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比你更懂,活著有多好

古往今來,文人雅士們留下了許多與美食相關的作品與故事,比如晉朝束皙寫下的關於麵糰的狂想曲《餅賦》,唐朝詩人杜甫為四川的河魚作的詩篇,比如宋朝詩人蘇東坡在杭州發明的美味的“東坡肘子”,美食家袁枚在南京寫成的菜譜《隨園食單》,又比如當代作家陸文夫寫的一部蘇州美食小說《美食家》。

吃貨比你更懂,活著有多好

也可以說,在中國傳統的文人君子圈裡,對食物的熱切欣賞是很受尊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品質,對食物的品位與品鑑力能夠和對音樂、繪畫、詩歌或者書法的品位相提並論。而過去的這些年來,人們經歷了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巧”的歷史進程,一切都在變,唯一不變的也始終是存在的“吃貨”們。

吃貨比你更懂,活著有多好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外國,“吃貨”或許都是最能體味人生況味的人群之一,因為他們用味蕾直接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而面對“中國人啥都吃”的基本國情,英國留學生扶霞·鄧洛普則由最初的懼怕到最後的熱愛,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接受史。一開始,扶霞的反應是這樣的:一家裝修挺前衛的香港餐館,上了皮蛋作為餐前開胃小吃。蛋被一切兩半,搭配泡姜佐餐。那是我第一次去亞洲,之前幾乎沒見過晚餐桌上出現這麼噁心的東西。

吃貨比你更懂,活著有多好


這兩瓣皮蛋好像在瞪著我,如同闖入噩夢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閃著威脅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種髒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黃不黃,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邊一圈綠幽幽的灰色,發了黴似的。整個皮蛋籠罩著一種硫磺色的光暈。僅僅出於禮貌,我夾起塊放在嘴裡,那股惡臭立刻讓我無比噁心,根本無法下嚥。之後,我的筷子上就一直沾著蛋黃上那黑黢黢、黏糊糊的東西,感覺再夾什麼都會被汙染。我一直偷偷摸摸地在桌布上擦著筷子。

吃貨比你更懂,活著有多好

後來,她有了一點“被動”的變化:我對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午飯記憶猶新。我通過漢語老師認識了研究烹飪史的學者,人很好,邀請我出去吃火鍋,然後點了一大盤很貴的豬腦花,說是專門給我吃。他用小漏勺把腦花放進咕嘟冒泡的湯底,煮熟了倒進我的味碟中。腦花溫柔地沉浸在香油和蒜蓉當中。

吃貨比你更懂,活著有多好


一開始我想把它藏在蒜蓉下面,或者跟他聊個熱火朝天,再趁他不注意偷偷和魚骨頭一起倒了,但根本沒用。每次我自以為聰明地剛“處理”掉一點兒腦花,他就往我碗裡再加一點。最後,我心一橫、眼一閉,張口就吃了,那口感像奶凍,柔軟綿密,又有很豐富的層次,真是危險的誘惑。

吃貨比你更懂,活著有多好

“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覺得:活著多好呀!”如他自己所說,汪曾祺數年來在美食上筆耕不輟,無非是想和我們說:活著多好呀!而扶霞在中國一待就是數年,遍嘗中國美食,也無非是想和我們說:做一枚吃貨多好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