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宮遲遲不敢挖掘,這一切到底為何?

千古一帝,始皇帝嬴政,回顧一生功績:吞六國、創帝制、尋仙道、焚詩書、坑方士、逝沙丘。轉瞬已過千年。

千年後,秦俑現世,震驚世界。世人眼前彷彿重構了千年前的大秦盛世、金戈鐵馬、點兵沙場。

而這一切還要從一九七四年的那個三月說起。臨潼西楊村的村民楊志發等人在打井時,發現了一些殘破的陶俑。這便是秦兵馬俑。而這幾個村民怕是做夢也不會想到這幾個破敗的陶俑碎片,將會震驚世界,在中國乃至在世界考古史上都是重重的一筆。隨之考古工作者正式開始了對兵馬俑的挖掘。同時秦皇陵面紗也被隨之掀開。從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秦始皇陵真正的走到了世人面前。


探秘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宮遲遲不敢挖掘,這一切到底為何?

探秘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宮遲遲不敢挖掘,這一切到底為何?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始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由丞相李斯設計,少府令章邯監工。共徵集了72萬人力方得建成。其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正因為此,人們充滿了對秦始皇陵中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

說到這裡有人會問了,這秦始皇陵規模如此宏大,想必裡面定是裝滿了奇珍異寶。那麼問題來了,這樣一座寶庫,難道不會有盜墓賊盯上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秦始皇陵這等陵墓又豈是一般宵小之輩能夠撼動的。雖然現代考古發現,在秦始皇陵周圍的陪葬坑裡發現由多處大小不同的盜洞,但是也只是在地宮周邊的陪葬坑而已,未觸及地宮。而在這千年歷史中,曾經公然大肆的盜掘過秦始皇陵,且破壞最為嚴重的也只有一人,這人便是推翻秦王朝的西楚霸王——項羽。


探秘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宮遲遲不敢挖掘,這一切到底為何?

據史書記載,項羽帶兵進入關中後,先殺了已投降劉邦的秦王子嬰和秦王室貴族,然後把咸陽城內擄掠一空,最後一把火燒了咸陽城。緊接著,項羽又帶兵來到秦始皇陵,命士兵挖掘始皇陵,將陵墓上下所能見到的東西統統運走。當時運東西的人有30萬,30多天還沒有運完,也直接證明秦陵之中珍寶之多。最後項羽還在秦陵放了場大火,欲燒燬所有不能帶走的珍寶。那麼項羽發動數萬計人對秦皇陵進行盜掘,難不成真的打開了秦陵的地宮了嗎?答案是未必!因為據現代考古發現,在地宮西墓道耳室內發現的兩座銅車馬,並沒有被焚燒破壞的痕跡,如果如真的地宮遭遇大火焚燒,那麼在耳室當中的陪葬物應首當其衝遭到焚燒。這也從側面正面了或許地宮並未被打開過。


探秘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宮遲遲不敢挖掘,這一切到底為何?

秦皇陵青銅車馬


然而現在兩千多年過去了,現代考古人從一九七四年發現兵馬俑開始,到現在四十餘年了。期間中國的考古專家也多次對秦陵進行發掘,可是卻從來沒有人敢下令對地宮進行挖掘。說到這可能有人會好奇了,現在的中國科技發展如此強盛,各種大型盾構機,想挖開地宮豈不是輕而易舉嘛!相必事情並沒有我們想想的那麼簡單。這麼多年來對於是否挖掘秦皇陵地宮,考古界、學術界也是一直爭論不休。而最終顯然是不對秦皇陵進行內部地宮進行挖掘的意見佔據了主導地位。

那麼想必大家是非常好奇了,為什麼明明知道封土下就是地宮,一旦地宮發掘,其中的任何一項考古發現都足以震驚世界,為什麼都不對地宮進行挖掘呢?我們接著往下說。

在《史記》中對秦皇陵有曾這樣的一段敘述:“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幾個信息,就是這地宮挖的很深,已經穿過了地下三層泉水,且在地宮安裝了各種機關以防備亂入之人。更在地宮以水銀灌注成江河湖海,靠機械的力量循環往復、川流不息。難以想以水銀化作江河湖海,這將是一種什麼場面。

探秘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宮遲遲不敢挖掘,這一切到底為何?

而這樣的記載,並非虛構。考古學家在地宮之上的封土上檢測到了嚴重汞異常,而且據當時考古學家的推斷,在地宮中不僅有水銀,而且水銀的藏量非常龐大,據推算,在地宮中的水銀可能多達數十噸甚至上百噸。而今天我們知道水銀是一種有毒性的液態金屬,如果有人進入地宮,會吸入水銀所釋放出來的汞蒸氣而中毒。說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能夠有點眉目了。因為如此巨大含量的水銀,即便是以現在的技術手段也未必能夠確保不會在挖掘中造成水銀的洩露,而一旦洩露,其對周圍的人,乃至土壤造成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的,而另一方面,這水銀在龐大的地宮中還有另一種作用就是隔熱,在地宮之內形成一個密閉的隔熱層,同時具有殺菌作用,從而保護地宮內部的一切能夠千年不腐。一旦地宮打開,水銀洩露很有可能地宮中的很多文物可能會遭到不可逆的損壞,這就得不償失了。這便是原因其一。

說到這裡,老燻還想說說另一個原因,這來源於民間傳說,傳說秦始皇陵建於龍脈之上,挖掘秦陵地宮必將破壞華夏龍脈。古人篤信風水之說,而秦始皇在即位之初便開始籌劃陵寢,秦始皇為了找到一塊合自己心意的墓地,派風水學士在外邊四處遊走,經過大半年年的時間才找到一塊的風水寶地——驪山。為了滿足風水寶地依山傍水的特徵,秦始皇甚至下令在驪山腳下開鑿出五處水源,又在平地上用土壘出五座堅硬的山峰,形成了“五爪金龍”。而後民間便有了這秦始皇陵建在華夏龍脈之上的說。


探秘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宮遲遲不敢挖掘,這一切到底為何?


當然,傳說畢竟是傳說,不可盡信,但也未必都不值得信。

千古一帝王,始皇鎮九州。轉瞬千年過,卻如夢方醒。

兩千年的歷史長河,彷彿是矇住秦始皇陵的一層厚厚的面紗,始皇遂以故去,卻留下這千古第一陵,歷經千載仍是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