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洗手、用公筷……疫情讓昆明市民衛生意識提高

勤洗手、用公筷……疫情讓昆明市民衛生意識提高

掌上春城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衛生習慣”逐漸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疫情期間,你的家庭衛生習慣改變了嗎?記者走訪了部分市民,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隨便大王”再也不隨便了

“父母以前經常說我是‘隨便大王’,但現在他們都說我是家裡的衛生員。”提及疫情期間家裡的變化,李媛媛(化名)有些自豪地說。春節前,李媛媛就開始關注新冠肺炎的相關新聞,作為當時家中唯一關注這件事的人,李媛媛有先見之明地儲備了不少酒精和洗手液,還網購了家庭消毒液和84消毒液等各類產品。

以前,李媛媛是家裡的“隨便大王”,打掃衛生也不積極。但疫情防控剛開始時,李媛媛就成了家裡的衛生監督員,打掃衛生、洗手、整理房間等都成了她最常做的事。

復工之後,李媛媛依然堅持每天攜帶免洗洗手液出門,到了單位就洗手,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周身噴酒精,然後把衣服掛到陽臺上通風。“家人都覺得我這樣做有點過了,但因為總在外面跑,我覺得還是應該對自己、對家人負責任一些。”李媛媛說著,還拿出她新近最愛的產品進行宣傳。“我現在覺得酒精溼巾特別方便,推薦給你們,每天到了辦公室我都要用溼巾擦桌子、擦手機,這樣感覺安心一些。”李媛媛說,“通過這次疫情,自己的衛生習慣變好了很多。”

勤洗手、用公筷……疫情让昆明市民卫生意识提高

在公共場合要勤洗手

全家勤洗手給孩子做榜樣

周女士和丈夫都是上班族,平時很少有精力在家裡做掃除。為保證家庭衛生,他們都是請鐘點工每週來打掃一次。疫情發生後,外來訪客無法進入小區,家政人員不能上門服務,夫妻倆不得不自己打掃衛生,這也成為他們改變家庭衛生習慣的開始。

疫情期間,周女士和丈夫每天都對家裡的地板、桌椅、衛生間、廚房進行消毒。“以前我覺得做家務很繁瑣、很累,疫情期間自己動手打掃衛生,發現其實也還好,以後我們計劃自己打掃衛生,不請家政了。”周女士說。

而對於鄧女士來說,通過全家共同示範,也給5歲的孩子做了很好的表率。“疫情之前,我們最多是回家隨意用水衝下手,不會很仔細去洗,但現在會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鄧女士說,為了給孩子做示範,他們一家現在都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觸碰了外面的物品如快遞、外賣,以及吃東西前都會洗手。5歲的兒子之前不愛洗手,現在只要到飯點就會主動洗手。”鄧女士表示,“通過這次疫情,我們當家長的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也對孩子形成正面影響,算是最大的收穫吧。”

95後宅女進化成“小當家”

“宅家讓人成長,我學會了做煳辣雞腳、泡雞腳,還愛上了打掃衛生,這個假期還是有收穫的。”說到疫情期間的生活,大三學生密榮花在微博上分享了她生活日常。

疫情期間,密榮花和家人一直宅在家裡,過上了足不出戶的生活。“很久沒在家裡待過這麼長時間了,每天在家我就跟著媽媽打掃衛生。”密榮花說,以前自己並不喜歡做家務,但通過這次疫情,發現了做家務的樂趣。“看著自己用雙手收拾出的房間,心情會很愉悅。”

李先生是95後,剛工作兩年,因為工作繁忙,一直不太講究個人衛生。“以前一回家就把外套和包往沙發、床上亂扔,穿過的衣服和沒有穿過的放在一起。”疫情發生後,李先生認識到去外面會有病毒附在外套上的風險,便特意添置了一根晾衣竿掛外套和揹包,穿過的衣服和乾淨的衣服分開放。“現在生活比以前清爽多了,會把講衛生的好習慣堅持下去。”

古稀老人在家推動用公筷

今年已經70歲的黃先生在疫情期間第一次用起了公筷。雖然疫情阻止了他外出娛樂,但也讓他的家庭衛生意識增強不少。“我和老伴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家裡還有一個3歲的孫子,之前和家人一起用餐沒有用公筷的習慣,但是疫情發生以後,家裡開始用公筷,現在已經慢慢適應了。”黃先生說。

勤洗手、用公筷……疫情让昆明市民卫生意识提高

市民在家中儲備的各類清潔產品

家庭裝消毒液受歡迎

市民家庭衛生習慣的改變,從超市銷售產品情況也能窺見一斑。據家樂福工作人員介紹,從春節前開始,免洗洗手液等就成了熱銷產品,84消毒液也緊隨其後成為了消費者購買的主要產品之一。如今,雖然疫情已經逐漸平穩,但消費者對家庭衛生清潔產品的偏愛並未消減。“目前洗手液等產品依然很受歡迎,5公斤家庭裝的84消毒液也有很多消費者購買。”該工作人員介紹,家庭裝消毒液在疫情前並不暢銷,但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購買,可見大家的家庭衛生意識也在不斷提升。

對於家庭衛生習慣的養成,24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在通報北京市首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時也建議,公眾要落實相關防控措施,戴口罩,少聚集,同時注意手衛生,家庭中應常通風並及時打掃衛生,必要時進行衛生間、廚房等消毒處置。物業管理單位也要在小區內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及時清汙,對共用設施要堅持經常消毒。

新聞延展>>>

改變不良用餐習慣 預防幽門螺旋桿菌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重新激起了大眾對用餐健康風險的關注,幽門螺旋桿菌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也不斷被提起。專家表示,小小細菌不容忽視,改變不良用餐習慣勢在必行。

唾液是幽門螺旋桿菌傳播元兇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也是誘發胃癌的高危因素,我國成人感染率高達50%—60%,這意味著每兩個人裡就有一個攜帶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副主任趙東兵介紹,這種細菌的傳播與衛生、用餐習慣直接相關。

他說,幽門螺旋桿菌可以在排洩物裡存活,如果帶有細菌的排洩物汙染了食物、水源等,就會造成傳播風險。農村地區糞便汙染造成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較多。

在城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家庭聚集傾向比較明顯,經常是全家大人、小孩都感染,元兇就是共餐中的唾液傳播:感染者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可能會返流到口腔,不刷牙等不良的口腔習慣引起的牙菌斑、牙結石裡也會有幽門螺旋桿菌。

“好多人習慣用沾過自己唾液的筷子給他人夾菜。這是表達熱情,實際上,給他人帶去了健康風險。這就是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比例較高的一個原因。”趙東兵說。

而幽門螺旋桿菌容易被忽視同時也很危險的一點在於,很多無症狀感染者並不知曉自身情況,在不知不覺中通過共餐傳播了細菌。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流行起一村一鎮或百人千人大型聚餐,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王培玉表示,此類做法有諸多危險,不應提倡。一方面,大聚餐人多近距離接觸,很容易造成疾病傳播,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廚師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大量飯菜、使用大量餐具,食品衛生與安全很難保證。

非典時就已有行業協會和公共衛生專家呼籲改掉傳統的共濟一桌、共食一盤的共餐制,新冠肺炎疫情讓“分餐”說再度迴歸人們視野。有專家表示,分餐雖然對疾病的預防有幫助,但也要考慮到它所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疏離。此外,中餐的烹調形式使得分餐實施起來較為麻煩。

王培玉認為,提倡分餐不具有強制性,所以執行上存在困難。但要打破固有習慣、養成新的文明習慣需要長期、耐心的國民健康教育。

使用公筷公勺

可大幅降低疾病傳播可能

那麼,改變用餐中的不良習慣要從哪裡開始?

“在聚餐時努力提倡一人一餐盤,如果做不到,使用公筷、公勺也能夠大幅降低疾病傳播的可能。”王培玉說。經過近年來相關行業協會的大力提倡,公共場合聚餐已經有了一定規範。很多飯店會主動為顧客擺上公筷和公勺,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公眾養成健康衛生的用餐意識。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陶夏平提出,各單位、公司和學校在鼓勵自帶餐具的同時,可健全相關配套設施,在食堂配備專人專用的餐具櫃,為大家用餐提供方便。

居家用餐又該如何培養正確習慣?固定餐具很重要。趙東兵建議,每位家庭成員(尤其是小孩)要有自己固定使用的碗筷勺,可以從顏色或形狀上有明顯區分,避免混用。

有條件和意願的家庭,還可以在飯菜出鍋後,直接分到每位家庭成員的盤子裡,“不僅能更好地避免病菌傳播,還有助於均衡營養,限定食量,避免暴飲暴食。”陶夏平說,規範刷牙、飯前便後洗手、儘量不吃生冷或未煮熟的食物等也十分必要。

“給孩子餵食時,大人不要用嘴吹食物,更不要用嘴嘗試或咀嚼食物後再餵給孩子;孩子每次吃東西前都要洗手,吃飯時不玩玩具;保持就餐環境衛生,讓孩子坐在餐椅上吃飯,大人不要追著孩子餵飯。”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婦幼衛生學系主任王海俊說。

趙東兵提示,家庭用餐不能忽視餐具消毒,應定期高溫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櫃消毒,“日常普通的清洗無法保證把細菌完全殺滅,必須經過高溫消毒或消毒碗櫃消毒才能殺滅掉。”

都市時報全媒體記者:李瑞瑩 珍玉琴

編審:楊豔 符亞麗

終審:李嚴

戳圖片關注更多疫情進展

↓↓↓

勤洗手、用公筷……疫情让昆明市民卫生意识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