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在历史上的发展是怎样的?为什么现在很少听说这个节日了?

3652136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在现代,人们把清明和寒食节合在了一起,但在古代,而寒食节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即清明的前一两天,所以古人还称之为“百五节”。

1.关于寒食节的由来。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后来古人们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高尚气节,“寒食禁火”的习俗被后人流传下来,形成了寒食节这个特殊的纪念节日。但因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寒食节习俗一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寒食节习俗二

扫墓祭祖。百姓上坟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为沾先祖德泽。

寒食节习俗三

插柳。据说当初介之推是被烧死于柳下的,因而柳便成为寒食节的象征之物。后世就有在寒食节当天每家每户折柳插门的习俗。

寒食节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由于冷食不利健康,随着社会发展就抛弃了这个习俗,而且寒食节与清明节靠得太近,它最终与清明节融为一体。不过,寒食节扫墓祭祖等民俗活动却被清明节传承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不知以上答案是否满意,希望有机会能共同学习讨论。


历史小小生


  寒食节的源头,最早是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因为,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据说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过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

文公手下放火焚山,本来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有: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到了唐代,皇家认可并积极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在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它们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到了现代,很少有人说寒食节了,主要是清明取代了它,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清明节是如何慢慢取代寒食节的。

本来,在隋唐之前,清明节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寒食节的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是在寒冷的隆冬季节。

有段时间,这两个节日是相互交融的。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的时间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时,仅先于清明节一两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

到了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

这一时期,寒食节的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清明称谓成为主流说法。

由此可见,清明节的产生,是借用了寒食节的节期,寒食仅先于清明一两日,因而很自然地便被后者借用了。

这种借用的文化基础是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对年节节期的习惯心理。


超凡博弈


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夏历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个五日,清明节前两天。在这个节日里,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随着历史的发展在节日中有增加了扫墓、踏青等活动,寒食节共存在了两千多年,曾经是民间第一大祭日。后来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两个节日非常接近,所以人们就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在一起叫清明节。

在山西很多地区是仍然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分开来过;榆社县等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而垣曲县把清明节前一天称为寒食节,而前二天称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起源应该是远古时期古人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火灾,于是古人认为火是神灵,所以必须要祀火。但是每年祭祀火,必须要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点燃新火,这就是改火。改火时,必须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烧毁,这就是人牺。就这样慢慢的形成了风俗,于是就有了禁火节。

禁火节之后,又形成了寒食节,寒食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据历史记载晋文公流亡时期,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当了君主之后,封赏功臣时时却没有封赏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愿夸功争宠,于是携母亲隐居山林。后来晋文公感觉对不起介子推于是亲自到山林中请介子推下山,但是介子推不愿做官,一直躲藏在山林中。于是晋文公命手下放火焚山,想要逼介子推下山,但介子推却抱着母亲被烧死在山上的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于是在介子推遇难之日不能生火做饭,要吃冷食,所以称为寒食节。

东汉时期,山西民间必须要禁火一个月一次来表示表示纪念。魏朝时期,曹操曾下令取消寒食节。晋朝统一三国之后,因为和春秋时期晋国的“晋”同一个字体,所以对晋地掌故特别的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风行了起来。但是时间只能为三天。同时,加大了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推广,全国各地都开始风行寒食节,于是寒食节自然就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族的风俗习惯。


公元前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习俗

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踏青

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醉卧风雪间


梦去不见君

吃过的苦化成酒浆
何必再随谁流浪
你不再是谁的手杖
也无力将别人捆绑
月光阳光交替换场
身影始终一样

秋千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蹴球

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咏诗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净肠

寒食节去野外采集野菜,不仅锻炼身体,而且也满足了人体所必须,一举两得。女子伤春,在寒食节期间出来散散心,赏春踏青,能够预防精神上的疾病。对肝的调理是相当有好处的。经过了五千年的文化滋润,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成为缅怀故人,激励生人的节日。

不只是寒食节,中国很多传统节日也被慢慢的淡忘掉了...唉


父母年代记忆


寒食节是一个与祭祖相关的节日。虽然现在已经很少听人们提起寒食节,但在我国古代,这个节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寒食节的源头

寒食节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曾有‘改火’的旧俗,‘改火’就是熄灭旧火,用新火的意思。

为什么要熄灭旧火?

远古时期,人们没有像现代一样生火技术,所以他们有保留的火种的习惯。但每到初春时节,天气总是非常干燥,保留的火种很容易引发火灾。

于是,远古的人们就有了熄灭火种的想法。在每年的初春,都会进行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他们每年就在这场活动中把之前保留的火种熄灭(‘禁火’)

熄灭了旧火,再通过钻木取火等方式制造新火种(‘改火’或‘请新火’)

‘请新火’有重大的意义,古人把制造新火种视为一年生产生活的开头。

‘禁火’到‘请新火’有几天的时间间隔,在没有火的这几天中,人们需要准备足够的熟食,吃‘寒食’度过。

这就是寒食节最初的由来。

寒食节的发展变迁

从远古时期‘寒食’节形成雏形到现今,这个节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时代。

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关于寒食节的历史发生在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的一位名臣――介子推

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一直跟随,甚至割肉为他充饥。后来晋文公回国登上国君之位,分封以前的功臣,而介子推不愿为官,就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在绵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晋文公亲自去绵山请介子推,结果他仍不愿出面,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原本的想法是逼迫介子推出山,没想到的是,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都被这场火烧死了。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从此,整个晋国范围在介子推的祭日这天都不生火,晋国人在这天都吃冷的食物。

魏晋时期

  • 暂时消失的寒食节

到了汉代,寒食节由一天变成了更长时间,山西民间的习俗是禁火长达一个月。

魏武帝曹操对山西地区这个习俗颇为‘看不惯’,下令若有人再继续这个习俗将会被严惩。如此一来,曹魏时期也就没有寒食这个节日了。

  • 寒食的恢复并推广

晋朝统一天下后,由于和春秋的晋国国号相同,晋朝统治者对春秋时的晋国有些“偏爱”,爱屋及乌,于是晋国的寒食节又得到了恢复,只是节日的时间大大缩短。由原来的一个月变成了三天。‘寒食’纪念曾经的晋国名臣的说法被广泛传播,晋朝统治范围内几乎都开始过这个节日。

寒食节的逐渐淡化

寒食和清明都是以祭祀为主题的节日,而且这两个节日仅仅相隔几天,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合并为了一个节日。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了唐代的休假制度,文献中提到了唐代寒食和清明的休假日期合到了一快,休假时长也呈上升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对此做了记载,书中说明了寒食和清明大致在唐朝时期合成了一个节日。

以上所述就是寒食节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从唐代寒食与清明合并到现代,‘寒食’这个节日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观今昔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天(不同历法计算),源头为禁火节这里不表(既然是禁火,重耳你偏偏选这时去烧山?) ,是为了纪念一个有原则的人——介子推。据传刘琦三求救后诸葛亮暗示刘琦:“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但重耳在外也不是一帆风顺,混的连饭都没得吃,差点饿死,可怜的介子推为了让重耳活命,把自己大腿肉割了给重耳吃了,救了未来的春秋霸主。

等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大肆犒赏以前跟随他的随从,却独独忘了介子推,于是介子推带着母亲隐居了。不只这位霸主是经人点拨,还是突然醒悟,想起了介子推(真的是没有存在感啊)。于是想补偿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坚决推辞,躲在山里不肯出来(有了心理阴影),怕别人说他沽名钓誉。于是重耳想到了放火烧山,介子推很孝顺,一定不会让母亲受伤的。可是介子推坚决不出(重耳这把火烧大了!!!),最终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被大火吞噬。

晋文公重耳将他们葬了,修寺庙,并下令介子推死之日禁火,这也是寒食节的由来。

但是寒食节不出名跟另一个人有关——曹操,因为寒食节人们生火,只吃提前准备的食品,曹操觉得这东西不人性,吃冷饭不健康,于是废除了寒食节。后面晋朝虽然恢复了,但吃冷饭不健康,已经深入人心。

而且寒食节和清明节挨着,清明我们都知道,这与每个人都有关踏青、扫墓。老百姓吃冷饭,太苦逼了,就慢慢的把寒食节就和清明节一起过了,有的干脆就不过了(这下介子推真的没有存在感了)。


勿忘SR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代,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设立的节日,是在每年的冬至105日,即清明节的前一两天,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

一、寒食节的来历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他国长达19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跟随其后,不离不弃,忍受了一切痛苦,在重耳饥饿时,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后来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重赏群臣,介子推不受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逼其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与母亲一同被烧死,晋文公念及介子推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寄托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二、寒食节的活动

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吃冷食,比如寒食粥,寒山面,还有祭品“蛇盘兔“寓言“蛇盘兔,必定富”,后来又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来纪念介子推这位忠君之臣。

三、寒食节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汉代,纪念活动长达一个月,到魏武帝曹操时,禁止了该活动,到三国归晋时,又重新兴起,纪念活为三日,再到南北朝时,屡禁屡兴,唐代玄宗时,定为法定假日,并且把寒食节清明节合二为一,清朝时,随着“洋火”的“火柴“的运用,我国古代对火种的敬畏随之减弱,寒食节也不再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