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周瑜真的很小气吗?

米斯特库


周瑜的“小气”主要贯穿在围绕赤壁之战,以及战后的“借荆州”、“取荆州”所展开的诸多情节之中,即表现在周瑜与诸葛亮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为了突出他的智慧、稳重、大度,罗贯中处处刻画出周瑜的急躁、“小气”。早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的大军压境,欲扫平刘备、孙权等占据南方的军事势力,刘备自知绝非是曹操的对手,而派诸葛亮去东吴作说客,动员孙权联合抗曹之时,周瑜与诸葛亮首次交往就显示了这一点。《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孙权决计破曹操”一节中写到:周瑜从鄱阳湖回柴桑,向孙权陈说“战”与“降”的利害关系,认为已尽释孙权之心疑。但当周瑜问计于诸葛亮时,诸葛亮却说孙权“心尚未稳”,周瑜于是“复入见孙权”,结果证实诸葛亮的猜度是对的,由此周瑜即生杀亮之心,最初显示出了他的小气。紧接着周瑜又设下让诸葛亮“黑夜往聚铁山断粮道”一计,欲借曹操之手除掉诸葛亮。当诸葛亮向鲁肃揭穿周瑜的计谋,并以“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也”之言相激时,周瑜大怒,欲“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操粮道。”为了反击诸葛亮的一句话,竟置自己之地位和责任于不顾,欲与人家赌输赢。当鲁肃又一次把诸葛亮对此事的看法向周瑜作了陈述后,瑜更是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此举不但显露出周瑜容不下贤能之才的小气,也暴露了周瑜遇事急躁的性格。

在赤壁大战的紧张筹备中,周瑜还是放不下对诸葛亮的嫉妒之心、陷害之意。这主要表现在历史上并无实事、完全由作者虚构的“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两个情节中。先是周瑜以军中兵器不足为由,要求诸葛亮在10日之中造出10万枝箭,同时又“分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企图再次借曹操之手除去诸葛亮。但没有想到诸葛亮凭自己的智慧仅在3天中就轻易地从曹操处“借”得10万枝箭,破了周瑜之计。此计不成,周瑜本该吸取教训,与诸葛亮共商计策,联手抗曹,然而当诸葛亮去探视病中的周瑜,并讲出其病因,随后主动请缨,筑坛祭得东风时,周瑜的难容别人之才的“小气”又一次勃发,派出丁奉、徐盛二将去截杀之。可见周瑜的“小气”———欲杀亮之心愈演愈烈。身为三军统帅,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大军的压境,竟不顾敌强我弱、急需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对敌的实际情况,却嫉贤妒能,一味地谋害忠良,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赤壁大战后期,曹军既败,孙、刘两集团又围绕以荆州为中心的地盘归属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而演义出“三气周瑜”的故事,又进一步表现出周瑜的“小气”。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孔明一气周公瑾”中周瑜在收复南郡时,中了曹军一箭,医者曰:“此箭头上有毒,急切不能痊可。若怒气冲激,其疮复发。”按常理周瑜应当懂得自己作为主要军事指挥者的重要性,完全应该谨遵医嘱,无论遇到多大的变故,处于再大的逆境之中都应保持冷静,平心静气地保护好身体,以稳定三军将士的情绪,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正当吴军打败曹军,周瑜将率部队收复南郡之时,南郡却意外地被诸葛亮所袭,周瑜大怒,忘记了医者之嘱,又一次显出周瑜的胸襟狭小———“小气”。随后,当探马陆续报来荆州、襄阳又皆被诸葛亮用计占领的消息时,周瑜更是怒气填膺,大叫一声,金疮迸裂。这是诸葛亮用计“借荆州”,言“借”实是“夺”,事情确实令人气愤,但战争中,一城一池的得失,决不能说明整个战争的胜负,荆州、南郡、襄阳三城虽被刘备占领,但这丝毫无损于吴国的力量,而且虽被人占,却还有一个“借”的名份存在,在有条件的时候还可以“取”回,更何况为了对付北方强大的敌人,还有必要继续加强孙刘的联盟。因此,周瑜远不必、也不可为之动怒,而应以政治手段、外交手段加以解决。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孔明二气周公瑾”中周瑜为“取荆州”,鼓动孙权用嫁妹之计将刘备赚往东吴而谋杀之,继而夺取荆州,但不想此计被诸葛亮再次识破,便将计就计让刘备与吴侯之妹成了亲。当岁末年终,玄德依孔明之计携夫人几经周折离开东吴时,周瑜亲自带兵追赶,却被云长、黄忠、魏延等将追得无路可走,“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曰:`可再登岸决一死战!'黄盖、韩当力阻。瑜自思曰:`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又是“金疮迸裂”,周郎“小气”得可以!接着,第五十六回“孔明三气周公瑾”中写周瑜以诸葛亮提出的:取西川后即还荆州的条件为由,自领兵去攻打西川,欲乘刘备出城劳军之时一举杀之。但不想又被诸葛亮识破了“假途灭虢”之计,并派关羽、张飞、魏延、黄忠将周瑜四面包围,周瑜又是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周瑜被左右急救回船后,又听到军士传说:“玄德、孔明在前山顶上饮酒作乐。”更是恨得咬牙切齿。这时,小说写道:“(周瑜)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周瑜,一代英才终因小气而过早地结束了不该结束的一生!

除上述这些重要情节之外,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凡涉及到周瑜之处,罗贯中无不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写作宗旨,突

出周瑜的“小气”。如在对周瑜与诸葛亮共事交往的整个过程中,处处以周瑜的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来映衬诸葛亮的目光远大、顾全大局。罗贯中通过对这些情节的描写,刻画出了周瑜这一形象的勇气有余而度量不足———小气。


走散的田野


历史上的周瑜,其实说不上小不小气,周瑜这人太过于追求完美,十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至于处处压抑自己的情绪。在外人看来,周瑜表现的像一个君子,做事名正言顺,所以在遇到诸葛亮的时候,周瑜一直在找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来杀掉诸葛亮,除掉这个隐患,只是每次都没得逞。


你也可以咯墨子


周瑜并不小气,但即便小气,也万万不会嫉妒诸葛亮。因为:我们受了太多三国演义的影响,其实,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贡献有限,很多都是后人牵强附会上去的,以东南风为例,那个季节,其实是东风、南风多,少西北风;作者反其道而行,欺骗了我们啊。而夺取荆州的过程中,周瑜也是战功赫赫,后来基于孙刘联盟的需要,孙权把夺来的那些地盘分了些给刘备,这才是刘备借荆州的由来。至于孙尚香,那是笼络刘备的手段,并不是传说中的赔了夫人又折兵。而诸葛亮本人,只是为刘备的统一大业做好了一个清晰的规划,后来貌似去了东吴,不过此次孙刘联盟,当归功于鲁肃,孔明当然有功,只是,被三国演义吹上天了。至于周郎,娶了个美人小乔,又与小霸王孙策情若兄弟,自己又是文武全才,至孙权即位后,还是孙策遗命的顾命大臣,年纪轻轻,早已是吴国海陆三军总司令。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他是人人嫉妒的周帅哥,要再找个人来让他嫉妒,难啊!最后,周瑜死于西征西川的途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