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沒有這樣給孩子挫折教育!1個訣竅讓孩子越挫越勇

一、孩子遇到的挫折,還需要人為創造嗎?

孩子成長過程中,太多太多的“挫折”了,只是這些挫折在我們大人眼裡,沒有覺得這些是個事而已:

情景1:兩個孩子玩遊戲,一個孩子說:“可以把玩具車借給我玩玩嗎?”另一個小朋友回答:“不行!”那麼,第一個孩子的願望沒有達成,就是遇到了一個挫折。

情景2:孩子學騎自行車,總是掌握不好平衡而摔跤,這也是孩子遇到了挫折。

情景3:給孩子買了很多Lego的玩具,自己邊看說明書,邊拼裝,但是中間會出現各種小插曲,導致拼玩具進行不下去了,這也是一種挫折;情景4:最近在教孩子寫字母,因為手部的力量還掌握不好,寫不出好看的字母著急要哭時,這也是一種挫折。這些挫折不是我們刻意製造給孩子的,而是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

所以,孩子從來就不缺少挫折!

幸虧沒有這樣給孩子挫折教育!1個訣竅讓孩子越挫越勇

二、我更喜歡用“成長型思維”

相比於挫折教育,我更喜歡用來“成長型思維”鼓勵孩子。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呢?成長,就意味著一切都是變化的,它承認天賦的作用,但更看重通過學習和努力提高能力。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失敗只是”自己還不夠努力“或者”努力的方向需要調整“,從而更好地調整自己的策略,同時加倍努力。

成長型思維模式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積極歸因方式,應把成功部分歸因於相對穩定的能力,以讓孩子對將來的成功保持樂觀,並將其中部分成功歸因於可控制的因素,如努力及正確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當面臨失敗時,可以把失敗歸因於那些內在的、不穩定的以及可控制的因素,可以看出是將失敗更多的歸因於他們的努力程度以及學習策略上,而不是歸因於他們的能力不足或者外在的因素。

這樣,孩子在面臨失敗或挫折的時候,通過繼續努力,或者調整策略,就可以鼓足勇氣,再進行積極的嘗試。

幸虧沒有這樣給孩子挫折教育!1個訣竅讓孩子越挫越勇

兩個星期前,我們把米寶自行車的輔助輪拆下來,開始教他騎兩個輪的自行車。每天練習大概一個小時,從第一天不敢騎、容易摔跤,到自己哭、想放棄,說:”騎車真是太難了“,到第二天能很好地掌握平衡,除了不會自己上車;第三天的時候,可以自由的上、下車,甚至偶爾挑戰一下”拐彎“,雖然偶有摔跤,但是米寶自己說:”爸爸,你看我會騎車了。“

每天都遇到一些新的挑戰,但是給予鼓勵,調整方法,又能有所進步;即使知道可能還會摔跤,仍然不氣餒,最終能夠到”需要跳,才能摘到的蘋果“。

幸虧沒有這樣給孩子挫折教育!1個訣竅讓孩子越挫越勇

三、失敗可能不是成功之母——習得性無助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把一條狗關在了籠子裡,只要鈴聲一響,就對它進行電擊。開始的時候這隻狗盡力逃跑,重複了很多次之後,鈴聲響的時候狗就會倒地呻吟,這時候即使把籠門打開,狗也不會試圖逃跑了。

這種陷入了無助情緒,停止逃避的行為是後天習得的,所以叫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會讓人認為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無益的,它會像一個玻璃天花板,你看不見它,但它會阻止你向上突破。

同樣,如果一個孩子經歷了很多挫折,而又沒有大人給予正確的引導,那麼他可能也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那麼也就無從談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了。


幸虧沒有這樣給孩子挫折教育!1個訣竅讓孩子越挫越勇

給孩子的挫折教育很重要,但方式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