乐进们)关系一般,作风骁勇。

而且,他胆子大得逆天,看以下例子:

他单身劝降昌豨,曹操都替他担心。

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遭遇异族时,他敢于攻击:

辽劝太祖战,气甚奋

在天柱山绝险之地,他敢直接突进。

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

张辽的做派,就是“一与一,勇者得前”。

而且,他跟过吕布,目睹过吕布当年打黑山贼时,动不动亲自突击陷阵,目睹过高顺统领陷阵营。你可以想象他的作风,必然不会老成持重。

而他对面的孙权,是三国最大的经验包。被张辽刷,被满宠刷,天下皆知。这辈子的本事,都使在坐坦克车打老虎、坑害陆逊、气疯张昭身上了。孙策都委婉的说,临阵打仗你不行,团结大家我不行。

何况东吴还是私军制,一群土匪军阀流扎在一起,很乱。所以东吴防御战天下无敌,大家齐心合力;进攻战就糟糕了。我是吴人(无锡人),也得承认这个。

最后,东吴被魏人突阵,有过先例了:曹仁和牛金也以三百人把吴国突得乱七八糟过:

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

好了,说回合肥。

曹操的书信其实很简单,张辽李典出战,乐进 守城。大家都迷糊时,张辽来为曹操解释:这就是趁孙权没集合,突击他,破他的士气。

这时最关键的细节出现:李典认同张辽。要知道,李典叔叔是张辽杀的。这种时刻承认张辽的指挥权,是李典风度的完美体现。

于是张辽招募八百勇士,吃牛肉,喝酒,突击。这八百勇士是精选大胆,加上吃饱喝足,加上突然,加上张辽本身的勇猛,加上东吴的凌乱,于是突击成功。可惜孙权逃得快,上了垒,还能指挥合围。这里就是张辽指挥艺术的体现:

左右挥军,然后溃围而出,这是统军能力;发现士兵陷落在后,杀回去救回来,是个人勇武、自信和爱兵如子的完美体现。

古代攻城,全靠士气。张辽这么一杀,东吴士气全溃。之后围不下来,撤退,张辽反击,那其实是另一次漂亮的战术了,和八百破十万是两回事。当然,八百破十万是此次大战的基础。

综合而言,张辽能完成此次壮举,靠的是:

李典的大度,乐进的配合——解决内部矛盾。

本身的勇武和凶猛做派——这是他的天生将才。

东吴军队制度的散乱——参考潘璋和甘宁那些糟心事儿就明白了。

最后,当然,还有孙权这个天生经验包的慷慨程度。打老虎时坐个坦克车,何其骁勇;张辽突到他面前,他就怂了。

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

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是:

四十六岁的张辽早晨杀到中午,血溅盔甲,挥长戟,指着孙权,用山西话说:你下来!

三十三岁,身披虎皮的孙权缩在垒里不动,说:他们人少,快围他妈的!我这次没坐坦克车来,这老虎我不打了!

一与一,勇者得前。

张辽是勇者,所以他赢了。





高高在下哟


战争胜败,瞬息万变 一个失误决策,很可能就葬送了胜利 逍遥津之战中,张辽代表的曹操方面,策略正确,而孙权方则犯了致命错误, 胜败,自然就分晓了。 谈谈主要原因,我认为: 胜方原因: 战略上,曹操留下张辽,李典,乐进等有很多实战经验,且治军有方的将军,从战局上就已经考虑到如果自己不在,如何防御对孙吴的问题。 张辽经验丰富,李典为人谨慎,乐进勇猛兼备智慧。 在孙权领兵来时,3人一经商定,就立刻分工行动,可见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是有准备的。俗话说,有备无患。 兵不在多,在将之调遣。曹操留下的7000多人,很可能是精锐部队。否则对抗孙权,也不可能左右突杀。 在两军相遇的时候,孙权的旗帜过于鲜明,让张辽带领的800精锐杀到面前,可以想象,这800人勇猛如何。 而失败方的原因有很多,收线是孙权恃才傲兵骄傲,认为以少击多,犯下了和曹操当年赤壁一样的自大毛病。这很致命。战争之中,骄兵必败的道理,几千前来都是有印证的。 其次是领兵无方,主帅竟然置军之前,可惜又没有刘备的勇武和曹操的谋略,打起仗来根本没有实战经验。遇见被人突袭就吓得手足无措。还差点被包围。可想而知孙权当时左右并没有身居重位的实战经验将军,或者说,没人事前提醒他。说明吴军路上实战经验还是和曹军相差很远的。 其次,及时有凌统,甘宁,吕蒙等将军,但并没有指挥实权,也就失去了人才的能动性。在战争初期,就已经在人才的使用上,落后曹操。 军队方面,北方不谙水战,南方不善陆战。孙权一上来就想一战定胜负,可想而知,孙军并没有整套的作战计划,筹划方面并不足。孙权也不可能骄傲到不一点保护计划就领着十万人来站,必定是孙军粮草有限,想速战速决。 而曹军守得够严密,时间守得够久,这也就决定了,战争最后以孙权败退为结局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主将张辽冷静分析,仔细侦查后。主动出击。利用孙十万骄傲轻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挫敌锐气。

合肥守军士气大增。

孙权久攻不下,士气低落,不久撤军。孙权却只带着少量部队殿后,最重要的是,孙权想不到自己敢于这个时候去追击,更想不到自己仍然有实力去追击。

出奇制胜!

逍遥津之战,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而主角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张辽能够取得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是着实不容易。因为在当时,张辽能够指挥的军队只有七千人,而吴军却足足有十万,更重要的是,吴军此次的统帅是吴国皇帝孙权,在加上吴国强大的将军阵容,因此,可以说,逍遥津之战,张辽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大。那么,张辽到底是如何以七千胜十万的呢?张辽当时所面对的吴国名将又有哪几位呢?

逍遥津之战是合肥之战的最后阶段,为了夺取合肥这块江淮地区的战略要地,孙权亲自统帅十万大军发起了合肥之战。《方舆纪要》庐州府记载: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三国时,吴人尝力争之。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权对合肥是势在必得。也许正因为对合肥地区异常重视,因此,孙权不仅御驾亲征,而且带了很多位东吴大将。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此次孙权的将军团成员有:甘宁、吕蒙、潘璋、宋谦、徐盛、陈武、凌统、蒋钦、贺齐。这其中甘宁、潘璋、徐盛、陈武、凌统、蒋钦六人就位列江东十二虎臣之中,其他的几位大将也都是东吴帝国威名显赫的虎将,当然还有很多不怎么知名的大将也跟随其中。从这个将军团就可以明确看到,张辽此次面临的对手的确是非常之强大。

而看看魏国这边,除了张辽是此次逍遥津之战的主将之外,还有李典、乐进两名副将,还有薛悌这个护军。可以说,从魏国和吴国的将军团阵容相比,很显然,魏国也是远远不如吴国的。因此,对于逍遥津之战,不要说普通士兵没有信心,就是李典、乐进几位将军都没有什么取胜的决心。

但就算敌我相差如此悬殊,张辽也没有丧失信心,作为曹军一位智谋无双的帅才,张辽相信,只要谋略得当,士兵勇敢,将军敢于身先士卒,那么以七千对十万,胜利的机会还是有的。那么,张辽取胜的底气到底在哪里呢?小编分析,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1、张辽手下士兵虽然只有七千人,但都乃魏军精锐,士兵个个忠诚度高,也悍不畏死,战斗力也强,这其中甚至有张辽当年跟随吕布时的并州飞骑。

2、吴军骄横轻敌。通过仔细观察,再加上魏吴兵力相差悬殊,因此吴军非常的骄横,而张辽就准备利用吴军的这一轻敌弱点进行攻击。

3、魏军是守城一方。张辽有理由相信,只要自己和士兵们不丧失斗志,那么最不挤也能支持到援军的到来。

4、东吴军队虽然实行和曹魏一样的世兵制,同时也实行独具特色的世袭领兵制。看似强大的东吴人马,却没有一统的号令和指挥。

通过张辽自己仔细的观察,以及魏军侦察兵的反复细致的观察,张辽知道,十万吴军自统帅孙权到底下的士兵都因为兵力太过悬殊,从而都产生了轻敌的情绪。而张辽就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战机。因此,张辽果断的组织了一支800人的死士部队,就是在这支悍不畏死的死士部队的进攻下,刚刚到达还立足未稳的吴军顿时大乱,张辽更是勇猛无比的在斩杀了两名吴军大将和几十名吴军士兵,就连孙权也被八百死士给逼得撤退到一个小山丘上。

《资治通鉴》记载: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彻军还。

但吴军毕竟人数要比魏军多的多,再加上吴军猛将众多,不久,孙权和众位大将就稳住了局面,一会儿反而将八百死士和张辽包围了起来。但张辽却是非常悍勇,在如此危急时刻,张辽不但带着一部分士兵杀出了重围,更让人佩服的是,见还有一部分士兵被包围,张辽居然又杀了回来。这次战斗,让吴军彻底的震撼了。此战虽然战果一般,但却让魏军原本低迷的士气彻底高昂了起来,相反吴军的士气却彻底低落了下来。

不久,吴军十万大军的主力已经全部到齐,在孙权亲自指挥下,吴军发动了对合肥城的猛烈进攻。但因为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是又高又厚,而且守城物质也极为充足,最为关键的是,此时的魏军士气高昂,对于指挥官张辽也是心服口服,因此在魏军众志成城的抵抗下,吴军连续进攻了十几天都还没有攻下合肥城。最可怕的是,由于军中爆发了疾疫,吴军不得不选择撤退。

在吴军缓缓撤退,正当魏军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张辽却突然命令将士们追击。因为,通过观察和分析,张辽觉得此时追击也许会有大收获。因此,张辽观察到,吴军主力已经大部分过河,而孙权却只带着少量部队殿后,最重要的是,孙权想不到自己敢于这个时候去追击,更想不到自己仍然有实力去追击。

逍遥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 孙权决定,大部队撤退后,自己就从逍遥津口渡河南撤,此时北岸只剩孙权及吕蒙、凌统、蒋钦与车下虎士一千余人。因此,当张辽率军进攻下,孙权顿时大惊失色,慌忙派人去调集主力部队回援。为了保护孙权,凌统率领三百亲卫拼死死战,最后三百亲卫全部战死。而甘宁也拼命的射箭救援,在混战当中,东吴禁卫军司令官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负伤后退,被打的士气低落的吴军甚至有不少士兵开始后退逃跑,此时,潘璋及时率领部队赶到,并斩杀了后退士兵,这才稳住了局势,让士兵们重新开始死战。

在士兵拼死保护下,孙权来到逍遥津渡口,但此时桥已被曹军破坏,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孙权亲近的官员谷利,要孙权持著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在后面用鞭抽马,以助马势。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的飞到南岸。很多三国迷说,要不是因为孙权的马是一批好马,那么孙权也许真的很有可能死在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让曹操简直是欣喜若狂,张辽也因此得到了“征东将军”等诸多封赏,史称“太祖大壮辽”。 “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三国志·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而李典和乐进等大将也都得到曹操的大力封赏。

逍遥津之战是张辽人生当中的一次辉煌胜利,也是孙权人生当中一次不堪回首的败绩。从此战,我们也可以看到,要想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一位冷静、勇猛、睿智的指挥官的确是非常之重要,而任何时刻,不管占据多大的优势,轻敌绝对是要不得的。


两湖风轻云淡


逍遥津之战发生在公元215年的合肥,孙权刚到达合肥时,手中握有十万士兵,这场胜负悬殊太过明显的战役,使得孙权眼高于顶,目空一切,就连曹魏的将士都认为自己必输无疑。但是张辽却坚持认为,这场战争未必会输。于是他趁着吴军初来合肥,于地势不熟,就召集800个死士,在黎明时分偷袭孙权的大营。吴军没有防备,张辽带队轻易地冲进了吴军镇营里,亲自杀了数十人,斩了两将,并且高喊著:“张辽在此!”死士们直冲进孙权主阵,孙权大惊,不知该如何,退到小土丘上,等看清形势,发现对方只有少数的几百人,就命令士兵将他们围起来。

张辽看局势不对,连忙率左右将士突围,杀出一条血路。吴军人人都被张辽军震撼到,没有人敢抵挡他们。从凌晨战到中午,吴军将士原本高昂的斗志都萎靡下去了,张辽遂领军胜利回城,整备守城事宜。而曹军初战告捷,军心大振,将领们对张辽也心悦诚服。

孙权大军到齐后(除贺齐领著三千解烦军留在逍遥津南岸未到),就展开了攻城作战。谁知道,攻了十多天,也没有任何的进展,合肥稳固如铁,心高气傲的孙权就气馁了,决定撤退,但他没有料到张辽还会偷袭。结果等孙权的大部队都过了逍遥津,到了逍遥津南,自己的小部队却还留在逍遥津北时,张辽就领兵七千追袭孙权,骑兵将其中一个渡桥破坏,将孙权困在津北。幸亏甘宁、吕蒙、凌统、蒋钦还在津北,死战保护孙权,孙权跳水才救回一条命,可他的十万大军已经消灭一大半。

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张辽为历代推崇,并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陈寿撰写三国志时,称他为“五子良将”。


大源精彩视频


逍遥津之战,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而主角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张辽能够取得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是着实不容易。因为在当时,张辽能够指挥的军队只有七千人,而吴军却足足有十万,更重要的是,吴军此次的统帅是吴国皇帝孙权,在加上吴国强大的将军阵容,因此,可以说,逍遥津之战,张辽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大。那么,张辽到底是如何以七千胜十万的呢?张辽当时所面对的吴国名将又有哪几位呢?

逍遥津之战是合肥之战的最后阶段,为了夺取合肥这块江淮地区的战略要地,孙权亲自统帅十万大军发起了合肥之战。《方舆纪要》庐州府记载: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三国时,吴人尝力争之。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权对合肥是势在必得。也许正因为对合肥地区异常重视,因此,孙权不仅御驾亲征,而且带了很多位东吴大将。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此次孙权的将军团成员有:甘宁、吕蒙、潘璋、宋谦、徐盛、陈武、凌统、蒋钦、贺齐。这其中甘宁、潘璋、徐盛、陈武、凌统、蒋钦六人就位列江东十二虎臣之中,其他的几位大将也都是东吴帝国威名显赫的虎将,当然还有很多不怎么知名的大将也跟随其中。从这个将军团就可以明确看到,张辽此次面临的对手的确是非常之强大。

而看看魏国这边,除了张辽是此次逍遥津之战的主将之外,还有李典、乐进两名副将,还有薛悌这个护军。可以说,从魏国和吴国的将军团阵容相比,很显然,魏国也是远远不如吴国的。因此,对于逍遥津之战,不要说普通士兵没有信心,就是李典、乐进几位将军都没有什么取胜的决心。

但就算敌我相差如此悬殊,张辽也没有丧失信心,作为曹军一位智谋无双的帅才,张辽相信,只要谋略得当,士兵勇敢,将军敢于身先士卒,那么以七千对十万,胜利的机会还是有的。那么,张辽取胜的底气到底在哪里呢?小编分析,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1、张辽手下士兵虽然只有七千人,但都乃魏军精锐,士兵个个忠诚度高,也悍不畏死,战斗力也强,这其中甚至有张辽当年跟随吕布时的并州飞骑。

2、吴军骄横轻敌。通过仔细观察,再加上魏吴兵力相差悬殊,因此吴军非常的骄横,而张辽就准备利用吴军的这一轻敌弱点进行攻击。

3、魏军是守城一方。张辽有理由相信,只要自己和士兵们不丧失斗志,那么最不挤也能支持到援军的到来。

4、东吴军队虽然实行和曹魏一样的世兵制,同时也实行独具特色的世袭领兵制。看似强大的东吴人马,却没有一统的号令和指挥。

通过张辽自己仔细的观察,以及魏军侦察兵的反复细致的观察,张辽知道,十万吴军自统帅孙权到底下的士兵都因为兵力太过悬殊,从而都产生了轻敌的情绪。而张辽就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战机。因此,张辽果断的组织了一支800人的死士部队,就是在这支悍不畏死的死士部队的进攻下,刚刚到达还立足未稳的吴军顿时大乱,张辽更是勇猛无比的在斩杀了两名吴军大将和几十名吴军士兵,就连孙权也被八百死士给逼得撤退到一个小山丘上。

《资治通鉴》记载: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彻军还。

但吴军毕竟人数要比魏军多的多,再加上吴军猛将众多,不久,孙权和众位大将就稳住了局面,一会儿反而将八百死士和张辽包围了起来。但张辽却是非常悍勇,在如此危急时刻,张辽不但带着一部分士兵杀出了重围,更让人佩服的是,见还有一部分士兵被包围,张辽居然又杀了回来。这次战斗,让吴军彻底的震撼了。此战虽然战果一般,但却让魏军原本低迷的士气彻底高昂了起来,相反吴军的士气却彻底低落了下来。

不久,吴军十万大军的主力已经全部到齐,在孙权亲自指挥下,吴军发动了对合肥城的猛烈进攻。但因为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是又高又厚,而且守城物质也极为充足,最为关键的是,此时的魏军士气高昂,对于指挥官张辽也是心服口服,因此在魏军众志成城的抵抗下,吴军连续进攻了十几天都还没有攻下合肥城。最可怕的是,由于军中爆发了疾疫,吴军不得不选择撤退。

看到吴军缓缓撤退,正当魏军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张辽却突然命令将士们追击。因为,通过观察和分析,张辽觉得此时追击也许会有大收获。因此,张辽观察到,吴军主力已经大部分过河,而孙权却只带着少量部队殿后,最重要的是,孙权想不到自己敢于这个时候去追击,更想不到自己仍然有实力去追击。

逍遥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 孙权决定,大部队撤退后,自己就从逍遥津口渡河南撤,此时北岸只剩孙权及吕蒙、凌统、蒋钦与车下虎士一千余人。因此,当张辽率军进攻下,孙权顿时大惊失色,慌忙派人去调集主力部队回援。为了保护孙权,凌统率领三百亲卫拼死死战,最后三百亲卫全部战死。而甘宁也拼命的射箭救援,在混战当中,东吴禁卫军司令官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负伤后退,被打的士气低落的吴军甚至有不少士兵开始后退逃跑,此时,潘璋及时率领部队赶到,并斩杀了后退士兵,这才稳住了局势,让士兵们重新开始死战。

在士兵拼死保护下,孙权来到逍遥津渡口,但此时桥已被曹军破坏,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孙权亲近的官员谷利,要孙权持著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在后面用鞭抽马,以助马势。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的飞到南岸。很多三国迷说,要不是因为孙权的马是一批好马,那么孙权也许真的很有可能死在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让曹操简直是欣喜若狂,张辽也因此得到了“征东将军”等诸多封赏,史称“太祖大壮辽”。 “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三国志·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而李典和乐进等大将也都得到曹操的大力封赏。

逍遥津之战是张辽人生当中的一次辉煌胜利,也是孙权人生当中一次不堪回首的败绩。从此战,我们也可以看到,要想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一位冷静、勇猛、睿智的指挥官的确是非常之重要,而任何时刻,不管占据多大的优势,轻敌绝对是要不得的。








周朝文DMU


逍遥津之战是张辽的巅峰之战,也奠定了张辽在历史上的地位。对于这场战斗的细节,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记载的,有着很大差别。

演义中的逍遥津之战

在三国演义中,这段书非常精彩。那么,张辽在这场战斗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需要从头说起。

当时的形势,在演义中说的很清楚,曹操的主力正在汉中一带作战,留给张辽的合肥守军只有七千人而已。而对手孙权,率领十万大军,以及吕蒙、甘宁、凌统等众多名将,可以说是倾国而出。从局势和兵力上,张辽都不占优势。

对于合肥的局势,远在汉中的曹操非常关注,叫人飞马传来一个盒子,上面写着,一定要主动出击,挫敌锐气。曹操的判断非常准确,而张辽面对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张辽的第一步棋,并没有排兵布阵,也没有主动出击,而是和李典“吵了一架”,当然,这种吵非常有水平。书中交代,李典和张辽素来不和,张辽假装愤怒,拿出了为国捐躯的劲头,让李典和乐进非常感动。于是,合肥守将在张辽的计谋下,拧成一股绳。

解决了内部矛盾的张辽,开始进行部署,他的计谋主要有两条,第一骄敌,第二伏兵。

张辽很清楚对手的心理,也明白地理优势,于是,张辽安排乐进诈败诱敌,李典拆毁桥梁,张辽带领主力埋伏于逍遥津,杀了孙权一个措手不及,险些捉住孙权。

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看,逍遥津之战最精彩的地方,并不是张辽的巧妙布置。因为从开始到结束,张辽的布置都不算新奇,如果不是孙权缺乏指挥技巧加上轻敌冒进,张辽即使埋伏成功,以七千对十万,也没有太多胜算。

最精彩的,我认为还是张辽和李典可以摒弃前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成为逍遥津之战最为令人感动的一幕。如果说,在演义中,张辽到底用了什么计谋,我想,只有八个字,摒弃前嫌,共同对敌。

三国志中的逍遥津之战

在三国志中,陈寿将张辽、张郃、乐进、于禁、徐晃合并为一传,号为五子良将。其中张辽的篇幅占据一半以上。可见陈寿对张辽的重视。而在张辽的传记中,逍遥津更是浓墨重彩。

平心而论,三国志描写的逍遥津之战,远比三国演义中更加精彩,而三国志中,这段描写,我总结了一个关键词“勇气”

曹刿曾经说过,“夫战,勇气也。”正史中逍遥津之战,将勇气二字发挥的淋漓尽致。

战斗的背景,甚至曹操的关注,都非常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正史中张辽带领的兵力更少,而且更加精彩。

张辽手下的兵力,大约七千人,而张辽却并没有全带出去,只带了精锐敢死之人,一共八百人。这是一支敢死队,张辽带领这支敢死队杀向孙权。史料记载,张辽阵斩孙权两员大将,杀了数十人,直接冲到孙权面前。

张辽的突击,让整个吴军阵营大乱,孙权本人受到威胁,让吴军所有军事部署全部失效,大量吴军纷纷向孙权靠拢,张辽再次发起进攻,杀出重围。

这时候,历史纪录了一个细节,张辽冲了出来,八百壮士被团团围住,战士们呼喊道:“将军,你要抛弃我们吗?”

于是,张辽再次杀进重围,和战士们并肩作战,顿时士气大振,张辽和手下将士居然全部冲出重围。

一场突袭,张辽以极其微小的代价,获得胜利。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战果到底有多少,但可以肯定,张辽这一战,彻底击碎了孙权的勇气了信心,而曹军却军心大振。

和演义不同的是,后来,张辽并没有再进行埋伏,而是坚守城池。直到吴军人困马乏,退却的时候,这才再次杀出,差点活捉孙权。

三国志中的逍遥津之战,我总结了两个关键词,“勇气”“机会”。张辽之所以成为名将,正是因为他的勇气和对机会的把握。他知道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防守,什么时候反击。从战术上来看,张辽虽然是防御者,却占尽优势,反而孙权被张辽牵着鼻子走,始终没有获得战斗的主动权。

从演义和正史中看,其实逍遥津之战,张辽并没有用太多计谋,但他用了比计谋更厉害的法宝,那就是对时机的把握,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张辽就是这样的名将。张辽对时机的完美把握,才是逍遥津之战大胜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